1、高中历史通史复习第六部分 世界现代史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条件(1)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社会矛盾尖锐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改革,推进工业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改革很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没有满足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要求。到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和领袖列宁的正确领导(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了出来,加深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不满。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
2、败仗,在国内危机四伏,革命不可避免。2十月革命的胜利(1) 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得到面包和停止战争,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沙皇政府调来镇压的军队纷纷倒戈。武装起来的工人和士兵控制了首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工人和士兵在起义中组织了自已的权力机关一工兵代表苏维埃。(2)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3)彼得格的起义
3、的胜利在列宁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1917年月11 月 6日(俄历10月24日),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彼得格勒的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临时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起义胜利。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大会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
4、主席。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苏维埃这种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起来。苏维埃意即“代表会议”,该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美等国,它实行立法与行政权力的统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1918年,全俄苏维埃通过第一部宪法,正式定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为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寻求解放的斗争;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世界从此进入一个由资本主义向
5、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把刚刚诞生地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后来习惯上称为“战时其产主义政策”。列宁希望以此来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并实现向社会主义经济的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
6、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它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取得成功,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是一种失败。(2)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还出现了叛乱。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
7、有企业的生产。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新经济政策的要点包括:在农业由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
8、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它一方面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到1925年,苏俄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战前的水平。(3)苏联的建立1922年,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四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同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4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5“斯大林模式”的建立(1)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1925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
9、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也越来越暴露出来。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在经济建设
10、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时期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第一,贫富分化严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广大劳动人民却相对贫困。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人了经济繁荣时期
11、,美国尤为突出。1920年到1929年,美同工业生产增长了55,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繁荣的背后却是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财富高度集中到资本家手里。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第二,信贷消费过度,股票投机过度。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当时很多人梦想通过股票买卖一夜暴富,于是把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地投进了股市,使得股票价格暴涨,严重背离实际价格。第三,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供大于求。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但拥有绝大部分社会财富的富人,人数少,消费能力极其有
12、限;而作为消费主力军的普通大众,收入低,消费能力严重不足,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远远赶不上生产水平。资本家被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到20年代末,产品严重过剩,生产难以维持。(2)经济危机的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股价暴跌后的四年内,美国经济一片萧条;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量农产品倒人大海,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到来了。(3) 经济危机的特点从美国开始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范围广,迅速波及到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
13、济部门,持续时间长达四年,破坏性极强。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颓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正业生产缩减了36。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4) 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这场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和国际关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第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它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人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人别国市场。在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第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
14、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5)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危机爆发后,当时的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结果危机不断恶化。2罗斯福新政(1) 新政的主要措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非但没有克服危机,反而使经济形势恶化,社会动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摆脱危机。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
15、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为此政府和国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第一,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第二,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法案中规定了公平竞争的法则,要求各工业、各行业制定法规,内容包括限制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等;凡执行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标准的企业可使用“蓝鹰”标志,以资鼓励。第三,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第四,实行社会
16、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2)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第二,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17、后来,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第三,新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三、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1两极格局的形成(1)冷战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胜利宣告结束。战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被打败,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18、“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看做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苏联则把确保东两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美苏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美围力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更积极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美苏从战时的同盟逐渐发展为战后的对手。(2)冷战的表现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
19、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不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以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在美国的策动下,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
20、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3)“冷战”格局中的“热战”期间,爆发了美苏发动或参与的局部“热战”,使得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干涉,并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中同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交战各方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美国还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越南军民坚持抵抗,美军最终被迫于1973年全部撤出了越南。(4)冷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两
21、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它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1)欧洲走向联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联合起来,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独立发展。1951年,法
22、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不久,这六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共体成立之后,西欧国家在经济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在政治上,它们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日本则追随美国。在美国的推动
23、下,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也为日本后来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冷战”爆发后,美国转而扶植日本,不但减免战争赔偿,还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日本则利用美国在朝鲜发动战争的有利时机,制定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重视科技与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
24、世界经济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但它们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因此它们强烈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
25、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两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四、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随着二战胜利的临近,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空前膨胀起来。美国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占压倒优势,而且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所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
26、6。美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也确立了统治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
27、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货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这样,美元就取得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了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8、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美元居于主导地位,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美国处于统治地位。(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组织,以有利于其商品输出。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协定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29、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它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是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
30、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国家干预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此外,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家干预经济使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但是国营企业普遍经营不善、效益低下。企业自身的调整资本主义的企业饿普通员工持股,呈现出股票分散化的趋势,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它缓和社
31、会矛盾、大量吸收资金,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资本主义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被称为“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3)建立“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这些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其特点为覆盖面广,低收人阶层受惠多。“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福利制度是由国
32、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调整和改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0世纪5060年代,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同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
33、调整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五、战后的苏联和东欧1苏联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 赫鲁晓夫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这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农业改革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
34、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
35、乱,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继续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导致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36、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开始执政并着手进行改革。他的改革首先集中在经济领域。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然而,将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经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两极格局瓦解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
37、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争斗,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与此同时,东欧发生剧变。在苏联的影响下从1989年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实行多党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很短的时间内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至此,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中的一撅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冷战结束。六、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1和平与动荡并存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世
38、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威胁着世界和平,美国不断捕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檄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
39、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柬越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 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地位相对削弱。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试图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俄罗斯积极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多极化
40、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同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七、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这一体系的形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三大支柱调整世界金融关系和贸易关系,促进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的发展,也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的国际组织。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
41、平相近。然而自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灾难和痛苦。“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受到美苏控制和威胁。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认识到欧洲联合与合作的必要性。欧洲开始了一体化的探索。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68年,欧洲共同体关税同盟建成,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了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起共同的关税率。同年,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基本得到实施。1985年欧洲提出建立没有
42、内部边界的统一大市场,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的范围,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欧盟建立后,酝酿已久的欧洲统一货币问题提上日程。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欧元诞生是
43、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欧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2)北美自由贸易区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也已起步,对美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与美国同处北美地区的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因此,美、加、墨三周酝酿建立区域经济组织,以求与欧共体等抗衡。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
44、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贸易区正式成立。根据协定,美、加、墨三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合作,增加就业机会。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交流、合作与互补。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经济上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但由于三国经济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推动之下,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推动美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世纪80年代,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在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下,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开始谋
45、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有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等12个国家的外交和经济部长参加的第一届部长会议,宣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也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它的宗旨是广泛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和贸易政策,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技术交流。目标是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自成立以来,贸易自由化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开展合作的一个主要领域。在多年的实践中,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共同
46、的组织原则即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不仅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而且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世界贸易组织(WTO)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加深。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
47、势之一。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世贸组织的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但它比关贸总协定有更宽的管辖范围,除管理传统的和货物贸易外,还包括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外的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和服务贸易等领域。世贸组织的的发展壮大促使成员国逐渐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更加自由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平台。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加快了
48、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宅前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诸多原因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工具和多种快捷的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先进的技术把世界连接在一起。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统一贸易规则的形成。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