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二三选择题限时练习题附答案
1.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
A.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C.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2.《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
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 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
3.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4.汉代长安城宫殿,官署、式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的宫城和皇城占长安城的1/10,而居民区约占6/10,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A.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B.君王专制中央集权弱化
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5.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不利于新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6.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C.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7.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8.《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
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
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
9.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这表明
A.《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10.江苏徐州曾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这说明的是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C.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11.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取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12.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C.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D.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
13.唐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往往先带着平日诗文著作晋谒中央长官中之为当时所重者;若果才华出众,中央长官先为揄扬或推荐,则到考试发榜之日定可录取。这表明唐代科举
A.考试内容趋向于僵化B.带有汉代察举的痕迹 C.受社会舆论左右 D.注重考生的文化水平
14.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宗教传播促进经济发展C.坊市制逐渐打破 D.政府不再监管商品贸易
15.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识。这表明宋代
A.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 B.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
C.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 D.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
16.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出现
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坊市制度的瓦解 B.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 C.经济中心的南移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17.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
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由此可知,京剧
A.源于对儒家道德的宣扬 B.是宋明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
18.在史学界,关于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其成立于1726年,1727年,1729
年,1730年,1732年的学者均有其人,而且每种观点都有比较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托。这说明了
A.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经历了波折 B.军机处设置过程具有机密性特点
C.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才得成立 D.历史研究史料丰富难有统一结论
19、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
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20.“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由此可知
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
C.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震惊了中国 D.地方督抚已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
22.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用洋纱代替土纱的现象,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华南各埠为主;从19世纪70年代末起,逐步扩展到了华北和内地各省;到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
东北各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棉布是民众的主要衣料 B.自然经济全国范围瓦解
C.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23.“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此成不平等的世界。”这是孙中山发表于《民报》
上的讲话,为此,他要突破欧美之恶果的主张表现在
A.推翻清王朝统治,实现民族革命 B.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节制资本,实现社会革命 D.平均分配土地,实现真正的均富
24.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对材料解读正确的应该是
A.梁启超受到欧洲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B.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 D.胡适认可梁启超的观点
25. 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A.国共合作中应该保持党的独立性 B.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C.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性
26.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
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A.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 B.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
C.蕴含了中国抗战的多重战略意图 D.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7.1939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体现出
国民党
A.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B.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
C.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 D.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
28.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D.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
29.下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出土地点
考古发现
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
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
山东齐国临淄故城
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字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
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
湖南长沙湖桥19号楚墓
一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
A.官营手工者私造现象严重 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
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 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
30.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31.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32.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成为一级地方长官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随意处罚违纪官员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33.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34.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35.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ABDAB BADAD BBBCC BDCDC ADCAA CBBCD CBCAA
6 /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