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2.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表现(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3)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3动力(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判断1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会发
2、生变化。( )2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 )3在大多数城镇,第一产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城镇化过程(1)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2)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3)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1)城镇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2)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1)城镇化水平比较低。(2)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有虚假城镇化或“滞后城镇化”等问题。4我国的城镇化(1)状况: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3、,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判断1大都市带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城市群。( )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 )3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欧洲。(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积极影响: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2产生问题(1)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2)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
4、力,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诸多问题。3发展方向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判断1城镇化不包括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 )2智慧城市、田园城市等不存在也不会产生城市问题。( )探究点一城镇化的地域差异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居民将会居住在城镇中,他们所生产的GDP将占全球GDP总量的80%。下面是世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过程图。1试从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两个角度概括城镇化的动力。答案218002025年,世界城镇化水平有什么变化?城镇化速度有什么变化?答案世界城镇化水
5、平逐步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3由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及成因。答案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较低。成因: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4据图分析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有何变化?为什么?答案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较慢,说明其城镇化速度减缓。因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大都进入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1城镇化的表现及过程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处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加速阶段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快水平高,多在75%以上低,在40%左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
6、应不相适应发展结果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城市群;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压力;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镇化水平统计及预测。读图,完成12题。1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的表现有()A20002010年已进入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B20202030年城镇化速度最快C20102012年城镇化速度减慢D19901995年城镇化速度最慢2目前,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的特点是()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B水平较高,发展快C水平低,发展慢D水平高,发展慢答案1.D2.A解析第1题,20002010年为城镇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2010
7、2012年城镇化水平仍在快速增长;19901995年城镇化速度最慢;20102012年与20152017年的城镇化速度均高于20202030年。第2题,安徽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处于城镇化中期加速阶段。探究点二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1除了图1中列举的城市环境污染外,还有哪些污染类型?答案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2除环境污染之外,城市环境问题还包括哪些方面?答案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等社会问题。3描述图2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答案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居民区、商业区和城郊居民区,公园的气温较低,农田和郊区气温最低。4说出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8、并简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答案消极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等。积极影响: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措施:增加城市绿地、水面等下垫面面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降低建筑物密度,主干道和夏季盛行风方向一致;把污染重和耗能高的企业及卫星城布局在环流圈外。1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表现成因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工业及交通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用地规模扩大,破坏林地、草地、湿地,过量开采
9、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设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等处理方法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设绿化隔离带2.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表现成因危害治理措施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
10、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镇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增加就业难度,失业队伍扩大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社会问题突出人口过度集中地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综合治理阅读材料,完成34题。材料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研究报告中称:“从1995年至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材料二截至2015年末,全国累计有26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116条,运营线路长度3 612千米。2015年新增青岛、南昌、淮安和兰州4个运营城市;
11、全国新增15条运营线路,438千米运营线路长度。3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正致力于改善的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大气污染绿地面积少交通拥挤就业困难A BC D4修建城市轻轨铁路,除了能改善城市交通,还可以()A改善城市的景观B提高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C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D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答案3.B4.C解析第3题,材料一涉及的是大气质量问题;材料二涉及的是交通线路的问题。故选B项。第4题,修建城市轻轨铁路,不仅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而且还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2019南京六合区月考)读“我国城乡人口比重变化图”,完成13题。1据图可知,我国()A1990年,乡村人口数量最低B1990年以来,人
12、口总量不断上升C2010年,城乡人口比重持平D2010年以后,城镇人口增长放缓2图中乡村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经济因素 B生态环境因素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3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标志是()A城镇数量 B城镇人口比重C城镇规模 D城镇人口数量答案1.C2.A3.B解析图中显示我国的乡村人口比重持续降低,而城镇人口比重持续增长,大约在2010年,城乡人口比重约各占50%;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可知,经济因素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据此回答45题
13、。4下列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城市所在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发展快B乙城市所在国家,城镇化水平高C甲城市所在国家,城镇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D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5下列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镇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D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答案4.B5.B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目前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城市所在国家为发达国家。第5题,甲城市所在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城镇化推
14、进很快,其原因不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城镇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材料二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依据。(3)试解释城市被称为
15、“混浊岛”的原因。(4)根据图文材料,选择“多岛效应”中的某一项作为主题,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补充完成基本研究思路。答案(1)自郊区吹向市区(2)合理。如造林位置处于城市环流范围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可以改善大气质量。(3)城市居民燃烧矿物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等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大量尾气,这些大量尘粒使大气中凝结核增多,大气能见度较低,晴天少。(4)“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解析第(1)题,夏季午后气温由市中心向郊区降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低,曲线符合。曲线表现的是城市热岛效应,近地面市中
16、心形成低压,郊区形成高压,风自郊区吹向市区。第(2)题,生态林有调温和净化空气的作用。第(3)题,城市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排出大量烟尘,大量的尘粒使大气中凝结核增多,大气能见度低,晴天少。第(4)题,叙述合理即可。(2019河北沧州盐山中学周测)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镇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时期(年)198519901991200020012011城镇用地年均增长率(%)6.495.726.22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3.774.283.791.1985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城镇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2据表并
17、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镇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镇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答案1.C2.D解析第1题,解题关键是城镇用地年均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由此可判断城镇人口人均城镇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因此C项正确。第2题,从我国19852011年城镇用地和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来看,城镇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但城镇用地中住宅用地是主体部分。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数量减少。城镇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农业用地转为城镇用地,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因此D项正确。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读
18、图回答35题。3图中所示现象是()A农村土地改革 B城市产业调整C区域城镇化现象 D人口迁移现象4在该过程中,由图得出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A城镇人口比重增大 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C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D城镇数目不断增多5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地区工业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下降A B C D答案3.C4.C5.A解析第3题,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地区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是城镇化现象。第4题,城镇化的发展虽然以城镇人口比重增大为重要衡量指标,但图中只显示了城镇用地规模的变化。第5题,随着城镇化发展,城
19、镇人口比重、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城乡发展差距都会随之变化。(2019河北黄骅中学月考)读“2000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分布图”,完成68题。6由图可知乙国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其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高 B机械化水平高C社会福利制度好 D历史悠久7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B目前,甲国属于城镇化速度较快的国家C乙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是人口较少D丙国的工业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8下列现象与甲国的城镇化进程特点不相符的是()A城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B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C许多大城镇中心区域人口呈减少趋势D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答案6.A7.B8.C解析第6题,
20、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乙国(美国)是发达国家,其城镇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第7题,甲国是中国,目前城镇化速度较快。第8题,我国城镇化处于加速城镇化阶段,城镇中心区的人口并未减少。石家庄市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如下图所示),撤销原桥东区,将藁城、鹿泉、栾城三个县级市区转化为城区,市辖区面积由469平方千米扩大为2 206平方千米,这将对石家庄周边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读图,回答910题。9石家庄市行政区划的调整,能反映的城镇化特征是()乡村气候转为城市气候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城市边缘区的用地规模扩大A BC D10石家庄市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全
21、面提高城市等级 B缩小城乡经济差距C改善城市景观结构 D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答案9.B10.D解析第9题,石家庄市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是将县区和周边乡镇及农村转变为城区;气候属于自然区,该地区仍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错误。第10题,调整城市区划可以扩大城市面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城市功能,其主要目的不是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和改善城市景观结构;不会全面提高城市等级。(2019湖南株洲调研)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11个地级市和23个县级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读“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及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趋势图”,回答1112题。11京津冀地
22、区()A20132014年城镇化速度最快B2014年城镇化率接近75%C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D逆城市化现象大规模蔓延12在城镇化趋势下,京津冀地区()A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B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二产业转移C第二产业趋向发展重工业D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答案 11.C12.D解析第11题,根据材料“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及图中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可以推断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C项正确;据图判断,20092010年城镇化速度略快于20132014年,A项错误;图中没有城镇化率的数值信息,B项错误;由图可知,城镇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
23、,因此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规模蔓延的情况,D项错误。第12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人口数量庞大,结合北京、天津的城市职能等可以推断第三产业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D项正确;据图判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是第一产业产值受到自然条件、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判断产值是否不断下降,A项错误;根据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可以判断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B项错误;京津冀地区工业体系较完善,且发展早,现在趋向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项错误。下图为“某年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空间格局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14题。13下列关于我国城镇
24、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空间分布格局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城镇化滞后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严重B东部经济地带为城镇化超前经济发展水平类型C北方地区以城镇化超前经济发展类型为主D南方地区以城镇化超前经济发展类型为主14我国城镇化严重超前产生的问题包括()A城镇出现郊区化、市中心空洞化B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C劳动力不足D绿地增多,城市环境有很大改善答案13.C14.B解析第13题,图示我国的城镇化主要为轻微和中度滞后,城镇化滞后情况不是太严重,A项错;我国东部经济地带也有城镇化基本协调区和轻微滞后区,B项错;南方地区以城镇化轻微滞后经济发展类型为主,D项错;而北方地区以城镇化超前经济发展类型为主。
25、故选C。第14题,城镇化严重超前,说明城镇人口增多,会导致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B项对;我国城市尚未出现郊区化现象,A项错;过多人口流入城市,会出现劳动力过剩,C项错;人口增多可能会导致过度建设,绿地减少,城市环境污染严重,D项错。15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1)图甲中,A、B、C、D、E阶段反映的是_过程,并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2)图甲中EF阶段所反映的现象为_,简述其成因。(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图乙中H属于_国家,I属于_国家。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的结构特点。答案(1)城镇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
26、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2)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镇与郊区的时间距离。(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解析(1)图甲中A、B、C、D、E阶段反映的是城镇化过程。城镇化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2)图甲中EF阶段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由于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
27、量要求提高;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镇与郊区的时间距离,人口逐渐由城区向外围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3)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的人口比重低,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的人口比重高,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比重低。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某城市雨后“喷泉”图。材料二地面状况与降雨损失量关系图。(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汛期,容易使城区出现强度大的降水,造成城市区域性内涝。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28、雨岛效应”的形成。(2)根据材料二,判断降雨30分钟时草地的降雨损失量大约是混凝土方砖地的多少倍?并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答案(1)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余热和地表的硬化使城市成为“热岛”,促使空气对流上升;城市上空多降水所需的凝结核;城市增加地表空气运动摩擦力,使降水系统停留时间延长等。(2)78倍。城市建设使绿地减少,造成降雨损失量锐减,地表径流会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形成雨涝;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排泄下渗的雨水,甚至出现喷涌现象,加剧城市雨涝的形成。解析第(1)题,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城市气流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大气污染增加了降水所需的凝结核,城市降水多于郊区。第(2)题,城市地面硬化,植被破坏,造成下渗作用减弱,再加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城市易出现雨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