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第九章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第一节 教师教师 第二节第二节 学生学生 第三节第三节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第一节 教师一、什么是教师(一)教师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二)教师角色 1、什么是角色 角色原意:是戏剧、电影中的说法,它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根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心理学中的角色:心理学中的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特定的身份和行为模式。(米德)2、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就是社会对于充当教师的人如何行动所寄予的一种期待和赋予的规定。三种角色观:(1)教师角色之一蜡烛论(传统社会的
2、教师角色)(2)教师角色之二工程师 (3)教师角色之三园丁论 3、教师应该具有的角色(1)学生的诊断师(2)学习的指导者(3)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4)评价者与激励者(5)学生的管理者(6)研究者(7)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8)不断进取的人 二、教师的特征 (一)教师的专业特征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的专业特征 1、专业标准 专业: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三类职业:专业性的 半专业或准专业 非专业性的职业奥斯丁在1989年概括了专业的14项特征(不做笔记)1服务于社会的意识,终身献身于职业的志向;2
3、 2仅为本行业所掌握的明确的知识技能体系;仅为本行业所掌握的明确的知识技能体系;3将研究成果和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4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5 5控制职业证书的标准或资格的认定;控制职业证书的标准或资格的认定;6 6拥有选择工作范围的自主权;拥有选择工作范围的自主权;7。对所作出的专业判断和行为负责,设立一套行为标准;8致力于工作和为当事人服务,强调所提供的服务;9安排行政管理人员是为了方便专业工作,而非事无巨细的岗位监督;10专业成员组成的自我管理的组织;11专业协会或特权团体对个人的成就给予认可;12一套伦理规范以帮助澄清与所提供服务有关的模糊问题或疑难点;13从业中高度的公众信任和自信;1
4、414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其中,第2、5、6、14条又是最重要的四个专业特征。2、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第一,专业宗旨:服务性。第二,需要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第三,比较大的专业自主权。第四,有自己的专业团体。第五,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从语言学上分析,是指实际上具有什么特点,而不是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分析的是客观实际(学术界称为实然),而不是主观理想的状态(学术界称为应然)。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 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 4、劳动环境上的特点 5、劳动成果上的特点 6、劳动性质上的特点 1、劳动对象上
5、的特点 第一,主动性 第二,未成熟性 第三,差异性 2、劳动手段上的特点 第一,主体性 第二,示范性 3、劳动过程上的特点 第一,长期性 第二,连续性 第三,节律性 4、劳动环境上的特点 第一,文化性 第二,室内性5、劳动成果上的特点 第一,精神性,非物质性。第二,合成性,集体性。第三,长效性,迟效性。6、劳动性质上的特点 第一,复杂性 (1)教育目的全面性、教育任务多样性 (2)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第二,潜在创造性 (1)因材施教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的“教育机智”三、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递作用 传递文化 保存文化 活化文化 (二)教师在个人的成长
6、发展的培养引导作用 体现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四、教师素养 1、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1、道德素养(1)对事业:忠诚热爱教育事业(2)对学生:热爱学生(3)对自己:严以律己、以身作则(4)对同事:团结协作2、知识素养(1)本体性知识:特定的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教育科学知识(3)实践性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教育经验(4)文化知识3、能力素养 (1)教育能力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思想品德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教学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分析教材能力 了解学生能力 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目标设计能力 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操作能力(语言表
7、达能力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3)反思能力 (4)科研能力第二节 学生 一、什么是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它具有与自然状态下学习者不同的特征。二、学生的特征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独立性 选择性 调控性 创造性 自我意识性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三、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青少年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并依法享受各项社会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19
8、59)儿童权利公约(1989)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世界儿童公约,我国儿童应享有受教育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身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财产受到管理、保护权,独立财产权,生活获得照顾权,民事活动代理权,休息娱乐权,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权,拒绝乱收费的权利,拒绝不合理劳动权,拒绝不合理校内外活动权,荣誉权,著作权和平等对待权。(二)学生的教育地位 1、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
9、学生是白纸,是容器。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2、正确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学生是客体 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是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
10、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3)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什么是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二、师生关系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二)衡量师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三、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社会关系 代际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二)教育关系 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三)心理关系 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