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植曹植(汉魏之际文学家)(汉魏之际文学家)192192年年232232年,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年,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生前(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思”,故称陈思王。,故称陈思王。目录CONTENTS01人人物物生生平平02人人物物评评价价03轶轶事事典典故故0405文文艺艺著著作作名名著著赏赏析析01人物生平人物生平才气逼人初平三年初平三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三年,17岁的
2、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建安十九年建安十九年,曹植改封临淄侯。曹植因为有才而受宠,曹操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建安二十二年建安二十二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曹操大怒,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
3、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太子之争02人物评价人物评价魏晋南北朝陈寿: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刘勰: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隋唐李白: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杜甫: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02人物评价人物评价两宋欧阳修: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叶适:自魏至隋唐,曹植、陆机为文士之冠。植波澜阔而工不逮机。植犹有汉余体,机则格卑气弱,虽杼轴自成
4、,遂与古人隔绝,至使笔墨道度数百年,可叹也明清王世贞:曹公莽莽,古直悲凉。子桓小藻,自是乐府本色。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古今,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子建谒帝承明庐、明月照高楼,非邺中诸子可及,仲宣、公干远在下风。02人物评价人物评价不同的声音在我国文学史上许多有争议的人物中,曹植还不算是歧见最多的。不过在他的评价问题上,不同意见还是不少。郭沫若先生论曹植一文提出,曹植在前期(建安时期)与曹丕争为太子中“用术”,“相欺以诈”,在后期受曹丕、曹叡(ru)的猜忌打击,“委实也咎由自取”,而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他“好摹仿,好修饰,便开出了六朝骈俪文字的先河”
5、郭沫若说:“杨修为魏武帝主簿,与植暗通关节,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行事也未免太欠磊落。故文帝是怎样御之以术我们不得而知”。“其实平心而论,丕之饮饯逼醉,未必出于有心:因为临行之前要被召见,丕于事前未必知道。即使认为有心,但植并不是不晓事的孩童,何至于一逼便醉?”03文艺著作登台赋七步诗白马篇洛神赋建安十七年,曹操率曹丕、曹植等登铜雀台,并命他们兄弟几人各作一篇登台赋,曹植援笔立成,文才飞扬,曹操读后,大为赞赏。魏文帝黄初三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曹植为丞相,曹丕命曹植在七步内作出一首咏颂兄弟情分之词,但词内不可见兄弟二
6、字。曹植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建安时代,汉末天下大乱。身经乱离的曹植,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他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03文艺著作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lch)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据传是三国时期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但此诗是否系曹植所作,至今仍有争议。因此诗仅为世说新语所录,是否为史实待考,而且此诗并未收录于曹植集。漫叟诗话;“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然豆
7、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浅深,必有以辨之者”。清毛先舒诗辩坻:“子建乐府怨歌行比七哀多十二句,然七哀妍至雅洁,似胜怨诗。七步诗四句者,词意简完,然不若六句之有态”。04轶事典故历史上,曹丕和曹植的关系还算不错。所谓七步诗和兄弟诗都是后人杜撰的。三国志没有记载。曹丕登基以前,曹操确实考虑过继承人问题,主要的人选就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个嫡子。其中,曹熊体弱多病,首先推出了竞争。而曹操在问诸子的志向的时候,曹彰明确表示愿意为将,所以曹操派他去征讨匈奴(南匈奴),并取得了大胜。最后,实际形成了曹丕、曹植两个人争夺的局面。由于曹丕是长子,得到了诸如贾诩、司马懿在内的很多
8、大臣的明确支持,但是曹魏的五大谋臣,二荀和郭嘉都死了,程昱年龄差不多到了80岁左右,所以曹操的主要谋士变成了贾诩、司马懿和刘晔,曹操对这三个人的意见还是很看重的。而曹植得到了杨修的支持。由于曹植、杨修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很多地方都显示了不足。而三国志上又说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曹操很不喜欢他,这肯定不是主要因素。所以,曹操在明确了立曹丕为太子以后,找借口杀掉了杨修,也标志着曹植集团的最终失败。曹丕即位以后,首先杀掉了帮助曹植的二丁,让曹植回到了封国。一般来说,回到封国的人,是不能随便回首都的。曹植多次上书要求带兵打仗,可见至少他自认为曹丕对他没有任何的怀疑。而在曹操死的时候,曹彰曾经带兵来到邺
9、城,也就是当时魏国(汉朝的国中国)的首都奔丧。实际上很可能有夺权之意,被贾逵劝说交出了兵权。后来曹彰很可能是被曹丕谋杀。相比于曹彰,曹植则活过了曹丕,死在曹睿一朝,还敢于在曹彰死的时候,写了一篇颇为露骨的批判曹丕的文章,所以可见,曹丕对于曹植,还是颇为容忍放纵的。04轶事典故甄宓(f)妃是在曹植的洛神赋中“羽化而登仙”的。有关曹植与甄宓妃之间的感情纠葛,历史留下许多传说。有说法说:甄宓妃嫁到曹家时,曹植只有九岁,对这个比他大10岁的,貌美如花的,性格温柔的嫂嫂十分喜爱。曹丕由于经常随父曹操出征打仗,使曹植有了更多时间和甄宓妃单独相处。甄宓妃就教给曹植读书写字,带他玩耍,两个人就这样共同生活了六
10、年。这六年,正是曹植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时期,他对嫂嫂甄宓妃的感情也由喜欢渐渐转化成爱慕,甄宓妃的形象,也就是曹植心目中爱人的完美形象。后来的曹家发生了许多大事情:曹操去世,曹丕接班,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魏国文皇帝。曹植也屡受这位皇帝哥哥的排挤,郁郁不得志。在曹植29岁那年,曹丕竟然赐死了甄宓妃,这件事对曹植的打击非常大。第二年,曹植经过河南洛水时,假借传说中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的故事,参照战国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的经历,为嫂嫂甄宓妃写下了感甄赋,后来此篇被甄宓妃的儿子魏明帝曹睿为避忌讳,而改成了洛神赋。洛神赋描写的整个经历,就是曹植
11、与甄宓妃的相处经历,逝去的甄宓妃,在曹植的心目中,永远成为圣洁无暇的仙女。05名著赏析洛神赋曹植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形容洛神。05名著赏析首先以一连串生动奇逸的比喻,对洛神初临进行形容:“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其形象之鲜明,色彩之艳丽,令人目不瑕接。其中“翩若惊鸿,
12、婉若游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尤为传神地展现了洛神飘然而至的风姿神韵。“轻云之蔽月轻云之蔽月”和“流风之回雪流风之回雪”,从姿态方面,给人以轻盈、飘逸、流转、绰约的动感;而“秋菊秋菊”、“春松春松”与“太阳升朝霞太阳升朝霞”和“芙蓉出渌波芙蓉出渌波”,则从容貌方面,给人以明丽、清朗、华艳、妖冶的色感。这种动感与色感彼此交错和互相浸淫,织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神奇景象,它将洛神的绝丽至艳突出地展现于人们的面前。在这种由反复比喻造成的强烈艺术效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使用传统手法,对洛神的体态、容貌、服饰和举止进行了细致的刻画。05名著赏析后世影响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05名著赏析君王说甄氏说1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2 3曹植在赋中已表明“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可能是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隐喻君臣大义。亡妻崔氏说洛神赋,其实是曹植怀念当年与妻崔氏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鲜明而具体,绝不似由想象。谢谢观赏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