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等教育农村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ppt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206834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PPTX 页数:88 大小:2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农村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高等教育农村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高等教育农村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高等教育农村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高等教育农村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社会问题(socialproblems)”也称社会病态、社会反常、社会失调。一、关于社会问题的界定(一)定义雷洪: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病态论、生物社会论、社会解组论、社会失控论、文化失调论、亚文化论、价值冲突论、群体冲突论、阶级冲突论、越轨论、标签论、人格论、心理失调论、比较论、要素论等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的困扰,而是社会中许多人遇到的公共麻烦,认为“社会公众问题常常包含着制度上、结构上的危机,也常常包含着马克思所说的矛盾和斗争”。乔恩.谢波特和哈文.沃斯:美国社会问题“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社会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不理想

2、、不可取,因而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的的那些社会情况即为社会问题”。孙本文:“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当社会秩序安定,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生活顺利安全,社会是没有问题的。陆学艺陆学艺凡是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妨碍社会大部分凡是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妨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的公共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它是成员的正常生活的公共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它是由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结由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结构内出现功能障碍、关系失调和整合错位等原因构内出现功能障碍、关系失调和整合错位等原因造成的;它为社会上相当多的人所共识,需要运造成

3、的;它为社会上相当多的人所共识,需要运用社会的力量才能消除和解决。用社会的力量才能消除和解决。郑杭生:郑杭生:郑杭生:郑杭生: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

4、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朱力: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人们对各种社会问题往往从三个方面来归纳: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的主导价值规范;是否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生活;是否需要动用社会的力量来加以解决。我们认为社会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中产生和客观存在的影响

5、(或妨碍)社会生活和社会机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期望予以解决,且需要和只有以社会力量解决的社会失调现象-雷洪(二)特征客观性有害性(受不同价值判断的影响)社会性(构成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起因、后果、消除或解决都是社会性的)二、社会问题的类型(一)常见的分类标准对社会问题分类的三个视角对社会问题分类的三个视角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生;社会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社会问题的影响及解决。1、按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按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必发性社会问题、偶发性社会问题必发性社会问题、偶发性社会问题2、依据社会问题产生的主导原因:依据社会问题产生的主导原因:结构性原因、非结构性原因;结构性原因、非结构性原因

6、;个人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等个人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等3 3、依据社会问题表现程度:依据社会问题表现程度:依据社会问题表现程度:依据社会问题表现程度:显性社会问题和隐性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显性社会问题和隐性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4 4、依据社会问题的表现范围:依据社会问题的表现范围:依据社会问题的表现范围:依据社会问题的表现范围:全球范围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全球范围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主权国家范围的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人口过剩等)主权国家范围的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人口过剩等)自然区域范围的社会问题(地方病、性比例失调)自然区域范围的社会问题(地方病、性比例失调)社区区域范围的社会问题

7、(交通、住宅拥挤)社区区域范围的社会问题(交通、住宅拥挤)5 5、依据社会问题的内容可分为:、依据社会问题的内容可分为:、依据社会问题的内容可分为:、依据社会问题的内容可分为:自然方面的社会问题、经济方面的社会问题、政治方面的社会问自然方面的社会问题、经济方面的社会问题、政治方面的社会问题,以及人口、教育、社会稳定、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题,以及人口、教育、社会稳定、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另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个人病态问题,如酗酒、自杀、精神病等;个人病态问题,如酗酒、自杀、精神病等;社会病态问题,如离婚、娼妓、溺婴等;社会病态问题,如离婚、娼妓、溺婴等;经济病态

8、问题,如贫困、失业、两极分化等;经济病态问题,如贫困、失业、两极分化等;社会制度病态问题,如政治腐败、权钱交易等社会制度病态问题,如政治腐败、权钱交易等6、依据社会问题的影响:、依据社会问题的影响:可分为消极的社会问题与积极的社会问题;7、依据解决社会问题的条件:、依据解决社会问题的条件:可以分为在一定时期内有条件解决的社会问题和在一定时期内无条件解决的社会问题。8 8、按照综合性标准分类:、按照综合性标准分类:结构性社会问题。主要不是因为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某些制度性、政策性因素以及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引起的。这类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如公平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等。变迁性社会

9、问题。主要是由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伴生的以城乡差别为主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越轨性社会问题。一般性越轨社会问题,如普遍的色情、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自杀、造假、封建迷信等;严重的越轨性社会问题,包括社会犯罪、黑社会等。道德性社会问题。这类问题属于浅层次的越轨问题,如拉关系走后门、冷漠行为、损害公共财物等。(二)社会问题分类标准应具备五(二)社会问题分类标准应具备五个特征个特征目的性操作性社会性清晰性对应性三、研究社会问题的意义描述描述解释解释预测预测控制控制1、描述解决解决“社会问题是什么?社会问题是什么?

10、”要求:具体、详细、全面,而不是笼统、抽象、要求:具体、详细、全面,而不是笼统、抽象、片面;片面;描述可以分为:印象描述、概观描述、类型描述描述可以分为:印象描述、概观描述、类型描述和典型描述等四种和典型描述等四种2、解释解释回答“为什么?”探讨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包括:因果解释、通则解释和功能解释通则解释就是根据已知的社会问题理论解释当前的社会问题现象。通则是在重复的社会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这是一个经验概括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推导的过程。功能解释即可以解释社会问题存在的状态,也可以解释社会问题发展变化的趋势。3、预测回答社会问题回答社会问题“会怎么样?会怎么样?”预测有两种形式:预测有

11、两种形式:一是科学预言,是基于绝对可信的关于未来的非概率判断。一是科学预言,是基于绝对可信的关于未来的非概率判断。另一种是科学预测,是可信度较高的关于未来的概率判断。另一种是科学预测,是可信度较高的关于未来的概率判断。对社会问题及其影响的预测属于科学预测。对社会问题及其影响的预测属于科学预测。依据:一是规律性和重复性,二是连贯性和持续性。依据:一是规律性和重复性,二是连贯性和持续性。科学的对社会问题及其影响的预测在于把握社会秩序与社会运科学的对社会问题及其影响的预测在于把握社会秩序与社会运行不稳定的度及其极限,确定具体的指标和数量,在此基础上行不稳定的度及其极限,确定具体的指标和数量,在此基础

12、上可以建立社会问题预警系统可以建立社会问题预警系统。4、控制回答对待社会问题该“怎么办?”社会问题控制要在分析社会问题消除和解决的各类社会条件基础上,研究社会问题解决的原则,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途径、措施和方案等四、社会问题的分析过程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归纳1、提出问题是分析研究社会问题的逻辑起点是分析研究社会问题的逻辑起点是分析研究社会问题的逻辑起点是分析研究社会问题的逻辑起点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

13、或实验上的技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或实验上的技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或实验上的技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提出问题的原则第

14、一,实践性原则。第一,实践性原则。第一,实践性原则。第一,实践性原则。问题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问题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第二,新颖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第二,新颖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第二,新颖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第二,新颖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新颖性、独特性和先进性。新颖性、独特性和先进性。第三,科学性原则第三,科学性原则第三,科学性原则第三,科学性原则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技术;问题有科学价值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技术;问题有科学价值第四,可行性原则。第四,可行性原则。第四,可行性原则。第四,可行性原则。研究力量是否具备,客观条件是否允许。研究力量是否具备,客观条件是否允许。(2)提出问题的方

15、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实地考察2、解释问题、解释问题解释问题就是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对社会整体状态及其内在固有规律的解释是社会问题分析的对社会整体状态及其内在固有规律的解释是社会问题分析的对社会整体状态及其内在固有规律的解释是社会问题分析的对社会整体状态及其内在固有规律的解释是社会问题分析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核心内容。理论解释:各种理论都从特定角度解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理论解释:各种理论都从特定角度解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理论解释:各种理论都从特定角度解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理论解释:各种理论都从特定角度解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因。如:因。如:因。如:社会解组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失去

16、了规则,其社会解组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失去了规则,其社会解组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失去了规则,其社会解组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失去了规则,其理论前提:社会规则是协调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准则,理论前提:社会规则是协调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准则,理论前提:社会规则是协调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准则,理论前提:社会规则是协调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准则,是保证社会稳定、和谐的条件;是保证社会稳定、和谐的条件;是保证社会稳定、和谐的条件;是保证社会稳定、和谐的条件;文化失调论:文化各部分变迁速度不同导致社会问题。文化失调论:文化各部分变迁速度不同导致社会问题。文化失调论:文化各部分变迁速度不

17、同导致社会问题。文化失调论:文化各部分变迁速度不同导致社会问题。越轨理论:社会问题是因社会出现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越轨理论:社会问题是因社会出现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越轨理论:社会问题是因社会出现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越轨理论:社会问题是因社会出现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经验解释经验解释如对腐败问题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干部素质不高引起的,这里蕴含的认识前提:腐败是一种个人行为,干部素质低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有人认为是惩罚力度不够导致的腐败泛滥,这里蕴含的认识前提:人是趋利弊害的,人们为了避免惩罚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或减轻腐败行为。经验是有用的,但不是普遍的真理。日常经验的局限性:个别的、特殊的、少

18、量的,不具有代表性,甚至是错误的。就像人们“亲眼看到”太阳是围着地球转,而科学证明“地球是围着太阳转”一样。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1)假设在研究中的功能:指导和归纳(2)研究整个过程必须以假设为基本依据。(3)证实与证伪在科学研究中与证实具有证实与证伪在科学研究中与证实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样重要的作用建立假设的原则建立假设的原则假设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能被实际资料证明或否假设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能被实际资料证明或否假设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能被实际资料证明或否假设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能被实际资料证明或否定,不能是一种无法验证的假设。定,不能是一种无法验证的假设。定,不能是一种无法验证的假设。定,不能是

19、一种无法验证的假设。假设必须以科学原理作指导,不能与已知的科学假设必须以科学原理作指导,不能与已知的科学假设必须以科学原理作指导,不能与已知的科学假设必须以科学原理作指导,不能与已知的科学原理相矛盾。当已有科学原理不能说明新事实时,原理相矛盾。当已有科学原理不能说明新事实时,原理相矛盾。当已有科学原理不能说明新事实时,原理相矛盾。当已有科学原理不能说明新事实时,须提出突破原有理论的新假设。须提出突破原有理论的新假设。须提出突破原有理论的新假设。须提出突破原有理论的新假设。假设不与逻辑规则相违背,不能包含逻辑上的矛假设不与逻辑规则相违背,不能包含逻辑上的矛假设不与逻辑规则相违背,不能包含逻辑上的

20、矛假设不与逻辑规则相违背,不能包含逻辑上的矛盾。盾。盾。盾。简单性原则。假设必须结构简明严整,内容精炼,简单性原则。假设必须结构简明严整,内容精炼,简单性原则。假设必须结构简明严整,内容精炼,简单性原则。假设必须结构简明严整,内容精炼,同时便于量化同时便于量化同时便于量化同时便于量化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包含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两个阶段,资料收集的常用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试验法等。获取真实和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信息是分析社会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最艰巨的环节。假设检验的方法: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5、归纳总结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作出结论。主要任务:整理资料统计分析理论研究五、社会问题的

21、解决社会问题的消亡有两种可能自然消亡:某些社会条件不复存在,使社会问题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人为矫治: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意识地运用某些力量促使影响某些社会问题的因素发生变化,或改变它们与社会问题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促使社会问题消亡。(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条件(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条件1、相当的研究基础、相当的研究基础 只有科学研究达到对社会问题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程度,只有科学研究达到对社会问题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程度,社会问题的解决才具备了解决的前提。社会问题的解决才具备了解决的前提。科学研究成熟的两个表现:科学研究成熟的两个表现:一是在研究对象上要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探讨一是在研究对象上要进行多

22、方面、全方位的探讨 二是具有较多的学者参与研究。形成研究氛围和舆论二是具有较多的学者参与研究。形成研究氛围和舆论氛围。从不同方面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足以解释氛围。从不同方面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足以解释社会问题现象的理论和观点。社会问题现象的理论和观点。2、充分的社会关注、充分的社会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的关注所谓充分的社会关注,不仅指社会大多数人对特所谓充分的社会关注,不仅指社会大多数人对特所谓充分的社会关注,不仅指社会大多数人对特所谓充分的社会关注,不仅指社会大多数人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感受、

23、认识、评价和予以解决的期定社会问题的感受、认识、评价和予以解决的期定社会问题的感受、认识、评价和予以解决的期定社会问题的感受、认识、评价和予以解决的期望,同时也指社会各群体、各集团以及与特定社望,同时也指社会各群体、各集团以及与特定社望,同时也指社会各群体、各集团以及与特定社望,同时也指社会各群体、各集团以及与特定社会问题具有不同关系的各种人,对特定社会问题会问题具有不同关系的各种人,对特定社会问题会问题具有不同关系的各种人,对特定社会问题会问题具有不同关系的各种人,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认识、态度达到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而且这种的认识、态度达到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而且这种的认识、态度达到相当程度的一致

24、性,而且这种的认识、态度达到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而且这种认识和态度是比较科学和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是比较科学和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是比较科学和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是比较科学和正确的。不同的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关注内容和不同的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关注内容和不同的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关注内容和不同的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关注内容和出发点不一样。一般认为,人们只关心与自己利出发点不一样。一般认为,人们只关心与自己利出发点不一样。一般认为,人们只关心与自己利出发点不一样。一般认为,人们只关心与自己利益直接有关的社会现象,较少关心与自己利益间益直接有关的社会现象,较少关心与自己利益间益直接

25、有关的社会现象,较少关心与自己利益间益直接有关的社会现象,较少关心与自己利益间接有关或无关的社会现象;只关心眼前发生的,接有关或无关的社会现象;只关心眼前发生的,接有关或无关的社会现象;只关心眼前发生的,接有关或无关的社会现象;只关心眼前发生的,很少关心今后可能发生的社会现象。这样就使得很少关心今后可能发生的社会现象。这样就使得很少关心今后可能发生的社会现象。这样就使得很少关心今后可能发生的社会现象。这样就使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充分。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充分。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充分。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充分。社会问题的研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使人们对社社会问题的研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

26、使人们对社社会问题的研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使人们对社社会问题的研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充分关注。会问题的充分关注。会问题的充分关注。会问题的充分关注。3、足够的社会力量、足够的社会力量社会力量是指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和能量。社会力量是指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和能量。社会力量是指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和能量。社会力量是指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和能量。资源可以是物质资源,也可以是非物质资源;资源可以是物质资源,也可以是非物质资源;资源可以是物质资源,也可以是非物质资源;资源可以是物质资源,也可以是非物质资源;能量是资源可能被利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程度和能量是资源可能被利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程度和能量

27、是资源可能被利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程度和能量是资源可能被利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程度和具体作用。具体作用。具体作用。具体作用。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动员社会的力量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动员社会的力量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动员社会的力量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动员社会的力量只有用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力量大到足以消除只有用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力量大到足以消除只有用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力量大到足以消除只有用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力量大到足以消除社会失调的程度时,社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社会失调的程度时,社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社会失调的程度时,社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社会失调的程度时,社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二)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

28、方案(二)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方案1、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特性、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特性科学性科学性操作性操作性可行性可行性可选择性可选择性2、解决社会问题对策方案的内容、解决社会问题对策方案的内容(1 1)对社会问题现象的分析:包括社会失调的具)对社会问题现象的分析:包括社会失调的具)对社会问题现象的分析:包括社会失调的具)对社会问题现象的分析:包括社会失调的具体内容、表现、影响以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体内容、表现、影响以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体内容、表现、影响以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体内容、表现、影响以及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2 2)对解决问题条件的分析: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对解决问题条件的分析:

29、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对解决问题条件的分析: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对解决问题条件的分析: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满足程度。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满足程度。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满足程度。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满足程度。(3 3)解决问题对策的说明: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对策的说明: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对策的说明: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对策的说明: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思路、基本原则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思路、基本原则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思路、基本原则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思路、基本原则和所要达到的目的。(4 4)理论基础阐述:阐述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所)理论基础阐述:阐述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所

30、)理论基础阐述:阐述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所)理论基础阐述:阐述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所依据的理论依据的理论依据的理论依据的理论(5 5)进行目标说明:对方案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阶段)进行目标说明:对方案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阶段)进行目标说明:对方案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阶段)进行目标说明:对方案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指标进行说明。目标具体指标进行说明。目标具体指标进行说明。目标具体指标进行说明。(6 6)对策措施说明:规范的调整办法、组织机构设立、)对策措施说明:规范的调整办法、组织机构设立、)对策措施说明:规范的调整办法、组织机构设立、)对策措施说明:规范的调整办法、组织机构设立、实施主体

31、的确定、方案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程序等。实施主体的确定、方案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程序等。实施主体的确定、方案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程序等。实施主体的确定、方案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程序等。(7 7)对策措施后果预测:对策方案实施后产生的积极效)对策措施后果预测:对策方案实施后产生的积极效)对策措施后果预测:对策方案实施后产生的积极效)对策措施后果预测:对策方案实施后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可能的消极后果,必要的控制措施。果和可能的消极后果,必要的控制措施。果和可能的消极后果,必要的控制措施。果和可能的消极后果,必要的控制措施。(8 8)评估分析:在解决社会问题对策方案中,评估分析)评估分析:在解决社会问题对策方案中,评估

32、分析)评估分析:在解决社会问题对策方案中,评估分析)评估分析:在解决社会问题对策方案中,评估分析的内容主要是提出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的内容主要是提出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的内容主要是提出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的内容主要是提出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第二节农村问题一、定义发生在农村社会,影响社会协调发展和社发生在农村社会,影响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成员生活,而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会成员生活,而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才能解决的社会现象。预才能解决的社会现象。注意1 1、问题发生在农村,而不是城市。如城镇的污水、问题发生在农村,而不是城市。如城镇的污水流到农村污染了农田,是城市污染问题,而不是流到农村污染了

33、农田,是城市污染问题,而不是农村污染问题;农村污染问题;2 2、要看这个问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的、要看这个问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的主导价值规范;主导价值规范;3 3、看是否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生活,这里的、看是否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生活,这里的社会成员不仅指农村居民,而是全社会居民。如社会成员不仅指农村居民,而是全社会居民。如违规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尽管农民自违规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尽管农民自己没有受到危害,但危害了城镇居民,同样是社己没有受到危害,但危害了城镇居民,同样是社会问题;会问题;4、是否需要动用社会的力量来加以解决,那些个别问题和特殊问题,不需要

34、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的,不属于农村社会问题。二、农村贫困问题(一)中国农村贫困的基本概况见课本取得的成绩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存在的问题1 1、目前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地域、目前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不适偏远,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障碍区,脱贫难度很大合人类生存的自然障碍区,脱贫难度很大2 2、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于其温饱标准、已基本解决温

35、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于其温饱标准较低,还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一遇天灾人祸又很容易重较低,还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一遇天灾人祸又很容易重新滑入贫困陷阱新滑入贫困陷阱3 3、相对贫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相对贫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1992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 1 1:2.452.45,20032003年为年为 1 1:4.124.12,20042004年扩大到年扩大到 1 1:4.394.394 4、插花贫、插花贫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若低于0.2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

36、.2-0.30.2-0.3表示比较平均;表示比较平均;0.3-0.40.3-0.4表示相对合理;表示相对合理;0.4-0.5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0.24到到0.360.36之间,美之间,美国偏高,为国偏高,为0.4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2010年超过年超过0.50.5(二)贫困的界定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

37、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和手段缺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状况。(童星、林闽钢,的一种状况。(童星、林闽钢,我国的我国的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 ,19941994)世界银行世界银行世界银行世界银行2001200120012001年年年年1 1 1 1月重新对贫困严格地进行了定义,认为月重新对贫困严格地进行了定义,认为月重新对贫困严格地进行了定义,认为月重新对贫困严格地进行了定义,认为贫困主要由以下三个特征构成:第一是缺少机会参与经济贫困主要由以下三个特征构成:第一是缺少机会参与经济贫困主要由以下三个特征构成:第一是缺少机会参与经济贫困主要由以下三个特征构成:第一

38、是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如果机会就在那里,你不接受,那么就是选择的问活动,如果机会就在那里,你不接受,那么就是选择的问活动,如果机会就在那里,你不接受,那么就是选择的问活动,如果机会就在那里,你不接受,那么就是选择的问题,和贫困问题无关;第二是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题,和贫困问题无关;第二是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题,和贫困问题无关;第二是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题,和贫困问题无关;第二是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是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是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是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是容易受

39、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例如疾病、粮食减产、宏观经济萧条等等。的影响,例如疾病、粮食减产、宏观经济萧条等等。的影响,例如疾病、粮食减产、宏观经济萧条等等。的影响,例如疾病、粮食减产、宏观经济萧条等等。反映了贫困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个社会问题反映了贫困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个社会问题反映了贫困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个社会问题反映了贫困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个社会问题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

40、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困人口或贫困户。困人口或贫困户。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

41、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食不裹腹衣

42、不遮食不裹腹衣不遮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体,住不避风寒体,住不避风寒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的状况。的状况。的状况。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

43、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404040的的的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到(或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到(或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到(或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到(或少于)平均收入的少于)平均收入的少于)平均收入的少于)平均收入的1/31/31

44、/3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教材的界定1 1、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贫困的表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贫困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是最主要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是最主要的表现以外,还有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表现的表现以外,还有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表现(具体表现见教材)(具体表现见教材)2 2、贫困是以人为主体的概念,是人或社会群体的、贫困是以人为主体的概念,是人或社会群体的贫困。贫困是人的发展权利得不到实现贫困。贫困是人的发展权利得不到实现3 3、贫困

45、是与发展相对应的概念,贫困本质上就是、贫困是与发展相对应的概念,贫困本质上就是发展不足,而发展不足,包括经济和人文发展指发展不足,而发展不足,包括经济和人文发展指数都低于一定标准数都低于一定标准人文发展就是指扩大人们的选择过程,其中最重人文发展就是指扩大人们的选择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寿命、知识、像样的生活水平要的三个要素:寿命、知识、像样的生活水平(三)农村贫困的特点1.1.1.1.农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相对贫困有农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相对贫困有农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相对贫困有农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相对贫困有扩大趋势;扩大趋势;扩大趋势;扩大趋势;2.2

46、.2.2.农村贫困人越来越集中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农村贫困人越来越集中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农村贫困人越来越集中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农村贫困人越来越集中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解决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解决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解决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解决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数据数据数据数据)3.3.3.3.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少数民族、残疾人和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和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和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和妇女 4.4.4.4.“三无三

47、无三无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全国目前至少有万至万失地农全国目前至少有万至万失地农全国目前至少有万至万失地农全国目前至少有万至万失地农民民民民 从地区分布看,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从地区分布看,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20052005年末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贫困人口年末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贫困人口分别为分别为142142万、万、668668万、万、14211421万、万、134134万,贫困发万,贫困发生率分别为生率分别为0.4%0.4%、2.4%2.4%、5.0%5.0%、2.4%2.4%。西部地。西部地区贫

48、困人口占农村贫困人口的区贫困人口占农村贫困人口的60.1%60.1%。从地势来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从地势来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20052005年末山区贫困人口年末山区贫困人口12281228万,贫困发生率为万,贫困发生率为5.5%5.5%,占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占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51.9%51.9%。分省来看,西部省份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其分省来看,西部省份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青海省贫困发生率在中,青海省贫困发生率在10%10%以上,内蒙古、贵以上,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7 7个省(区)个省(区)贫困发生率在贫困发生

49、率在5%-10%5%-10%之间。之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状况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90%以上分布在贫困地区,涉及5个民族自治区、24个自治州,包括44个民族自治县的全部。扶贫政策上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放宽标准,扩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范围放宽标准,扩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范围放宽标准,扩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范围放宽标准,扩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范围。19861986年国家确定重点扶持贫困县标准为年国家确定重点扶持贫困县标准为19851985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低于150150元,而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标准则放宽到低于元,而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标准则放宽到低于200200元。对于牧区和半农半牧

50、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县(旗)元。对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县(旗),扶持标准分别为,扶持标准分别为19841984年至年至19861986年年3 3年平均农民人均收年平均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入低于300300元和元和200200元。元。19941994年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年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也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特殊照顾。在全国县,也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特殊照顾。在全国592592个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257257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占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占43%43%。中央资金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中央资金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中央资金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中央资金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