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194478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PTX 页数:249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49页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49页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49页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49页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八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中考语文(安徽专用)第1页A组安徽中考题组五年中考一、(安徽,15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5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能够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注,智

2、虽弗及,必将至焉。”(节选自国语)注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1.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意思。(5分)(1)又何间焉间:第2页(2)小惠未徧徧:(3)必以信信:(4)必以情断之之:(5)智虽弗及及: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是则可矣。3.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利用了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2分)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明分析取胜原因。(4分)第3页一、1.答案答案(1)参加(2)通“遍”,遍布、普遍(3)实情(4)代指“狱”(案件)(5)到、到达解析解析词语解释要准确,通假字解释要按照“通+词语解释”格式来写。对于课外文言文中包

3、括词语,要学会学以致用,由课内向课外延展,利用熟悉成语以及字典为解释课外文言文中词语服务。2.答案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这(样)就能够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依据语境读懂句子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没有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方法点拨方法点拨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照“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标准。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关键词语,利用“增、删、调、换、留”等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当代汉语语法规范。第4页3.答案答案对话(或语言)衬托(或对比)解析解析首先要熟悉人物刻画方法和

4、写作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详细分析,如甲文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语言描写,使用比照、映衬技法,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责任感和护卫宗国政治热忱;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愚钝、浮躁反衬曹刿机敏、持重。据此作答即可。4.答案答案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曹刿勇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于谋略。解析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读懂两则文言文,尤其是课外文言文;其次,需要依据题目要求分析相关内容;最终,不要忽略题目中相关要求,“结合选段简明分析”。作答时,能够在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优点来分析。鲁庄公虽愚钝,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曹刿坚持向鲁

5、庄公献策,且富于谋略。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原因。参考译文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样)就能够了,如能内心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不够地方,也必将到达目标。”第5页二、(安徽,15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注。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

6、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1.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意思。(5分)(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3)谈笑有鸿儒鸿儒:(4)无案牍之劳形案牍:(5)子欲居九夷欲:第6页2.翻译以下句子。(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或曰:“陋,如之何?”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根本原因分别是“”和“”。(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含有怎样情操?(4分)第7页二、1.答案答案(1)知名(2)这(3)博学人(4)公事文书(或“官府公文”)(5)想,想要解析解析“名”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在这里为“知名”

7、之意;对“欲”了解,可联络课内文言诗文,如“欲渡黄河冰塞川”“我欲乘风归去”等句中“欲”意思。2.答案答案(1)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有些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解析解析(1)注意“上”“帘”等字准确翻译;(2)“或”为易错点。在文言文中,“或”可译为“有时”或“有人”,结合“曰”字可知,此处应翻译为“有人”。另外,这是个省略句,如没有补足省略“那个地方”,句意不通顺。3.答案答案惟吾德馨君子居之解析解析甲文围绕“惟吾德馨”来展开,“惟吾德馨”为“不陋”根本原因。乙文以“子曰”议论,直接点明了“不陋”原因为“君子居之”。4.答案答案清雅脱俗,安贫乐道

8、,高洁傲岸,淡泊宁静。解析解析甲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展示室主人品德与情操;乙文中用“九夷”代指物质上贫穷落后之处。两文中,君子不以物质为意,超尘绝俗形象跃然纸上。综合以上分析,总结概括即可。第8页三、(安徽,14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9、,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意思。(5分)(1)豁然开朗豁然:(2)阡陌交通交通:(3)悉如外人悉:(4)泉香而酒洌洌:(5)杂然而前陈者陈:第9页2.翻译以下句子。(4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分)(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2分)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4.两段选文分别反应了作者怎样社会理想?请简明概括。(4分)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第10页三、1.答

10、案答案(1)开阔敞亮样子(2)交织相通(3)完全,都(4)清澈(5)摆开,摆放,陈列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中主要词语了解、掌握情况。尤其要注意,“交通”是古今异义词,这里要把古义解释出来;“洌”是“清澈”意思,要把它和音同形似“冽”区分开来,“冽”是“严寒”意思。2.答案答案(1)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2)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要抓住句子里面关键词。(1)题中“平旷”“俨然”两个词。(2)题中“渔”和“鱼”要分清,“渔”是动词,钓鱼;“鱼”是名词,鱼儿。3.答案答案渔人发觉并进入桃花源。桃花源中景象。解析解析这两层区分是比较显著,从表示方式

11、看,前一层是记叙,后一层是描写;从内容上看,前一层是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后一层是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看到优美景色和人们生活情况。第11页4.答案答案桃花源记: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醉翁亭记:太平祥和,与民同乐。解析解析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次序,把发觉桃花源、小住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波折离奇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理想社会。不过这是作者虚构出来理想社会,现实生活中是不会有。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因政治原因被贬任滁州太守期间。这段时间欧阳修在滁州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生

12、活;加之当地风景秀丽,也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但当初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国家积弊深重,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忧虑和痛苦。这两方面情感都融合在了这篇文章中。评析评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了解。解答这类题,除了要考虑文章内容外,还要联络作者生平经历、写作意图和写作时代背景等。难度中等。第12页四、(安徽,15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13、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意思。(5分)(1)百里奚举于市举:(2)必先苦其心志其:(3)曾益其所不能曾:(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第13页2.翻译以下句子。(4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分)(2)人恒过然后能改。(2分)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话概括。(4分)4.本文中心论点:(2分)第14页四、1.答案答案(1)被选拔,被任用(2)他,他(3)通“增”,增加(4)了解,明白(5)在国外;在外面,指国外2.答案答案(

14、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么人。(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更正。解析解析(1)关键词:故,所以。是,代词,这、这么。(2)关键词:恒,经常。过,用作动词,犯错误。3.答案答案客观原因:艰辛环境磨炼。主观原因:思想斗争折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准确了解概括文本能力。注意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造就人才原因。客观方面,所列举六个有成就历史人物成才前所经历环境都非常艰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也是环境艰辛表现;主观方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明他们都经历了思想斗争折磨。第15页4.答案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解析本题考

15、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把握能力。本文先列举事例,再分析得出结论,用逆境造就人才经典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用无内忧外患造成国家灭亡论证“死于安乐”。参考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发觉而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中被举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么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空虚乏力,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含有能力。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更正;内心忧困,思绪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之于声

16、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没有坚遵法度大臣和辅佐君王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国家和外来祸患,国家经常会灭亡。这么以后才知道,(个人或国家)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第16页五、(安徽,141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15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意思。(5分)(1)可爱者甚蕃蕃

17、:(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4)亭亭净植植:(5)宜乎众矣宜:第17页2.翻译以下句子。(4分)(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4.怎样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第18页五、1.答案答案(1)多(2)洗涤(3)更(4)立(或“树立”)(5)应该(或“当”)解析解析文言惯用词语,要结合平时所学解释。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语境了解词义,难度小。2.答案答案(1)(它茎)中间空外面直,不生枝蔓(或“不缠生藤蔓”),不长枝节(或“不旁出冗枝”)。(2)对于

18、菊花喜爱(或“兴趣”),陶渊明以后极少听到了。解析解析(1)“蔓”“枝”属于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2)“鲜”意为少。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了解能力,要关注特殊语言现象,难度适中。3.答案答案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解析解析第二段前三句分别解释第一段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爱莲原因。4.答案答案作者感叹世上像“我”一样爱莲人极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人太少,含蓄地表示了自己人生态度。解析要从语句本身入手,注意结合“莲”象征意义深入了解。第19页B组全国中考题组一、(湖北黄冈,212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4分)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19、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

20、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注下人:下于人,在他人之下。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难以处理问题。第20页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字意思。(4分)(1)同舍生皆被绮绣()(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还次蒲州驿()(4)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一组是(2分)()A.烨然若神人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B.足肤皲裂而不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时人莫之知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则天

21、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3.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断两处。(2分)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句子。(4分)第21页(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能够用自己话概括)(2分)(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艰辛,利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一样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态度是。(2)乙文中张循宪经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觉张嘉贞特点。第22页一、1.答案答案(1)同“披”,穿(2)破(3)

22、停留,住宿(4)咨询或问询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了解能力。第(1)题中“被”为通假字,通“披”;第(2)题中“敝”意思为“破旧”,与成语“敝帚自珍”中“敝”相同;第(3)题中“次”为动词,与“次北固山下”中“次”相同;第(4)题中“咨”意为“咨询或问询”,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咨”相同。失分警示失分警示在解释词语时,碰到有通假现象词,首先应指出通什么字,然后再解释,两个步骤都要具备,不然会失分。2.答案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掌握能力。A.“烨然”“然”是形容词词尾,样子;“信然”“然”是代词,这么。B.“足肤皲裂而不知”“而”表转折;“登轼而望之”“而”表顺承。C.“莫之知”

23、宾语前置,“之”为代词,代张嘉贞;“行道之人”“之”为结构助词,。D.两个“异”都是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以为异。3.答案答案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每划分对一处得1分)第23页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首先,依据句意及“者”字,能够划分一处。然后,结合前后两部分内容来看,“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均能够独立表示意思,所以在“命”后停顿即可。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了解,方可动手把句断。联络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觉。惯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24、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普通中间关键点断。第24页题目做完回头看,依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书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4.答案答案(1)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高兴事,就不以为吃穿不如他人。(关键词“中”“不若”译对1分,大意准确1分)(2)武则天拿这件事问询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官职让给张嘉贞。(关键词“具”“对”译对1分,大意准确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第(1)句中关键词“以”意为“因为”,“中”意为“内心”,“不若”意为“不如”

25、;第(2)句中三个“以”意思分别为“拿”“按照”“把”,“具”意为“全部”,“实”意为“实际情况”。在翻译时要做到语意准确,语句通顺。5.答案答案(1)“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用自己语言概括时大意正确即可)(2)才能超群(扣住“才能”来概括,大意相近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了解能力。(1)由甲文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即可知其态度为“略无慕艳意”。(2)乙文中经过张循宪和武则天对张嘉贞问询,张嘉贞均表现出非凡才能,题中两件事也表现了他才能超群特点。第25页参考译文乙张嘉贞失意落魄胸怀大志,也不自命清高,也不认为自己比他人低下。自从担任平乡县尉被免职回到乡里,在破屋中

26、过着平民生活,安然自得。当初人都不了解他。张循宪以御史身份出京办差,回来时候投宿在蒲州驿馆。张循宪正打算回报执行使命情况,这次出使有部分事务没有处理,非常担心,就问驿馆官吏:“这里有没有见识高人?”驿馆官吏把张嘉贞汇报给他,张循宪召来张嘉贞并与他相见,向他咨询这些长久积累下来难以处理问题,张嘉贞随口应答,没有不使张循宪豁然开朗。等到让张嘉贞起草奏章,又出乎了张循宪意料。有一天,武则天拿这件事问询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官职让给张嘉贞。武则天说:“你能举荐贤良,品德很好,朕莫非没有一个官职来自己进用贤能吗?”于是把张嘉贞召入内殿,隔着帘子和他说话。张嘉贞容貌伟岸,神采俊杰

27、,武则天很观赏他。第二天,任命他为监察御史。第26页二、(河南,1417)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10分)(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28、,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杰:高大。殊:差异。眼界:视力所能看到范围。第27页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2分)()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排空:一扫而空。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29、薄暮:黄昏时分。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漂亮鱼。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2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语段(一)中,迁客骚人“悲”从何而来?请简明分析。(2分)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它写岳阳楼目标与语段(一)有什么不一样?(4分)第28页二、1.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对课内文言实词识记能力。“排空”是“冲向天空”意思。2.答案答案我看那巴陵郡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胜状”1分,大意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做到语意准确,语句通顺流畅,句中关键词不能漏译。本句中注意“予”“胜状”“一湖”等准确翻译。3.答案答案看到阴惨可怖景象,

30、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了解分析能力。阅读语段(一)可知,此处问“悲”从何而来,答案能够从语段(一)前两段提取概括。第二段景物描写表示出景象之阴森凄凉,“迁客”“商旅”“去国怀乡”等表示出身在异乡之悲。4.答案答案第一问: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阳楼。(意思对即可)第二问:语段(二)目标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语段(一)目标不在岳阳楼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发下文,表示作者情感。(意思对即可)第29页解析解析语段(二)在描写岳阳楼之前,先描写滕王阁、黄鹤楼,并说滕王阁不如黄鹤楼,黄鹤楼不如岳阳楼,由此能够推断

31、其用了衬托写作手法。至于语段(二)与语段(一)写岳阳楼目标有何不一样,可依据其内容进行分析。语段(二)写岳阳楼胜景本身,而语段(一)在写岳阳楼胜状同时,又抒写了览物之情。参考译文(二)登上南昌滕王阁,看到赣江水势滔滔,自西奔流而来又转而流向北面,滕王阁与江水尤其相称,显得雄伟高大。然而却不如武昌黄鹤楼。黄鹤楼与滕王阁即使在水方面没有什么差异,而黄鹤楼建筑工艺精巧巧妙奇特壮丽,立于黄鹄矶上,而且三面环水,西面又正对着晴川楼、汉阳城绝好位置。总起来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青翠,洞庭湖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浩瀚无边,不是滕王阁、黄鹤楼视力所能看到范围能够相比,所以它景观是最壮美,三座楼都面向西,岳阳

32、楼更雄伟些。第30页三、(重庆A卷,9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意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改变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一样,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

33、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注“琅琊也”,鄂教版写作“琅邪也”。第31页1.解释以下加点词语。(4分)(1)名之者谁()(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觥筹交织()(4)树林阴

34、翳()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妥一项是(3分)()A.第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取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B.第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内心抑郁和苦闷。C.本文除第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一幅幅画卷。D.这篇文辞优美山水游记,经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美好场景。4.课文中

35、“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内容。请联络课文第段,分析作者这么修改原因。(4分)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第32页三、1.答案答案(1)命名(或“取名”)(2)寄托(3)酒杯(4)遮盖(或“遮蔽”)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积累、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联络和改变。第(1)题“名之者谁”中“名”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是“命名”意思。第(2)题“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是古今异义字,“寄托”意思。第(3)题“觥筹交织”中“觥”古今意义相差不大,是“酒杯”意思。第(4)题“树林阴翳”中“翳”用作动

36、词,是“遮盖”意思。2.答案答案(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香味,好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郁绿荫。(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香气,漂亮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郁”)(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高兴为高兴啊。(或“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乐趣,可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所乐事情”)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了解与翻译能力。解答时要准确了解每一个词语意思,把每个词语都翻译出来,然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句子。(1)要注意“芳”(花)、“发”(开放)、“繁阴”(浓郁绿荫)这几个字词意思。(2)“乐其乐”中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其”是代词,指游人

37、。第33页3.答案答案B本题考查辨析文意能力。“颓然”在这里指醉醺醺样子,并没有抑郁和苦闷之意。结合文章内容看,这篇文章描写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一样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生活,尤其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场景,全文贯通一个“乐”字,但其中既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情怀,也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苦衷。4.答案答案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义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琅琊山无关,能够省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写作手法能力。题干要求联络第段内容阐释原因。细读所给链接材料,材料中详细描写了围绕滁州四座山,从文章来看,文章主要

38、写琅琊山上醉翁亭,与其它几座山联络不大,故课文中用“环滁皆山也”显得简明扼要。用自己语言进行合理阐述即可。第34页四、(内蒙古呼和浩特,71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6题。(14分)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三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9、”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能够一战。战则请从。”四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第35页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意思。(2分)(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君问可,非

40、问臣之子也()2.以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一项是(2分)()A.则素湍绿潭能够调素琴,阅金经B.遂用之遂迷,不复得路C.战则请从请从吏夜归D.虽席地不容间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下面四个选项哪一项“之”是代词,指人?它指是文中哪个人?(2分)A.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第36页D.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4分)(1)忠之属也。能够一战。(2)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翻译时必须译出“午”姓名)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利用表示方式是。(2分)6.

41、你怎样评价文章中祁黄羊?(2分)第37页四、1.答案答案(1)回声(2)目光短浅(3)像北斗星(4)能够解析解析首先注意要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其次注意词类活用问题。比如“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北斗星”。2.答案答案CA.白色/未加修饰。B.于是/终于。C.请求。D.即使/即使。3.答案答案D解狐解析解析A.。B.代词,指石像。C.代词,指县令这个官职。4.答案答案(1)(这是)尽了职分事情。能够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儿子吗?”解析解析注意“属”“能够”“子”等关键词翻译。5.答案答案记叙描写解析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先翻译、分析语句,再从惯用表示方式中选

42、择适当填空。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表示方式第38页表示方式亦可称为表示方法,是作者依据客观事物和表示思想感情需要而利用一个语言表示形式,属于文章整体语言利用形式。惯用表示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个)。6.答案答案祁黄羊唯才是举品质(或精神)值得赞扬。(或祁黄羊举贤没有私心)解析解析祁黄羊依据“可为”与“不可为”正确地回答了问题,而不把个人亲疏恩怨掺进其中。他这种唯才是举品质值得赞扬。参考译文四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谁适合担任这官职?”祁黄羊说:“解狐能够胜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仇人(是

43、谁)。”(晋)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官,谁适合担任这官职?”(祁黄羊)回答道:“祁午适当。”(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第39页五、(北京,1113)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3题。(8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认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

44、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甲愚认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今后汉所以倾颓也。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从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慎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45、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第40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以下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一项是(2分)()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计日而待/不计其数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由是感激/实事求是C.夙夜忧叹/忧心如焚庶竭驽钝/尽心尽力D.察纳雅言

46、/温文尔雅临表涕零/涕泪交流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深入了解,全都正确一项是(2分)()甲愚认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翻译:我认为军营中事情,都要咨询他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一样人各有合适安排。第41页了解:诸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能突出,深得刘备赞誉。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翻译:先帝在世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了解:刘备痛心和遗憾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衰败灭亡。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47、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以后碰到兵败,在战事失败时候我接收了重担,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经有二十一年了。了解:诸葛亮于“倾覆”时接收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恩情。3.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请你依据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怎样表达。(4分)链接材料一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第42页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链

48、接材料二嗣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注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征魏征,唐初政治家。雅平日,向来。劳慰劳。嗣随即,接下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宋徽宗和宋钦宗。虞忧虑,忧患。奠枕安枕。余指岳飞。第43页五、1.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辨析词义能力。A项,好处/愈加;都是“计算”意思。B项,显达/通达(事理);代词,这件事/对,正确。C项,都是“忧愁”意思;都是“尽”意思。D项,正确/高尚、不粗鄙;眼泪/鼻涕。2.答案答案乙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句意和文本内容能力。甲项,“品行高低不一样人各有适当安排”错。“优劣得所”意为

49、好差各得其所,在文中指德才高低人各有适当安排。丙项,从事件发生先后次序看,“倾覆”是指新野之战中刘备失败,而不是刘备临终托孤之事。3.答案答案(示例)为国尽忠,在诸葛亮身上表达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国家鞠躬尽瘁,在魏征身上表达为向唐太宗直言进谏,在岳飞身上表达为立志收复失地、迎回君主。解析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为国”表达,其次明确“尽忠”表达。“为国”:诸葛亮表达为“恢复汉朝基业”;魏征表达为“进谏治国之道”;岳飞表达为“平定动荡局势”。“尽忠”:诸葛亮表达为奉先帝遗愿,劝勉至情至理;魏征表达为“谏言200余则”;岳飞表达为“以安君主”。第44页参考译文链接材料一唐太宗刚开始继位,励精图治,改

50、革治国之道。屡次引魏征进入寝室内,问询他自己在政治上得失。魏征向来有治理国家才能,性格又耿直,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屈服。唐太宗和他谈论,没有一次不是高兴地采纳提议。魏征也为能碰到像知己一样君主而高兴,尽力地出谋划策,知道没有不说。唐太宗曾慰劳辛劳他,说:“爱卿奏折,前后有二百多条,假如不是爱卿对国家有赤诚之心,怎样能做到呢?”就在这年,魏征升为尚书左丞。链接材料二接下来,应该激励士兵,向北越过沙漠,把夷人全部毁灭。迎接两位皇帝(指宋徽宗和宋钦宗)回京,取回以前被侵占土地,使朝廷没有忧虑,使君主能够安稳地睡觉(指局势稳定),这就是我愿望了。第45页六、(黑龙江齐齐哈尔,1216)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