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pdf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4187591 上传时间:2024-08-14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24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24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24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24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南方科技大学产业金融风险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isk Lighthouse International Pte Ltd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2024 年 7 月 中国深圳主编:王树勋、陈秉正1本报告聚焦于保险业如何融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战略和参与国家气候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梳理汇总了南方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整合国际保险公司的探索和研究以及中国平安等境内保险企业的实践经验,Risk Lighthouse 在气候风险减量保险方面的研究成果,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2、对国内外保险监管机构和国内保险业应对气候风险的调研总结,对保险业如何将气候变化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我们深信,在政府的指导下,保险业与公共部门、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通过积极发展绿色保险、气候风险减量保险等气候风险保险,可以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保险业不仅能助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也将有效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主编:王树勋、陈秉正副主编:盛瑞生、龙泉编写成员:陈遥、马楠、扬缨、周懿、何伟铭、曲明亮、石得、景明洲、辛炜、张佳牵头编写单位: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

3、编写单位:Risk Lighthouse International Pte Ltd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2平安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 1988 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我国三大综合金融集团之一。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 2318 和 601318。2023 年,平安位列财富世界 500 强全球榜单第 33 位,位列福布斯杂志“全球上市公司 2000 强”排行榜全球第 16 位、全球保险企业第 2 位。平安集团主要业务分为保险、银行、资产管理和非金融业务四大板块。2023 年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

4、东的营运利润 1,179.89亿元,营运 ROE 13.2%。其中,人身险、产险以及银行三大核心业务的归属母公司股东营运利润保持稳健,三项业务合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 1,409.13 亿元。全年股息为每股现 金人民币 2.43 元,同比增长 0.4%;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计算的现金分红比例 为 37.3%,分红总额连续 12 年增长。面对机遇与挑战,公司坚守金融主业,服务实体经济,强化保险保障功 能,持续贯彻“聚焦主业、增收节支、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十六字经营方针,深化发展“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不断巩固综合金融优势,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高质量

5、发展。平安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促进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化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绿色金融治效,不断加强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加大绿色投资,积极强化绿色运营管理。截至 2023 年 12 月公司绿色保险原保费收入 372.96 亿,较上年增长近 49%,保险金额 48.9 万亿。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 1,286 亿元,同比增长 19%。绿色贷款余额达 1,463 亿元,同比增长 25.7%2023 年,平安集团在已公开结果的国内外

6、主流 ESG 评级结果中,持续保持中国领先、行业领先。其中 MSCI ESG 评为A,为综合保险及经纪行业亚太第一;中国企业标普全球 ESG 评分最佳 1%,为中国(含港澳)保险公司最高评分;晨星sustainalytics评级为17.0低风险,为我国内地金融企业最高评级;此外,CDP评级为B级,为我国内地金融企业最高评级。4主编及编写单位介绍王树勋王树勋,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产业金融风险研究中心主任。1986 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93 年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学博士,2000 年获北美高级精算师。曾任教于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滑铁卢大学、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

7、鲁滨逊商学院;2013-2015 年任瑞士日内瓦协会任常务副秘书长;2015-2019 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保险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期权定价在中小科技企业估值中的应用、信息安全的经济学、气候变化对灾害保险的影响等。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且论文被引量超过 6600 次,荣获多项国际最佳论文奖。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王氏变换”数学公式被广泛应用于巨灾险、信用风险和天气衍生类产品的定价模型。被爱思唯尔(Elsevier)评为 2023 年在经济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现任学术期刊中国金融评论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ial St

8、udies编委。陈秉正陈秉正,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1982 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1985 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995 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风险管理与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年金,保险证券化。2000 年以来,在管理世界、保险研究、技 术 经 济、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Review、China&World Economy

9、等期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出版译著、专著、教材等近 20 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部委、学会和协会、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20 余项。2010 年至 2023 年,担任历年的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主席。主编及编写单位介绍3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序言(一)6序言(一)Risk Lighthouse International Pte Ltd Risk Lighthouse International Pte Ltd(风险灯塔国际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国际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理论创新与商业应用的紧密结合,以独

10、特的风险评估算法和数据库,为银行、保险公司、政府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提供金融风险解决方案和相关咨询服务。公司深度参与 2019-2023 年“东盟国家灾害风险和保险”研究课题,并获得业界奖项。公司服务的客户遍布四大洲的多个国家(包括美国、百幕大、法国、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永”)的宗旨是建设更美好的商业世界。我们的深刻洞察和优质服务有助全球各地资本市场和经济体建立信任和信心。安永保险业咨询团队,为大中华区保险行业提供财务管理、战略转型、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与资产配置、精算评估

11、、数字化转型、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咨询服务。我们致力于利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与保险业并肩在以往及将来共同迎接气候变化风险、保险主业和投资管理转型带来的种种挑战与机遇。5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履行大国责任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将气候变化这个小众议题,带入了大众视野。“碳中和”是一场时间跨度长、涉及群体广、影响行业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它将重塑社会运转模式和人们长久以来对于经济发展的认知。其根本宗

12、旨,在于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给子孙后代,让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攸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灾害愈加频繁,强度屡创新高,损害愈发严重,我们所面临的气候挑战显著提升。这是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地震、海啸、大面积的山火、创纪录的高温、猝不及防的洪灾、超强台风(“杜苏芮”、“海葵”等)过境,带来了超千亿的巨大经济损失,愈加频繁屡创纪录的强降水,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置身气候剧变的历史性场景,保险行业责无旁贷。国家“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巨灾保险体系,推进完善农业保险、居民住房灾害保险、商业财产保险、火灾公众责任险等制

13、度,充分发挥保险机制作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亦指出要“鼓励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巨灾保险、重点领域气候风险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发挥金融市场提供适应气候变化资金的积极作用。”扎实践行“防重于赔,防赔结合”理念,平安推出应急管理“1+N”政企协作模式,为政府、企业、社区、学校等提供风险排查、应急演练、风险教育、保险保障等防灾减灾标准化服务。多措并举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服务民生保障工作。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决策部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今年 5 月下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14、的指导意见,提出“在中央金融委的统筹指导下,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把“五篇大文章”落地落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平安紧跟国家步伐,坚守主业主责,立足社会“稳定器”和“压舱石”定位,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锚定金融强国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为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平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采取有力措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行业内率先提出“2030 运营碳中和目标”,细化碳中和路线图,并积极

15、完善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提升自身绿色运营管理水平,加大绿色金融业务投入,持续强化相关信息披露。同时,中国平安向全行业贡献自身管理经验,助力保险业绿色转型,共同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故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梳理汇总国内外保险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所付出的努力和成绩,总结现有工作的不足,提出对应解决的可能方法,平安特别牵头组织完成了本次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的研究,希望能通过它为国家献策,为监管建言,为行业助力,共同构建更完备的保险体系以适应气候变化。亦盼能让保险从业者和大众能更好地了解保险行业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携手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共同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谢永林平安集

16、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 2024 年 7 月主要内容概述一、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 Synthesis Report:Climate Change 2023),基于各方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所预示的 2030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到 21 世纪末,全球升温幅度可能超过 1.5 摄氏度,且很难将温升控制在 2以内。大气层的温室效应正在改变地球原来的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多个地区出现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率和严重性加剧,严重损害经济社会正常运转。我国政府已将应对气候变化明确列为国家战略,并向全球公布了“双碳目标”时

17、间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 年 6 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17 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也为国内企业更好的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指导。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其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达程度、风险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保险就越重要。长久以来,保险主要是通过财务型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发挥着经济补偿功能。随着风险治理和管理方面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升,保险业作为风险管理的专门行业,应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发展,积极融入国家灾害风险治理体系,承担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的社会重任。保

18、险业在减轻火灾、地震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兴的气候风险,公众期待保险业能够提升全社会对于气候风险的认知,并进行深入的前瞻性思考,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减少气候变化风险造成的损失。保险业通过其在风险识别、风险减量、风险分散、风险补偿等方面的功能,可以有效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国保险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自 2017 年以来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预计到 2032 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将比 2022 年扩大 1 倍以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与国际上成熟保险市场相比,中国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还比较低,在自然灾害造成的经

19、济损失中的赔付占比也较低。这些差距同时说明中国保险业在未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仍会有很大发展空间。在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险业自身也面临着灾害风险加剧带来的巨大挑战。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意味着保险公司需要承担更多的赔偿责任以及相应的偿付压力,保险公司的常规处置措施是提高保费或退出高风险区域保险市场;而保费的上涨会令投保人难以负担,使得一些风险在某些地区已经触及“可保性”临界点。由于难以获得保险保障,全球保险保障缺口不断扩大。2022 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3130 亿美元,其中只有不到一半有保险覆盖,留下了约 58%的保障缺口。8主要内容概述序言(二)气候变化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地球和

20、人类繁荣面临的最具有普适性的风险,其影响已经显而易见,并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风险环境:平均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热浪更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暴风雨和降雨量增加、洪水、野火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多.。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和保险业就开始关注到气候变化的威胁,一直在分析其对社会和保险业的影响;全球保险业已经开始与社会各界和政府合作,积极采取减少气候风险成因的共同行动,并为仍无法缓解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险。对面临自然灾害损失(包括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且保障缺口正不断扩大的广大家庭和企业来说,保险业通过其保险解决方案可以保护他们免受自然灾害造成的财务损失,帮助他们在灾难发生后迅速恢复并适应气候变化。

21、保险业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可再生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的相关风险,帮助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持续增长和投资,为实现人类社会向净零经济的转型提供新型解决方案。当社会需要解决的最紧迫问题是如何通过大幅减少碳排放来从根源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如何适应已经无法避免的影响所带来的具有破坏性的后果,没有一个行业或地区可以单独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才能应对如此巨大的挑战,而在这样的合作中,保险业无疑将彰显出其独特价值和社会责任。就像保险业在减轻火灾、地震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已经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那样,面对新兴的气候风险,全社会正期待保险业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进行深入的前瞻性思考,发挥其在风险识

22、别、风险减量、风险分散、风险补偿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且难以替代的作用,创造出使气候风险影响最小化的新型解决方案。本研究报告描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对保险业的挑战,梳理了国内外保险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实践,总结了保险业在助力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方面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探讨了保险业在提升气候风险韧性方面的创新路径。希望通过这份凝聚了作者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险业应如何发展的前瞻性思考的报告,能为保险学界、业界、政府相关部门在气候风险与保险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王树勋 陈秉正 2024 年 7 月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87(1)具备减轻灾害或突发事件影响的能力

23、;(2)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3)从灾害或突发事件中高效恢复的能力。这些正是保险业所擅长的。增加风险减量的投入,是应对保障缺口不断扩大的当务之急。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自然灾害损失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而用于自然灾害保险的保费年均增长率仅为 2%,落后于自然灾害损失增速 2 个百分点。若长此以往,全球保险(除去运营成本)的净保费增长速度会跟不上灾害理赔所需要的 4%的年度增幅,使未来保险的盈利空间被逐渐侵蚀,承保能力随之下降,保险保障缺口进一步扩大。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的研究结果显示:每 1 美元的减灾

24、投入会产生平均 6 美元的减灾效果。本报告做了简单估算:若基于 5:1 的平均减灾效果倍数,保险业在 5 年内逐步将保费的 1%-2%用于减灾投入,在未来 6-11 年把减灾投入逐步提升到保费的 2%-4%,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细节请见第五章)有效控制保障缺口的增长。这意味着,保险机构需要调整商业模式,从传统的侧重“风险分散”的单一模式向“风险分散+风险减量服务+保险承保理赔+再保险风险转移”的复合型模式转型。本文认为,为推动“气候风险减量保险”的应用,需要改变保险的传统定价模式,将风险减量要素融入保险定价。基本思想是:通过引入风险减量投入,实现灾害损失曲线下移和损失期望值的减少;同时利用成本更

25、低的再保险,使得被保险标的损失期望值和风险减量投入之和低于风险减量前的总保费,即在总保费没有增加甚至降低的情况下,实现被保险人的保障增加和保险人的成本降低。同时,鉴于气候风险的严重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直保公司无法单枪匹马抵御日益增长的气候风险损失,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至关重要。直保公司、巨灾共保体、再保公司、资本市场、巨灾专项基金、政府部门等多主体均应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进一步针对气候风险事件经常具有长周期的特征特点,需要在保险公司特别是经营气候风险保险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建立类似人寿保险和养老金业务的长期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制度,允许保险公司在时间维度上对保险责任进行“分摊”。这需要调

26、整现行的保险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以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尝试。气候变化对人类寿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而这种影响尚未引起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机构的足够重视。报告列举了气候风险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影响途径,简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人寿和健康保险产品的影响,特别指出应加强对气候风险对人类寿命和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六、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一)发挥政府在推动气候风险保险方面的基础和主导作用1、重视保险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气候风险保险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应从战略层面加强研究,作好顶层设计,将推动气候风险保险的发展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战略,制定鼓励和支持气候风险保险发展的相

27、关政策和制度,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潜在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及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为引导和规范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举措,国际金融监管机构采取了从成立专门机构到发布有针对性监管指引等多种方式,推动保险业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国际保险业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工作,从开展对气候系统脆弱性的科学研究,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行业已有的灾害模型,提出实施巨灾风险减量保险,强化减灾减损工作,到设计激励减少气候风险行为的保险条款,推出创新型保险产品和服务;再到提供碳风险管理和碳减排服务,参与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直接投资气候

28、变化解决方案,树立气候保护意识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加强保险业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行动,突显了保险业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价值和责任担当。三、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及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实践为推动保险业融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原银保监会在 2022 年 6 月印发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对银行业保险业机构落实绿色金融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年 11 月又颁布了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首次明确了“绿色保险”以及“气候变化风险类保险”的界定。2024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了 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绿色保险发展中保险公司需开展的具体工作、行业协会平台需开展

29、的基础研究和保障工作提出了原则要求。我国各类保险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纷纷开始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行动,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及治理体系、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绿色投资管理、自身绿色低碳运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广泛实践,体现了保险业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了保险业在社会面临气候变化风险时应有的责任担当。四、平安集团绿色金融规划和保险实践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保险企业之一,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集团”或“平安”)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健全ESG管理体系,加大风险减量服务投入以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30、,践行绿色保险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保险业如何融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参与气候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发挥了积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五、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险创新与探索在长期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基于传统保险精算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已经难以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气候风险作出准确评估,且试图寻找有效方法对气候风险进行精准评估或许是不现实的。有效的应对之举应该是从减少气候风险造成的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减少损失的严重性程度出发,寻求适当的应对策略。例如,实施风险减量管理就是一个有效选项;此外,像指数型保险、多触发原因保险、财务保险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损失的不确定性对保险企业和

31、投保人的财务影响。随着保险在社会应对灾害过程中作用的不断体现,人们对保险在提升社会面临风险时的“韧性”有了新认识,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对保险功能的认识。本报告的研究表明,保险是提升社会韧性的一个重要工具。构成韧性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09主要内容概述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二)保险业积极推动气候风险保险的创新发展1、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保险的发展和改革。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包括完善相关税收制度和提高大灾准备金的提留水平。完善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制度。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提高财政补贴的效率,提升农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的保障水平。扩大

32、中央财政补贴的支持范围,建议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可以拓展到对包括天气指数保险在内的某些创新型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保险业应积极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保险创新实践。创新有关气候风险农业保险品种:推进“保险+期货”的经营模式创新;加强科技赋能,规范理赔管理工作。2、推动天气指数保险创新发展。政府应鼓励保险业开展天气指数保险创新实践,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气象部门与保险企业合作开展天气指数保险,加快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建设,为保险机构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风险提供新渠道。对农作物天气指数保险给予和普通农作物保险相同的财政保费补贴,在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审批和备案方面给予更积极的支持。保险公司应提升自身经营天

33、气指数保险的能力,加强对天气指数保险的科学基础和实施技术的研究;简化天气指数保险条款,提高赔付触发条件的透明度和易理解性;提高保险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特别是基差风险、巨额赔付风险。3、发展绿色保险和投资。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以及财政补贴等手段,支持环境责任保险、碳保险、绿色项目贷款保证保险、节能(绿色建筑)保险等绿色保险的发展。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创新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农业保险、绿色建筑保险、新能源行业(光伏、风力、水利发电)经营损失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我国保险行业应当积极投入到绿色产业发展,研究绿色产业投资的价值,寻找投资机会,树立良好的支持绿色发展的社会形象。4、推广气候风险减

34、量服务。保险公司应积极开展气候风险减量服务,并纳入到保险产品的定价中。政府应加快制定保险公司风险减量服务的财务制度和监管要求,建立并完善行业风险减量管理评价工作机制,在组织保险项目招标时,要求将风险减量服务能力和实施效果作为遴选保险公司的标准。通过政产学研的合作,共同开展灾害风险减量评价体系研究,加快制定风险减量管理及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性评价标准。2、建立和完善针对气候风险保险的监管制度。针对发展气候风险保险的实际需要,完善现有保险监管制度,使对气候风险保险的监管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引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成为促进和规范气候风险保险发展的有效保障。3、将建立、完善与气候相关的巨灾保险制度作为

35、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由政府指导成立巨灾风险资金池,用于为气候灾害保险提供财务支持。同时政府还可以指导建立针对不同风险种类和不同地区的保障专项基金,探讨以巨灾债券的形式从资本市场募资。地方政府在建设韧性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明确保险的作用,在具体措施中配套保险方案,有效发挥保险机制的作用。4、引导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营模式支持防灾减灾工程。应积极引导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社会资本通过政府-企业合作(PPP)支持防灾减灾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发挥保险机构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风险控制能力,利用市场整合资源,加强全社会在抵御气候风险上的资金投入,提升各类主体参与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积极性和主

36、动性。5、指导保险业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国保险行业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规范,包括压力测试过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气候变化情景和阈值的设定、测试范围(应用场景)的规定、报告内容和披露要求等。6、建立灾害数据共享机制。将全国灾害普查数据和分散在气象、地震、水文、应急等部门的各类灾害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和保险业相关数据平台(如中国银保信平台、平安的鹰眼系统,中国再保险公司的灾害损失数据库等)的数据共享,提升保险业灾害风险评估能力、保险产品定价能力、防损减损能力和灾后赔付效率。7、强化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保险行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

37、,开发完善中长期气候风险预警系统。针对重大风险,如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威胁,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温度升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作出中长期研判。8、积极推动气候风险保险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跨国间的保险合作,建议考虑成立亚洲气候保险联盟,开展政产学研国际合作,共同探讨气候风险保险的创新发展新模式;促进气候风险再保险的国际合作,创造一个通畅的国际再保险市场。1211主要内容概述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总结与展望术语名词表020348545976786263657173平安集团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保险实践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险创新之探索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一、建立健全可持续

38、发展管理体系二、加大风险减量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三、抓住绿色保险发展新机遇,服务双碳目标达成一、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对保险数理基础的挑战及应对思路二、保险可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三、风险减量在气候风险保险中的运用 四、建立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气候风险分散机制五、加强气候风险对人类健康和寿命影响的研究一、发挥政府在推动气候风险保险方面的基础和主导作用二、积极推动气候风险保险的创新发展050406目录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主编及编写单位介绍序言(一)序言(二)主要内容概述总结与展望术语名词表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及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一、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及灾害损失二、应对气候变化的举

39、措三、保险在应对气候变化灾害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四、气候变化对“可保性”临界点的挑战16192024283036030405068384一、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二、国际保险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三、行业调研报告CONTENTS0102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及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40414445一、金融监管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二、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实践三、金融机构实施的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四、建立巨灾保险和再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03161501 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一、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及灾害损失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

40、及其离差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既包括气候的自然变动,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人们常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气候变暖,即全球平均温度的持续上升。本报告所指气候变化,关注的重点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给“正常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增量,这部分增量既增加了气候的平均态也增加了极端态,导致自然灾害频次和强度的上升。IPCC 报告预计,到 2030 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能使 21 世纪全球气温升幅超过 1.5,且很难将温升幅度控制在 2以内。大气层的温室效应正在改变地球原来的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将加剧多个地区出现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率和

41、严重性,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伤害。如果全球变暖预计在 10 年内达至 1.5,极端高温灾害量将是 100 年前的 4.1 倍,强降水灾害量将是历史的 1.5 倍。随着人口和财富向经济发达地区(通常也是气候灾害风险较高的沿海地区)的聚集,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带来的损失会不断加大。图 1-1 全球表面温度距平值与十年移动平均值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月值格点重建数据集 V2.001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15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全球表面平均温度距平温度距平/十年滑动平均 1860 年1.51.00.50.0-0.51880 年1900 年19

42、20 年1940 年1960 年1980 年2000 年2020 年181701 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 次数414136485146394842433737图 1-4 2012-2023 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数量变化资料来源: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2-2023555045403530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3 年中国气候公报公开数据显示,我国 2023 年全国平均气温为 10.7,较常年(9.9)偏高0.8,为 1961 年以来最高,打破了

43、2021 年 10.5的纪录。2023 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偏高 0.5至 1,全国共有 127 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国内气候灾害的发生频次也在不断增长。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2-2023的数据显示,在 4 种主要气候灾害中,暴雨洪涝发生的频次最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 年发生了 24 次暴雨洪涝事件,而 2016 年发生了 51 次(见图 1-4)。气候灾害引发的经济损失也呈上升趋势。2016 年气侯灾害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了 4000 亿元,其中仅暴雨洪涝一项带来的损失就超过了 3,000 亿元。学者们1对 1978 年后我国气象灾害事件的研究表明,洪涝灾

44、害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90 年代的每年 4 次左右,上升到 21 世纪以来的每年 9 次以上;台风等风暴类灾害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每年 4 次上升到21 世纪以来的每年 8 次;与降水相关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的每年 1 次左右上升到 21 世纪以来的每年将近 3 次。(二)我国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1吴吉东,傅宇,张洁,等.19492013 年中国气象灾害灾情变化趋势分析 J.自然资源学报,2014(9):11.DOI:10.11849/zrzyxb.2014.09.007.414136485146394842433737(一)气候变化下自然灾

45、害损失不断上升气候变化进程得到了全球社会的普遍关注。根据慕尼黑再保险的研究,在过去的 50 年里,与天气有关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 5 倍(见图 1-2),而气候变化被普遍认为是主要驱动因素。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飓风和暴雨等灾害频发,对公众健康、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危害;再加上沿海城市人口和财富的增加,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显著增加(见图 1-3)。另外,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不仅包含人员伤亡、农作物受灾等直接经济损失,还涵盖基础设施破坏、生产中断等间接损失。气候变化的进程从人们日常关注的经济活动时间段(3-5 年)来看也许是相对缓慢的,但气候变化的积

46、累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已经凸显。以水灾为例,越来越多的水灾由过去“百年一遇”变成现今的“十年一遇”,“十年一遇”变成“每年一遇”,正常的经济活动和人民财产受到了极大威胁。然而,大多数民众并没有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做好充分准备,在被频繁发生的创记录的极端天气和灾害惊醒之余,人们开始关注未来气候变化进程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图 1-2 1900-2023 世界范围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图 1-3 1960-2023 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资料来源:慕尼黑再保险研究报告资料来源:慕尼黑再保险研究报告userid:529794,docid:169825,date:2024-07-27,2019

47、01 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三、保险在应对气候变化灾害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保险业在助力经济和社会韧性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众所周知,保险业在减轻火灾、地震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兴的气候风险,公众期待保险业能够提升全社会对于气候风险的认知,并进行深入的前瞻性思考,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减少气候变化风险造成的损失。中国保险市场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自 2017 年以来已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预计到 2032 年,中国保险规模将比2022 年扩大一倍以上。在中国保险市场日益扩大的趋势下,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保险险

48、种的影响。短期来看,车险与农业险受气候影响最大;长期来看,极端气温与海平面上升对于城市巨灾险和健康险会有较大的影响。为了能承担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险业的社会重任,我国保险业必须融入到国家灾害风险治理体系中。保险业通过其在风险识别、风险减量、风险分散、风险补偿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可以起到独特的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17 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中,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了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应发挥保险机制重要作用(见表 1-1)。章节内容与保险业之关联第一章基本形势第一节影响和风险农业种植方式和作物布局改变,

49、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加剧;与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关的健康风险增加,媒传疾病增多,并可能诱发多种过敏性及慢性疾病;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运营环境变化,易导致安全稳定性和可靠耐久性降低;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容量和消费需求改变,进而通过产业链影响敏感二三产业布局和运行安全,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需要研究未来负债端承保风险出现的新问题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二节基本原则主动适应,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底线思维,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努力防范和化解

50、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科学适应,顺应自然。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取合理有效的适应举措。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适应气候变化有机结合,通过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有效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气候变化综合适应能力。转变保险传统经营理念,积极推动防损减损,推广风险减量保险表 1-1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中与保险业相关的部分内容22023年7月,台风“杜苏芮”掠过菲律宾海岸线,然后以约每小时180公里的风速登陆中国福建省晋江市。伴随“杜苏芮”登陆,特大暴雨引发了破坏性洪灾,中国部分地区单日降雨量达约600毫米,创有记录以来单日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