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总第245期/2023/12/视觉新语“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王 静(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摘要: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产物。“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需要以高水平专业群增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该文对“双高计划”、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进行了名词阐释,对“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进行了分析,聚焦“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困境,从管理模式、机制配套、联合育人、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路径。关键词:“双
2、高计划”;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双高计划”是带动力,为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如何推进经济发展、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开展专业群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实施方法和目标要求1。“双高计划”视域下,推进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改革创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产教融合“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一、“双高计划”与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一)“双高计划”“双高计划”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
3、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2。(二)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不仅是产教融合和共同体词汇的简单叠加,还是更具整合意义和创新意义的复合词汇。它主要指的是围绕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目标,汇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企业等多方资源,组建的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的新型组织形态,强调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上求创新,在整合多方主体育人资源力量上求突破,在提高多方主体培养责任上求实效。二、“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意义分析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要求其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
4、。同时因为院校评价体系和发展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效果和科研水平。企业属于营利性机构,经济收入和市场占有是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使得他们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能够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技术创新问题等。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会直接影响产教融合效果。此外,技术的快速迭代、求职学历的普遍提升,也给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重重办学压力。“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作用下,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从面向未来发展、满足产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进产教融合
5、,有助于打破传统办学格局缺乏多元主体、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互补资源、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存在信息差等问题,推动校企合作研发特色课程体系,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共建特色专业群,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卓越人才培养大联合体,培养更多综合型优秀人才。同时,可从产教融合共同体中挑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近的社会企业,深挖校企双方在育人功能、内涵发展、实验实训设施、人才队伍、社会关系、平台建设、技术研发、资源整合等方面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更好地提升产教融合共同体主体深入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动力,让相关主体深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活动,节约办学成本3。三、“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
6、体建设的现实困境(一)管理模式滞后“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其本质是生产与教育合作的实体化,是一种超组织。需要相对可靠和依赖的组织体系,实行实体化的合作模式,以此来保证有关活动的有序展开4。受体制机制影响,在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不少高职院校仍然以行政管理模式来开展,即校长出席、各学院领导参与的临时性组织主导的微观项目,或者松散联盟模式,未建立实体的组织机构。这种管理模式功能单位气息浓厚,空间概念未完全体现,长此以往,容易让各方参与主体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实体、没有具体的组织依托等现实因素,而产生不信任的心理。(二)制度保障不够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牵涉的主体和部门众多,数量
7、多、结构全、互动高,涉及产业园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企业、科研机构等,整个组织形态呈网络状。此外,高职产教融26/总第245期/2023/12视觉新语合共同体建设,还需要处理运行机制、认证评价、日常管理、内部治理、内生发展、社会认可等诸多问题。然而,不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组织属性,不同的行业文化,使得他们行为边界往往介于市场趋利和社会公益之间,只有均衡好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在多元利益中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受益、多方制约的制度机制,才能够确保各个主体行为不异化,不偏离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初衷5。因此,做实做强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需要联合的章程、相应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康有效的运行
8、机制,来发现、匹配、创造和满足各参与主体的价值需求,确保各方主体共同利益的实现,并推动其朝着造福服务、技术创新方向发展。如此,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才能保持其应有的活跃度和实效性。现实情况是,部分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过程中尚缺乏完善和科学的制度体系,且容易将产教融合视为静态发展的过程,容易忽视对产教融合过程中新问题的解决、新情况的了解、新机遇的把握,具体体现在有利于畅通信息渠道、资源整合等“融”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有利于考核评价、均衡利益等“合”的分配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两张皮”问题较为突出。(三)联合育人功能窄化不同产业具有不同属性和行业背景,不同行业定位的职业院校具有不同特征和办学模
9、式。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责任,还肩负着教育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劳动精神工匠文化传承等使命。从现有研究和实践案例来看,部分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只是产教融合视为人才培养的工具,在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推进产业进步、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长度、深度还不够,“产教脱节”成为常态,这势必矮化其地位。(四)“双师型”教师不足“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同样需要推进人才强校。在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人才建设方面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相对短缺。具体体现如下:其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除了职业院校之外各主体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
10、这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统一的准入制度和激励制度,同时也存在多元开放培养难推进的问题。其二,“双师型”结构不优,校外技能教师来源单一,专业结构更为集中,其中校内教师教学能力更为突出,但缺乏与先进工艺和技术的接触,而校外教师一线经验更多,对先进工艺、设备、技术了解更多,但在如何育人方面力不从心,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在整体上存在重实用轻人文的问题,也存在理论与实践无法兼得的问题。四、“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路径(一)创新管理模式,搭建完善治理组织结构建立实体机构,实施多元共建治理模式,是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高级形式。需要立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的目标,成立各种形式的产教融
11、合联合体,推进产教联合体的实体化运营。在宏观上,可根植于区域经济,由政府、行业协会牵头,联合职业学校、产业园区、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理事会机构、“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形式,明确相关主体的法人地位和权责,以此来制定管理制度和发展目标,推进各项决策的落实,均衡各方利益,进一步推进多方主体各取所需、多方受益,构建良性的治理架构。在中观上,可坚持“产教研”三步走,成立由职业院校牵头,以地方行业为主体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学院、行业研究院,建立专家常态化咨询制度,负责项目进度监测、社会服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工作考核评价等组
12、织和实施,重点工作为依据行业发展趋势打造具有地域优势适应国家需求的特色专业群。在微观上,可以各个学院为依托组织,与产教融合参与企业成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技术技能平台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建设团队,具体执行现代学徒制、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各方资源整合等微观项目,进一步加强校行企多方联动。(二)健全体制机制,探索有效运行内生机制首先,可依托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等特点,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入共建股份制、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机制、权利与利益分配联动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有效合作的激励机制等,构建产教供需对接平台,以绩效化考核激发活力,来整合价值偏好和理想追求,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划分
13、办法,协同开展技术攻关,继而建立利益共同体,巩固校企合作关系。其次,优化共同体运行机制,强化支持保障力度。鉴于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工作任务十分繁杂的现实,应当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资源整合机制、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信息和数据沟通协调机制、行为监督机制、人员流动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科研攻关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创业项目开发机制,就人才培养、师资互聘、项目研究、投入产出、技术攻关、技能培训、设备借调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定,来集成整合推广现有资源,促进产教供需紧密对接,评估产教融合效率,强化校企合作纽带。比如在沟通协调机制上,既要利用好公文函件、工作例会等传统形式,也
14、可利用数字传输、平台交流等新型形式。再次,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从国家战略、区域定位、学科优势、个人发展等多角度出发,坚持技能型办学定位,以服务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办学目标,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开展校企合作专项调研,贯彻“学研产一体化”,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把专业建在重点产业链上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促进关联学科相互交融。(三)深化融合模式,推进协同育人为落实“双高”计划,需要加强校企需求差异的沟通和对接,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优势资源,寻求更高层次合作,以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协同育人联合体。一方面,打造合作型的实践平台。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
15、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为重点,通过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工匠学院、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真实地再现企业生产场景,服务于专业群的课程教学、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1+X 证书考核的备考、特色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技能大赛的备赛、地方紧缺人才的供应等,继而将生产实践融入育人活动。另一方面,完善专业群建设制度。利用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吸纳社会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等主体积极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计划、方案、教学活动、学习环境等设置和设计,吸纳双方的真知灼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岗位职业能力、学校办学效益和特色、
16、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等现实需求,积27总第245期/2023/12/视觉新语极与各方主体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平台中及时发布本行业工艺技术或设备攻关需求、经济发展动态人才需求、企业实习与学徒岗位需求信息等,增强专业群与区域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融合力度,以便细化专业方向、学科设置6。还要进一步推进校企间的开放交流合作,把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开展人才共育、教材共建、师资共享、基地共用、项目共研,积极与产教融合共同体相关主体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制度、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专业群建设等合作,收集多方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典型案例、名师教学案例等方面的资源,实现科学研究、学科教学、应用转化和人才
17、培养共赢。(四)队伍建设赋能,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师是“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关键。由此,职业院校可制订校内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双师型”教师引入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推进“双师型”人才建设,加强校内外教师团队分工协作。首先,可构建工匠共育新机制,设立现代产业导师制,打造“课程双负责人”。既要以双兼双聘双培养为创新方向,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实施双向交流聘任机制、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启动名师、名匠培育计划,通过组建项目研究团队、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共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等方式,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也要为校外企业人才与校内师资团队协同育人搭建平台,
18、形成“固定岗+流动岗”教师团队,吸引校外企业技能大师、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能工巧匠、行业专家担任兼职课程负责人、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与校内师资团队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更新等工作。在此过程中,校内师资团队应当负责课程理论部分的建设及教学资料的撰写,兼职负责人负责课程实践技能标准的调研与收集,并将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等融入课程建设中。校内外共同确定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考核标准,共建教学资源及新形态教材等。其次,可进一步实施专兼结合、双兼互聘的导师制人才培养,以学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校内外教师围绕产教融合各项工作任务开展多层次合作,同时关注导师团队的组成结构和
19、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理论与实践优势,分工协作推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7。鼓励校内跨院系、跨专业协作,发挥教师“专精”特长,促进团队协调发展。再次,可建设协作教学共同体。充分利用现有数字技术和平台力量,打造用于校外企业人员与校内师资团队沟通和资源开发的协作教学网站,用于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库,调研各自的实际需求,分享各自在人才培养、技艺创新、技术研发、技能更新等方面的经验,申报各级别科研项目等,同时以科研项目形式为积极参与的主体人员配套相应的资金奖励,提升相应人员的积极性。五、结语现阶段,“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困境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管理模式滞后,主要以行政管理模式和松散
20、联盟模式实施,未建立实体的组织机构;二是制度保障不够,尚缺乏完善和科学的制度体系,且容易将产教融合视为静态发展的过程,容易忽视对产教融合过程中新问题的解决、新情况的了解、新机遇的把握;三是联合育人功能窄化,在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推进产业进步、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长度、深度还不够;四是“双师型”教师不足,在数量上不多,在结构上不优。可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搭建完善治理组织结构,健全体制机制、探索有效运行内生机制,深化融合模式、推进协同育人,队伍建设赋能、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参考文献:1 赵建峰,陈凯,戎成.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J.中国职业技
21、术教育,2023(15):61-67.2 林林,任君庆.“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逻辑与转变实践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9):71-76+96.3 杨伊静.跨区域汇聚多方资源 支撑全行业产教融合创新教育部发布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 J.中国科技产业,2023(8):22-23.4 钟贞山,王磊.高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J.职教论坛,2022,38(4):120-128.5 段欣,谢夫娜.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命运共同体山东省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新发展 J.中国培训,2020(11):9-11.6 刘庆伦,冯嫦.“双高计划”背景下产教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科技风,2023(20):77-79.7 陈磊.“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J.江苏商论,2023(9):129-132.作者简介:王静,女,湖北十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