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总第244期/2023/11/工美艺术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路径探析种 雪(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世代传承的文化记忆,是维系人类多样性文化的重要线索。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化传播的广泛运用,不仅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工具,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是多元复杂的,这些问题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探求有效的、科学的方法路径,创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是必要且及时的。该文立足数字化传播视角,探究乡村非物质文
2、化遗产创新发展路径,希望助力乡村非遗创新发展。关键词:数字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世代传承的智慧和经验,弘扬着民族精神,但随着社会变迁和城市化的加速,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不仅来自文化的滑坡和非遗技艺的丧失,还包括资金的不足以及传播渠道的单一化等。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途径。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非遗文化的传播覆盖范围得以极大拓宽,并能更好地引入各种资源的协同,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从而有助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一、数字化传播视角下乡村非
3、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价值(一)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展现丰富和多样性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字化传播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和广阔的空间,它可以使传统文化走出乡村,融入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从而提升其影响力和认同度。同时,数字化传播也充分发挥了其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播优势,让更多人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尤其是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允许从更广泛和多元化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增进了人们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和接纳。通过数字化传播,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突破
4、地域、语言、文化差异等限制,通过丰富的影像和多元的互动体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隔阂,将文化内涵传递给世界各地的受众。不但可以提高其在国际社会的认知度,而且为传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新的平台。此外,数字化传播还能够提升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价值,并推动文化创新。由于其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活泼生动,让人们可以从中挖掘,创新出新的文化形式,从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向更深度和更广度发展。如此,数字化传播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方面,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课题,它的传承需要社区的支持和公众的
5、参与,而数字化传播正好能提供这样的平台。它可以帮助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探讨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建立更加系统和精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展示、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数据库包含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资源,既可以直观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和特点,又可以保存其传承人附带的个人记忆和情感故事,进一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网络环境中的社交媒体和讨论平台可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众群体,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和讨论中。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
6、的理解和价值认同将进一步加深,从而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激发更多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三)促进乡村地区文旅发展在数字化传播的助推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仅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也可以变成增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可以利用数字化传播技术,通过网络将这些文化资源推向市场,吸引游客以及各类社会资本。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和看点。一方面,旅游者能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活动,能有效促进当地经
7、济的发展。而借助数字化传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广阔的38/总第244期/2023/11工美艺术传播范围和更深远的影响力,为乡村地区带来了更丰富的文旅发展机遇。同时,数字化传播还可以帮助乡村进行更有效的文旅推广,比如创建数字化景点地图,提供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的旅游指南,发布乡村文化活动信息等,这些都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往,从而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可能性。二、数字化传播视角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文化流失与非遗技艺失传威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乡村地区正在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流失和非遗技艺失传的威胁。这种威胁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主要来源于以下三
8、个方面:首先,乡村地区的人口外流是导致文化流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城市的经济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壮年人口选择外出工作或移居城市,这使得许多传统文化承载者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难题。特别是一些需要技艺精良、耗时较长的非遗项目,由于人力和时间的短缺,更是面临失传的风险。其次,现代文化的强势渗透和影响,也是冲击非遗传承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在现在这个时代,往往难以与现代文化竞争,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这意味着文化的新生力量正在受到挤压,影响文化的传承和衍生。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乡村地区普遍经济条件较差,资金投入无法保障,这限制
9、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有效传承工作的实施。与此同时,政策支持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存在优先级不高、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因此,乡村地区的文化流失和非遗技艺失传的威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经济、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二)缺乏资金支持,面临可持续性挑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资金支持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首先,资金支持是进行任何项目的首要条件。但相对于城市和发达地区,乡村地区的经济收入和资源状况普遍较为缺乏,这极大限制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努力,非常考验持久投入能力。但由于乡村地区经常
10、面临人才流失、生活压力增大等问题,很多时候即使有了初步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难以持续进行下去。可持续性挑战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这也是乡村地区无法承受的。其二,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某种方式得到回报,比如能够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推动力,使之得以持续进行,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面临资金短缺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挑战,使得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三)非遗发展协同力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社区长期形成并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也是每个文化体的生命力所在。但在数字化传播视
11、角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协同力不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遗的创新和发展。首先,非遗保护的各相关主体协同联动力不足。非遗保护涉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区、传承人等多方利益主体,但缺乏高效协同机制,而低效的协同会导致保护的效率降低,也影响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其次,非遗项目内部成员的协同力度不足。非遗项目通常由多个成员或组织共同推动,这些成员各有其专长,但由于共享资源、共享信息以及决策协同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得团队的协同行动力不足。此外,与数字化传播的协同力不足也是一个主要问题。由于非遗项目本身的特点,数字化传播的实施往往需要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各领域
12、间的交流和协调却常常出现问题。最后,相关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也导致了协同力不足。政策应促进各主体之间更好地协同工作,但由于政策解读、执行力度等问题,使得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四)传播渠道单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全球传播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乡村地区尤为明显,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方面。首先,数字化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但也带来了内容的碎片化和表面化的问题。如在数字平台上真实、完整地呈现和传播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虽然数字技术提供了方便的传播渠道,但如何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播中的真
13、实性和权威性,防止被曲解或误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再者,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可能会受到冲击,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线下与线上的传播方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最后,数字化传播可能会导致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社区脱节,如何确保数字化传播增强乡村社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避免其被商业化或异化,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挑战。三、数字化传播视角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路径(一)利用数字技术保存和传承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视角下想要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需要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来保存和传承非遗文化。首先,需要进行数字化存档。
14、这可以利用数字摄影、三维扫描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把非遗文化的具体实践、表演或制作过程进行高清晰度的记录和再现。不仅能使非遗文化在实体消亡后仍能存续,还为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便利。其次,建设非遗平台也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手机应用等数字平台,展示和分享各类非遗元素的照片、视频、故事、手工艺教程等。这一策略可以增强非遗文化的公众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再次,可以建立虚拟社区和社交网络,使网上的用户都能更实质性地了解和接触非遗文化。虚拟社区的建立可以增强公众对非遗的认同和参与感,同时,社交网络可以鼓励跨文化、跨地区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最后,需要充分利用在线教育和培训,并结合大数据和人工
15、智能的技术。利用在线课程、研讨会、工作坊等方式开展非遗教育和培训活动,不仅让公众有机会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增强非遗在现代社会的活力,还可以提供数据资源。大数据和 AI 可以分析这些数据,寻找非遗文化未被充分发掘和利用的潜能,并制定更精确的工作方向和策略。通过遵循这些策略,能够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来保存和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推动其创新发展。(二)加强非遗发展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首先,设立专项基金是为保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深39总第244期/2023/11/工美艺术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政府和相关部门设立的乡
16、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基金,既可以针对性地投入非遗的研究、培训、宣传、传承和创新活动中,也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通过对非遗项目的直接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非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其次,鼓励私人和企业投资是另一种重要的资金来源。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中,可以大大丰富非遗文化的保护投入和发展动力。通过引入企业和个人投资,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例如一些非遗项目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商业价值,如果能得到社会力量的投资和支持,就能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既保护非遗文化,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再
17、次,对于投资非遗文化的个人和企业,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进一步鼓励他们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税收政策的优惠,可以刺激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投资非遗,有力地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此外,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因此对非遗政策的宣传推广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和渠道,加强对非遗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对非遗扶持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提高社会各界对保护非遗科研的重视程度。最后,应鼓励非遗文化元素与市场产品的转化,将非遗项目转变为市场所能接受的产品或服务,如工艺品、旅游项目等。这既可以带来资金投入,也可将非遗文化推广到更广
18、阔的范围,达到保护和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在这样的保障下,非遗文化才能在充分继承与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三)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发展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发展体系,意味着需要通过多角度联合,以科技手段和智慧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挖掘与利用,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播视角下的创新发展。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公正的多方参与系统,这对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应由政府、社群、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方可以通过共享资源、交流知识、探
19、索发展路径,形成丰富多元的创新发展模式。其次,数据的共享和流通是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发展体系的基础。现代数字技术使得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变得可能。我们不仅需要建立专门的数字化平台,收集、整合和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信息,还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洞察非遗文化的传播规律和社会影响,为非遗创新发展提供依据。最后,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不仅应当注重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还应考虑积极融入市场经济,提高非遗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这需要我们在保护传统和推动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使非遗在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价值的最大化。(四)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多元化传播渠道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多元化
20、传播渠道,无疑将进一步扩大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其在数字时代的繁荣与保护。首先,应当利用好社交媒体这一重要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网络平台上,设置专门用于展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众账号或者频道,通过视频、文章、图片、直播等丰富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运用新媒体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赋予更多的可能性。以 VR 为例,可以创建 360 度全景的非遗文化体验,让用户仿佛置身其中,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深度和参与度。再次,借助人工智能(AI)和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推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AI
21、 技术可以通过算法推荐,让用户更加精准地接收到他们感兴趣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另外,数据分析帮助我们了解用户的观看习惯,从而优化我们的传播策略,提升用户体验。最后,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为此,可以开设非遗数字创作比赛,鼓励各类媒体创作者制作高质量的非遗主题作品,吸引更多的用户和粉丝关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其影响力。四、结语数字化传播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发展体系,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推动非遗文化创新的发展。同时,现代科技如社交媒体、VR、AR 和 AI 的应用,创新了传播渠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方便地
22、走入公众眼前。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富有挑战的工作,需要研究者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 王凤姣,洪芳林,贾楠.我国乡村文化治理标准体系及推进方略 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15):44-55.2 曲瑞丹.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竹艺传承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J.工业设计研究,2022(00):391-396.3 张乾渝.丰盛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策略选择及优化研究 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3.4 崔瑾.乡村非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创新路径 J.现代农村科技,2023(9):12-14.基金项目:重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策略研究(CRKSK2022008)。作者简介:种雪,女,陕西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