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群要素集聚方式及空间效应的比较——基于空间杜宾模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77117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群要素集聚方式及空间效应的比较——基于空间杜宾模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群要素集聚方式及空间效应的比较——基于空间杜宾模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群要素集聚方式及空间效应的比较——基于空间杜宾模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潘林伟,等:城市群要素集聚方式及空间效应的比较宏观经济城市群要素集聚方式及空间效应的比较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潘林伟,王鑫淋(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 0 0 0 7 4)摘要: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票赋和政策差异,不同地区要素集聚方式、强度以及空间效应存在异质性。文章借助2 0 10 一2 0 19 年成渝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设计劳动力集聚、技术集聚指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要素集聚方式对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的效应是否存在替代或互补。研究发现:两城市群要素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互补效应,且成渝回归系数更大;长三角要素集聚对相邻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替代效应,成渝要素集聚空间溢出效应

2、不显著。城市群要素集聚方式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应有针对性地促进地区生产要素集聚高端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关键词:要素集聚;产业经济发展;城市群;互补效应;替代效应中图分类号:F127DOl:10.13939/ki.zgsc.2024.04.0021引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深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生产要素的空间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状态紧密相关,要素在区域间和区域内活动的过程

3、中,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不断吸引周边地区要素流人,从而累积成为要素集聚。要素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其程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大小,通过优化配置结构和提升要素生产率来推动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1-2 1。成渝和长三角城市群分别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和下游,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位置,由于各地区要素烹赋不同,且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同,地区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特定生产要素的制约,两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要着重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突破口,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形成高质量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文献回

4、顾一般认为,土地、自然资源及地理区位在空间上是固定的,能够发生变化且产生集聚效应的主要包括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5-6 4 3 2(2 0 2 4)0 4-0 0 0 5-0 4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劳动力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代名词,Krugman(19 9 1)3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指出,劳动力跨区域流人同一个地区,会促进地区产业集聚进而影响产业结构。技术要素集聚是指技术作为一种经济要素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不同的技术层级间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使得要素在协调组织过程中实现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创新能力越强的省份,其技术要素集聚程度也越高 4 。陶长琪等(2 0 16)

5、5 采用面板平滑迁移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技术集聚效应下的技术创新对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周边省市的劳动力集聚具有负向作用,且技术、劳动力集聚均产生显著的间接负向溢出效应,这源于省域要素赋差异和要素需求差异。技术集聚具有双重影响,既可以扩大劳动力需求,又可以降低劳动力需求 ,即劳动力和技术存在互补关系或替代关系。技术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新型业态,扩大生产规模,带来更充分、更细化的就业机会 7 。杜传忠等(2 0 18)8 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更偏向于一种“技能型技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发展将对传统制造业就业造成巨大冲击,技能复杂度较高的职业将大量出现。计算机等I

6、T技术的发展和机器设备的出现会替代中等技能劳动力,使企业逐步减少蓝领劳动者的岗位,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以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或促进管理方式转变;而餐饮业、快递业等服务类的低技能工作岗位需要从业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机CM52024.2宏观经济器设备无法有效替代此类工作 9-1。所以,技术集聚对就业岗位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就业结构上,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不可替代的、非程序化的高低技术岗位需求则会大幅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就业极化”现象 12-13 。被技术替代工作岗位的劳动者面临三种选择:一是留在现地区处于失业状态或退出劳动力市场,二是留在现地区寻找其他行业的工作,三是

7、迁移到其他技术应用低的地区就业 14 。魏嘉辉等(2 0 2 2)15 从工业机器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如果技术与劳动力要素存在替代关系,技术集聚将削弱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帮助后发地区追赶先发地区;如果技术与劳动力要素存在互补关系,技术集聚将巩固先发地区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从而扩大地区间发展差距。综合前述可知,文献研究已关注到劳动力集聚和技术集聚在产业发展中的关系,且技术集聚会显著增加第三产业类的劳动力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 0 10 年的2 8.7 0%降为2019年的2 7.50%,变化幅度较小,针对第二产业还需深入探讨其技术和劳动力的替代或互补效应。从研究范围上

8、看,已有研究大部分关注到全国和省域层面,聚焦于城市群范围的还较少。文章将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作为研究比较的样本,对比两大城市群要素集聚特征,考察不同属地劳动力集聚和技术集聚对本地和相邻地区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检验劳动力集聚和技术集聚是否存在替代或互补效应,从空间溢出的视角展示两大城市群发展的差异以及原因。基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我国特定城市群经济的影响机制与效果。3指标设计、数据说明3.1变量选取文章的被解释变量选用第二产业增加值(SEC)。解释变量指标设计如下:(1)劳动力集聚程度(LAB):采用从业人数来衡量第二产业中劳动力要素的集聚

9、程度,以区位熵确定不同城市劳动力集中状况在该城市群中所处水平,计算公式为:LABiZempa/Zpopa式中,i表示年份,t表示城市,emp表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Pop表示年末人口数。LAB数值越大,说明该城市的劳动力集聚程度越高。CM 62024.2中国市场2 0 2 4 年第4 期(总第117 5期)(2)技术集聚程度(TEC):以专利申请授权量来衡量技术集聚程度,计算公式为:pata/ZpatitTEC=Epat/Zpati式中,i表示年份,t表示城市,pat表示专利申请授权量。TEC数值越大,说明该城市的技术集聚程度越高。(3)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INFRA):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影

10、响着地区的市场交易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地级市的公路里程数来表示。(4)政府干预水平(GOV):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上,文章以地方人均公共预算支出来衡量政府干预水平。(5)贸易开放程度(OPEN):采用各地区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来表示。(6)产业结构水平(IND):文章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水平。3.2数据说明文章的研究范围为成渝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原始数据来源于2 0 112 0 2 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与各省、地级市统计年鉴。为消除模型的异方差性,对所有变量做了对数化处理4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4.1模型设计为使实证结果更加真实有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

11、来考察不同城市的要素集聚对城市群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的差异化影响。通过LM检验、Hausman检验、LR检验以及Wald检验,文章确定采用带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模型设计如下:lnSECt=+pWlnSEC+,lnLABi,+,lnTEC,+,InLAB InTEC,+,lnX,+,WlnLABi+P,WInTEC,+WlnLAB,-InTEC,+$WInX,+8i(3)式中,W为空间0-1矩阵,SEC,为t城市i年第二产业增加值;WInSEC,为空间相邻城市加权自相关变量;LABi、T EC.分别为t城市i年劳动力集聚程度和技术集聚程度;WlnLABi、Wln T EC 为空间相邻城市要素

12、集聚的空间加权变量;lnLAB,lnTEC,为劳动empi/popit(1)(2)力要素与技术要素的交互项,用于观察两种要素的内在关系;X,为控制变量INFRAi、G O Vi、O PENi、IND,;8,为随机扰动项。4.2实证结果及讨论直接效应的回归结果中:成渝城市群劳动力和潘林伟,等:城市群要素集聚方式及空间效应的比较技术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长三角城市群劳动力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技术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劳动力集聚和技术集聚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成渝城市群劳动力的回归系数比长三角城市群更加显著,技术的回归系数是长三角城市群的4 倍之多,说明在

13、成渝城市群两种要素对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抑制效果比长三角城市群更为严重。两大城市群要素交互项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劳动力和技术存在互补效应,且成渝城市群交互项回归系数约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六倍,即成渝城市群两要素的互补效应比长三角城市群更为突出。间接效应的回归结果中:成渝城市群劳动力集聚变量直接效应-1.330*InLAB(-6.08)-0.919*nTEC(-5.21)0.273*InLAB InTEC(5.60)0.062InINFRA(0.65)0.056InGOV(1.38)0.018InOPEN(1.34)-0.252*InIND(-2.55)注:括号内为z值,*、*、*分别

14、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5结论及建议文章采用2 0 10 2 0 19 年成渝和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设计要素集聚指标,通过带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地区要素集聚对第二产业经济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检验技术集聚和劳动力集聚是否存在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并对结果进行效应分解,依次分析其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研究发现:(1)成渝城市群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如长三角城宏观经济间接效应不显著,技术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对相邻城市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城市群劳动力、技术的回归系数分别在5%、1%水平上显著为正。成渝城市群两要素交互项回归系数不显著,长三角城市群的回归系数

15、在5%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长三角城市群两种要素存在的替代效应对周围城市有负向溢出效应。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的空间溢出效应没有长三角城市群显著。总效应的回归结果中:在成渝城市群,劳动力集聚对当地第二产业经济有负向影响,技术集聚作用不显著,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存在互补效应;相反,在长三角城市群,劳动力集聚作用不显著,技术集聚可以促进当地第二产业经济发展,两种要素之间没有显著的互补效应或替代效应。表1效应分解结果成渝城市群间接效应0.331(0.61)0.803*(1.94)0.061(-0.51)0.293(-1.35)0.052(0.46)0.097*(3.18)0.523*(-1.96)长三角城市群

16、总效应直接效应-0.998*0.103(-1.79)(-1.44)-0.117-0.197*(-0.28)(-3.04)0.213*0.043*(1.72)(2.76)0.2300.171*(0.93)(3.75)0.0040.197*(0.04)(3.60)-0.079*0.021(2.22)(0.93)0.775*-0.598*(2.46)(5.66)市群显著,这是成渝城市群第二产业经济呈现空间负相关性的原因之一。成渝城市群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以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为中心的趋势,经济要素空间分布呈“中心一外围”的特点,区域内部的城市间发展差距较突出,难以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2)在要素市场饱

17、和的情况下,集聚程度的增加意味着更大的经济负担。对比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在第二产业发展上没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集聚为消极作用。相同的是,虽然技术集聚均在本CM7间接效应0.316*(2.21)0.527*(3.83)-0.075*(-2.39)-0.215*(-2.34)0.114(-1.00)0.008(0.61)0.333*(2.00)2024.2总效应0.214(1.42)0.331*(2.28)0.032(-0.93)0.044(-0.52)0.083(0.71)0.029(0.48)0.265*(-1.72)宏观经济地呈负向影响,但能通过技术外溢给周围城市第二产业经济带来促进

18、作用。成渝城市群劳动力集聚和技术集聚的抑制效果明显大于长三角城市群,表明成渝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形式比长三角城市群落后。(3)两大城市群第二产业经济增长中,劳动力和技术要素集聚存在互补效应。技术集聚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和需求从而吸引更多劳动力集聚,且成渝城市群的互补效应更为凸显,表明成渝城市群在第二产业还有较大的转型升级空间。另外,长三角城市群中技术对劳动力还存在替代效应,导致部分中低技能岗位失业劳动者迁移到其他城市就业,加重了周围城市的劳动力成本负担。基于以上研究,文章的建议如下:(1)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突出成都与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创新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承载

19、力,充分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积极培育网络次级城市以避免断层现象。同时加强圈内交流合作,挖掘各地区产业优势,优化投资方向,提升成渝城市群整体竞争力。(2)相比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劳动力要素对第二产业经济的贡献度低,人才短缺是制约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吸引高质量人才应考虑成本,当前形势以较高代价引进只会加重经济负担,各大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应协调配合,制定符合成渝城市群现实需求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圈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消除人才流动壁垒。(3)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能够吸引其他地区要素大量流人,若产业结构未及时与该情况匹配,则会

20、产生替代效应,技术替代劳动力会出现失业率上升、消费需求下降等问题。需要促进生产要素高质量集聚,平衡各要素集聚水平,充分发挥劳动力与技术的互补效应,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以此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市场2 0 2 4 年第4 期(总第117 5期)参考文献:1陈磊,胡立君,何芳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 0 2 1,3 7(6):10 4-10 8.2张辽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地区产业空间集聚一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 0 16(6):3 10.3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21、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4 黄晖,金凤君:技术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J经济地理,2 0 11,3 1(8):13 4 1-13 4 4.5陶长琪,周璇要素集聚下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非线性和溢出效应研究J当代财经,2 0 16(1):8 3-9 4.6 PISSARIDES C A.Loss of skill during unemployment and thepersistence of employment shocks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2、,1992,107(4):1371-1391.7 YOUNG A.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the mismeasurement ofproductivity growth,and the cost disease of service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11):3635-3667.8杜传忠,许冰,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 0 18(2):6 8 7 4.9 AUTOR D H,DORN D.The growth of low-skill service jobsan

23、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U.S.labor market J.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2013,103(5):1553-1597.1O AUTOR D H,DORN D.This job is“getting old:measur-ing changes in job opportunities using occupational age structure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2):45-51.11董晓雨,邱玥,何勤: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数量、结构与质量基于北京市9 7

24、家企业调查数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 0 2 0,3 4(5):10 9-116.12孙早,侯玉琳工业智能化如何重塑劳动力就业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 0 19(5):6 1-7 9.13 陈媛媛,张竞,周亚虹,工业机器人与劳动力的空间配置J经济研究,2 0 2 2,57(1):17 2-18 8.14 魏嘉辉,顾乃华,韦东明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业地区发展差距:后发优势还是先发优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3(1):59-71.【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渝地区城市空间网络关联下双城经济圈要素流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 0 2 1NDYB064)。【作者简介潘林伟(19 7 6 一),男,云南陆良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通讯作者:王鑫淋(19 9 7 一),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规划与区域治理。CM8202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