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培育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2.了解形近字,并能用形近字组词。 3.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了解句式的类型,把握设问句的特点,并能进展仿写。 5.理解关于疑问的名句的意思,能积存这方面的句子。 教学重点 1.学会辨析形近字,了解其形旁和声旁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给形近字组词。 2.积存关于疑问的名人名言,在给定的语境中能敏捷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形近字,能用形近字组词。 2.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句式的类型,把握设问句的特点,尝试进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形近字的字音、
2、字义之间的关系,给形近字正确地组词。 2.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3.把握各种句式,尤其是设问句的特点,能写设问句。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思索每组中带拼音的生字之间的关系。 驻(zh)扎 蛀(zh)虫 拄(zh)拐(ui) 捐(jun)款 娟(jun)秀 手绢(jun) 花苞(bo) 冰雹(bo) 鲍(bo)鱼 过渡:同学们,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我们发觉,有些生字的读音一样,我们称之为同音字;有些生字的字形相近,我们称之为形近字,这就是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内容。认真观看教材中给出的生字,你发觉它们的特点了吗? 2.教师讲解什么是形近字以及形近字的特点,引导
3、学生结合讲解分析教材中给出的形近字。 明确: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构造相近的字,而它们的含义却不一样。形近字的搭配有肯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1)笔画一样,位置不同,如“人、入、八”;(2)字形相近,笔形不同,如“己、已、巳”;(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峰”和“锋”;(4)字形相近,笔画不同,如“木”和“本”;(5)字形相近,读音一样,如“眯”和“咪”;(6)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治”和“冶”;(7)部首一样,位置不同,如“旯”和“旮”。 3.同桌沟通对形近字的看法,并能说出教材中的几组形近字的声旁和形旁,以及形旁的表意。 明确:“驻、蛀、拄”“捐、娟、绢”“苞、雹、鲍”是三组形近字,它
4、们字形相近,读音一样或相近,但是字义不同。我们可以依据它们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各个字的意思。如“驻”指车马等停顿,与“马”相关;“蛀”指咬谷物、衣物等的小虫,与“虫”有关;“拄”指用手扶着拐杖,与“手(扌)”有关。 4.引导学生齐读教材中的词语,教师板书带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组词。 5.教师适当扩大形近字,指名学生组词。 例如:湖(湖水)蛾(飞蛾)苍(苍白)畔( )崎( )渴( ) 蝴(蝴蝶)娥(嫦娥)沧(沧桑)拌( )绮( )竭() 糊(糊涂)饿(饥饿)抢(抢夺)伴( )倚( )喝( )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比拟句子的异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
5、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那条狗快乐的时候叫,紧急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条狗快乐、紧急、发怒的时候都叫。 过渡: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常常接触一些特别的语句,如有的运用比方、拟人修辞手法,有的运用关联词语,还有一种语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构造一样或相像、语气一样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你们知道这是哪种语句吗?(学生齐答:排比句)正确使用排比句,对我们的表达有肯定的帮忙。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两组句子,了解一下排比句。 2.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句子,说说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明确:第一组句子的第一个句子是排比句,“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6、”构成排比,强调了当时科技落后的状况,而其次个句子只是简洁地说明。其次组句子的第一个句子也是排比句,“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构成排比,强调了狗在不怜悯绪状态下爱叫的特点,而其次个句子只是一般陈述,没有第一个句子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进展拓展练习,强化对排比句的熟悉。 (1)把以下句子改成排比句。 我拥有父母的爱、教师的关心和同学们的关怀。 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荷叶田田的夏天和银装素裹的冬天。 改写例如: 我拥有父母的爱,拥有教师的关心,拥有同学们的关怀。 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我爱荷叶田田的夏天,我也爱银装素裹的冬天。 (2)依据语境仿写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耀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
7、人感到人间的暖和;爱心是_,使_;爱心是_,使_。 平但凡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但凡_;平但凡_。 仿写例如: 爱心是一泓消失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盼望;爱心是一首漂浮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安慰。 平但凡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但凡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存。 小结: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清楚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概更为剧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晰、描写细腻。请同学们积存更多的排比句,并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信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出示“词句段运用”其次题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索这些句子的特点。
8、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发。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固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接触过许多句式,你们还记得都有哪些吗?(学生答:陈述句、疑问句、感慨句)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句式设问句。 5.学生分组沟通争论这些句子的特点,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这些句子都是设问句。为了强调某局部内容,有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就是设问。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留意,启发思索;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6.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些设问句,并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例如
9、:家乡是什么?家乡是沃土,家乡是老根。 幸福从哪里来?从人的心里来。 才智可以用钱买来吗?不行以。 7.教师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多留意一些特别的句式,并积存下来。 三、课堂回忆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主要从字词句方面进展了积存,了解了什么是形近字、形近字的形旁和声旁所表示的意义、排比句以及设问句的一些学问。课堂上,同学们仔细思索、争论,乐观回答下列问题。在沟通争论中,我们增进了熟悉,加深了理解。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能乐观思索问题,主动探究,这是学好语文必不行少的两个要素。盼望你们能保持下去,在以后的每节课上都能像今
10、日这样,信任我们的课堂学习会更有效率。 2.教师引导学生沟通收获,进展学问积存。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关于疑问的名句的意思,能积存这方面的句子。 2.培育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1.了解古人对于疑问的看法,从中得到启发。 2.阅读时要做到善问、多问,在问中思,在思中对怀疑的问题进展反复探究,从而提升理解力量。 教学过程: 一、沟通平台 1.教师引导学生思索学习课文的方法。 过渡: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有许多,质疑问难就是特别不错的一种。本单元其次、三篇课文的右栏都给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关于课题的,或是关于课文内容的。对于这种理解课文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这节课我们
11、就来争论一下。 2.学生在小组内沟通,并将沟通结果简洁记录在本子上。 3.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沟通结果,并赐予指导。 对课文提问的方法 (1)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 (3)从课文中得到启发,联系生活阅历来提问。 (4)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提问。 (5)针对课文的标题提问。 (6)紧扣段落之间的关系来提问。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平常的学习中。 小结:“学贵存疑”,疑是知之始,阅读时只有乐观动脑思索,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才能获得学问,拓展思维。我们要养成疑则思问的好习惯,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增加学习的兴趣,也
12、能让我们对学问的把握更加透彻。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句,引导学生齐声朗读。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2.引导学生分组沟通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体会其提醒的道理。 3.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赐予指导。 过渡:这是几句关于疑问的名句,意在告知我们在学习中要擅长提问,不断进步。 明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遇到疑难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具体地询问,
13、要慎重地思索,要明白地区分,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意思是:即便是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求教就不会知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很多道理的,谁能没有怀疑呢?这句话告知我们要多学习,才能获得更多学问。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勤学善问的其他名句,进展积存。 小结:多学、多问,这是古人早已用切身经受证明的求学之道,即便经受时间的洗礼,依旧光线闪烁,给人有益的启发。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做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索,要知道理是于问中提醒的,知是在问中求得的。同学们在课下也可以多积存一些这方面的名句,感悟其中
14、蕴含的道理,自觉培育善问的好习惯。 关于勤学善问的名句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知缺乏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北宋林逋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三、课堂回忆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问”。“沟通平台”告知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知我们“问”的好处。在阅读时多问,在学习中善问,学识才能进步,力量才能提升。信任我们在这节课中也都深受教益。或许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不敢问,不善问,那么从今以后,盼望你们都能做敢问、善问的人。 今日
15、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不仅改正了以往学习中的缺点,乐观开动脑筋思索,而且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很新奇的见解,这正是你们善问的结果。盼望大家以后都能像今日这样,多疑善问,那么我们的成绩才会越来越好。 2.引导学生沟通学习收获,并积存“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新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比照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存古诗词。 【教学难点】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
16、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索,提出问题。我们都有了很多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预备了哪些学问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沟通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动脑筋,乐观提出问题。 (1)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索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索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养成敢于提问、擅长提问的习惯。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c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d全班沟通。 f鼓舞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擅长思索、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仆人。 2.练一练
17、,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沟通自己的观点。 3.我沟通,我积存。 平常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共享沟通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乐观地提出问题,擅长思索,才能深入挖掘书中学问。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一样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依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
18、字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驻 蛀 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渐渐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娟 捐 绢 涓 (1)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2)同学得了重病,我们乐观给他( )钱。 (3)一股( )(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4)教师的板书,字迹( )秀,我很喜爱。 3.我拓展,我积存。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仿访纺) (三)词句段运用 比拟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
19、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指名读一读。 第一句话是一个排比句,每一句中都有个“没有”。而其次句话中的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2.读下面的句子,留意问好的用法,再抄下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发。 是谁呼风唤雨呢?固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索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板书:设问句自问自答) 3.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特别优秀?由于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气。 4
20、.我拓展,我积存。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许多。 莫非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固然不是。 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沟通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擅长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盼望同学们多积存好词好句。 (四)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子,我们发觉这些句子都和“
21、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展积存。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说意思 a.虚心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具体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索,要明白地区分,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e.读书做学问就怕发觉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状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适宜的句子填空。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人
22、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3)()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擅长思索,擅长发觉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存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标准。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沟通,背诵 新部编四年级下册
23、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明白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的思维,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3.了解设问句。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存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认读积存,拓展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索、擅长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了解设问句;积存一些古代名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 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预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问”的古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沟通平台 1.轻声朗读文中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觉。 2.指名朗读,
24、说说自己的发觉。 3.沟通各自的发觉。 4.扩展练习。 (1)谈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2)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3)鼓舞学生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三组字:你发觉了什么?(每组字都是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2.小组合作沟通,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3.卡片认读任意抽读送信嬉戏同桌互读。 4.任意选择喜爱的字进展扩词练习。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自读每组两个句子。 2.你发觉每组的两个句子有那些特点? 3.学会运用恰当修辞手法写句子,使句子表达的更形象、详细。 (二)读下面的
25、句子,留意问号的用法,再抄写下来。 1.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问号都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3.告知学生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叫设问句。作用是引起读者的留意和思索。 4.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找设问句。 5.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在作文中用过设问句吗? 四、日积月累 1.告知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学生逐句自读,要求读正音,读通顺。 3.读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师生释疑。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具体地
26、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索,要明白地区分,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即便是聪慧才智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怀疑? 5.熟读、背诵。 6.说一说自己喜爱的其他名言,鼓舞学生平常积存。 7.把自己最喜爱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舞自己。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沟通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新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悉“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覆盖、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
27、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激发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奇妙壮丽,能够依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覆盖、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教具预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
28、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欣赏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 2.沟通自学字词的状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n),避开读成(pn),“震”“霎”为翘舌音,留意读精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课
29、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3)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丽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丽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宽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剧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
30、时,便带有夸大的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很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吵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似乎,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观察。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
31、奇观”。 其次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其次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四、合作沟通,反应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连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新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与壮丽,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喜爱祖国
32、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预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霎时矗立、仰头东望、人声鼎沸 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降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依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安静、人山人海)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丽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仔细默读
33、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详细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爱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沟通,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沟通,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立刻人声鼎沸,有人告知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课件出示15)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消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
34、)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刚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似乎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示16) 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答复,教师板书。(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消失时,人群有什么反响?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8)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
35、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感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丽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惊讶、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课件出示19) 比拟句子(课件出示20) 浪潮越来越近,如同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争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丽。) (板书:外形: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竞赛,看谁把宏伟的气概给读出来
36、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概的样子。 个人预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终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降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搏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设
37、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美?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一般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宏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美?(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管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丽景象后,无不发出赞美。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是根据什么挨次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挨次: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潮来
38、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安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丽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教师引入:把钱塘江大潮写得宏伟、壮丽,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爱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刚读句子的时候,把挨次给打乱了。写观潮的挨次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登记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立刻人声鼎沸,有人告知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
39、,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课件出示23) 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登记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是按什么挨次描写潮水的。 (由远及近地观看,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转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课件出示24) 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画线的局部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
40、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概。(课件出示25)(假如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长。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丽的景象,我们应当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当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局部进展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参加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学问,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