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125322 上传时间:2024-07-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复习提纲一、 名词解释1晚明小品文 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题材上则不拘一格,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等文体都可适用。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2 “肌理说” 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

2、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是清代大力提倡经学和乾嘉学派盛行下的产物。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3浣纱记浣纱记是明代中、晚期作家梁伯龙的代表作,是以吴越战争为题材的大型传奇作品,是第一次以改革后的昆山腔进行舞台演唱的典型之作。它的影响很大,曾流传海外,在戏曲历史上它与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是代表传奇繁兴的三部著名的政治戏。它打破才子佳人的俗套,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是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必读名著。4四声猿四声猿是一组杂剧短剧,共四本:狂鼓史

3、渔阳三弄(1折) 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 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 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声猿”作为这组短剧的名称,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叫四声当更加凄惨哀愁,令人肠断。从这命名可见,徐渭是想通过这组剧,大声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不平,表现自己狂放不羁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精神。5“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

4、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6“三灯丛话” 唐以后,文言传奇小说的创作渐趋衰落,到明代出现了几部引起人们重视的文言小说,其代表作有: 1、剪灯新话2、剪灯馀话3、觅灯因话三书后人合称为“三灯丛话”,简称“三灯”。7 清初三大家清初散文,时有号称三大家的侯、魏、汪三人。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少年时,主盟复社,和东南名士交游,名气甚盛。曾中顺治八年乡试副榜。他的散文当世推为第一。 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其文学史记笔法,以才气见长。他的马伶传 ,学唐人传奇,从实际生活中体察到人物性格及其声音笑貌,艺术成就较高。魏禧,字冰叔,号勺庭,江西宁 都人。明亡,深抱亡

5、国之痛,绝意仕进,隐居翠微峰,有魏叔子集 。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持志节之士,以写人物传记最为突 出,如大铁雄传。汪琬 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江苏吴银)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曾结庐居太湖尧峰山,时称尧峰先生。有尧峰文钞等。其文条理畅达 ,气势浩瀚。他的书沈通明书,简当不繁,见出其风格。 8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9才子佳人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多指小说男女主人公郎才女貌,偶然相遇后发生的情感纠葛,多为

6、惊天动地,结果圆满的内容。也可引申为男女相得宜章,怀有世间罕有的相貌与才情,产生的一段缠绵恋情。10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汤显祖的“四梦”是一种原本的真实,包含了深邃的思想内涵,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明鲜明的价值取向。二、 简答1、 简述张岱西湖七月半的内容和构思上的特点。内容上: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而是侧重刻画赏景之人。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

7、山水,而是人文山水。构思上: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着就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这些游玩之作,富有作者的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显得清新自然。西湖七月半属于追忆之作,描摹西湖游人的情态,烘托出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诸如“明为看月而实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饶舌一般,富有韵味。“轿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盛会”等语句,含带调侃嘲讽口气。前者以轿夫之克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其侍

8、奉的主人实际上只是“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以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赶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三言两语中,便点画出了这些人的庸俗。2、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反抗性格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闺塾”一出,就是她青春觉醒的开端。她对陈先生“依注解书”的授课方法深感不足,认为诗经关雎.篇不一定是歌咏后妃之德,而是对自由相亲的鸟儿、浪漫结对的君子与淑女的礼赞。于是在这古老恋歌的启发下,在丫环春香的引导下,她背着父母,游览了后花园,并由此燃起了热爱自然、珍惜青春、追求爱情的强烈火焰。以致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大胆的白日梦。梦中与一青年书生千种风情、万般缱

9、绻、恣一时之欢。实现了现实中绝对不能实现的心愿。杜丽娘的白日梦不想被母亲撞醒,在“惊梦”之后,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了。她要把梦境变为现实。“寻梦”一出就是她对现实的不和对命运的抗争,面对花园中那棵与情人幽会的梅树,她沉重而又坚定地唱道:“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在残酷现实中,她因情生病,由病而死。杜丽娘实际是在当时一张无形的封建礼教的巨大罗网中苦苦挣扎,以她那样的一个弱女子,她所作的只能是那样的徒然的抗争,她的现实的结局只能是含恨而死。在写出压制力量强大的同时,还要写出反抗力量的强大,只是由于现实的激烈反抗缺乏可能性,剧作只好托之于幻想,托之于浪漫的虚构,让杜丽娘

10、死不瞑目,阴魂不散,让她在幽明中继续追求现实中不能得到的东西,直至柳梦梅掘墓开棺,使她死而复生,杜丽娘复活之后又回到冷酷现实中。她面对着自己与穷书生的婚姻最终不能得到父亲的认可,毫不犹豫地同父亲面对面斗争,在金銮殿,当着皇帝、父亲的面儿,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辩护,最后竟感动了皇帝亲为主婚,“敕赐团圆”。3、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主要分哪几类?聊斋志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的作品:一种主要采用史传文学及唐人传奇的体制,以人物生平遭遇为中心,有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篇幅比较长。一种以记事为中心,多描绘一个场面或记述某些事件,情节简单、篇幅适中,受古代记事散文影响较明显。一种则是保留魏晋“

11、残丛小语”的形式,多为偶记琐闻,写法亦属粗陈梗概,一鳞片爪,故篇幅短小,但其中亦不乏寓意深刻之作。其中第一类作品成就最大。4、 简述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儒林外史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八股取士制的批判。儒林外史讲的是明代故事,但反映了清代现实。它是明清之际批判八股取士制的进步社会思潮的组成部分。它采用小说的形式,将这个批判的历史课题与哲学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作品批判八股取士,是以功名富贵为轴心,以各类型士大夫的“文行出处”为切入口展开的。一、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科场的腐败。如主考官周进,因与范进有相似的遭际,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第一遍看他的试卷,“心里不喜”;第二遍,“觉得有点意思”,到第三遍,竟发现是“天

12、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举业并没有什么客观依据,中与不中,不在学问的高低,关键在考官的好恶。二、是揭露官场的黑暗。科举制的产物是官僚制度,腐朽的官僚制度又制造了大批横行乡里的地主豪绅,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压榨人民,有的交通官府、狼狈为奸;有的关人牲口、横行霸道;有的夺人田产、为非作歹。而恰恰是这样无恶不作的败类,却能受到上级的嘉奖,号为“能员”,并得升官。原因就在于有科举功名这张护身符。三是揭露程朱理学的罪恶。在八股取士制实行的同时,程朱理学成为维系世道人心,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作品中“做了三十年秀才”的王玉辉,他的三姑娘出嫁不到一年就死了丈夫,他竟鼓动姑娘自杀殉夫,说这

13、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姑娘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其实王玉辉的笑充满了凄伤与痛苦,他如此变态、迂腐,是因为他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使自己与女儿成为理学毒害下的牺牲品。四是揭露八股取士制蛊惑人心,摧残人才。如六十多岁的周进,因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或忍受新进学的嘲笑,或替新中举人清扫垃圾,以至于一见贡院号板就万感俱发,一头撞去。当有人答应替他捐个监生时,他竟爬在地上磕头不止,表示变马变驴也要报答。原本出身贫困、纯洁朴实,一直用自己的劳动养活父母的匡超人,自从热衷举业后,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成为忘恩负义的无赖。从另一个角度说,儒林外史意在为儒林(即

14、士人、知识分子)画像,它主要刻画了几类知识分子:第一类是热衷科举,为做官奋斗的人,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吴敬梓在刻画这一类人时,主要表现的是他们如何通过科举来达到做官的过程。这一类人里,有些人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性格已完全被扭曲,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如周进、范进等。有些人则付出了终生努力,但仍未能在科举上有所收获,成了遗憾终生的悲剧人物,如马二先生。第二类是做了官的知识分子,如王惠、汤知县等,他们只知一心往上爬,做官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第三类是表面上不愿参加科举,不愿做官的假名士,如娄三、娄四公子。这些人最初也是热衷科

15、举的名利之徒,只是在碰了壁后,转而清高起来了。他们其实是一些庸才。第四类是真正远离科举、功名的人,如王冕、杜少卿等。在这些人的身上,寄寓着吴敬梓的人生理想,他们是儒林外史中的闪光人物。科举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儒林外史最关注的问题,因此,小说最突出的思想就是对科举制度的大力抨击。一方面,他通过范进、周进等,揭示科举对人的摧残,通过娄三、娄四公子来反映科举对士林的破坏。另一方面,又通过王冕、杜少卿等,说明只有不受科举影响,摆脱政治权力体制,才能保持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5、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特点?成就:英雄传奇体的典范,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金圣叹之评价。人物的个

16、性化。难能可贵的是,在于能把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的各个不同,叶昼的点评“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二、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简要分析)手法:1,故意创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在比照中突现其个性特点(可引导学生联系西游记的性质类似情节对人物塑造的影响)。2,性格发展的塑造。如林冲典型。这种性格描写的流动性和层次性,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注重从特征化到走向个性化迈

17、出了坚实的一步。人物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传奇色彩:英雄好汉未脱“超人”气息,有渲染放大之处,如鲁智深倒拔杨柳、武松打虎、花荣射技等。但又未脱离现实性,把超凡的人物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上,也注意在细节上的精雕细琢,逼近生活,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与现实感。如武松对付潘金莲的挑逗时的心理变化。6、明代通俗文学的发展在哪些方面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明显地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二、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三、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四、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俗文学的发展,推动、刺

18、激了雅文学向着俗化的方向演变,而俗文学自身也在雅文学的规范、熏陶下趋向雅化。明代文学就在较之前代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俗与雅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发展轨迹。7、简述清代文学家李渔的文学成就。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他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自然,无斧凿之痕。其次,善于用误会法和巧合来组织情节,既新奇而又合乎情理。作品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故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李渔以喜剧创作为特色,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位,

19、也是唯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其中风筝误还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8、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他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是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围绕劝学的中心,寓道理于事实的描绘之中,语言质朴,笔调流畅,影响很大。一、行文紧凑,结构严密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的。起笔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嗜学”与“家贫”相矛盾,引出求学的勤苦: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结果是“遍观群书”,接着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难,又表现了作者求知的渴望与决心。下边具

20、体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行“深山巨谷”,冒“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写出了跋涉的艰难。接着叙述了求学时粗劣的衣食、简朴的生活。最后以“勤且艰”总括全段: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才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原因。第二段写今日大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上段作者昔日之艰难对比,得出用心与否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这一结论。第三段在前两段对比的前提下点明写这篇赠序的背景和意图:先赞马生善学,然后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明意图。 二、对比鲜明、说服力强文章第二段写今之大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和第一段作者昔日学习的艰难对比推导出极有说服力的结论。用有“廪稍之供”“葛裘之遗”

21、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对比。用“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对比。用“未有问而不告”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用“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和“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层层对比得出了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的结论,极具说服力量。另外在第一段中还用作者自己粗朴衣食与同舍生玉食锦绣相对比,得出“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的一心向学的结论。 9.简述金瓶梅题材的转变及其意义。在创作题材上,从描述英雄豪杰、神仙妖魔转向家庭生活、平凡人物。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

22、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世界,并使之成为此后小说的主流。10、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论争的导火线是对汤显祖的著名剧作不同评价。汤显祖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了牡丹亭等剧本,他根据作品思想内容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趣”去构思故事情节,开掘主题,制曲遣词也往往对传统曲律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戏曲创作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牡丹亭等剧本一经问世当即受到戏曲界的注目除了大受欢迎之外,同时也遭到戏曲界特别是吴江派沈璟等人的责难。他们认为汤显祖不严守制曲格律,使

23、得剧作在搬上舞台时出现不少困难。吴江派作家动手删改汤显祖的著作是吴江派与临川派关于戏曲理论争鸣的开端,随后,汤显祖、沈璟、冯梦龙等人围绕戏曲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论争。汤显祖所推动的新兴文学运动,即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在政治思想领域里反对传统礼教,批判陈朱理学,宣传个性的自由解放;在文艺上反对复古主义复古主义思潮,唾弃模拟因袭的创作教条,主张信笔直书,表现真情独抒己见。汤显祖将这种精神贯彻到戏曲中来,给戏曲注入新的血液。而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则有感于明代以来,传奇创作中的案头化倾向,企图从语言、音律等艺术形式入手,来恢复戏曲的优良传统。同样是对戏曲的不满,由于着眼点不同,对戏曲创作弊端所在认识不一样,也由

24、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差异,于是,在理论批评上产生了分歧,以致爆发为一场激烈的论争,另外,由于戏曲发展到了重要转折时期,需要从思想理论上分析戏曲该向何处发展,这在客观上也为这场论争造成了适宜的气候。11 牡丹亭对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12简述“梅村体“的特点。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

25、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梅村体”史诗。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叙述手法曲折多变。典故的大量运用三、 论述1、 你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一悲剧是贯穿红楼梦全书最主要的叙事线索,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一故事最终以悲剧作结,表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社会是个充满悲剧气息的社会。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既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也

26、是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的社会悲剧。一、命运的悲剧古人由于受知识和思想的局限,在遇到自身无法摆脱的痛苦或无法用已有知识去解释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时,就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天神。他们用天神来解释一切无法理解的现象,认为天神在支配着人类的命运,人类是不可能和命运相抗争的。古希腊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就集中地体现了这种宿命论的思想。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够用先进的思想去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社会,只好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书中第一回介绍宝黛的木石前盟

27、时,作者也安排了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神话。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但同时,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因此,红楼梦描写宝黛钗三个的爱情婚姻悲剧时,也着重突出了造成这一爱情婚姻悲剧的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二、性格的悲剧关于宝黛钗三人的形象问题,历来争论颇多。但勿庸置疑的是,他们三人都有着不同的出身背景,而正是这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28、。先说贾宝玉。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见第二回)宝玉的衔玉而生被视为异事,他的祖母更是格外开心,对宝玉“爱如珍宝”。这就决定了宝玉在贾府无人可以代替的地位:老祖母的心肝宝贝,“命根一样”。宝玉独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为起点的。宝玉幼年便贪玩好动宝玉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此外,由于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体会到少女世界里种种纯真的喜怒哀乐,而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产生了厌恶,不肯与官场中人如贾

29、雨村之流来往,并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这些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对宝玉来说,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的。然而,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作妻子,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接下来说黛玉。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

30、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在贾府生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然而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却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无城府,爱恨分明,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小性儿”的印象。而这样的气质和脾性,不仅很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反倒加重了别人对她的成见。如此循环往复,情势的发

31、展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以至悲从中来,唱出了令人断肠的葬花辞:“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根孽胎”贾宝玉,她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从不劝贾宝玉走“仁途经济之道”,从不讲这些“混帐话”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但是黛玉作为一个弱小的女孩子,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里,生存尚且艰难,更谈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因此,当爱情遇到阻力时,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亡来表达抗议。,与具有叛逆思想的宝黛相反,薛宝钗是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宝钗生于有百万之富,“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一直与势利又世故的

32、母亲共同生活。母亲的一举一动对她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宝钗对人对事都自有一套,甚得贾府中人的喜爱,连仆人也喜欢她宝钗试图在争取宝玉的同时对他有所改造。因此她不止一次地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偏偏宝玉对此深厌之,宝钗虽如愿嫁给了宝玉,然而宝玉的心始终不属于她,后竟至出家为僧。宝钗的悲剧至此到达顶点。三、社会的悲剧无论是叛逆的宝玉、黛玉,还是精明世故的宝钗,在封建社会性里,他们都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力替自己作主。只不过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宝钗的毁灭则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我们可以看到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

33、不谈“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叛逆者之间的爱情。自然,贾府的统治者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发展的。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宝黛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而宝钗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淑女形象,她与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这就有力地说明,封建社会是罪恶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透过这个爱情婚姻悲剧,我们也了

34、解到,在封建社会,悲剧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仆之间,也存在于贵族中。如宝玉,这个贵族公子尚且不能把握自己的爱情婚姻,遑论其它人呢?这就是说,在封建社会里,悲剧是无所不在的,而悲剧的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大悲剧,生活在贾府的人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只是悲剧的内涵各有不同。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则是红楼梦全书最大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因此,说到底,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2 分析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的原因以及所反映的矛盾。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

35、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书中多次写到宝玉被迫与这些官僚应酬,因为父亲贾政想让他多历练一些仕途经济上的经验。宝玉对此原极反感,今日更无兴趣,表明了他厌弃传统生活道路的思想倾向。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府与忠顺府素无交往,显示两家不属于同一政治集团,本有芥蒂,所以贾政感觉事态严重。琪官又名蒋玉菡,是一位唱戏的优伶,当时属于地位卑贱的一类人。宝玉偏偏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并且情趣相投,也是他叛逆性格的重要表现。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不喜欢读书,却爱和丫鬟们厮混,颇受周围人猜忌。宝玉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少女们身上看到了清纯自然的一面,与浊臭蠢笨的

36、男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宁肯与地位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是其叛逆性格中最突出的表现。贾政对此早有不满,如今听信谗言,才顿起教训之心。矛盾上述三个方面挨打的起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贾政认为,儿子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家族利益,而且有可能“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即与宗法社会对立。这是思想正统保守的贾政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打宝玉时下手极狠。这个事件表面上是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小事,实际上体现了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贾政几乎要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但宝玉并不因挨打就

37、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对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可见他是不会改变初衷的。?3 请以“四大奇书”为例,论述明代章回小说艺术上的发展、成熟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这就是清代写作的红楼梦还是有“看官”、“且说”等词句的原因4 试

38、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人物塑造.水浒传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的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情趣,具有较为突出的个特征,具有一定的个化典型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1)传奇与现实,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即既写人物的传奇色彩和超人之处,又写他们的格弱点和成长过程,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毛病。(2)惊奇与真的结合。即整个故事情节的高度夸张和具体细节的严恪真实的融合,使其既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3)粗

39、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格的轮廓,然后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特征。(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即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单一中求丰富,其格既有主调,又有多个侧面。水浒传的语言创造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恃色。它以北方口语主要是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其主要特色是:简洁明决,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往往用几个字便便意态毕肖。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个也很突出。书中绿林好汉的语言,往往能符合其身份、个和神态。人物塑造的特点 成就:英雄传奇体的典范,成

40、功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金圣叹之评价。人物的个性化。难能可贵的是,在于能把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的各个不同,叶昼的点评“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二、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简要分析)手法:1,故意创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在比照中突现其个性特点(可引导学生联系西游记的性质类似情节对人物塑造的影响)。2,性格发展的塑造。如林冲典型。这种性格描写的流动性和

41、层次性,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注重从特征化到走向个性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人物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传奇色彩:英雄好汉未脱“超人”气息,有渲染放大之处,如鲁智深倒拔杨柳、武松打虎、花荣射技等。但又未脱离现实性,把超凡的人物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上,也注意在细节上的精雕细琢,逼近生活,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与现实感。如武松对付潘金莲的挑逗时的心理变化。语言特色:成熟的古代白话,写景叙事成功,特别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可引导学生对比体会与三国志演义在语言面貌风格上的不同)5 你如何理解杜十娘的悲剧?杜十娘命运的

42、不幸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沦为妓女是杜十娘最大的不幸。虽然小说没有交代杜十娘是怎样成为妓女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她曾是一个纯洁、美丽、聪明的姑娘。和所有的少女一样,她也曾对自己的前途有过美好的梦想,但是,命运把她无情的推进了火坑,给予她的是非人的生活。妓女的命运注定是可悲的。二、遇到李甲是杜十娘不幸中的不幸。如果杜十娘遇到的不是李甲,而是柳遇春,结局定然大不相同。小说中对柳遇春着墨不多,主要有两处细节,一处是杜十娘把一百五十两碎银交给李甲后,“遇春大惊到:此妇真有心人也。既系真情,不可相负。吾当为足下谋之。”-当下柳遇春留李公子在寓,自出头各处去借贷。两日之内,凑足一百五十两交付公子,道:“吾代足下

43、告债,非为足下,实怜杜十娘之情也。”另一处是:杜十娘见了柳遇春,倒身下拜,谢其周全之德:“异日我夫妇必当重报。”遇春慌忙答礼道:“十娘不以贫窭易心,此乃女中豪杰。仆因风吹火,谅区区何足挂齿!”可以看出柳遇春是个重情讲义、古道热肠的人。封建观念并没有影响他对杜十娘有所偏见,相反,对重情重义的十娘高度评价,热情帮助。如果十娘托付终身的人有幸是柳遇春,那么,她的真情定不会被辜负,便不会发生刚跳出火坑,又被卖投江的惨剧。可是十娘遇到的偏偏不是柳遇春,而是李甲。十娘“久有从良之志”,一直想争得人的尊严,过上人的生活,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李甲真是个忠厚志诚的人吗?非也!李甲其实是一个庸懦自私

44、、薄情寡义、见异思迁的伪君子。为什么杜十娘看他忠厚志诚呢?因为他会讨好女人而已,你看十娘给他五十两银子后:公子且惊且喜道:“若不遇恩卿,我李甲流落他乡,死无葬身之地矣。此情此德,白头不敢忘也!”自此每谈及往事,公子必感激流涕,十娘亦曲意抚慰。可孙富稍加挑拨他就忘恩负义,卖了十娘, “孙富差家童到船头候信。十娘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可见他对十娘并没有真情,像李甲这样的男人,只是表面上话说得好,可卑琐、龌龊,只可同甘,不能共苦。可是,聪明的杜十娘却看错了情郎,把自己对生命的全部希望,一片痴情寄托在李甲身上。没想到李甲背信弃义,只落得绝望投江的下场。可悲可叹!这样的小人,即使没有遇到孙富,也不会给

45、十娘带来真正的幸福。三、不幸遇到孙富。如果杜十娘不在瓜洲渡口唱歌,如果第二天不风雪阻渡,就不会遇到孙富,如果不遇到孙富,杜十娘的命运就会重新改写。正所谓“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所以,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在于她时运不顺,遇到的人不好,不善。小说结尾当杜十娘斥责李甲、孙富,怒投百宝的时候,“众人聚观者,无不流涕,都唾骂李公子负心薄悻”,十娘抱持宝匣,跳向江心,“当时旁观之人,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那孙富。”可见,当时的人们都同情十娘,造成十娘悲剧的罪魁不是封建礼教、封建观念,而是李甲本人,所以,最后作者让李甲“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让孙富暴病

46、身亡。相比这两人的结局,李甲的结局更掺,作者让这个负心汉生不如死,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只是表现了人们的一种爱憎。人生在世,该碰到怎样的人,该遇到怎样的事,有多少是自己能把握的呢?6、结合赤壁之战,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

47、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作者用了八回篇幅(42回一50回)写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从战争的起因、决策和备战写起,这场战争是由曹操兴师南侵引起的。曹操在统一北方、占据荆州,兵力大增之后,调集八十三万大军顺江南

48、下,追击刘备,进逼孙权。孙、刘兵力不足,均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考验。诸葛亮和鲁肃主张孙、刘联合,共同抗曹,但曹操联孙灭刘的战略步骤使东吴“文臣主和,武将主战”,纷争不已,孙权则举旗不定,而东吴的动向关系重大。于是诸葛亮过江,力促主战。作者让在博望坡初试锋芒的诸葛亮在建立抗曹联盟中大显身手,他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军事联盟的建立。尔后,又和周瑜一起确立了先决水战进行火攻的作战方针。在备战阶段,作战双方隔江斗智,周瑜、诸葛亮紧张决策:利用蒋于巧用反间计,除掉了曹军的水军都督;盖苦肉计诈降,使曹操深信不疑;庞统巧授连环计,曹操欣然采纳,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然后,周瑜调拨十二路军马,诸葛亮安排三层埋伏,抗曹联军作好了鏖战的一切准备。 决战之日,东风已起。黄盖下书曹操,约定二更押运粮船去降。周瑜斩曹操派来假降的蔡和,血祭战旗,大战的帷幕在赤壁拉开了。孙、刘一边,成竹在胸,按周密的总攻部署行事。老将黄盖首上战场,他独披掩心,手提利刃,率领二十只火船,乘着顺风向赤壁进发。而曹操却做着美梦,在中军遥望隔江,得意地说,“公覆来降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