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工程光学matlab仿真.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100567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光学matlab仿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工程光学matlab仿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工程光学matlab仿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工程光学matlab仿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工程光学matlab仿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工程光学仿真实验报告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1)杨氏干涉模型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S 发出的光波射到光屏上的两个小孔S1 和S2 , S1 和S2 相距很近,且到S等距;从S1 和S2 分别发散出的光波是由同一光波分出来的,所以是相干光波,它们在距离光屏为D 的屏幕上叠加,形成一定的干涉图样. 图1。1 杨氏双缝干涉 假设S是单色点光源,考察屏幕上某一点P ,从S1 和S2 发出的光波在该点叠加产生的光强度为:I = I1 + I2 + 2 I1 I2 cos (11)式中, I1 和I2 分别是两光波在屏幕上的光强度, 若实验装置中S1 和S2 两个缝大小相等, 则有I1 = I

2、2 =I0 (1-2)= 2(r2 - r1)/(1-3) (1-3) (14) (1-5)可得 (16)因此光程差: (1-7) 则可以得到条纹的强度变化规律 强度分布公式: (1-8)(2) 仿真程序clear; Lambda=650; %设定波长,以Lambda表示波长Lambda=Lambda1e-9; d=input(输入两个缝的间距 ); 设定两缝之间的距离,以d表示两缝之间距离d=d0.001; Z=0。5; 设定从缝到屏幕之间的距离,用Z表示yMax=5LambdaZ/d;xs=yMax; 设定y方向和x方向的范围Ny=101;ys=linspace(yMax,yMax,Ny)

3、;%产生一个一维数组ys,Ny是此次采样总点数%采样的范围从- ymax到ymax,采样的数组命名为ys%此数组装的是屏幕上的采样点的纵坐标for i=1:Ny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y次计算L1=sqrt((ys(i)d/2).2+Z2); L2=sqrt(ys(i)+d/2).2+Z2); 屏上没一点到双缝的距离L1和L2Phi=2pi*(L2L1)/Lambda; %计算相位差B(i,:)=4cos(Phi/2).2; %建立一个二维数组,用来装该点的光强的值end%结束循环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4.0)NCLevels;

4、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subplot(1,4,1),image(xs,ys,Br); %用subplot创建和控制多坐标轴colormap(gray(NCLevels); 用灰度级颜色图设置色图和明暗subplot(1,4,2),plot(B(:),ys); %把当前窗口对象分成2块矩形区域在第2块区域创建新的坐标轴把这个坐标轴设定为当前坐标轴然后绘制以( b (: ) , ys)为坐标相连的线title(杨氏双缝干涉); (3)仿真图样及分析a)双缝间距2mm b)双缝间距4mm c)双缝间距6mm d)双缝间距8mm 图1。2改变双缝间距的条纹变化由上面四

5、幅图可以看出,随着双缝之间的距离增大,条纹边缘坐标减小,也就是条纹间距减小,和理论公式推导一致。如果增大双缝的缝宽,会使光强I增加,能够看到条纹变亮。二、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1、 杨氏双孔干涉杨氏双孔干涉实验是两个点光源干涉实验的典型代表.如图2所示。当光穿过这两个离得很近小孔后在空间叠加后发生干涉, 并在像屏上呈现出清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由于双孔发出的波是两组同频率同相位的球面波, 故在双孔屏的光射空间会发生干涉。 于是, 在图2中两屏之间的空间里, 如果一点P处于两相干的球面波同时到达波峰(或波谷)的位置, 叠加后振幅达到最高, 图2.1 杨氏双孔干涉 表现为干涉波的亮点; 反之, 当P处

6、处于一个球面波的波峰以及另一个球面波的波谷时候,叠加后振幅为零,变现是暗纹.为S1到屏上一点的距离, (2-1),为S2到屏上这点的距离, (2-2),如图2,d为两孔之间的距离,D为孔到屏的距离.由孔S1和孔S2发出的光的波函数可表示为 (2-3) (2-4)则两束光叠加后 (25)干涉后光强 (26) 2、仿真程序clear;Lambda=632*10(-9); 设定波长,以Lambda表示波长d=0。001; %设定双孔之间的距离D=1; 设定从孔到屏幕之间的距离,用D表示A1=0.5; %设定双孔光的振幅都是1A2=0.5;yMax=1; %设定y方向的范围xMax=yMax/500;

7、 设定x方向的范围N=300; 采样点数为Nys=linspace(yMax,yMax,N);Y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xs=linspace(xMax,xMax,N);X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到xmaxfor i=1:Nfor j=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次计算 r1(i,j)=sqrt(xs(i)d/2)2+ys(j)2+D2); r2(i,j)=sqrt((xs(i)+d/2)2+ys(j)2+D2); 屏上一点到双孔的距离r1和r2 E1(i,j)=(A1/r1(i,j)*exp(2pi1jr1(i,j)/Lambda);S1发出的光的波函

8、数 E2(i,j)=(A2/r2(i,j)exp(2*pi*1j*r2(i,j)/Lambda);%S2发出的光的波函数 E(i,j)=E1(i,j)+E2(i,j); %干涉后的波函数 B(i,j)=conj(E(i,j)*E(i,j); %叠加后的光强endend结束循环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4。0)*NCLevels;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image(xs,ys,Br); %仿真出图像colormap(hot); title(杨氏双孔); (3) 干涉图样及分析1)改变孔间距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d=1mm d=

9、3mm 图2.2 改变孔间距对干涉的影响如图2。2,分别是孔间距为1mm和3mm的干涉图样,可以看出,随着d的增加,视野中干涉条纹增加,条纹变细,条纹间距变小。2) 改变孔直径的影响 图2。3 孔直径对干涉的影响 如图2.3,这里改变孔直径指的是改变光强,不考虑光的衍射。孔直径变大,光强变大,可以看出,干涉条纹变亮。3、平面波干涉(1) 干涉模型根据图3。1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平行光在屏上相遇发生干涉,两束平行光夹角为。它们在屏上干涉叠加,这是平面波的干涉.两束平行波波函数为: (31) (3-2)两束光到屏上一点的光程差为 (33) 图3.1 平行光干涉垂直方向建立纵坐标系,y是屏上点的坐标.

10、那么屏上点的光强为 (3-4)式中A1和A2分别是两束光的振幅。(2) 仿真程序clear;Lambda=632。8; 设定波长Lambda=Lambda1e9; t=input(两束光的夹角); %设定两束光的夹角A1=input(光一的振幅); %设定1光的振幅A2=input(光二的振幅); 设定2光的振幅yMax=10*Lambda;xs=yMax; X方向和Y方向的范围N=101; 设定采样点数为Nys=linspace(yMax,yMax,N); Y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 ymax到ymaxfor i=1:N 循环计算N次 phi=ys(i)*sin(t/2); 计算光程差 B(i,:

11、)=A12+A22+2*sqrt(A12*A22)cos(2piphi/Lambda);计算光强end%结束循环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NCLevels/6;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subplot(1,4,1),image(xs,ys,Br); 用subplot创建和控制多坐标轴colormap(gray(NCLevels)); %用灰度级颜色图设置色图和明暗subplot(1,4,2),plot(B(:),ys); 把这个坐标轴设定为当前坐标轴然后绘制以( b (: ) , ys)为坐标相连的折线(3) 干涉图样及分析

12、1) 改变振幅比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振幅比1:1 b)振幅比1:2 图3。2不同振幅比的干涉图样 由图3。2看出,振幅比从1:1变成1:2后,干涉条纹变得不清晰了。干涉叠加后的波峰波谷位置没有变化,条纹间距没有变化,但是叠加后的波振幅变小了,即不清晰。2) 改变平行光夹角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两束光夹角60度 b)两束光夹角90度 图3。3平面波不同夹角的干涉图样 图3.3是两束平行光夹角为60度和90度的干涉条纹,由于夹角不同,光程差不同,改变叠加后光波波峰波谷位置,因此干涉明条纹和暗条纹的位置和间距不同。4、 两点光源的干涉(1) 干涉模型如图4.1,S1和S2是两个点光源,距离是d。两

13、个点光源发出的光波在空间中相遇发生干涉。在接收屏上,发生干涉的两束波叠加产生干涉条纹.S2与屏距离是z,S1与屏的距离是(d+z)。两个点光源的干涉是典型的球面波干涉,屏上一点到S1 图4。1 点光源干涉 和S2的距离可以表示为 (4-1) (4-2) 则 (43) (4-4)其中A1和A2分别是S1、S2光的振幅。干涉后的光为 (45)因此干涉后光波光强为 (46) (2) 仿真程序clear;Lambda=650; 设定波长Lambda=Lambda*1e9;A1=2; 设定S1光的振幅A2=2; %设定S2光的振幅d=input(输入两点光源距离); %设定两个光源的距离z=5; 设定S

14、2与屏的距离 xmax=0.01 设定x方向的范围ymax=0。01; %设定y方向的范围N=200; %采样点数为Nx=linspace(xmax,xmax,N);%X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到xmax,采样数组命名为xy=linspace(-ymax,ymax,N);Y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yfor i=1:Nfor k=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次计算l1(i,k)=sqrt(d+z)2+y(k)y(k)+x(i)*x(i)); 计算采样点到S1的距离l2(i,k)=sqrt(z2+y(k)y(k)+x(i)*x(i)); 计算

15、采样点到S2的距离E1(i,k)=(A1/l1(i,k)*exp(2*pi1j。*l1(i,k))/Lambda);%S1复振幅E2(i,k)=(A2/l2(i,k))*exp(2*pi*1j。*l2(i,k)/Lambda);S2复振幅E(i,k)=E1(i,k)+E2(i,k); 干涉叠加后复振幅B(i,k)=conj(E(i,k)。*E(i,k);干涉后光强endend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Nclevels; %定标image(x,y,Br); %做出干涉图像colormap(hot);title(双点光源干涉); (3)干涉图样及分析改变点光源

16、的间距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d=1m b)d=2m c)d=3m 图4。2改变点光源间距的干涉图样 图4。2是根据图4.1仿真干涉出的图样,S1和S2之间距离分别为1m、2m、3m,由图样可以看出,随着d的增加,光程差变大,视野内的干涉圆环逐渐增多,圆环之间的距离变小。5、 平面上两点光源干涉(1) 干涉模型 S1和S2是平面上的两个点光源,距离为d,两个光源发出的光相遇发生干涉,产生干涉条纹。以S1所在处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上任意一点到S1、S2的距离是 (51) 图5。1 平面两点光源干涉 (5-2)S1和S2发出的都是球面波,可表示为 (5-3) (5-4)式中A1和A2分别是

17、S1、S2的振幅。干涉叠加后的波函数为 (55)因此干涉后光波光强为 (56)(2)仿真程序clear;Lambda=650; 设定波长Lambda=Lambda1e9;A1=0.08; 设定S1光的振幅A2=0。08;设定S2光的振幅d=0.00001设定两个光源的距离xmax=0.3; %设定x方向的范围ymax=0。3; 设定y方向的范围N=500; 采样点数为Nx=linspace(-xmax,xmax,N);X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到xmax,采样数组命名为xy=linspace(ymax,ymax,N);Y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yfor i=1

18、:Nfor k=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次计算r1(i,k)=sqrt(y(k)y(k)+x(i)x(i); %计算采样点到S1的距离r2(i,k)=sqrt(y(k)y(k)+(x(i)-d)(x(i)d)); %计算采样点到S2的距离E1(i,k)=(A1/r1(i,k))exp((2pij.r1(i,k)/Lambda);S1复振幅E2(i,k)=(A2/r2(i,k))*exp((2*pij。*r2(i,k))/Lambda);S2复振幅E(i,k)=E1(i,k)+E2(i,k);干涉叠加后复振幅B(i,k)=conj(E(i,k))。E(i,k);干涉后光

19、强endend结束循环Nclevels=255;%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Nclevels/4;定标image(x,y,Br);colormap(hot);title(并排双点光源干涉); (3) 干涉图样及分析1) 聚散性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会聚 b)发散 图5。2聚散性对干涉的影响两个点光源并排放置,在靠近点光源的观察屏上看到的干涉条纹是一组放射状的条纹,并且强度从中心向四周减弱,光源的聚散性对干涉图样没有影响。2)改变两光源间距对干涉的影响 a)d=4um b)d=8um 图5。3两光源间距对干涉的影响从图5.3可以看出,视野中条纹逐渐多了。随着间距变小,干涉条纹宽度变小,

20、条纹间距变小.6、平行光与点光源干涉 图6.1 图6。2 图6。3 (1)平面波和球面波干涉如图,三幅图都是点光源和平行光的干涉,平面光入射的角度不同.平行光与点光源相遇在空间中产生干涉,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点光源与屏的距离为z,屏上坐标为(x,y)的一点与点光源的距离是 (61) 由点光源发出的光波表示为 (6-2) 平行光可以表示为 (63)式中表示平行光与屏的夹角。两束光发生干涉叠加后,干涉光复振幅 (64)则光强 (6-5) (2)仿真程序clear;Lambda=650; 设定波长,以Lambda表示波长Lambda=Lambda*1e-9; 变换单位A1=1; 设定球面波的振幅是1

21、A2=1; %设定平面波的振幅是1xmax=0.003; %设定x方向的范围ymax=0.003; %设定y方向的范围t=input(输入角度); %设定平行光和屏的夹角z=1; %设定点光源和屏的距离N=500; N是此次采样点数x=linspace(-xmax,xmax,N); X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到ymaxy=linspace(ymax,ymax,N); %Y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for i=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次计算for k=1:Nl1(i,k)=sqrt(y(k)*y(k)+x(i)*x(i)+z2); 表示屏上一点到点光源的距

22、离E1(i,k)=(A1/l1(i,k))exp(2pi*j。*l1(i,k)/Lambda);球面波的复振幅E2(i,k)=A2*exp((2pi*j.z(1/sin(t))/Lambda); %平面波的复振幅E(i,k)=E1(i,k)+E2(i,k); 屏上点的振幅B(i,k)=conj(E(i,k))。E(i,k); 屏上每个采样点的光强end结束循环end%结束循环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Nclevels/4;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image(x,y,Br); 干涉图样colormap(hot); 设置色图和明暗(3

23、) 仿真图样及分析平行光入射角度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 b) c) 图6。4平行光入射角度对干涉的影响 图6。4分别是平行光与屏夹角为90度、45度、135度的情况,斜入射与垂直入射相比,干涉圆环更大.而角度互补的两种入射方式,区别在于中心是明还是暗.由图可以看出,斜入射135度的平行光与点光源干涉,干涉图样中心是暗斑。 7、 平行光照射楔板(1) 图7.1的楔板L=63010(9);alfa=pi/20000;H=0.005; 波长630nm,倾角1.57*e4,厚5mmn=1。5; 折射率N=1。5a2=axes(Position,0.3,0.1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

24、x,y=meshgrid(linspace(0,0。01,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00*200个点h=tan(alfa)x+H; 玻璃厚度 Delta=(2h*n+L/2); 光程差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生成灰度图 图7。1 图7.2 =630nm ,=pi/20000=430nm ,=pi/20000 =630nm ,=pi/30000 图7。3 图7.4可见增大波长或者减小楔角会使干涉条纹间距加大.(2) 牛顿环L=63010(9);R=3; 波长630nm 曲率半径3Ma2=

25、axes(Position,0。3,0。1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x,y=meshgrid(linspace(0。005,0。005,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00*200r2=(x.2+y.2); r2为各个点距中心的距离2矩阵 h=R-sqrt(R2r2) 空气薄膜厚度Delta=2h+L/2 光程差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生成灰度图=630nm ,R=3M 图7。5 图7.6=430nm ,R=3M =630nm ,R=10M 图7。7 图7。8增大波长或者增大球的曲率半径

26、会使牛顿环半径增大。(3)圆柱曲面干涉L=63010(9);R=3; 波长630nm,曲率半径3Ma2=axes(Position,0。3,0.1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x,y=meshgrid(linspace(0。005,0.005,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00200r2=(x。2+0y.2); % r2为各个点距中心的距离2矩阵h=R-sqrt(R2r2) 空气薄膜厚度Delta=2*h+L/2 %光程差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生成灰度图=630nm ,R=3M图7.9

27、图7.10=430nm ,R=3M =630nm ,R=10M图7。11 图7。12 可见增大波长或者增大圆柱底面的半径会使干涉条纹变宽.(4) 任意曲面L=63010(9);R=3; %波长630nm 曲率半径3Ma2=axes(Position,0。3,0.1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x,y=meshgrid(linspace(0。005,0。005,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00200r2=(x。2+y。2);r2为各个点距中心的距离2矩阵h=sin(r23000) 空气薄膜厚度Delta=2*h+L/2 光程差In=0。5+(cos(Delta*pi*

28、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曲面函数:z=sin3000(x2+y2) 图7。13 图7.148、等倾干涉(1) 平行平板干涉 图8。1 图8.2 如图8.1,扩展光源上一点S发出的一束光经平行平板的上、下表面的反射和折射后,在透镜后焦平面P点相遇产生干涉。两支光来源于同一光线,因此其孔径角是零。在P点的强度是: (81)其中光程差 (8-2)光程差越大,对应的干涉级次越高,因此等倾条纹在中心处具有最高干涉级次. (83) 一般不一定是整数,即中心不一定是最亮点,它可以写成,式中是最靠近中心的亮条纹的整数干涉级,第N条亮条纹的干涉级表示为。如图2,其角

29、半径记为则 (84)上式表明平板厚度h越大,条纹角半径就越小。条纹角间距为 (85)表明靠近中心的条纹稀疏,离中心越远的条纹越密,呈里疏外密分布。(2) 仿真程序xmax=1。5;ymax=1。5; 设定y方向和x方向的范围Lamd=452e006; 设定波长,以Lambda表示波长h=2; 设置平行平板的厚度是2mmn=input(输入折射率); %设置平行平板的折射率,以n表示f=50; 透镜焦距是50mmN=500; N是采样点数x=linspace(-xmax,xmax,N);X方向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xy=linspace(-ymax,ymax,N);Y方向

30、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yfor i=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次计算for j=1:N r(i,j)=sqrt(x(i)x(i)+y(j)y(j); 平面上一点到中心的距离 u(i,j)=r(i,j)/f; %角半径 t(i,j)=asin(nsin(atan(u(i,j))); 折射角 phi(i,j)=2n*h*cos(t(i,j)+Lamd/2; %计算光程差 B(i,j)=4cos(piphi(i,j)/Lamd).2;建立一个二维数组每一个点对应一个光强 end结束循环end%结束循环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2。5*Nclevels;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image(x,y,Br); %做出函数Br的图像colormap(gray(Nclevels); 用灰度级颜色图设置色图和明暗(3) 干涉图样及分析折射率变化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a)n=1。1 b)n=1。4 c)n=1。7 图8.3折射率变化对干涉的影响 观察上面三幅图,分别是折射率1.1、1。4、1。7时候的干涉图样.由图可以看出,等倾干涉的条纹间距是不相等的,靠近中心处比较稀疏,外部比较密集。随着折射率的增大,视野内的条纹变少,条纹间距变大,条纹更稀疏。 1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