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回顾与展望:我国居民获得感实现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080368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顾与展望:我国居民获得感实现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回顾与展望:我国居民获得感实现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回顾与展望:我国居民获得感实现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0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第38卷 第3期2024年5月Vol.38 No.3May 2024“获得感”一词由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年 2 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015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119。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获

2、得感”自提出以来,就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它是党政各项工作的衡量标准和落脚点,又是检验发展质量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2,也是增强人民信心,凝聚社会力量的强心剂。因此,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目标。截至 2023 年 3 月 1 日,在中国知网的中文核心期刊和 CSSCI 数据库中,以“获得感”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条件,共筛选出 841 篇相关文献。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学界采用不同研究方法,从不同研究视角对获得感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 4 个回顾与展望:我国居民获得感实现研究王鹤桦,李玉梅*(贵州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3、要】获得感是检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和 CSSCI 数据库中,以“获得感”为主题的 841 篇文献为研究样本,梳理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关于获得感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对获得感的时代内涵、测量维度、生成机制和提升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已呈现相对繁荣的局面,但大多是以心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支撑的定量研究,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定性研究还有待加强。基于此,未来研究要在科学开发获得感量表的基础上,借助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不同群体的获得感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不同情境下居民获得感的多重实现路径。【关键词】获得感;时代内涵;测量维度;生成机制【中

4、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52(2024)03-00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MZ1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YJAZH061)【收稿日期】2023-11-01【作者简介】王鹤桦(1998 ),女,湖南邵阳人,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2021 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和统计学。*通信作者:李玉梅。11 王鹤桦,等:回顾与展望:我国居民获得感实现研究方面,即获得感的时代内涵、获得感的维度及其测量、获得感的生成机制、获得感的提升路径。一、有关获得感时代内涵的研究(一)获得感的界定获得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内

5、涵丰富。关于获得感的界定,大致分为 3 种类型。第一种是将它拆分成 2 个部分来理解,即获得和感觉。其中,“获得”是客观实在,“感”是主观感受,两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即先有客观获得才有主观感受3;获得感就是获得之后的感觉4;获得感是人们获得利益、得到保障而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572;获得感是客观物质获得和生活境遇改善后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和主观满意度681。第二种是根据获得感的内容来定义。如杨伟荣等7认为获得感由“意义获得感与实在获得感”的平衡作用形成,“意义获得感”指自我修养,“实在获得感”指物质所得;董瑛8103则认为获得感由“现实获得感”和“未来获得感”共同构成,“现实获得感”包括客观拥有

6、和主观感受,“未来获得感”包括客观惠及和主观需求;文宏等9认为获得感包括“物质获得”和“精神获得”2 个层面。第三种是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定义某一群体的获得感。如张鹏程等10122认为教师获得感是指教师对从事教育教学行为的所得进行评价,从而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陈沛然11209定义员工获得感是员工在实际付出和收获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主观认知和积极情绪体验。周丽君12认为大学生获得感是指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的知识、方法、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综合感受,包括知识获取、方法掌握和责任确立 3 个主要层次;阳义南13118认为公共服务获得感是以广大群众为主体,建立在公共服务供给基础上,面向具体

7、社会福祉。此外,还有学者对农户获得感、青年获得感等进行研究。综上所述,“获得感”不能从单方面来定义和理解,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多重性,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二是具有包容性,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有不一样的获得感;三是具有时序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它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可见,“获得感”概念内涵必须与时俱进,它与改革发展模式、共享发展理念息息相关,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119。(二)相似概念辨析获得感与幸福感、安全感概念有些相似,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联系幸福感是对生活质量满意的积极感受,安全感是对稳定生活状态的肯定,获得感是对客观获得的主观体验和满意程度。三者

8、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获得感是幸福感生成的基础,安全感则发挥了催化作用14,个体幸福感有赖于获得感和安全感的共同作用15。另一方面,存在幸福悖论的现象,并不是获得感越高,幸福感就越高,两者之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阳义南16认为获得感与幸福感之间呈 U 型曲线关系,当“获得感”持续增加并超过拐点之后方能正向提升幸福感。王恬等17127也指出,居民的高“获得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完全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2.区别首先,就侧重点而言,获得感强调获得,12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 年 第 3 期即“拿在手里,喜在心里”,而幸福感和安全感则更注重主观

9、感受。陈沛然11210指出,幸福感强调个体的心理目标是否达成。其次,获得感和幸福感影响因素不同,个人特征变量对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影响表现出显著差异。如,年龄、民族和户口性质影响居民获得感,但这 3 个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性别和婚姻状况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但对“获得感”影响不显著17129。再次,获得感和幸福感呈现特征不同。谭旭运等18202认为,比起幸福感,获得感呈现出“需求关联性、反应即时性、社会群体性和结构综合性”的特点。最后,获得感和幸福感发挥作用不同。康来云19指出,与幸福感相比,获得感含金量更高,它不仅是计量改革成果、增进人民幸福感的重要砝码,更搭建了一座改革发展直通

10、人民幸福的桥梁。王恬等17130认为,比起幸福感,获得感更适用于衡量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可以用来检验社会发展成果是否由全民共享。二、有关获得感维度及其测量的研究(一)获得感的维度从已有文献来看,获得感的测量维度是随着研究时间、研究对象而变化的,维度也是多样的,并没有开发出统一的量表。自2015 年“获得感”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大都以宏观的视角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大多为人民群众,详见表 1。董瑛8104认为人民的获得感要从经济、政治、精神、社会、生态5 个方面来测量。王浦劬等206以民众对得失的感知为基础,结合时空差别区分出“纵向获得感”与“横向获得感”2 个维度。文宏等21则从经济、政治、民生 3

11、 个维度来测量人民的获得感。杨金龙等22则认为人民获得感是由经济、政治、公共服务、自我实现、安全 5 个维度构成。谭旭运等18198借助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得出获得感的 5 个维度:获得内容、环境、途径、体验、共享。吕小康等23则从个人发展感、社会公正感、政府工作满意度和社会安全 4 个维度,对人民群众获得感进行纵向比较。而近几年,获得感测量对象逐渐具体化,且紧紧围绕现实问题展开。如张玫等24通过对村庄的抽样调查,认为农户“获得感”包括“服务获得”(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和“可持续生计”(生计策略、生计成本、风险冲击)。刘远风2576以土地流转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得出农户

12、获得感由被尊重感、公共事务参与感、“成人之美”的道德感 3 部分构成。龚紫钰等26从农民工实际生活出发,将农民工获得感划分为经济生活、社会关系、价值尊严、政治参与、公共服务 5 个维度。崔友兴27将教师获得感划分为物质获得感、专业获得感、公平获得感、成就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 5 个维度。而张鹏程等10126认为教师“获得感”分为源起获得感、目标获得感、相对获得感、绝对获得感 4 个维度。此外,还有员工获得感,赵新元等28通过大数据文本分析,从客观获得(劳动回报、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科教文化、社会保障)和主观感受(社会变迁、职业心态、宜居感受、心理安全)2 个维度来评定员工获得感。综上所述,获得感

13、的维度可以是二维、三维、四维或者更多。研究视角不同,评价主体不同,导致维度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二)获得感的测量目前,学界对获得感的测量以定量分析为主,如朱平利等29运用探索性因素分 13 王鹤桦,等:回顾与展望:我国居民获得感实现研究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工作尊严感、薪酬满足感、能力提升感和职业憧憬 4 个公因子,形成 13 个项目的员工工作获得感量表。王浦劬等208基于国际社会公正项目和全国公民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同时期不同群体间获得感差异,制定获得感的测量方案。阳义南13122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 年数据,运用因子模型和多指标多因素(MIMIC)

14、模型,从充足性、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 4 个方面对 8 种民生服务进行量化分析。谭旭运等30通过调查问卷,运用 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青年获得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董洪杰等31运用自由联想法形成量表初始项目,对量表进行修订与检验,最后从获得内容、环表 1 获得感的维度划分研究者数据来源研究对象维度维度分类董瑛(2017)文献研究人民5经济、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王浦劬、季程(2018)2004 年、2009 年、2014 年的全国公民价值观项目调查数据和国际社会公正项目调查数据民众2纵向获得感、横向获得感吕小康、黄 妍(2018)2013 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

15、SS)数据人民群众4个人发展感、社会公正感、社会安全感、政府工作满意度文宏、刘志鹏(2018)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CSGS)数据人民3经济获得感、民生获得感、政治获得感阳义南(2018)2013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民生公共服务获得感4便利性、普惠性、充足性、均等性王恬、谭远发等(2018)2002 年、2009 年、2011 年、2015 年 4 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居民3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民生获得感杨金龙、张士海(2019)2015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人民5经济、政治、公共服务、自我实现、安全谭旭运、董洪杰等(2020)2013 年中国社

16、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民众5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环境、获得共享、获得体验龚紫钰、徐延辉(2020)2020 年深圳市问卷调查农民工5经济生活、社会关系、价值尊严、政治参与、公共服务崔友兴(2020)实地访谈乡村教师5物质获得感、专业获得感、公平获得感、成就获得感、精神获得感张鹏程、陈宁(2022)2500 名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4源起获得感、目标获得感、相对获得感、绝对获得感张玫、霍增辉(2022)16 个村随机抽样调查农户2服务获得感、可持续生计刘远风(2022)文献研究土地流转的农民3被尊重感、成人之美道德感、公共事务参与感赵新元、孙早宁(2023)大数据文本

17、分析员工9客观维度(劳动回报、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科教文化、社会保障)主观感受(社会变迁、职业心态、宜居感受、心理安全)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知网相关文献数据整理。14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 年 第 3 期境、途径、体验、共享 5 个维度,编制 28个题项,形成国民获得感量表。庄成杰32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经济、环境、人口、社会 4 个公因子,确定各因子权数,并计算出了主观满足感指数。邱伟国等688借鉴张兴祥、钟威所提出的幸福感指标体系,得出影响农民获得感的 11 个指标,其中“对社会问题的重大关切”排在首位。徐延辉等33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社会质量的 4个维度,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

18、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均对居民获得感有促进作用,其中社会经济保障的影响最大。三、有关获得感生成机制的研究获得感的生成机制与实现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解决程度。研究获得感的生成机制,可以了解获得感为何产生,如何产生,进而推断获得感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它与获得感的内涵、影响因素、测量维度是推动“获得感”研究的四驾马车,而生成机制就是车头,它们共同拉动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增长。文献分析发现,获得感的生成逻辑因人而异。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和 CSSCI 数据库中,以“获得感生成”为关键词,截至2023 年 3 月 1 日,筛选出 80 篇相关文献,并含“思想教育”后,

19、共有 40 篇相关文献。不难看出,关于获得感生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机制。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前提是大学生发展需求,生成关键是学生创新体验,生成保障是理论联系实际34-35。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是“学习知识积极感受应用实践形成获得感”这样一个闭环机制。其他群体的获得感生成逻辑有所差异,如孔德永等36认为国家制度政策供给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民文化获得感的源泉,具体表现在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最后融于农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是农民文化获得感的根本目标,也是提升农民文化获得感的内在动力。聂伟等37认为经济福利为青年获得感提供物质保障,凝心聚

20、力为青年获得感巩固社会关系,宽宥包容为青年获得感筑牢心理防线,社会权能为青年获得感赋予主权意识。吕小康等38认为个体对改革成果是否公平分配的认知是获得感生成的关键,发展是获得感产生与提高的根本保障,个体不断体验到的发展感知是获得感产生的关键动力,公平是获得感生成的必然诉求。总体而言,虽然获得感的生成机制(图 1)因人而异,但是都离不开人的获得和情感体验,获得不单单是物质的获得,也包括知识获取、经济收入、基础建设、公平机制等,在获得的基础上,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未来的期待,最终形成了获得感。四、有关获得感提升路径的研究学者认为提升获得感的途径,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百花齐放的。但大致都呈现出

21、“做大蛋糕,做强蛋糕,分好蛋糕”的特点。做大蛋糕,即获得数量增多。这里的数量增多不仅仅指经济收入,还包括就业机会、知识获得等。如刘远凤2577认为,要提高农户获得感,就要为农民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盘活集体资产。王恬等17131等认为,提高获得感要切实提升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15 王鹤桦,等:回顾与展望:我国居民获得感实现研究做强蛋糕,即获得质量提高。如,公共服务更好,基础设施更完善,社会保障更优化,生态环境更优美。钱力等39从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视角,提出提高获得感要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夯实政策机制保障。郭学静等40认为,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健全公共服

22、务体系,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就业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分好蛋糕,即获得有制度保障。如建设清正廉洁政治,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郑风田等41提出民众获得感增强重点在于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既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也要防止“官员”变“老虎”。田旭明576提出要增强制度法规,协调利益分配,整合市场机制,保障公平公正,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张卫伟42也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劳动获得”的公平性,提高人民获得感。马红鸽等43提出要在强调市场分配的同时,积极运用国家二次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维护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增强居民抵抗社会风险的能力,以此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五、居民获得感研究展

23、望文献研究发现,近几年国内学者对获得感的时代内涵、维度及测量、生成机制和提升路径方面的研究已呈现相对繁荣的局面。但从总体看,获得感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深度和广度上仍需进一步探讨。(一)与时俱进,促进多学科多方法研究目前关于获得感内涵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尚无统一界定。但从涉及的领域看,以心理学和经济学理论为支撑的定量研究居多,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的定性研究还有待加强,诸如社会支持、政治认同等与获得感形成相应的因果关系机制,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因获得感牵涉的变量、问题和层面都相当复杂,仅仅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必然会导致研究的外部效度较低。因此,获得感的研究除

24、了要有量的研究,还应该有质的研究;除了要有通则式的解释,还应该有特则式的研究;除了要有演绎式的实证研究,还应该有归纳式的质性研究。(二)科学选择测量维度,强化不同对象获得感生成机制的探讨从已有文献来看,因研究时间、研究对象的不同,获得感测量维度呈多样化特征,但大多数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同研究视角下有不同的评价主体,加之数据来源多样,图 1 获得感生成机制大学生农民青年个体学习知识公共文化服务、正常供给社会经济保障发展、改革积极感受文化自信社会包容公平、感知获得感获得感主体物质获得精神感受 16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 年 第 3 期导致维度的划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没有开发出统一的量表。因

25、此,一方面,要在科学开发获得感量表的基础上,加强对指标的聚合和检验,注重对同一群体进行不同的纵向和横向对比研究。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并深入对不同群体获得感生成机制的研究,以期找到在不同情境下居民获得感的多重实现路径。【参考文献】1 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8-28.2 赵玉华,王梅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 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15-17.3 张正,金丽馥.获得感研究述评与展望:基于20152020 年文献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

26、91-101.4 丁元竹.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 J.国家治理,2016(2):18-23.5 田旭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4):71-79.6 邱伟国,袁威,关文晋.农村居民民生保障获得感:影响因素、水平测度及其优化 J.财经科学,2019(5):81-90.7 杨伟荣,张方玉.“获得感”的价值彰显 J.重庆社会科学,2016(11):69-74.8 董瑛.正风反腐视域下的获得感生成机理研究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2):100-109.9 文宏,林彬.人民获得感:美好生活期待与国民

27、经济绩效间的机理阐释:主客观数据的时序比较分析 J.学术研究,2021(1):66-73.10 张鹏程,陈宁.教师获得感:内涵诠释、结构体系与价值意蕴 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22-128.11 陈沛然.员工获得感及其镜像研究的管理启示 J.甘肃社会科学,2020(3):208-214.12 周丽君.内涵、价值、路径:刍议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28-32.13 阳义南.民生公共服务的国民“获得感”:测量与解析:基于 MIMIC 模型的经验证据 J.公共行政评论,2018(5):117-137,189.14 郑建君.中国公民美好生

28、活感知的测量与现状:兼论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关系 J.政治学研究,2020(6):89-103,127-128.15 石晶.新的美好生活,新的感受期盼:当前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J.国家治理,2017(44):15-36.16 阳义南.获得感、公平度与国民幸福感提升:基于 CGSS 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J.社会科学辑刊,2022(3):50-59.17 王恬,谭远发,付晓珊.我国居民获得感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 J.财经科学,2018(9):120-132.18 谭旭运,董洪杰,张跃,等.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J.社会学研究,2020(5):19

29、5-217,246.19 康来云.获得感:人民幸福的核心坐标J.学习论坛,2016(12):68-71.20 王浦劬,季程远.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人民获得感的意蕴和量度 J.中国行政管理,2018(1):6-12.21 文宏,刘志鹏.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 J.社会科学,2018(3):3-20.22 杨金龙,张士海.中国人民获得感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3):102-112,160.23 吕小康,黄妍.如何测量“获得感”?: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为例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30、:46-52.24 张玫,霍增辉.农户主观获得感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 16 个村为例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6):136-141.25 刘远风.土地流转何以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基于产权认知的视角 J.社会科学辑刊,2022(3):71-78.26 龚紫钰,徐延辉.农民工获得感的概念内涵、测量指标及理论思考 J.兰州学刊,2020(2):159-169.27 崔友兴.新时代乡村教师获得感的内涵、构成与价值 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2):84-89.28 赵新元,孙早宁.何谓获得?员工获得感的内涵与来源探索 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3(2):87-95.29 朱平利,刘娇阳

31、.员工工作获得感:结构、测量、前因与后果 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7):65-83.17 王鹤桦,等:回顾与展望:我国居民获得感实现研究30 谭旭运,张若玉,董洪杰,等.青年人获得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49-57.31 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姣,等.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 J.心理学探新,2019(5):468-473.32 庄成杰.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统计测评 D.长沙:湖南大学,2009.33 徐延辉,李志滨.社会质量与城市居民的获得感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69-181.34 张学亮.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逻辑生

32、成 J.思想理论教育,2017(7):66-69.35 曹月柱,江慧英.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实践探索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3-65.36 孔德永,韩园园.新时代农民文化获得感的生成逻辑与实现机制 J.学习论坛,2021(4):99-105.37 聂伟,蔡培鹏.让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社会质量对青年获得感的影响研究 J.中国青年研究,2021(3):53-60,119.38 吕小康,孙思扬.获得感的生成机制:个人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双路径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2-99.39 钱力,倪修凤.贫困人口扶贫政策获得感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以马斯洛需求

33、层次理论为视角 J.人文地理,2020(6):106-114.40 郭学静,陈海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路径研究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4):37-39.41 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6-17.42 张卫伟.论人民“获得感”的生成:逻辑规制、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民获得感的重要论述 J.社会主义研究,2018(6):8-15.43 马红鸽,席恒.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与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J.社会保障研究,2020(1):86-98.(责任编辑魏瑞敏)Review and P

34、rospect: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of Residents Sense of Fulfillment in ChinaWANG Hehua,LI Yumei(School of Sociology,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Abstract:The sense of fulfillmen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testing the good life of the people.Taking 841 documents with th

35、e theme of sense of fulfillment in the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CNKI and CSSCI database as research samples,the relevant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were sorted out.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sense of fulfillment is generally on the rise.Research on the contemporary

36、 connotation,measurement dimensions,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the sense of fulfillment have shown a relatively prosperous situation.However,most of the studies are quantitative research supported by theories from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while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discipl

37、ines such as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Based on this,future research should,based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ense of fulfillment scales,use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groups sense of fulfillment,and explore multiple paths to achieve residents sense of fulfillment in different situations.Keywords:sense of fulfillment;connotation of the times;measurement dimensions;generation mechanism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