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077350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中图分类号:D61;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24)03-0011-10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逻辑袁伟(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其中最核心的区别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中心,而西方现代化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人学逻辑。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满足和发展人的各方面需要,并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的异化,改善和提升人的存在

2、状态;中国式现代化使人逐步摆脱自然界、社会关系、陈腐体制机制等束缚,促进人的自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学逻辑;资本逻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追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取得历史性成就。当前学

3、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的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阐释。有的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整体性审视,揭示了其唯物史观意蕴。从人学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解读是一个重要视角。何为人学?人学是“对人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即从整体上研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有关人的基本理论的学科或研究领域”2。人学既不简单等同于人的哲学,又不同于关于人的具体科学,它是介于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中间层次的学科。人的哲学关注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存在的意义等最一般的问题,解剖学、心理学、人口学等关于人

4、的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某一个具体方面,人收稿日期:2023-09-12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虚拟资本在当代的新变化研究”(GD21YMK05)作者简介:袁伟(1988),男,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参见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哲学研究 2022年第1期;丰子义: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洪银兴:中国式现代化论纲,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赵义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与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第1期;韩保江、李志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管理世界 2022第11期等文

5、献。参见董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哲学研究 2022年第6期;唐爱军: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哲学研究 2021年第9期等文献。-1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学则是在关于人的具体科学的基础之上整体地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活动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在中国学术语境中,人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人学,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等观点为理论基础的学问。这不仅是由中国现实国情决定的,更是由人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人的

6、现实境遇、人的生存发展等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在当前学界从人学视角开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人学视角整体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所遵循的中心逻辑是人的逻辑。有学者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的逻辑。人的逻辑“就是人的生存发展过程所包含的内在要求、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所反映的是人的发展规律”3,具体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推进逻辑是按照人的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推进要求而展开的,把共同富裕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渐进式的推进方式是人的发展的逻辑。有学者认为,人的逻辑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

7、深层逻辑,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和对象,“站起来”奠定了人的发展之基,“富起来”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充分条件,“强起来”推动人的发展进入新境界,人的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成功密码4。还有学者指出,人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高度,与此同时,人的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支撑,具体表现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力量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充分拓宽人的向上流动通道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充分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动力5。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几乎都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本质联系,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其中,有的学者

8、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趣,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主体动力6。有的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内容,其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7。有的研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8。还有的研究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价值的观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资本逻辑对人的价值的宰制,实现了“真正的人”的中国式生成,全面塑造了“现代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9。第三,中国式现

9、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这方面的研究都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但在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了人的新型主体性,即摈弃了单向度的主体性,建构了交互主体性,实现了人的主体形态变革,从而促进了人的现代化的跃迁10。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了人的现代化属性,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等现代化属性得到新的历史发展与飞跃11。有的学者把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四化”,即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人的能力的现代化12。还有的学者指出,人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

10、的,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有利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际条件,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践逻辑13。总体而言,当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研究主要是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所遵循的中心逻辑是人的逻辑,大体上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或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了人的属性从而促进了人的现代化,而没有深入到具体的人学原理层面,没有结合具体的人学原理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论证,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具体。本文从具体的人学原理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自由三个方面出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深刻人学逻辑,以期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研究

11、推向具体、推向深入。-12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4519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满足自己的需要,是“进行活动和发生交往等社会联系和关系的内在动机”15191。从人学的视角看,需要是指人“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15193。这种摄取状态是人所具有的,但是它必须以外部环境为基础,是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离开了外部环境,就失去了摄取的内容,就无法形成现实

12、的、有具体内容的需要。因而,需要反映的是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不能离开外部环境来谈论人的需要。也正因为如此,需要具有客观性。虽然需要总是意识到了的需要,通常表现为人的目的、动机、愿望等主观意识形式,但是需要并不是主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的产生离不开外部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需要的满足也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制约。除此之外,需要的产生和满足还受制于社会实践水平,而社会实践水平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人不能随意选择的。人的需要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多样性。人有衣、食、住、行的需要,有交往、情感、审美需要,等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

13、及其他一些东西。”14531在这众多的需要当中,最基本的需要是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要,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的生命才能持续,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当现有需要被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4531新的需要被满足之后,人又会进一步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人的这些多样性需要又具有层次性,只有当低层次需要被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或者才会居于主导地位。从总体上看,需要的满足过程就是人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需要的产生和满足而实现的,“只有不断满足人的需要

14、,人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16。与此同时,需要的发展也体现着人的发展。人的需要越丰富,需要的层次越高,也就意味着人的低层次需要已得到满足,人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以及在此基础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等其他需要。因而从人学的视角看,满足人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线索,并且中国式现代化满足的并不是某个特定集团的需要,不是少数人的需要,而是绝大多数人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就开始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

15、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7584,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最初表述,也是后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雏形。在这个时候的现代化实践中,“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17585。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8341,明确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并把它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18316。可以说,在这个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围绕满足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物质需要来进行的。这是

16、党和政府基于当时的基本国情,做出的正确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很多人连最基本的需要物质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更别说其他需要了。当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是最重要、最紧迫的事。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延续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现代化建设主题。此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虽有曲折,但经历曲折后仍然回到了满足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主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

17、农村包围城市-13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20当时国内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水平太低而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需要的矛盾,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当时的中国,从总体上仍处于物质生活贫乏的时代,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仍是当时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人们不改变自身,而且如果人们即使要改变自身而在旧的条件中又没有 对本身的不满,那么这些条件是永远不会改变的”21440,当时人们对更好的物质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人们努力奋斗的重要动力,物质生

18、活需要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前进的内在动力。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从那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在沿着这条基本路线前进,不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脱贫攻坚,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小康社会就是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一个阶段,是处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种状态。当前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是为了从各方面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自始至今都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中心任务。从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来看,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稳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着力发展生产,大幅度提高了

19、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提升了人民物质生活的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 210 207亿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增长了1700多倍;195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元,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6 883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增长了370多倍。即使扣除价格因素以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是非常显著的。2020年底我国实现了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消除了绝对贫困。这些都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

20、质生活水平,从而极大地满足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推动了人的发展。同一种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这是需要的历史性。作为最基本需要的物质生活需要,其内容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也就是人民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中国式现代化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满足了人民对物质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实现了从量的满足到质的提升。我国当前正在实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措施,也是在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和发展了中国人民更高层次的需要。如前所述,当现有需要被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届时满足这个新的需要就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

21、主题。当人最基本的需要物质生活需要被满足之后,人的关注重点就转移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十年现代化建设,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和基本文化需要得到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凸显出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需要。这些更高层次的需要包括对良好生态和美丽环境的需要,对高水平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需要,对舒适居住条件的需要,对精品文化产品的需要,等等。我们党把这些更高层次的需要概括为美好生活需要,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满足了人的需要,也发展了人的需要,提升了人的需要的层次。在新时代

22、,为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式现代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图书、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丰富多彩、精品迭出,充分满足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机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满足和发展了人民在民主、法治等方 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https:/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面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满足和发展了人民的安全、归属等社会需要;中国式

23、现代化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维护绿水青山,保护环境,治理生态,推动绿色发展,满足和发展了人民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需要。总体上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需要,把人民的需要层次提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的发展,从本质上提高着人、升华着人。”22205在今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要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进,不断地满足和发展人民各方面的需要。三、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存在状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正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确证自己的存在。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存在

24、于自然界中,而人则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自己所存在的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23273-274。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劳动实践是人最基础、最重要的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4162。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变成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使人把“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23273,使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人与自己的劳动活动之间、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相疏离、相对立的状态,也就是使人处于一种异化的存在状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存在状态则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25、一)以资本为中心与人的存在状态纵观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程,它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过程,是资本逻辑的展开过程,资本是整个社会赖以运转的轴心。在这个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资本展开,一切活动都是为资本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服务,为资本增殖服务。发展科学技术,主要是为了可以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加速资本积累。建设公路、航道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主要是为了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从而缩短资本的流通时间,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进而加速资本的增殖。发展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训练劳动者的相关技能,培养符合资本需要的劳动者素质,进而为资本输送源源不断的

26、合格劳动力,维持资本的增殖。资本是整个社会的统治者,人只是物质生产的手段,只是资本增殖的工具,伴随着资本增殖的是人的贬值。特别是对于工人阶级来说,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本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来是一件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但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却变成了强制性的、痛苦的事情,变成了谋生手段。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劳动。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之后,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为了获得自己生产的产品以维持生计,工人不得不继续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继续为资本家劳动,“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

27、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4159。工人生产得越多,他就越贫困,他的处境就越糟糕。在西方现代化的这个过程中,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24,人始终被一种抽象物资本所统治着,人是物的奴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在物面前一文不值,人处于一种受制于自己的创造物的存在状态,处于一种非人的异化状态。在这种异化状态下,工人被资本所支配,按照生产流程被分配到机械化生产体系的各个机器上,“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25,从事片面的、简单重复的操作,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丧失了个人的独立性,从而变成了片面化的、畸形的人。与此同时,资本家“也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成为在

28、致富欲望推动下的、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的抽象的人”26。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使人摆脱异化的存在状态,“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加深了生产条件对个人的异化”22433-434。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但是西方国家人民的异化存在状态,特别是劳动人民的异化存在状态,并-15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加深了。特别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自动化技术的出现,互联网的问世,以及在这些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人工智

29、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出现了“无人工厂”。但这并没有把西方国家的工人解放出来,反而加剧了工人的异化,加剧了社会分裂,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这些新技术还改变了人的劳动形态,催生了数字劳动等新的劳动形态,但是西方国家的数字劳动等新劳动形态也没有消除人的异化,反而扩大了异化劳动的时空范围,进一步加剧了人的异化。此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西方国家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制造虚假需求,满足虚假需求,并结合“文化工业”体系,向人们灌输认同资本主义制度、符合资本利益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使人们丧失批判和反思精神,成为“单向度的人”,加深了人的异化状态。(二)以人民为中心与人的存在状态中国式现

30、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这种存在状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遵循的是人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切措施和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资本的增殖,而是人的幸福。从指导思想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始终没有忘记“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根本目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以人为中心。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增进人民福祉

3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7从实践上看,在生产关系方面,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铲除了异化的根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过探索后实行了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扭转了人的异化存在状态。我国全体人民都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都是国家的主人,实现了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统一,人民主要是为自己生产,而不是为别人生产。在分配制度方面,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人民的劳动和劳动成果主要属于他自己,他生产得越多,他就获得越多,他就越富有。劳动不仅仅是人的谋生手段,更是人发展自身、获得幸福的方式。人在劳动过程中有奔头、有目标,从而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大

32、大减轻,并开始感受到快乐。(三)中国式现代化规范资本发展,不断提升人的存在状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因而,资本仍然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不可同日而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然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资本的影响,但是资本已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不再是资本统治人,而是人规范和引导资本,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来为人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特别是在政策法规的规制下

33、,资本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一面,有服务社会的一面。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不再是对抗性的,工人与民营企业家有着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他们的关系不再是对抗性的,他们都在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努力,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工人与工人之间不再是“现役劳动大军”和“产业后备军”之间的竞争关系,而是具有共同利益、朝着共同目标奋斗的协作者。人与人相异化的存在状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大形态或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往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没有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和素质

34、的发展非常有限,个人依附于共同体,缺乏独立性。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交往关系也发展起来,开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28,人与人之间逐渐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逐渐丰富起来,人的能力也经由片面逐渐发展到全面。个人不再依赖于共同体,获得了独立性,-16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但是人的这种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必须通过物来表现和确证自己。第三个阶段是自由个性阶段,这个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交往关系高度发达,人获得了自由

35、全面的发展。就人的发展阶段而言,我国目前仍处于第二阶段,虽然人还不能完全摆脱对物的依赖,但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对人的统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物对人的统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的意义已经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245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然人仍然需要通过物来确证自己,通过物来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但是人不会盲目地被物支配,而是会自觉地通过物来表现自己和实现自己。社会主义要求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通过联合的方式来创造物和占有物,把物作为发展人自身和实现人自身价值的条件和手段。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物对人的支配被限制在合理

36、的范围之内,主要是人利用物而不是物统治人。此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没有成为进一步奴役人、统治人的力量,没有给人带来异化的加深,而是成为方便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途径,成为置于人控制之下的服务人、造福人的手段。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的异化,改善和提升了人的存在状态。并且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随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人的异化状态将逐步消除。四、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的本质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37、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29120。人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先认识必然性也就是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人认识规律之后,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做出的判断就更有把握,选择就更自由,这就是意志自由,“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29120。人认识规律之后,就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规律来达成实践目标,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意味着人可以支配规律、支配外部世界、支配自身,而不是被规律的盲目必然性所支配。这也就意味着人获得了行动上的自由。因此,人的自由是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的统一,

38、其基础是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人认识和掌握的规律越多,在此基础上的实践能力越强,人的自由度就越大。人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解除被支配、被束缚的状态的过程,也就是人走向解放的过程。(一)新型生产方式与人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里曾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21507生产力是人改造自然以使其适应人需要的物质力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如前所述,人只有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之后才能去从事其他活动,因而也才有可能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规律,才能获得自由。因而生产力是人获得自由的基础。生产力水平越高,单位

39、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从而在生产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的产品上所花的时间就越少,人就有越多的自由时间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规律和改造世界,就有越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人的自由程度也就越高。中国式现代化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不断地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从而不断地提升人的自由程度。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消灭了剥削制度,在总体上废除了剥削的生产关系,使人免受剥削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这种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广大的劳动群众看似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只是形式上的自由,实际上则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

40、,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30,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或者出卖给这个资本家,或者出卖给另一个资本家,没有不出卖的自由,工人始终都受到资本的控制。并且随着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逐渐丧失了生-17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产完整产品的能力,沦为机器的附属物,工人的可替代性变得更高,连出卖劳动力给哪个资本家的选择权都受到了限制。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人民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还有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剥削和被剥

41、削的关系,打破了劳动对资本的实质隶属,也打破了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人民有更大的自由去选择从事什么生产以及怎么生产,劳动者的自由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实质上的。(二)科技现代化与人的自由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然界的合理利用和改造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中国式现代化一直以来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中国人民认识了更多的自然规律,从而促进了人的自由。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6年,党中央就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31,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了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对科学技

42、术的发展进行了整体部署,确定了此后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其中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个时期,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所出台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举措,切实推动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工农业、医疗、国防等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电子管计算机、“两弹一星”相继问世,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属世界首次,人造卫星成功上天,等等。科学技术的这些进步,使当时的中国人民认识和掌握了更多自然界的规律,掌握了更多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从而使人在自然领域里能够更加自由地思考,更加自由地行动,亦即提升了人的自由程度。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继续重视

43、科学技术的发展,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2的观点,把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相继制定了多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又出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多个有针对性的科技专项计划,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中央进行了科学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把发展科学技术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通过实施这些政策措施,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人民的生活因科技进步变得更加便利,人与自然界打交道变得更加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

44、第一动力,在科技投入方面持续增加,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科技成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提升至2.18%,经费达到19 657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我国的科技研发人员总量,则已持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天宫空间站成功建立,“蛟龙”号和“海斗”号深海潜航器不断刷新深潜纪录,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实验成功,我国在高技术领域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大幅提升了并正在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使中国人民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掌握了更多合理的改造自然界的技术手段和技

45、术方法,从受自然界盲目支配的状态中一步一步解放出来,从而提高了人的自由程度。(三)文化现代化与人的自由人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改造主要依赖于除自然科学之外的文化,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式现代化一直以来也注重发展文化,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水平,使中国人民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规律,从而促进了人的自由。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并在提出这个方针的当年制定了 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初稿),为此后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行了部署。“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33,

46、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又概括出“古为今用,洋为 研发经费等科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s:/ 202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中用”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批判性地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用资源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这一时期我国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和课程改造相继完成,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相继出版,基本建构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体系,推动了中国人民对社会生活各领域规律的探索和改造社会生活的实践,从而推进了中国人民在社会领域的自由进程。改革开放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将

47、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34,随后立即召开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研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久后成立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随后相继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35。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逐渐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哲学社会科学水平显著提高。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民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规律的认识扩大和加深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48、更加深刻了。比如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认识了更多的社会规律之后,中国人民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更加自由,也就提高了人的自由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次年,中共中央印发 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整体部署。通过这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当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不断进步。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大幅提升了并正在提升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水

49、平,使人民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掌握了更多关于社会及其发展的真理。在掌握这些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我国持续推进改革,不断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环节和部分,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部分,不断改变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使人摆脱陈腐的体制机制的束缚,获得更多的自由。此外,人的哲学社会科学水平提高之后,就会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就会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摆脱陈腐观念的束缚,获得更大的自由。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9120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了人的自由,提高了人的自由程度。结语综合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对人的关注,以实现人的自

50、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由中心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36,中国式现代化的所有实践,无论是发展经济,创造物质财富,还是发展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事业,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的。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追逐剩余价值为动力、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的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了既见“物”,又见“人”,并且把人从物的奴役之中解脱出来,把人置于物之上,把物变成发展人的手段,推动“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14185。推进中国式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