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四期渤海大学学报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提出“到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的阶段性目标。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的党的中心任务。中国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教育领域的解释取向。本文遵循“何以助推以何助推如何助推”的逻辑理路,三重审思中国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的架构框架,既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又于教育领域深刻探讨了“建设何样”“如何建设”社会主
2、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课题。一、“何以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的三重维度中国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构成3,既涵涉中国式现代化兼备人文性和建构性等多重属性,又指涉以教育强国注解民族复兴的叙事理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教育之维的解释取向,进而体现了以中国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与逻辑理路。将中国教育现代化纳入“知情意”的基本框架予以系统解构,可见于“知”之维表征了“真理道义文明”的基本内涵,“情”之维外显了由量达质的展演图示,“意”之维彰显出教育强国主题的价值意蕴。(一)“知”之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中国教育现代化之“知”,指谓其基本内涵的学理解读
3、,是客观认识中国教育现代化概念的基点和介质依托,是理解教育强国“何以必然”的基本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构成,是教育现代化要素日益增多的动态过程。在学理上中国教育现代化之“知”的内涵表达,我们可从“原始语义政策语义理论语义”的三维解释框架中提炼其共通性因素,并解析其概念要义。一是原始语义的现代性诠释。基于 教育大辞典 对“教育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相关界定,“教育现代化”的原始语义表征为静态与动态线性展演,即名词与动词单向演绎的即时图示。从动态即动词的概念界定来看,教育现代化具象为教育在特定时空场域下的进阶过程,即教育回应各域合理需求而整体转向现代教育的动态过程;从静态即名词
4、的概念界定来看,教育现代收稿日期:2023-04-15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研究项目课题“乡村儒学 复兴与山东的生态农业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DZXJ01);山东农业大学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培育对策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268)作者简介:张庆伟(1983),男,哲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史、生态农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的三重审思张庆伟崔美杰(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
5、内核要素,中国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教育领域的具象观照。依循“何以助推以何助推如何助推”的逻辑理路,三重审思中国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阐释框架与实践进路。在现实性上,“知情意”三维向度的系统解构提供了“何以助推”的基本理据;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铺筑了“以何助推”的现实凭依;“握命脉”“提质量”“重人本”“促公平”“强治理”的深度践履架构了“如何助推”的实践进路。关键词: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何以 以何 如何”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4-0105-07105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
6、社会科学版化具象为某种评判标准和外显样态,例如现代教育的新特点、新表征等。二是政策语义的民族性阐述。教育现代化作为于政策层面承载政策属性并凸显民族意志的现代化样式,体现了特定背景下人们的实践活动于多元性下的内在统一,进而彰显了教育现代化的民族特色和国家意志。21 世纪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 2.0 的中国版本4,是在解码中国样本基础上的自为选择,即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再到筑梦复兴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国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政策语义展现了阶段性发展和目标性跃迁的语义境界。三是理论语义的永续性超越。教育现代化作
7、为具体时空场域内的具象叙事,不能将其局限于时间框架予以解释阐明,需从时空坐标内准确锚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语义。永续性超越即教育现代化超越当下、面向未来。从时间性来看,教育现代化展现了世界共性与民族个性相兼备,特殊性认可与个体性尊重相兼顾,即在世界范围内为发展与各民族“各美其美”的双轨叙事;从空间性来看,教育现代化主要体现在“超越”这一层面,其内在超越特质在时空坐标内表征为赓续迭代、自我超越的历史定位。由此,中国教育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学理解读,既涵括了“原始政策理论”语义在其阐释的符号形式中的具体化展示,也为教育强国的建构提供了基本理据,继而于“知”之维铺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认知基点。(二)“情”之
8、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纵向展演中国教育现代化之“情”,指谓其情感投射的现实践行,是在学理认知基础上的派生物,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之“知”与“意”的现实衔接的中间环节,是纵向历史维度表征的内涵“切中”实践,理念同实践“双向律动”的交互图景。情感投射体现了中华儿女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体认体悟外化”的逻辑演进机制,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在实践践履中的纵向演进脉络。一是教育现代化的早期探索。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知识分子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理论实质,并基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现实境遇,展开了“以教救国,以教保民”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与此同时,蔡元培对清末教育制度的深度改革,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
9、论,以及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一批本土教育家的有效举措,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二是教育事业的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以俄为师,学习苏联人民建国经验”的背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特别要借助于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的重要论断5。苏联教材体系的无差别化植入,虽确立了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体系,但由于教育经验的机械复刻和教育过程的急于求成,在适应性和本土化层面日露病症。1956 年,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教育开启了“独立自主”的探索路程。1957 年,周恩来在1957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中指出,教育事业发生过若干偏差,出现了“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同我国
10、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的现实问题。20世纪 60 年代,教育部制定了包含高校 60 条、中学 50 条、小学 40 条等内容的重要文件,以纠正教育事业盲目扩张、偏道脱轨的“大跃进”行径。三是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程度”和当前的社会实然基础为介入点,在突破单向度或单质态理解视域和辩证审思正反经验的基础上,对过往现代化系列矛盾进行了辩证的扬弃,进而将党的工作重点做了新的战略转移,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作为破解时代病灶的哲理审思和集体智慧,推动了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模式变革,改变了教育发展滞后的现实境况。1983 年,邓小
11、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这是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纲领性表达,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四是教育现代化的纵深发展。筑梦复兴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教育大国的本体方位,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进而以宏观的规划方略展示了“提质育才”的教育强国的价值观照,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式纵深发展。从“三全育人”的创造性哲思,到“五育融合”的智慧性成果,再到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展演于现实之维体现了“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指向。(三)“意”之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中国教育现代化之“意”,
12、指谓其情感投射106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四期渤海大学学报后的“理性升华”,涵涉教育现代化价值“标的”与教育强国意义构建的现实衔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于价值视域下的观念化解释和具象化说明。“理性升华”从理性视角反映了当代人对教育现代化的认知,它承载了教育强国建设的自觉目的性意旨,彰显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深层意蕴。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关涉民族之思,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各领域全面统筹,各层面协调并进”的现代化范式,在承载中国特色与借鉴西方现代的创造性衔接中筑梦民族复兴。中国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于教育领域的具象观照,兼具国家战略的价值意蕴。中国教育现代化承载着中国
13、现代化本体的历史使命,指向以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本真愿景;同时它又以“以教强国,以育利民”的现实需求寻向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二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穿越问题之丛,发展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现代化并非传统教育理论一成不变的“跨空间再现”,亦并非西方教育理念的机械复刻,其作为解码中国样本、彰显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摆脱了西方教育理念的思维桎梏和路径依赖,形成了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化语境,进而有力地回应了中国教育现代化“以何可能,何以可能”的时代议题。“立德树人”作为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润养新时代中国文明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赓续发展
14、的立身之本和理论核心,是具象标识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价值逻辑。中国教育现代化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穿越问题之丛,破解了教育发展难题,可以为教育现代化理念注入中国影响。三是中国教育现代化革新发展之式,助力全球教育现代化变革。基于“两个大局”淤交织叠加的现实境遇,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不可避免地面临发展变革和价值选择的现实课题。因此,教育发展应以全球视角检视世界变革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切实影响,在综合考量国内国际双格局的发展条件下,着力解决教育现代化变革的现实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作为把握教育变革内在本质,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路径,秉持改革开放包容策略,荷载中国特色建设张力,并坚持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教育
15、模式,为全球教育现代化变革释放了中国力量。二、“以何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是助推教育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核要素,是中国共产党凸显教育现代化精神内涵实践意蕴的路径选择。中国教育现代化以“理论历史实践”的叙事逻辑确证了教育之路历史性出场的必然性,以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的突出元素实现了对西方教育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超越,以“有人、为人、成人”的价值旨归彰显了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哲思。审思中国教育现代化“以何助推”教育强国的现实,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价值意蕴与实践践履的现实衔接,为“以何助推”做了具象化说明和逻辑性阐析。(一)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历史性出场的叙事逻
16、辑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凸显教育现代化精神内涵实践意蕴的道路选择,其依循“理论历史实践”的叙事逻辑,有力地论证了自身历史性出场的必然性。一是理论叙事: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理论之根。“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7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石,在理论维度铺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性出场的前置性条件,夯实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基础性要件,升华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出场叙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以塑造“高度文明的人”,即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既描绘了“人的现代化”实现的
17、应然图景,又指出了通向理想图景的路径。中国教育现代化始终以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为理论指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领导学,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始终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建构。二是历史叙事: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道义之基。中华民族作为历经时代更迭而不衰,久经艰辛磨难而不挫的古老民族,在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演进中始终保有重视教育、讲求立德、保卫家国的民族特质。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从夏朝的官方学校“庠”至新时代中107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始终发挥着思想濡染、价值导引、道德浸润的涵濡作用。教育
18、作为世代相袭文化传承的介质依托,形塑了民族成员相似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它既是统治者择贤纳士的社会性工具,又是立国立民之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求立德的民族,“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立德修身作为中华文化正统,即儒家文化教育的八条目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德培育为教育旨趣的价值逻辑,关涉教育受众的价值观形成。同时,中华民族具有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中华文化内含“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中国教育注重“家国同构,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教育,主张社会主体民主化的教育伦理建构,进而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等历时性维度中,彰显中华民族家国情怀教育的交织递嬗。三是实践叙事:中国教育现代化选择向度的自为
19、之式。“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8中国教育现代化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动力引擎,是扎根自主建构的中国语境的自为选择,其选择向度指涉教育现代化路径选择的致思路向和价值向度。基于现实维度观照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选择向度和实践进路,可见其自为选择并非疏离现实境遇的无根思辨,而是在特定时空场域下本土观照的智理哲思。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教育推动机制的双向律动,国际教育共性与本土教育个性的交织叠合,中央一体与地方多样教育方略的密切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选择向度体现了立足本土的思考方向。(二)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对西方教育现
20、代化道路的现实超越“西方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构成要素,依旧受“资本主义文明”发展逻辑的狭隘裹挟。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既不是对“西方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全盘他化”,亦并非中国传统教育的“刻板复归”,其作为荷载社会主义因素,利用中国传统教育元素,并不断增加教育现代化因素的后发内生型现代化道路,在追赶西方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以自身的显著特征实现了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多向超越。一是从社会主义因素看,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于教育领域的具象表征,外显出“集中力量办教育”的高组织性和强大治理能力。“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9中国教育现代化模
21、式受本体性历史塑造的制度变迁的影响,彰显了政党中心主义道路,即以政党为现代化主导政治力量和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高组织性和强大治理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民族底色,是党带领人民矢志奋斗而创制的现代化之路。它不仅在短期内实现了现代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致力于全国范围内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平等化和终身学习体系的赓续完善,使我国各级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或者超过了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34-43)。二是从中国特色教育因素来看,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兼具的现代化样态。一方面,“古为今用”指谓中国传统教育元素与现代化教育的对接合流。中国传统教育与
22、中国教育现代化之间并非传统与现代之间纯粹的线性延展,而是附有内在传承,即中国教育现代化不能没有中国传统教育基因,但也不可一味传承而漠视传统教育元素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是应将传统教育因素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阻力”转为“推力”。另一方面,“洋为中用”指谓西方现代化教育精髓的中国化,即从西方现代化教育中汲取“为我所用”的能量,进而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三是从教育现代化因素来看,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实质内核和价值追求的教育现代化。人是教育的原点,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 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 单向度 的人。”10中国教育现代化
23、 2035 明确提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的教育现代化目标。可见,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以“人类教育现代化”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为根本定向的现代化教育范式,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教育现代性窠臼,进而为“高度文明的人”即“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本真愿景的真切实现,提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特征的现代化之路。108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四期渤海大学学报(三)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哲思“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1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客观教育实际进行主观探
24、赜、主动形塑的产物,经历了强行移植主动改革自主探索的后发内生性过程,并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与思想的赓续共荣中不断获取新成就。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以“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内核实质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其探索和建设具有中华文明自身的叙事逻辑和话语底色,彰显了实现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哲思。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是“现代化人”的全面塑造之路。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一个各方面精细化培育、各领域优质化发展的齐头并进的并联式现代化之路,超越了个别主权国家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教育局限,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即“现实的人”在教育层面的当代实践。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以“全面立体的人”的塑造为价值
25、目标,以“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为内核实质的现代化教育之路,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和殷实物质基础的双重保障。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规定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1的社会环境。二是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是破解教育现代化难题的中国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2;同理,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建设,也为世界教育现代化难题的破解提供了“中国经验”。一方面,教育现代化道路应立足本国实际。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是以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养料和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精神滋养为前
26、置条件,立足中国教育实际,解码中国本土样本的现实观照。我国依循“建设传播认同”的关系范式归属确定教育意识形态的国家属性,并在历史纵向传承与横向空间交流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教育的时代性和本土化。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应坚持“人本”思想。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建设与中国式“现代人”的塑造相辅相成,其以人民的主体愿望为动力,跳出了“单向度的人”“蒙昧人”的思维束缚,凸显人的价值的人学意蕴和人本向度的真正观照,进而为人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三、“如何助推”:中国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的实践进路中国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的基本国策,关涉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场”和“实
27、践域”,体现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对人本价值的根本追寻。审思中国教育现代化“何以助推”“以何助推”的叙事逻辑,有助于锚定“如何助推”的实践方略,即中国教育现代化可从“握命脉”“提质量”“重人本”“促公平”“强治理”五个层面释放建构性张力。(一)“握命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20),教育事业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将中国教育现代化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历史视野中分析发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百年领导史和探索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190),亦是中国
28、教育现代化赓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把舵者,定盘星”。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8(13)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刻写在意识形态上,在百年征程中凝聚了巨大的领导力量。从救亡图存的革命年代至筑梦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始终将发展思想聚焦全球化境遇和世界发展进程的新形势,并于新时代创立了“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赓续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另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
29、证。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教育实际情况,汲取中华文明底蕴,基于现代化内在规律,镜鉴世界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智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目标,它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引领。当前,面对“两个大局”的109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交织叠合,面临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期”,我们更应“握命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仅要“强化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职责”,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13,而且还应拓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紧抓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使教育场
30、域成为坚定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强阵地。(二)“提质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中国教育改革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发展特征,是党对“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不足”等问题的科学回应和建构性方案部署。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战略思维”、树牢“问题意识”、强化“人文关怀”的宏观战略和具象化目标,涵涉教育实践的基本框架,关联质量指标及质量保障机制的调整变革,衔接“质量评价”“质量问责”等现实讨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优质”导向。一方面,教育高质量发展契合社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坐标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定位,并于概念层面形成了教育对高
31、质量发展的阐释语境。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教育系统对现实教育吁求的理性应答,又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要义在教育领域的概念阐述。另一方面,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全球教育发展相呼应。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效率”“标准”等概念语义的一体多元性诠释,在纵向时间脉络中始终是教育发展的主题,并展现了推动教育系统改革以契合社会结构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此,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契机,我们更应“提质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强化教育顶层设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还要注重弱势群体对教育成果的分享,具象塑造高质量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32、三)“重人本”:重视教育的人文本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116-117)中国教育现代化依循“有人为人成人”逻辑理路,聚焦“人类教育现代化”价值标的,锚定“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未来期冀,自觉主动弥合人类教育合理化现实吁求,凸显“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文化根基,并将其辩证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特色。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人自身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现代化教育理念,超越了以物的增长为教育目的,即“物本教育观”
33、的局限性,展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本体论的澄明,以人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旨归,即“人本教育观”的叙事框架。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了唯物史观人学意蕴和中华文明人本向度。中国教育现代化运用唯物史观之“矢”检视、审思和建构现代化之“的”,聚焦“现实的人”这一主体,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最高原则以“人的现代化”为教育内核,以塑造“高度文明的人”为理想追求的鲜明特征。另外,中国教育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的深厚土壤,不仅展现了其有序的叙事性和现实的意向性,而且还体现了其以中华文明的现实凝练为依托进行“人类道义”的历史叙事。当前,基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
34、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我们更应“重人本”重视教育的人文本性,不仅要坚持人民在中国教育现代化构建中的主体地位,还应强化课程的人本化,重视人文本性地位的合法性,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解。(四)“促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化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4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对教育资源配置所依据的合理性规范或原则,是实现教育强国愿景的关键因素。教育公平涵括教育外部公平与内部公平两个维度,并体现为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公平的三个层面。从外部维度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原则在教育领域内的具象化应用,是以公平为分配标准分配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外在化表征;从内部
35、维度看,教育公平关涉教育的本质和内核,是教育过程公平的外在化体现。一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社会和谐的制度诉求,规约了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彰显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作为基于既有现实境遇、契合内涵式发展逻110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四期渤海大学学报辑机理的教育命题重构,其普及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关涉每位受教育对象的未来发展。基于此,当前位于“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时间节点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
36、军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促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化发展,不仅要增加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而且还应破解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桎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五)“强治理”:强化教育治理现代化“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1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素,亦是衡量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尺。教育治理现代化是立足中国教育实际,顺应教育发展一般趋向的科学研判,它具象观照了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国理念,具象贴恰了中国场域的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生态随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逐渐形成了以本土场域为核心,以中国文化为根基,以
37、国际化和中国化、传统与近代交织互构形成的生态环境,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意蕴。与此同时,教育治理现代化适应了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的新要求。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性超越,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逻辑的理性践行,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教育治理的新意蕴。基于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提出“到 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1,我们应“强治理”强化教育治理现代化,也就是要坚持教育治理创新与经济社会改革同频共振,坚持强化内部治理与完善外部治理和谐融通,还要依循“位育”于原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精准把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向度,
38、构建同现代化治理理念相符合的教育治理新态势。注释:淤“两个大局”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于“位”,安其所也,讲的是秩序、定位;“育”,顺其生也,讲的是发展、进步。字面意思就是要有顺序、有定位的发展、进步;延伸理解为量体裁衣、循序渐进。在教育领域具体指教育不是让学生崇拜和羡慕,而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顺利发展、成长。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N.人民日报,2019-02-24(1).2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 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0.3张志勇,袁语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刍议J.教育研究
39、,2022,43(10):34-43.4禇宏启.教育现代化 2.0 的中国版本J.教育研究,2018,39(12):9-17.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8.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95.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4.12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13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78.14沈壮海.软文化 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6.(责任编辑陈佳琳)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