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七章--我国农业经营制度.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4050342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我国农业经营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七章--我国农业经营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七章--我国农业经营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七章--我国农业经营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七章--我国农业经营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第一节 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查农业经营制度、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第五章“三个飞跃”)(三)农业经营形式的特点1、农业家庭经营形式适合于农业生产的特点。2、联产承包的形式适合于农业生产的特点。3、农业生产在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有限性,使得农业经营单位必须拥有一定规模,才能达到规模经济效果。第二节 农村股份合作制(查农业经营制度)第三节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与运行机制(查农业经营制度)第四节 农村私营经济的发展政策(查农业经营制度,李燕凌关于“非公有制林业”论文)第一节 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一)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包括中国在内

2、的东方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利用传统组织资源和制度资源保护农业,避免走西方国家农业先衰落再由工业“反哺的老路,已经被认为是重要的发展经验。中国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实证过程也可以说明,利用传统资源,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重建双层经营条件下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解决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十几年以来日趋复杂的财产关系问题,进而在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前,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保障农业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的地位,乃是现阶段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遗憾的是,这种维系中国传统农业稳态结构的制度特性,使产权完全排他性质的“独立经济主体”、与之对应的市场交换关系和市场化的企业制度等,至少是在现阶段显得似乎并不适用于中国农

3、村社区经济现实。同时,本项研究认为,假设到下世纪中叶这样的长程式来看,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仍不能根本必善;那也就总味着小农村社条件下的农业经济,只能做出与西方市场经济不同的基本经营制度选择。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引起的组织制度变化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一向是以氏族村社制度之下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而在五十年后期从高级社向人民公社跃进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所提出的“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则试图以其“大来打破氏族村社制度的血、地缘关系制约;以其“公”来打破小农经济的财产关系。但是小农村社的消极反抗造成的1959-1961年连续三年粮食减产,还是近使这种高度集体化退回到“队为基础”,即村社为

4、基础;和“三自一包”,即部分的小农经济.因此,高度集体化(1958-1962)实际上只实行了不到5年,相对于漫长的小农本社制的农业文明史而言,只是短暂的一瞬。 以人民公社六十条为代表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正是因为承认并维护了这种保障农民部分“退出权的现实,才稳定了当时的农业和农村;农资销售代表的农业投入和工业产销率逐年回升.乃至于在全国发生“文化大革命、城市经济几乎崩溃的十年混乱中,仍在对稳定国家经济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均田免赋”式制度的推行,都会使农业生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稳定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推陈出新行家庭联产承包,恢复小农分户经营以来,农业主产品产量不断增长、粮

5、食连续跨越3。5亿吨、4亿吨和4。5亿吨3个台阶的事实,所反映的也是这样一种历史的必然。与历史不同的是,国家工业化的中央政府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分散的小农村社经济面对的是一个集中的、国家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向市场经济演变中的制度环境。近年来的研究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由于改革前只是中央政府完成了国家一级的资本积累,改革初期的利改税和财政分级承包,在使全民所有制演化为部门所有制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在“现代化攀比”压力下,进行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的利益决策取向。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地方政府行为而言,它们往直接参照改革前中央政府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制度经验,通过种种以国家为名的手段,剥削农村、农

6、民,从农业提取积累。这也是农业资源加快流出、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根源之一。家庭承包制使农民在户营经济范围内,成为拥有相对的生、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权利的基本核算单位,初步实现了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直接结合。农户不公对自有生产要素有配置自由,而且也相应获得了以货币而不是以户口标名的身份自由。该课题所做的“城乡社会商品零售总分类统计资料显示,正是全国推陈出新行“大包干”时期,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所占比例为历史最高,连续超过65%。使城乡社会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转而刺激两大部类交换、尤其制造业回升,促时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大包干革命”以后小农村社经济基础地位的确立,在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同时,引起一

7、系列农村基层组织和基经营制度的变化(一)士地约占农村财产总额的85。土地制度是农村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础。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制度虽然以集体所有为名,但实际上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所有.国家通过民兵建制的、准军事化的公社组织来运作动员机制,全额控制农村生产力诸要素,全环节控制农民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也正是在这样严密的组织载体之上,“统购统销”这种以工农产品“剪刀差方式农业提取国家工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流通体制才得以运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政策语言,与农民实际上搞的“大包干”之间存在着本质别。前者并不涉及对土地产权的重新界定,而后者则强调对土地产权中除所有权之外的经营、使用、收益权在“包干”之下的实际

8、占有.因此,农村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农民自发地对国家集中占有农村土地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在全国普遍推行大包干之后的1984年,农村劳动均耕地面积约为0。3公顷,人均只有有约0.1公顷土地。由于人寺关系高度紧张,对农民而言,土地所承担的生存(社会保障)功能重于生产功能。因此,农民重新界定土地产权所依据的仍是产生于古老农业文明的“均平理念,即绝大多数地区按社区内的人口而不是按劳动力把集体所有农地按肥力划等平分。平均承包土地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使广大农区、尤其是大多数传统农区,一个农户占有三五块、甚至十几块“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耕地成为普遍现象.其后随人口增长,土地还要“三年一

9、小调,五年一大调,由此造成土地无限细分,小农经济的规模日渐细小。其中例外的是大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训个别条件特殊的农村,由于社队经济中工业产生的利泣,在20世纪80年代初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作用下,既能吸纳训分剩余劳力又能对社员进行分配,因此其土地并未按人均分,而是专业队组承包;客观上维持了望集体所有条件下的适度规模经营。这种类型生产队或村,到1984年还不足2000介,仅占人国570万个生产队的0。04%. 人民日报1985年6月5日(二) 财产关系的重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的实质性变化是对“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集体财产做了一次“静悄悄的社会化再分配”.据样调查数据推算, “农村

10、财产关系的大变革”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发展研究。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78年人国人民公社三级核算单位共拥有集体财产总额14335亿元,其中地产12665亿元(按当时0。97亿公顷土地计,每公顷仅值13101.75元)、固定资产1614亿元(其中社队企业固定资产230亿元)、集体存款和若干公共存粮折款55.67元.到1984年底,大多数传统农区的集体土地已承包给予农户;集体所有的牲畜大中农机具大都折价处理或分包到户;社队企业固定资产大部分以承包形式交给企业集体厂长经营,也有的折价作股转卖给生产队或农民。其中有些不宜按人均分的资产,如砖瓦窑、磨坊、果园等,则事实上由乡村干部以集体名义发包

11、,让有技术的或与干部有某种关系的农民承包。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在改革中占有的只是大队以下两级财产,公社一级所拥有的集体财产,却随着“撤社建乡”静悄悄地转化为由乡镇政府或上级政府下设部门占有;这部分资产主要表现为社办“五小工业”的固定资产和供销、金融、农机、农技等站、所占用的房地产和固定资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和后来再被强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初始启动资本皆源于此。尽管这部分资产现在已经增值到1万亿左右,也仍应看作是公社化时期提取的农民劳动剩余价值形成资本的增值,其终级所有权本应归农民所有;但目前除维持集体所有的名义之外,其真实产权为乡镇一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占有.不过,乡

12、镇政府往往在这部分资产的收益分配上适当安排“以工补农、建农,打井办电或修桥补等公共品开支和社会福利开支,虽然在不断减少,但这出算是承认农民集体所有的表现(见下表) 乡村二级乡企业固定资产值和用于以工补农建农资金年份项目 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亿元)229.6280.2326。3375。4429。3475.7575乡村二级用于以工补农建资金(亿元)26.327。022。716。514。313。66。6资料来源:农业部计划司编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据1978年统计,农民家庭只拥有很少一点归他们所有、使用和收益的财产,而且几乎全部是非生产性的,如:户

13、均不超过500元的住房、32。09元的货币存量,不超过30千克的余粮,还有上些微不足道的简单农具.(“农村财产关系的大变革”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发展研究。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农村产权制度的创新成果,综合起来,可简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 集权制的“人民公社”农业经营制转变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家庭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生产、交换和分配功能得到恢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产生了一大批有一定资产规模、具有相对财产主体的兼业农户和各种形式的联合体.2 产权决定定业权,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高速发展.大包干后,农户不仅对承包土地和其他自有生产要素

14、有配置自由,而且获得一定迁徙、择业权,农民的这种流动自由为乡镇企业的空前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使乡镇企业的发展突破了人民公社“60条”规定的非农就业不得超过5%限制。3农村单一的集体公有产权结构,演变为以集体产权为主私有产权、股份制产权、合伙制等多种产权结构并存的格局,发挥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调动多元经济主体的积极性。4 农村基层经济组织进行了股份合制的产权制度改革。部分地区将社区集体资产所有权进行作价折股,按照社区成员认同的办法将大部分或全部股权分到社员个人,并有越来越多的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允社员股权发生继承、流转等变换。5 乡镇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通过拍卖、收购、兼并、联合、

15、破产等形式,对乡镇企业实行资产重组,优化资产组合,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使乡镇企业在整体上具有持续发展能力。 (查农业经营制度、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第五章“三个飞跃”)第二节 农村股份合作制(查农业经营制度)第二节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与运行机制我国乡镇企业靠其本身具有的较为灵活的运行机制,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机制,外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迅速崛起,以及我国-入世界贸易组织,乡镇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强有力的竟争地位是大多数乡镇企业必须解决的新课题。一 产权与产权制度变迁的规律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由许独立经济利益主体构成的、产权界区明晰、交易

16、公平自由的经济系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就是各市场经济主体相互竟争的过程,是一个超平均利润率不断出现和社会利润不断平均化的过程,产品价格受其价值和商品供求态势所制约,资源的社会配置、企业的盛衰荣辱 ,均受优胜劣汰法则的支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社会生产力是科学技术进步、经营水平以及合理产权制度的函数.由此观之,产权制度改革是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克服外在性作用,形成完备的市场体系,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所有的改革措施,无不与所有制、所有制、产权、与产权制度有关。资产所有权,是指资产所有者依法律规定的

17、范围,对属于他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处和收益的权利,资产所有者对其所有物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占有权是指对财物具有事实上的占领和控制,使财物现实地归属于自已的管束和持有之下;使用权是指按物的性能加以利用,用于创造物质财富的权利:处置权是所有者有权通过继承、赠与或出售等直接让渡方式将产权流转给他人;受益权(或收益权)是获取资产运行收益的权利。生产资料所有制(简称所有制),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生产资料占有的排他性社会关系.所有制形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具体存在的形式,如私有制、公有制等。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社会关系,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所有制形式的历史内涵

18、,借助这些不同所有制形式来划分出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公有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的所有制形式主。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不同的,前者包含的占有关系是人类社会在生产运动中自发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某种占有集团的排他性社会关系,而所有权是合法占有的排他性社会关系,是意志的产物,是对分配关系决定的分配结果的法律认可。产权是财产关系的法律表现,是财产归属和运用的行为性权利的总称。所谓行为性权利,是指各产权运行主体进某种经济行为的权利,西方产权经济学家德姆塞次将产权定义为使自已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与所有权有所不同,所有权通常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而对产权的分析常与市场运行相联系,把财产的占有、

19、使用、处置与收益等权利进行分割与重组,形式不同的产权结构,通常情况下研究如何在产权运行主体之间界定产权.企业产权制度,是指以法律、制度形式规定下来的对生产资料产权的界定、行使等一系列措施体系,构建一个恰当地划分各产权运行主体责权利的产权结构,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需要,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在规模较大的公共所有企业中,容易产生“偷懒、“免费搭便车、“过度使用资源”、“拥挤现象”、不爱护资源“竭泽而渔”等现象。因此有必要明晰产权,对各个单位和个人的使用和收费制定出规则,使所有人员遵守两权分离,使监督者也享有剩余索取权,这就是较好地解决道德风险的产权结构。产权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处于量变与

20、质变交替进行之中。就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变迁而言,由私有制社会向公有制社会变化就是产权制度的变迁。就是一个微观企业,或者由公有制企业变成私有制企业。假设一个企业存在着公有制和私有制二种因素,当私有因素占主要比重时,该企业称私有企业;随着公有因素比重不断增大,产权制度发生量变,当公有因素比重上升为主要比重时,即会发生质变,由私有企业变为公有企业。因此,量变是经常、持续发生的,而质变是当量变积聚到一定阀值时的突变过程。二 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剖析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人们对下述问题执已见,下面谈一下我们的观点(一) 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给本企业职工和本社区农民是否削弱、瓦解集体经济回答是否定的,

21、因为乡镇集体企业资产中有一部分是初级社时农民入股的资产,后来无偿充“公”,这是一种错误政策,现在将这部分投资还给农民,显然是对过去错误政策的纠正。另外集体资产存量中有一部分是该企业职工长期实行低工资高积累办法所形成的过量义务劳动,现在把这部分过量义务劳动还利于劳动者,体现了农民群众的意愿,事实上仍有一部分集体资产存量作为集体股继续保留。这样,既尊重了历史事实,以有利于调动集体、个人两方面的积极性.(二) 是不是只有取消集体股权,才算产权明晰有人认为集体经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产权模糊,似乎是不治症,我们认为这看法也上片面认识.首先,我们承认有些集体经济管下好,吃大锅饭,惯彻绝对平均主义,是集体

22、经济搞不好的病根,但不能证明所有集体经济都有不能办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小部分集体经济办得非常好。经济效益比私人、个体企业还好,周村区李家庄丝绸厂资金利润高达57%以上.其次,有此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后,吸收企业职工人股,保留一部分集体股,提高了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更加充分发挥公有制优越性.再次,衡量一个企业产权是否清晰,要看其所有权属是否实现人格化,而且权责利是否明确到个人,只有明确这份财产的股权归谁,由谁管,谁得益,就算产权明晰。乡有股有权,归全乡农民所有,乡集体经济组织代行所有权,健全责任,就算产权明晰.不一定非把集体财产统统分给劳动者才算产权明晰。最后,保留一部分集体财产有利于限

23、制两极分化,有利于走共同富裕之路,毛主席曾指出这是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所在。我们现在根椐生产力和群众意愿保留少部分集体资产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不要走向另一极端。(三) 股份合作企业姓公还是姓私要给股企业的性质下一明确结论,必须搞清股份合作企业的具体内容,由于全国股份合作企业的做法差异很大,很难用同一性质涵盖各类企业,前面我们对温州实行的股份合作企业作了分析,认为它是公有制成分小,而私有制成分大,更接近私人股份企业,应定性为合作式股份企业,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雏形的经济,而山东周村的股份合作企业,公有制在分比重较大,么有成分小,更接近合作经济,因此定性为股份式合作经济.如果我们从社会主义改造的角

24、分析,把含有不同程度公有制因素的企业都列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系列来管理,也不无道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股份合作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法人经营,按劳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其性质是属于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之一.(四) 不可分积累基金的性质和用途是什么有的认为它是股份合作企业能否算为公有经济的标志,我们认为不一定,应把它看作为企业化解风险的基金,既不是按劳动分配,也不是按资分配,既可以作为按劳分配,也可以作为按资分配,如果不可分积累最后按劳动者贡献分给每个职工,则其性质为按劳分配,如果最后按股份分配,则其性质为按资分配。因此它在未处理前是中性的,是企业的未确定性质的基金,产

25、权暂未明确。(五) 怎样才算政企分开政企分开一般用于乡办企业,乡办企业的财产是全乡人民的财产,由乡经济管理委员会管理,乡经济管理委员会由乡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乡财产可投资举办若干个企业,有的是集体控股、有的是集体参股,派出代理股东,参与企业股东大会,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定。乡长、乡党委书记、乡经济组织总裁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原则上明文规定乡长、乡党委书记、乡经济组织总裁互不兼职,这样就算实现了政企分开.村办企业和乡办企业可以不一样。村不是一级政府,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管辖的范围小,行政管理工作量小,即使村支部书记、村长、村经济组织总裁由一人担任协调各方面工作,再分

26、别由副村长、副书记、副总裁分管各项工作,也未尝不可.实践证明这些村扯皮少、步调一致,如果第一把手德才兼备,各项都能搞得很出色,其缺点是监督差、权力制衡不够,容易独断专行,如果第一把手德才不够,工作损失较大,因此身兼三职的必须经过乡党委、政府、乡人大联合决定批准才可,而且分别由村支部、村民大会无署名选举产生才生效。一个村办若干个企业,有的是控股企业、有的是参股企业,村经济组织委托代理股东参加股东会,董事长或厂长由股东大会选举,村委会主任、村支部书记、村经济总裁无权直接干预,必须尊重股东大会决议。一般情况下,村委会主任、支部书记、村经济总裁不得兼任企业具体职务,这样有利于分散制衡。三、 乡镇企业产

27、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一) 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任何行动,均受一定思想支配,先进科学思想指导行动就可少弯路,自然,要使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得预期成功,必须明确改革的基本原则:1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点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只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只有国民财富总量大幅度增加,才有可能做到三个有利: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有利于增加集体提留(公积金、公益金);有利于增加国家税金,增强综合国力。应该突出强调社会主义产权制度改革者的特点是逐步引导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限制两极分化。因此,凡与发展社

28、会生产力不利的产权制度要抛弃、改革,凡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的制度要巩固、完善。2 产权制度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乡镇企业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市场调节的对象,以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市场经济运行要求把各市场经济主体建设成为产权界区明确、运行机制完善、活力旺盛的独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的法人实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资产运行效率,使资源配置达到怕累托最佳状态。3 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方针、政策相适应。过去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产权过于单一,没有能较好地惯彻物质利益原则,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只要条

29、件允许,也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科学成果,如股份制、市场调节和物质利益原则等可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对企业的关切度,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奠定和壮大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而不是全面复辟资本主义,搞全盘私有化。(二) 社会主义初级段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目标模式在21世纪上半叶,尽管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国力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仍是社会主义初阶段,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应是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并存、共同发展,而以公有制为主导,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就经济成分而言,有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私营股份企业、合作式股份企业、股份式合作企业、合作企业、集体企业等。从投资主体来分析,可分为私人独资企业、联合(合资)企业和集体企业三类,从所有制分析,分为么有制和公有制两类企业(查农业经营制度)第四节 农村私营经济的发展政策(查农业经营制度,李燕凌关于“非公有制林业论文)-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