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蒹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一、 说教材蒹葭是长春版九年级上的第一课诗经二首中的第二首,它是一首文质兼美的爱情诗.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瑰宝诗经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二、 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三、 说目标 根据语文课标的要
2、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1、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了解诗歌内容。2、过程与方法:品析语句,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中执着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领悟古典文化的魅力,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中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经中 “赋、比、
3、兴” 的艺术手法,学生以前接触不多,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为: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艺术美四、说教法、学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故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他们自身的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 (一) 选择以下教法: 1、读书指导法,古诗文的教学重在诵读,因此在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时,教师要予以字音、节奏、韵律、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读出美感,读出韵味。2、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
4、,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练习法,学完本首诗以后,用小练习检测学生对该诗的掌握情况,从而也检测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二)学法语文课标提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把本课的学法定为:1、 朗读法,古诗文重在多读,读出节奏感,读出韵律美,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2、 合作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五、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1、复习检测检测的主要内容为诗经的相关知识及关雎的背诵,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做好与上节课内容的衔
5、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情并做有效的指导。2、导入新课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所以我采用了简洁优美的语言导入: 上节课我 们学习了诗经的第一章,感受到了诗经的艺术美,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中的另一篇蒹葭,来聆听华夏先民们朦胧的吟唱,感受主人公的那份执著的精神. 3、整体感知,落实标1(1)多种形式朗读 此环节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同时生生、师生互评.设置此环节,目的不仅训练了朗读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2)结合注释,感知文意首先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充分发挥学
6、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在合作交流中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后采用学生质疑、师生答疑的方式,师生一起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落实实词,感知文意。这样,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4、研读赏析,落实标2、3,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为了更好地解读诗歌,我共设置了三个问题:(1)本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描写的景物有蒹葭、白露、霜、秋水、道路等等,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在此过程中重点分析蒹葭、白露和道路的特点,归纳出“比兴”的艺术手法在此处的运用,“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来起兴的事
7、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设置此问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对文章的分析能够由浅入深,掌握“比兴”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从而落实了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2)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出现的人物分别是诗人和伊人.诗人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到“道阻且右,诗人时而“溯回”时而“溯游,学生在体会诗人心里变化的同时,明确了诗人是一个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追求者。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学生在此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挖掘“伊人的形象内涵,她代表了一切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如爱情
8、、理想、事业等等.设置此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进而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3)探究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和研读,并且在上节学习关雎的基础上,学生能自主总结出本首诗的艺术手法,分别是比兴、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入掌握诗经中的艺术手法,增加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齐读目的使学生,在齐读中再一次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5、练习多媒体展示几道关于诗歌的理解性回答题,学生口答,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也检测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6、总
9、结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习诗人执着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7、作业(1)背诵蒹葭(2)选背一首诗经中的诗。 此作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爱经典、读经典,增加学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六、说板书设计蒹葭蒹葭 苍苍 凄凄 采采 烘托渲染白露 为霜 未晞 未已 时间推移渴望而不可得的美好事物伊人 一方 之湄 之涘 地点变换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