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今天上午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了忘却的记念》。
(板书《为了忘却的记念》)
下面,我将从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 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教版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3课,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同构成“跨越时空的美丽"这个模块.本单元旨在 聆听先贤的 谆谆教诲,和他们 进行 跨越时空的 心灵对话。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的一篇杂文。作者 记叙了 同白莽、柔石等 五位烈士的 交往事迹,表达了 对烈士的 尊敬和怀念之情,对反动派的 批判和愤恨之情.
学习此篇课文,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陶冶爱国之情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这是 他们进入高中 接触的 第一篇杂文.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杂文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学生的 学习自主性 和 独立思考能力 还有所欠缺。
三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 课文内容 和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鲁迅 悼念 五烈士的 多种写人方法 与 将零碎材料 组成 严谨整体的构思
2、能力目标: 学习课文结构严谨,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3、情感目标:学习鲁迅先生 爱憎分明的 情感 与 不屈不挠的 斗争精神.
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提高 学生 用准确严密的语言 表达自己思想观点 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 鲁迅先生 爱憎分明的 情感 与 不屈不挠的 斗争精神.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法三种
(1)诵读法 主要是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 主要是 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情境法 主要是 通过言语描述或音乐渲染的情境,使学生 体会 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引导学生采用 自主 合作 探究 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 体现在 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 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 体现在 小组讨论 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 体现在 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 的过程中
五 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 计划2课时
第1课时 了解作者 与 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第2课时 鉴赏语言,体悟感情
本节课共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 温故导入 激发兴趣
我会 通过 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之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我们对鲁迅并不陌生。在初中,我们曾学过鲁迅的哪些文章呢?
引导学生回忆:《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风筝》等.
鲁迅曾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鲁迅的文章.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为了忘却的记念》,看一看鲁迅想忘却什么,又在纪念谁?
(板书:鲁迅)
这样的导入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写作背景、三个典故方面 由学生介绍 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 学生课下 已 结合 注释和工具书 进行了梳理,
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 增加 语文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思考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明确: 作者回忆与五位烈士的交往
这一环节 可以培养学生 提炼文章观点,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一。
环节三、再读文本 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问题1、本文分为五部分,每一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事情?
此问题引导 学生自由朗读 全文.
明确:作者概述了 自己 与 五位烈 交往的事件过程 (板书: 五位烈士)
问题2、本文记叙了五位革命烈士事迹,头绪多,情感复杂.作者是怎样做到前后勾连,构思缜密的?
此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本文的线索.
明确: 本文段落 联系紧密,“悼念烈士”这根红线贯穿始终。
作者 用五烈士的相互交往,把各个片断连接起来的。
问题3、作者怎样写白莽出场的?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白莽是个什么样的人?
此问题引导学生 了解 白莽的 性格特点,爱憎分明、意气用事、自尊、率直等
问题4、作者怎样写柔石出场的?在作者的眼里,柔石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此问题引导学生了解 柔石的 性格特点,单纯、忠厚、善良、质朴等
问题5、作者为什么 大量笔墨 写 白莽和柔石,而对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却少言语呢?
此问题引导学生 体会 详略得当 手法的运用。
前2个问题引导学生 从整体上 把握全文结构,
后3个问题引导学生 从部分上 了解作者 以 对这些青年了解的深浅 作为 详略 的依据
通过这5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 把握作者思路 ,明确人物性格特征。
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四、三读文本 体悟感情
我会设置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1、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
此问题引导学生 从主客观两方面 进行分析,忘却 是 为了 搁置悲哀,纪念 是为了 继续战斗
讨论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引用孝孺舍生取义、高僧坐化、向子期作《思旧赋》三个典故?
此问题引导学生 了解典故内容,体会引用用意,深化主题,体会作者感情
(板书: 三个典故 )
讨论3、你如何理解“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歌
此问题引导学生 体会 诗歌所包含的 思想感情 (板书:一首诗 )
讨论4、本文纪念了烈士的什么品质?
此问题引导学生 画出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并说一说作者抒发情感时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
明确:作者 对 烈士的 尊敬和怀念之情,对 反动对派 的批判和愤恨之情
(板书: 尊敬和怀念 )
通过这4个问题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五、四读文本 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 预习必修三的《记念刘和珍君》,比较二者在内容、情感上的的异同点。
环节六、总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 在理解的基础上 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歌"
这一环节 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同时布置两个作业
必做作业:完成课后第五题。体会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选作作业: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以慰先烈?关注社会热点,积累写作素材。
我的板书设计:
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
五位烈士 尊敬和怀念
三个典故
一首诗
其中,本文结构严谨,记叙、抒情、议论 融为一体的 写作手法 是本文的重点( 划 )
文中重要句子 所包含的 作者的 思想感情 和斗争精神 是本文的难点( 划 )
我这样设计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 把握文章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反思
最后,我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本课以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和学生预习程度有限,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也高低不齐,学生可能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太准确。因此,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