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七单元 信息窗一——“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即教材P85—88。
我这次说课分为以下环节: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它既是表内乘法的进一步发展,又是将来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说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学会优化计算策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意见,体验合作的快乐,树立创新意识。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学生的活动照片,制作多媒体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自备练习本、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 :
1.情境导入法.创设“快乐大课间”等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归纳法。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最优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
3.练习巩固法.在应用知识环节中设计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学生以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对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 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二)活动尝试,探究算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四)课堂小结
下面先来说一下
(一) 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口诀,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用哪句乘法口诀帮助我们计算的,敢于接受挑战吗?下面开始抢答比赛—看算式说口诀”
【设计理念:唤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积极回忆】
接下来展示:同学们大课间的活动图片,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步感受数学的生活化。然后再引入对情境图中跳集体舞的信息梳理,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三(1)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三(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所以我对能提出正确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的同时,鼓励其它学生要积极思考,学会提出问题。
(二) 活动尝试,探究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两个活动过程
活动一:探究 三(1)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主要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首先出示情境图,找生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条数学信息?如何列算式?(根据学生的叙述师板书:20×2=)
根据经验学生会回答出等于40.这是我可以追问:“那如何来验证是否正确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可能会有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借助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发现2捆小棒(每捆10根)共20根,摆这样的2份就是2个20相加,一共是40根小棒;
方法二,根据乘法的意义转换成加法计算,20+20=40;
方法三,把20看作2个十,算出2个十乘2,得4个十,是40.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联系数的组成和表内乘法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得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运用口诀算出多少个十,再写出是多少就行了。
[设计理念:在口算20×2=40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在多样化之后帮助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
2、幻灯片出示巩固练习,比一比,算一算.
2×4 5×6 9×7
20×4 50×6 90×7
通过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内化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下面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笔算的算理作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应用能力.
活动二:再来解决问题:三(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一环节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书写方法
1、再次出示情境图,找生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条数学信息?如何列算式?(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板书:12×3=)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等于36,这时老师可以引导说:“那么36对不对呢?大家借助小棒来摆一摆验证一下,想一想怎样摆能让大家一眼就看明白,是3个组,每组12个人,一共有多少人”
验证后集体交流想法,交流中引导学生指着学具说清:
(1)每组12个,共3组,12+12+12就是36.
(2)把12分成10和2,2×3=6,10×3=30,30+6=36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清楚的表象认识,为抽象成符号化竖式做准备。]
2、竖式计算探究:
《课标》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所以这一环节我给足学生探索时间,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去探究、去发现.我则边巡视学生完成情况边适时点拨。对探究出正确方法的学生询问“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点拨,帮助他们寻求到正确的计算过程。这样不但及时了解班内优秀生的认知水平,又适时辅助一些学困生得到提高。
3、我当小老师:
探究结束后,我选出典型让学生板演.并让板演学生充当小老师讲一讲自己的计算过程.选的典型有笔算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针对不同算例,让学生向小老师提出“为什么",小老师给予解释.提问时我先让学生对错例提问,再对正确竖式提问,在对与错的对比下,引领学生去理解正确竖式的计算算理,从而抛弃错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课堂上让孩子们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更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4、小结
通过“我当小老师”环节中对正确竖式的分析,我板演竖式,学生齐说计算过程。
十位 个位
1 2
× 3
3 6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数学知识的传授,解题技能的形成,思维的训练都是以习题为媒体进行的.要抓住设计习题这一环节,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条件,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到学有所得,产生兴趣,从而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这就要求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习题
1、试一试,竖式计算:4×21
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发现问题,最后教师点拨:乘法的竖式计算通常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2、小鹿回家:有一天粗心的小鹿忘记了家门的密码,但是下面几题的得数连起来就是小鹿家的密码,你能帮小鹿进家吗?请动手在本子上写一写
3、对对错错:擦亮你的眼睛看看,下面的算式对吗?不对的怎样改?
4、猜一猜: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看看谁能猜得对?
(四)课堂小结
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来观察一下12 ×3与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板书:两位数乘一位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一个窗口。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因此我设计板书如下:
两位数乘一位数
20×2=40(人) 12×3=36(人)
1 2
× 3
3 6
(6)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让他们自己合作探究新知,感受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引导学生敢于说出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让他们收获新知,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