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华师大2018年八年级数学(上)总复习
第11章 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
一、平方根
1、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即: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2、平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例如:5的平方根是
(2)零的平方根是零;例如:0的平方根是0
(3)负数没有平方根。例如:—1没有平方根
二、算术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为正;例如:3的算术平方根是
(2)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例如: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
(3)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例如没意义
(4)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0.(a≥0)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负数没有平方根,∴被开方数a必须为非负数,即:a≥0.
三、开平方: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立方根
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即:若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
2、立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的立方根为正;例如:2的立方根是
(2)一个负数的立方根为负;例如:—2的立方根是
(3)零的立方根是零。即
3、立方根的记号:(读作:三次根号a),a称为被开方数,“3”称为根指数。
中的被开方数a的取值范围是:a为全体实数。
五、开立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六、注意事项:
1取值问题
若有意义,则x取值范围是 。(∵x-3≥0,∴x≥3)(填:x≥3)
若有意义,则x取值范围是 。(填:全体实数)
2、。如:∵,,∴
3、几个常见的算数平方根的值:,,,,。
七、补充的部分内容
(1) (a≥0); (2)
§11.2实数与数轴
一、无理数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2、常见的无理数: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类的数。如:,,,,等。
(3)无限不循环小数。如:2.1010010001……,-0.234242242224……,等
二、实数
1、实数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1)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为-A.若实数a、b互为相反数,则a+b=0.
(2)倒 数:非零实数a的倒数为(a≠0)。若实数a、b互为倒数,则ab=1.
(3)绝对值:实数a的绝对值为:
3、实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所有运算法则及运算律均适用于实数的运算。
4、实数的分类:
(1)按照正负性分为:正实数、零、负实数三类。
(2)按照定义分为: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5、几个“非负数”:(1)a2≥0;(2)|a|≥0;(3)≥0.
6、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 一对应关系。
考试题型
1、 平方根是 ( )
A、2 B、±2 C、 D、±
2、下列写法错误的是 ( )
A、 B、
C、 D、=-4
3.的平方根是( )
A.3 B.±3 C. D.±
4. 25的平方根是 ( )
A.±5; B.-5; C. 5; D.25.
5、在实数,0,,,0.1010010001…,,中无理数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6、在0,,,这四个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A、0 B、 C、 D、
7、下列说法:①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②不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有理数;③负数没有立方根;④是17的平方根;其中正确的有(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8. 计算:= 。
9.比较大小:4 (填入“>”或“<”号)
10、3的平方根是
11.若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是2a+1和-a-4,则这个正数是 。
12. 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有些数可以直接求得,如,有些数则不能直接求得,如,但可以通过计算器求。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一组数的内在联系,运用规律求得,请同学们观察下表:
n
16
0.16
0.0016
1600
160000
…
4
0.4
0.04
40
400
…
(1)表中所给的信息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请将规律用文字表达出来)
(2)运用你发现的规律,探究下列问题:已知1.435,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① ; ② ;
(3)根据上述探究过程类比研究一个数的立方根已知1.260,则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
§12.1幂的运算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公式: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二、幂的乘方
公式:(m、n均为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三、积的乘方
公式:(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都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四、同底数幂的除法
公式:(m、n均为正整数,m>n,a≠0)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12.2 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只要将它们的系数与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的幂相乘,多余的字母照搬到最后结果中。
如:=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法则:(乘法分配律)只要将单项式分别去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再将所得的积相加。
如: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法则:(1)将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将所得的积相加。
如:(m+n)(a+b)= ma+mb+na+nb
(2)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单项式),去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按照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继续相乘,最后将所得的积相加。
如:(m+n)(a+b)= (m+ n)a+( m +n)b= ma+ na+mb+nb
§12.3 乘法公式
一、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
1、公式:(a+b)(a-b)=a2-b2;名称:平方差公式。
2、注意事项:(1)a、b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代数式等。
(2)注意公式的本质特征:a这项前后是一样的,但是b这项前后要互为相反数。
二、完全平方公式
1、公式:(a±b)2=a2±2a b+b2;名称:完全平方公式。
2、注意事项:(1)a、b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代数式等。
(2)注意公式中“中间的乘积项的符号及系数”。
特别提醒:利用乘法公式进行整式的运算时注意“思维顺序”是:“一看二套三计算”。
§12.4 整式的除法
一、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法则:单项式相除,只要将它们的系数与系数相除,相同字母的幂相除,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如:-21a2b3c÷3ab=(-21÷3)·a2-1·b3-1·c =-7ab2c
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法则:只要将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去除以单项式,再将所得的商相加。
如:(21x4y3-35x3y2+7x2y2)÷(-7x2y)=21x4y3÷(-7x2y)-35x3y2÷(-7x2y)+ 7x2y2÷(-7x2y)=-3x2y2+5xy-y
◇整式的运算顺序:先乘方(开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括号优先。
§12.5 因式分解
一、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
二、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提取出来,使多项式化为两个因式的积,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公因式定义: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称为公因式。
△具体步骤:(1)“看”。观察各项是否有公因式;(2)“隔”。把每项的公因式“隔离”出来;(3)“提”。按照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把公因式提出来,使多项式化为两个因式的积。
△(a-b) 2n=(b-a) 2n(n为正整数);(a-b) 2n+1=-(b-a) 2n+1(n为正整数);
如:8a2b-4ab+2a=
-5 a2+25 a=
(注意:凡给出的多项式的“首项为负”时,要连同“-”号与公因式一并提出来。)
三、公式法:利用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a2-b2=(a+b)(a-b);名称: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 b+b2;名称:完全平方公式。
四、综合
1、遇到因式分解的题目时,其整体的思维顺序是:(1)看首项是否含有“负号—”,若有“一”,就要注意提负号;(2)看各项是否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应该首先把公因式提取出来再说;(3)没有公因式时,就要考虑用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注意事项:(1)注意(a-b)与(b-a)的关系是互为相反数;(2)因式分解要彻底,不要只提出公因式就完,还要看剩下的因式是否可以继续分解;(3)现阶段的因式分解的题目,一般都要求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所以不能出现带根号的数。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
1.计算的结果是( )
A.0 B. C. D.
2. 计算的结果是( )
A.; B.; C.; D.。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果中不含x的项,则m、n满足 ( )
5、计算的结果为( )
A、 B、 C、 D、
6、若=1.414,=14.14 则a =( )
A、20 B、2000 C、200 D、20000
7、下列乘法中,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的是( )
A、 B、
C、 D、
8、计算的结果为( )
A、1 B、 C、 D、
9、分解因式的结果是( )
A、 B、 C、 D、
10、分解因式x3-x的结果是( )
A、x(x2-1) B、x(x-1)2 C、x(x+1)2 D、x(x+1)(x-1)
11、若,则的值是( )
A、1 B、 C、4 D、
12.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
A.(a﹣b)2=a2﹣2ab+b2 B.(a﹣b)2=a2﹣b2
C.(a﹣b)2=a2+2ab+b2 D.(a﹣b)2=a2﹣ab+b2
13、(2014•攀枝花)因式分解a2b﹣b的正确结果是( )
A、B(a+1)(a﹣1) B.a(b+1)(b﹣1) C.b(a2﹣1) D.b(a﹣1)2
14. 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
A.; B. ;
C. ; D.。
15. 若且,则代数式的值等于( )。
A.2; B.1; C.0; D.-1.
16.如图将4个长、宽分别均为、的长方形,摆成了一个大的正方形。
第16题
利用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写出一个代数恒等式是( )
A.;
B. ;
C.;
D.。
二、填空题
1.已知a+=3,则a2+的值是__________。
2. 因式分解: 。
3. 计算:= 。
4、若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的值是
5、已知,,则
13、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17、计算(1 + x)(x-1)(x+1)的结果是 。
18、计算2008-4016×2007+2007的结果是 ____ _。
19、已知x2+x-1 = 0,则代数式x3+2x2 +2008的值为 。
三。计算题:
1、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2.因式分解:
(1) (2)
(3) (4)
(5) (6)
(7) (8)x2(x-y)-(x-y)
(9)3a - 6a + 3 (10) --2a+1
3.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4.先化简,再求值:(x+5)(x-1)+(x-2)2,其中x=-。
5、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6、若,求的值。
7、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第13章全等三角形
1、五种基本尺规作图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所对的边也相等;
注意: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条边的平方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角平分线:
①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判定:到一个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4、垂直平分线: ①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判定: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全等三角形: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表示方法: ABC ≌ DEF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6、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No。1 边边边 (SA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No。2 角边角(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No。3 角边角(ASA):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No。4 角角边(AAS):两个角和其中的一个叫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No。5 斜边,直角边 (HL):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14章 勾股定理
§14.1勾股定理
A
C
B
c
a
b
一、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几何语言:如图,在Rt△ABC中,∠C=90o,
∠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
则有:a2+b2=c2.
2、注意事项:假设两条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⑴已知两边,利用勾股定理可求第三边,常常使用变形公式
①已知两条直角边a、b求斜边c:则
②已知一条直角边a和斜边c求另一条直角边b,则
③已知一条直角边b和斜边c求另一条直角边a,则
⑵勾股定理必须在Rt△使用,若遇到非Rt△,则可引垂线段“造”Rt△。
⑶注意Rt△中告诉的“直角”是哪个,以便准确确定“斜边”。
二、Rt△的判定
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ABC的三边a、b、c满足a2+b2=c2,则∠C=90o。
☆“勾股数”:指三个满足a2+b2=c2的正整数,我们称为勾股数。
☆注意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只要涉及三角形三边长的问题,都要判定一下是否为Rt△。
三、反证法的步骤:
先假 结论的反面 是正确的,然后通过 推理证明 ,推出与基本事实, 定理, 定义 ,或 已知条件相矛盾,说明 假设不成立,从而得到 原结论正确 。
§14.2勾股定理的应用
常见问题:
1、求最短路径问题。如“蚂蚁爬树”、“到两个点的路程之和最短”等问题。
2、“通过问题”。如“过门洞”、“路线穿过公园”等问题。
3、“干扰问题”。如“台风影响”、“噪音影响”等问题。
4、阴影面积问题。
5、作图中的作,,,等问题。
§15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生活中的数据无处不在,当大量的数据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要收集、整理、分析这些数据,从而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依据
频数: 个体出现的次数 总数:样本各个体出现的次数总和
调查和借助统计图表是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做统计图表是处理数据、表示数据的基本手段
1. 常见的统计图有:(1) 条形统计图 (2) 扇形统计图 (3)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的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条形图能准确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
2.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1)扇形统计图是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 和部分的比例关系,即用圆表示 。
用扇形表示 ,扇形的大小反映
(2)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
3扇形中心角计算方法:
(1) 扇形的中心角=3600 。
(2) 若已知扇形统计图,用量角器量出每个扇形 的读数。
(3) 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4. 画扇形统计图的步骤
(1) ;
(2) ;
(3)
第十一章:数的开方
知识点
内容
备注
平方根
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记作:
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考点:
(a的取值范围a)
②()
③(a的取值范围为任意实数)
④=
例:=()=5
⑤=a(a为任意实数)
例:=2, =—2
立方根
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
性质:任何实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1)(a≥0,b≥0);
(a≥0);
实数
1. 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2.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常见的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有:①π②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③有规律且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考点:判断下列的数哪些是无理数?
有理数:分数和整数的统称
如:,, 0都是有理数
知识点
内容
备注
幂
的
运
算
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逆用:
=
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逆用:
例:
积的乘法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
=
逆用:
=1
同底数幂的除法
同底数幂相处,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逆用:
例:若=2,则的值是?
整
式
的
乘
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只要将它们的系数、相同的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例:·
=[3·2]·(·x)·(y·)
=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再将所得的积相加
例:(-2
=(-2+(-2)
=-6+10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X+2)(X—3)
=
=
整
式
的
除
法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例:24
=(24)()()
=8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用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例: (9)(3x)
=9
=3
乘
法
公
式
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例:(a+b)(a-b)=
逆用:=(a+b)(a-b)
两数和的平方公式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
例:
逆用
两数差的平方公式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例:
逆用
因式分解
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方法:
①提公因式法
②运用乘法公式法
③十字相乘法
=(a+b)(a-b)
常考点:
①两种因式分解法一起运用
(先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法)
例:
=
②“1”常常要变成“”
例: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
全
等
三
角
形
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 (边边边)S。S。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对应地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边、角、边)S。A.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都对应地相等,且两条边夹着的角都对应地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A.S。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都对应地相等,且两个角夹着的边都对应地相等的话,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角、角、边)A.A.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都对应地相等,且对应相等的角所对应的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H。L。: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中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都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常考点:
①公共边
②公共角
③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④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需要注意:
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
五个判定都可用,
特殊:斜边直角边
等
腰
三
角
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⑤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考点:
①若则说明
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1. 若
AD
则BD=BC,
∠BAD=∠CAD
2.自己补充完整
判定
①定义法: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判定定理: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线
段
的
垂
直
平
分
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EF ,AC=BC,点D是直线EF上任意一点
∴DA=DB
考点:
若直线EF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则:
① DA=DB
②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DA=DB
∴点D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
平
分
线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OP平分∠AOB,且PD,PE,
∴PE=PD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PD,PE且PE=PD
∴OP平分∠AOB
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
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不是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考点:判断一个命题或定理的逆命题为真为假
尺规
作图
五个基本的作图方法: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③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④过一点作已知线段的垂线
⑤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考点:综合考察,例如用尺规作图画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等
等边三角形
性质:①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因此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大于等边)
②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都为60
判定: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第十四章:勾股定理
知识点
内容
备注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
c
b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边c所对的角为直角
反证法
步骤:
①假设结论的反面是正确的
②然后得出推理或定理与已知条件相矛盾
③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原结论正确
拓展: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且边c所对的角不为直角
勾股定理的应用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①常见的勾股数:3、4、5或5、12、13或6、8、10、
②路程最短问题:展开圆柱或者正方体,长方体的面积
③航行问题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求第三条边
第十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知识点
内容
备注
频数、频率、总次数
频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或者百分比)
公式:
频率=, 总次数=
频率=
频数=总次数频率
考点拓展:
①频数之和等于总次数
②频率之和为1
③频率P取值范围(0P1)
④ 频率可以表示为小数,分数,或者百分数(必须统一)
⑤弄清频数、频率、总次数
三者之间的关系,只其二必可算出第三个
数据的表示
扇形统计图
考查各部分占总体大小的百分比
①各部分的百分比之和等于或者等于1
②各部分的百分比不等于1,不能用扇形统计图表示
条形统计图
考查各部分具体数据
各部分的具体数据为频数
折线统计图
考查总体的变化趋势
常运用于股市与气温的统计
综合考查
①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一起考,条形统计图的具体数据为频数,扇形统计图的百分比为频率,从而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总次数
②根据统计表,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单位值,间隔值要相等)
③根据统计表,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计算百分比和百分数)
④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
⑤扇形的面积之比=各部分所占百分数之比=各部分圆心角之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