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等式与方程(第一课时) (总第1课时)备课日期: 执教日期:教学内容: 教材P1P2例1、例2、练一练及 P6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意义;正确判别方程和等式。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和一些砝码,简单介绍天平的相关知识。天平左右盘分别让入50克和40克的砝码,提问: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课件分别演示两种不同情况。当左盘放40克、右盘放50克时,提问:
2、左盘中再放几克砝码,天平就会平衡?课件出示:再添10克砝码,40+10=50,左右重量相等,天平平衡。二、认识等式1、教学P1 例1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你能举例说几个等式吗?三、认识方程2、教学P1例2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学生自学要求: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提问: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2、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标准分成两类。(1)按照等式和不是等式分成两类;(2)按照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分成两类。(3)找出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的“X+50=150、2X=
3、200”。 介绍: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 那X+50100、X+50”、“”或“=”。(1)当X=18时,X1836 18X36 X927(2)当X=8时,48X58 X816 X181004、完成p6练习一第5题。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图意,明确付出的x元减去116元,还剩下84元;x米加上3.5米等于6米。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四、课堂小结作业布置:P4练习一第4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第二课时) (总第3课时)备课日期: 执教日期:教学内容: 教材p4 P5例5、例6,P5
4、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的第68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个重要性质,哪位同学说说看?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5、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二、教学例5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X=20 2x=2023x=60 3x3=603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7、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
6、然是等式。8、完成P5试一试。指名读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示P5例6。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2、 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7、完成P5练一练。解方程:X0.2=0.8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7、?四、巩固练习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0.6x=7.2 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 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8 X8 50+X-40X99 X-1.4+13、 完成P6第7题。让学生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4、 完成p7第8题。(加的要求检验)X+0.7=14 0.9x=2.45 x9=90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P4练习一第6题。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练习课(第一课时) (总第4课时)备课日期: 执教日期:教学内容: 教材p7练习一第813题。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进一步理解
8、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什么是方程?2、 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3、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76+X=91 X-54=18 2.1X=0.843、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字。(1)X-20=30 (2)5x=2.4解: X=30 解:x=2.4 X= x=(3)3.6+X=5.7 (4)4.8x=12 解: X=5.7 解:x=4.8 X= x=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
9、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二、综合练习1、完成p7练习一第9题。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交流:每题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按x的值计算结果,这里哪几个是不等式,哪几个是等式?追问:如果要使这里x+14等于74,x5等于0.2,那x各要等于几呢?你能解决吗?学生解答,教师巡视。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2、 完成p7练习一第10题。让学生说说两幅图里各知道什么,x表示的是什么数量。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后交流:求长方形的长是根据什么列出方程的?检查解方程的过程,确认结果。继续交流:求正方形边长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检查解方程的过程和结果。追问:解决像这两道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什么列方程?3、完成p
10、7练习一第11题。让学生说说从表里知道了哪些条件,各求什么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4、 完成p7练习一第13题。让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里知道什么。板书:1本练习本的钱+3支铅笔的钱=8支铅笔的钱提问:你能知道1本练习本的钱等于多少支铅笔的钱吗?怎样想的?说明:按等式的性质,把吴伟兵和张欣兰两人都去掉3支铅笔,剩下的1本练习本的钱就等于5支铅笔的钱。三、课堂小结作业布置:P7练习一第12题。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课题:列方程解简单实际问题(第一课时) (总第5课时) 备课日期: 执教日期:教学内容: 教材P8例7、P9练一练,P11练习二第14题。教学要求:1、 让学生初步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
11、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方程思想,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体验用新的策略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出示P8例7情境图,依次出示信息:(1)小红体重是36千克。(2)我比去年增加了2.5千克。(3)解决什么问题。学生收集信息,交流信息。
12、二、 自主探索1、教学P8例7。(1)根据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2)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可能有两种情况。A、去年的体重+2.5千克=今年的体重 B、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千克(3) 列方程。A、 根据“去年的体重+2.5千克=今年的体重”列方程a、去年的体重不知道怎么办?b、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c、列方程: X+2.5=36d、解方程 e、检验:你打算怎样检验?先检验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B、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千克”可以怎样列方程?又该怎样解?a、去年的体重不知道怎么办?b、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
13、为x千克。c、列方程: 36-x=2.5d、解方程 e、检验(4)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要注意什么?小结:弄清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依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未知数后要注意检验结果是否正确。三、拓展应用1、完成P9练一练。让学生读题后说说知道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提问:你能根据条件里非洲象和蓝鲸体重之间的关系,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引导:先把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填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交流:这题的等量关系是怎样的,根据什么条件找到的?2、 说出下列条件里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1) 鸡卖出42只后,正好和鸭的只数相等;(2) 裤子价钱比上衣便宜28元;(3) 小军身
14、高158厘米,比小明高12厘米;(4) 小红买了5本笔记本,一共付了68元;(5) 桃树棵树是梨树的2.5倍。指名学生分别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说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像上面这些条件,只要顺着它表示的意思,就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3、 完成P11练习二第2题。学生读题说条件和问题。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交流:等量关系怎样找的?方程式根据什么列出来的?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用什么来解决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作业布置:P11练习二第1、3、4题。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课题:列方程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第二课时) (总第6课时) 备课日期:
15、执教日期:教学内容: 教材P9例8、P10练一练,P11练习二第58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并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谈话: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
16、和小雁塔。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座著名古塔,研究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8)二、探究新知1、分析等量关系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启发:题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题中相关文字下做出标注,并要求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述)启发:你是怎样理解“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的?提问:你能从条件中找出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吗?能找到几个等量关系式?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板书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大雁塔的高度+22)2=小雁
17、塔的高度对于符合题意的等量关系,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解决问题时,一般可以找最直接明了的等量关系(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提问: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是要求的未知量?2、 列方程并学习解方程。引导:现在要求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比较简便?那你能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吗?请大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试着解方程求出问题的结果。交流:你是怎样列方程并解这个方程的?说明:这里可以把2x先看作一个数,两边加22消去方程左边的22,注意等号对齐。接下来请你在书上完成下面的过程,求出方程的解。引导:请大家检验一下
18、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完成答句。3、 列不同方程。引导:除了可以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还可以怎样列方程?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交流列出的不同方程,说明:只要找准了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的解,就是问题的结果。4、回顾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的这道题是一个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列方程时和前面解简单实际问题是一样的,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是列方程的关键;再设未知数量为x,按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结果。解今天这样的方程,还是应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地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得出方程的解。 三、巩固深化 1、做P10练一练。 学生读题,找出反映数量关系的句子,
19、尝试独立分析、解题。交流:这道题的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关键是抓住关系句找出等量关系,然后依照等量关系就可以正确列出方程并解答。2、专项训练。引导:我们现在就看一些条件,看能不能根据条件很快说出等量关系。(1) 老师身高比小明的1.3倍少15厘米;(2) 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比一个长方形的3倍多2.5平方厘米;(3) 鸡有68只,比鸭的4倍少12只;(4) 实验小学的学生比红桥小学的2倍多12人,正好1800人。3、 完成P11练习二第6题。引导:大家学会了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还能不能根据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未知数量呢?各人独立完成第6题。交
20、流:你是怎样填的?4、 完成P11练习二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四、 阅读“你知道吗”学生阅读后介绍知道了什么。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作业布置:练习二第5、7题。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课题: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课(第一课时) (总第7课时) 备课日期: 执教日期:教学内容: 教材P12练习二第915题。教学要求:1、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能熟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找出实
21、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1、引导回顾。引导:我们在简易方程这个单元里,已经认识了哪些知识?想一想,我们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过程是怎样的吗?其中哪个环节是关键的一步?这节课我们练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综合训练1、解方程。(1)X3.58.5 (2)3x2.7 (3)x522 4X3.58.5 3x22.7 x5822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的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明确每组第一题左边都是一步计算,第二题左边都是两步计算;要求先想想各要怎样解,解法上会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再解方程。让学生按题组独立解方
22、程后集体反馈。指出:每组里第一题左边是一步计算,只要应用一次等式的性质;而下面一道左边是两步计算,要应用两次等式的性质,才能求得方程的解。2、 完成P12练习二第10题。提问:这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求x的值?学生列方程解答,教师巡视。交流:求三角形的高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列方程?求每支铅笔价钱x元列的什么方程?这个方程表示什么数量关系?3、 训练等量关系。(1) 上衣单价比裤子贵46元;(2) 母鸡有42只,是公鸡的3.5倍;(3) 5瓶饮料一共6.25升;(4) 油库有一批汽油,运走25吨,还剩98吨;(5) 月季花的盆数比海棠花的2倍少12盆;(6) 小树林的面积400平方米,比草坪的3倍多
23、2.5平方米。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并联系条件说说怎样想的。4、 完成练习二第11题。让学生读题后说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5、 完成练习二第12题。让学生读题,说说要求哪些问题。说明:这里要求的未知量有两个,分别是小瓶的容量是多少,大瓶的单价是多少。我们在设未知数时,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学生列方程解答后交流。6、 完成练习二第15题。介绍气温的不同计量单位和温度计上表示不同温度的方法,提问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公式。提问:根据公式,求相当于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说明: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决问题,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遇到这样的问题,通常只要按照公式列方
24、程,再解方程求出结果。三、课堂小结今天练习了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作业布置:练习二第9、13、14题。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课题: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第一课时) (总第8课时)备课日期: 执教日期:教学内容: 教材P13例9 、P14“练一练”、P16练习三第13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找出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
25、程: 一、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主要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同时学习解新的方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今天的问题的特点,了解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二、学习新知1、出示P13例9 。 (1)指名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根据线段图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道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2)列方程并解方程 。 指名学生列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检验:A、72.5+72.53=290(
26、公顷) B、217.572.5=3(3)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今天的例题已知两个未知数量的和,及这两个未知数量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未知数量各是多少。根据其中的倍数关系,把一个设为x,另一个数就用3x表示,这样才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个方程里出现两个x,解方程时先把左边式子合并化简,然后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三、巩固练习1、完成P14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后交流结果。2、 完成P14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说明:这是知道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和相差数的问题。通常是根据倍数关系设未知数。用x和含有x的式子表示两个不同的数量;根据相差关系列方程并解答。3、
27、 讨论P16练习三第2、3题。提问:第2题已知小红和爸爸年龄间的哪些关系,要求什么问题?第3题数量关系有什么特点?说明:这两题知道的是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以及两个数量的和或差,要求这两个数量。这就是今天列方程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四、全课小结这节课列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怎样的特点?列出的方程有什么特点?作业布置:练习三第1、2、3题。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列方程解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第一课时) (总第9课时) 备课日期: 执教日期:教学内容: 教材P14例10 、P15“练一练”、P16练习三第47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
28、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找出稍复杂的行程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1、解答下列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已知客车速度是80千米/时,货车速度是70千米/时,两地间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并交流:这里的算式每一步算的是什么?这个算式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解答?这是按什么数量关
29、系列示的?提问: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引入课题:上面相遇问题求路程,我们是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如果改变这里相遇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就会变成新的问题,适合用方程的方法解答 。今天就利用这样的问题,学习列方程解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出示P14例10。(1)找出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2)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速度时间总路程(3)列方程解答。引导:你能根据“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列出方程求出结果吗?交流: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程里953表示什么?3x呢?方程表示的是什
30、么意思?你是怎样解方程的?结合交流讲解:这个方程是一个新的方程,方程里953能先计算,我们可以先算出它的积是285,能接下去解吗?学生在书上继续接这个方程,求出结果。(4) 检验结果。(5) 引导:还可以怎样列方程?交流:这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提问:方程3(95+x)=540可以怎样解?(6) 回顾反思。引导:回顾解题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方程,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指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的,所以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问题里的等量关系。在寻找等量关系时,可以根据题里表示关系的条件确定等量关系,也可以利用计算公式或画图表示,帮助我们找出等量关系。三、巩固提高1、完
31、成P15练一练。(1)先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2)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3)列方程并解方程。2、完成P16练习三第6题。提问: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有什么等量关系?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反馈。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列方程解答的哪类问题?你有哪些收获?作业布置:练习三第4题第二行,第5、7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课(第一课时) (总第10课时) 备课日期: 执教日期:教学内容: 教材P1617练习三第815题、思考题。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
32、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谈话: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大家基本掌握了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练习这方面的内容。二、 练习解方程(练习三第8题)让学生做前两题,指名板演。强调:从这里两题可以看出,解方程时能化简的先化简,能计算的先计算,这样就能把方程变得更简单,更容易得出方程的解。三、 练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完成P17练习三第9题。(1)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2) 改变条件。出示把题里第一个条件改为“
33、一个自然保护区里天鹅比丹顶鹤多360只”,其他条件和问题不变。要求学生读题,想想等量关系有什么变化,该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过程及结果。(3) 比较:两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 完成P17练习三第12题。提问:这是哪一类问题?等量关系是怎样的?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过程和结果。3、 完成P17练习三第15题。学生读题,比较两个实际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交流过程及结果。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主要练习解决的是怎样的问题?你有哪些新的认识?作业布置:练习三第10、11、13、14题。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课题:整理与练习(第一课时) (总第11课时) 备课日期: 执教日期
34、:教学内容:教材P1819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6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方程,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进一步认识等式的性质和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能按步骤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 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回顾、整理,进一步了解方程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思路,感受方程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整理、练习应用,了解知识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回顾整理。1、 引入课题
35、2、 回顾整理二、 练习应用,提升技能。1、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题。让学生判断,是方程的在下面画线。完成后集体交流。2、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反馈。指出:解方程要注意书写格式,解方程时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计算时要细心,结果要注意检验。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题。让学生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展开后正好铺满30的长方形是什么意思,题里数量间有怎样的关系?求这卷薄膜的长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让学生读题,互相说说题里的等量关系。让学生根据等量关系独立解答,集体交流。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反馈。三、 全课总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课题:整理与练习(第二课时) (总第12课时) 备课日期: 执教日期:教学内容:教材P1920整理与练习 “练习与应用”第7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5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加深对方程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正确地解含有三步计算的方程,能列方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