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多少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比多少。它是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极其含义,同时会读会写。,教材一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两个练习.一 教材分析(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在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极其含义,同时会读会写。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读法.序数
2、,基数的含义.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知基数序数的含义,并能正确区分几和第几。二、说教法、学法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数与数之间大小多少的关系。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数与数之间大小多少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
3、意识与创造能力。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四、说教学程序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猴子吃香蕉,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
4、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2、对“”“”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自主探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出示图片“小猴吃水果”让学生帮小猴分水果.问学生两个问题 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图上有几只猴子?
5、如果每只猴子吃一个梨,一个桃,一根香蕉够吗?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习“”“和“=符号的含义以及用法。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交流各自的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比较数与数大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比较5与4的大小关系,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讨论。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
6、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的理解,提高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对比较物体多少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为主,以正确比较多少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这三种符号及读法.序数,基数的含义.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