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期末历届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020124 上传时间:2024-07-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期末历届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期末历届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期末历届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期末历届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期末历届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绝对技术差异论机会成本:生产两种产品时,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数量。两国的机会成本就是在封闭条件下小麦和布的国内比价。(封闭条件下两种产品的国内比价)参加贸易的直接原因在于两国同种商品价格有差别,这种差价使参加贸易的双方有利可得。专业化分工使参加分工的国家消费的产品量比封闭条件下的消费量要多。交换产品价格的确定:国际比价要在参加贸易的两国进行贸易前的两种产品的国内比价之间,否则其中一国就可能退出国际贸易。任何一方卖出商品的价格不能等于或低于本国同一商品的卖价,否则厂商选择在本国市场销售商品,不出口。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2、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图形说明:绝对技术差异论的特点和局限性:1.亚当斯密将“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的理论推广到国际领域;2.绝对技术差异论的证明简单、直观;3.绝对技术差异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具有局限性;4.绝对技术差异论不能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而另一国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劣势地位时,国际分工和贸易是否可以进行的问题。相对技术差异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即使一国处于绝对技术优势地位,另一国处于绝对技术劣势地位,只要存在价格差或机会成本的差别,就存在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和动力。各国选择生产的产品就是自己机会成本较小的商品。参加贸易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得

3、物质利益。Eg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了美国在生产小麦上的相对优势,也充分发挥了中国在生产布上的相对优势,相应地都避开了各自的相对劣势。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图形说明相对技术差异论的特点和局限性:1.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相对技术差异论将自由贸易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比较利益理论的解释范围大大扩展;2.相对技术差异论可以部分地解释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3.相对技术差异论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并且假定只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强调只有劳动创造价值,有局限性生产要素禀赋论要素密集度:是在生产一定产量的某种产品时,以生产成本最低为标准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依据投入比例大的那种生

4、产要素描述该产品的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推理过程: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产品的成本差别(2x65x117)商品的价格差国际贸易生产要素禀赋论的特点:优点:生产要素禀赋论从两个方面发展了比较利益理论:首先,生产要素禀赋论是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分析前提,更加接近现实;其次,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各国间商品的价格差是由各自不同的要素丰裕度从而是由生产成本的差

5、别造成的。局限性:首先,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机会成本不变,与现实不符;其次,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第三,没有分析一国从自给自足走向自由贸易的过程;第四,在分析过程中引进了价格和货币因素,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里昂惕夫之谜:按照人们的直觉,美国是资本比较丰裕而劳动力比较稀缺的国家,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发现美国实际上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利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1.机会成本递增: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为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量而不得不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6、不断增加。机会成本递增是由资源的稀缺性造成的。2.生产可能性边界: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一国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的轨迹。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3.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只要各国生产同样产品时存在着价格差异,比较利益理论就仍然有效,参加贸易的国家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只是各国间的国际分工不能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 封闭条件下中国生产500万米布和400万公斤小麦,此时国内比价或机会成本为2:1。假定有了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1:1,那么中国生产布的机会成本就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此情况下,中国厂商将增加布的生产,资源也就相应地转向布的生产部门。如

7、果机会成本不变,中国将形成完全专业化生产。但在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中国厂商虽然增加布的生产,但不会达到完全专业化程度,因为随着机会成本递增,总有一点会使中国生产布的机会成本等于国际比价,此时中国生产两种产品组合的调整就会停下。 假定此时中国生产800万米布和200万公斤小麦,自己消费400万米布,用其余的400万米布换400万公斤小麦,加上自己生产的200万公斤小麦,共消费400万米布和600万公斤小麦,中国得到相当于多消费300万米布的净利益,从图形看,其消费点超出了本国生产的最大可能性。国际贸易条件的范围:国际比价必须在两个参加贸易国家贸易前的国内比价之间。供应条件曲线:表示在各种不同的贸

8、易条件下,一国为换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数量的各点的连线或轨迹。(要使中国增加布的出口数量,就必须提高布的相对价格;同理,要使美国增加小麦的出口数量,就必须提高小麦的相对价格。) 中国和美国提供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比价。如图,E点为均衡点,在这一点上中国布的出口量为OF,小麦的进口量为OD;而美国小麦的出口量为OD,布的进口量为OF,即中国的出口正好等于美国的进口,而美国的出口也正好等于中国的进口。此时均衡的国际比价是由射线OE的斜率所代表的贸易条件T。因此,国际交换比价是由供求双方的供应条件决定的。均衡价格: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

9、求相等时决定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相关的商品供求在国际范围内达到均衡时,均衡的国际比价就形成了。无差异曲线分析国际贸易给参加国带来的利益。贸易前,生产点和消费点均为S,此时消费者得到的最大效用水平是无差异曲线U1,价格线为PP。贸易后,小麦价格下降,布的价格上升,价格线由PP变为PP,此时生产点为S,消费点为C,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是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3,显然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提高了。这是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U1U2交换的利益国际贸易使商品价格结构发生变化带来的利益。U2U3专业化利益国际贸易使各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带来的利益。自然资源禀赋论:由于各国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

10、自然资源蕴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各国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进而需要国际贸易调节各国间的“余缺”。某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最初动因可能就是建立在这种“拾遗补缺”基础上的。这种观点对贸易范围的解释有限,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许多产品对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依赖性已经很小。嗜好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既不是由技术差异造成的,也不是由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造成,而是由两国的嗜好或饮食习惯的差异决定的。贸易前,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同,为满足本国的需求,喜食小麦的国家生产点为R,喜食大米的国家生产点为S,两国的消费点也分别为R和S。此时在喜食小麦的国家,小麦价格比较贵,价格线为PP;而在喜食大米的国家,大米价

11、格比较贵,价格线为PP。有了国际贸易后,喜食小麦的国家可以将自己生产的大米出口到喜食大米的国家,换回小麦;喜食大米的国家将自己生产的小麦出口到喜食小麦的国家,换回大米,从而使两国过去价格较高的产品降低了价格,并形成了统一的国际比价。此时,两国的生产点同时处于T点,而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比贸易前提高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当一国的某个产业或行业的规模和产量扩大时,该产业或行业中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规模经济产生于生产成本的节约。企业生产某

12、产品的总成本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即TC=FC+VC。可变成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成比例地扩大,而不变成本则在生产规模扩大时增加很少甚至保持不变,因此平均成本ACTC/Q=FC/Q+VC/Q会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减。只有在全部企业投资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比较大时,效果才比较明显。规模经济多出现于重化工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规模经济的效果不甚明显。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会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追求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从而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生产规模越扩大,该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越强。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提高了此类部门产品生产的最小规模,提高了开办此类企业的最小成本,形成了行业进入

13、的壁垒,削弱了行业内部企业竞争。差异产品:在设计、品牌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同质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生产差异产品是生产者获得一定程度定价权的手段。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不可能将自己的产品定出较高的价格。消费者对差异产品也感兴趣。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兴趣来自消费者对较高满足程度的追求。规模经济与追求差异产品的矛盾: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要求生产规模大、批量大、标准化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但是差异化则要求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为生产者提供操纵价格的余地。这种小批量、多品种就意味着单位产品的成本或平均成本比较高,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由于国际贸易使厂商的市场规模扩

14、大,因而大规模生产就有了生产保障。国际贸易将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散到各国的市场上去,因而在每个具体的市场上,表现为各种产品的小批量供应。对消费者而言,小批量的差异产品是价格比较低的,因为在生产它们时,由于规模经济的效果,使各类产品的平均成本较低。因而在比较低的价格下,差异产品是比较容易得到推行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国际分工:在比较利益理论中,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存在的技术差异或要素禀赋差异,因而国际分工是确定的。但在这里,由于各国的技术水平相同,而且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下的差异产品,因此国际分工是不确定的。解释国际分工不确定:在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部门,两国的国际分工决定于谁在特定的生产部门中的

15、生产规模较大。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将使该国在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价格或成本优势。 该国在该行业中生产规模越大,其产品的平均成本越低,别国越是难以同该国的低成本相竞争,从而将竞争者排除出该行业。 由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使一国的生产趋于完全专业化,或者说该国的生产资源越是集中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业,因而也就排除了该国在其他产品的生产领域或行业中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如何确定国际分工结构:首先,国际分工的结构决定于哪个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较早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排除了其他国家进入该行业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历史的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比较早的国家容易在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果的部门居优势地位。其次,

16、两个起步时间相同的国家为了避免相互竞争,通过双方达成协议,实行“协议分工”,分别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实现规模经济。第三,后起步的国家,选定某个特定的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通过某种政策使其生产规模超过早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将其排除出该生产部门。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主要解释在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制成品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形式称为“产业间贸易”。而由于差异产品的出现,特别是国与国之间同类产品内部所进行的贸易,就不再是传统的贸易形式,而是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同一个产业内部差异甚至是非差异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意义: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产业

17、内贸易理论代表人物有兰卡斯特、格鲁贝尔、斯彭司、迪格西特、斯蒂格里茨、克鲁格曼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出现,使国际贸易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无论是建立在技术差异基础上的比较利益理论,还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比较利益理论,都是以完全竞争为基本分析前提。但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则暗含着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命题。因为规模经济排除了小企业进入这类行业的可能性,即任何企业如果不能达到甚至超过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该企业就不能进入此类行业。这一命题改变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条件,实际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产业内贸易理论表明,各国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的差异产品

18、贸易关系。因而在这类国家之间,贸易的相互依赖代替了相互竞争和冲突,自由贸易有了更多的存在基础。相互倾销国际贸易理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市场定价:对一个寡头垄断企业或垄断企业而言,由于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足以影响到市场价格,所以,当企业增加生产达到规模经济效果时,为了将增加的产品销售出去,不得不降低商品的卖价。 不完全竞争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当不完全竞争企业增加商品的市场供应时,为了使市场能够获得相应的需求,必须降低商品的销售价格。在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益曲线MR的交点,为企业生产的最佳点,此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商品定价为Pm 。由于企业的规模经济效果,其平均成本曲线AC向

19、右下方倾斜。倾销:不完全竞争企业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不完全竞争企业要采取倾销战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业必须是不完全竞争的;二是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左图中,D曲线是不完全竞争厂商在国内市场面临的需求曲线,由于该厂商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所以其增加或减少生产对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因而该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比较陡峭。为增加商品销售,在其国内市场份额较大情况下,降低单位产品售价对厂商收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右图表示该不完全竞争厂商在国外市场上面临的需求曲线,由于该厂商在国外市场上销售量较小,因而其影响价格的能力有限,需求曲线较平坦,其增加1单位商品销售所引起的总收入减

20、少量不大。对不完全竞争厂商而言,无论是将增加的产品销到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当它增加产品的总产量时,规模经济效果已经获得。因此,一方面增加产量可以得到平均成本降低的利益,另一方面,企业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需要控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量,从而更倾向于将产品销往国外市场。这就产生了倾销,进而形成了对外贸易。相互倾销与国际贸易:如果各国都存在着类似的市场结构或不完全竞争的企业,那么每个国家的不完全竞争厂商都会采取类似的价格战略,形成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格局。由于外国厂商在对方市场上占的份额较小,所以在外国的市场上,该企业只是一个价格的承担者,不会影响到市场价格,所以两国各企业在对方市场上的卖价服从

21、于进口方企业确定的市场价格,由于两国企业的边际成本相同,所以他们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价格也相同,进而两国同一质量的汽车在两国的市场价格也相同。然而,当厂商将产品销往国外时,会有一定的运输成本,所以其出口产品的价格还是低于在本国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尽管如此,只要这种市场价格所带来的企业净增收入不低于将这一增加的产品量销在国内市场的净增收入量,企业就会将产品倾销到国外。因此,国际贸易会由于不完全竞争企业对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而产生。企业对内部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垄断企业生产差异产品;寡头垄断企业倾销外部规模经济的源泉:生产设备及供应的专门化、共同生产要素的相互借用或使用、技术外溢效果。在有外部

22、规模经济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先动优势,哪个国家领先一步,它就会在该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某一产业在哪一国最先建立,在哪一国规模最大,完全取决于历史的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与学习曲线学习曲线: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如果考虑到时间因素,由于一国某产业累积产量增加,产业内各厂商不断积累生产技术和知识而产生的产业内各企业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称为动态规模经济,可用学习曲线表示。重叠需求贸易理论人均收入水平决定需求水平:1.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因为如果两国需求结构接近,则对任意一国的厂商来说,他会发现对其产品的需求,除了国内之外,还有来自于

23、国外的需求。那么通过贸易出口来扩大其产品的需求,获取更多的利润,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2.当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3.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才会有相互贸易,同时,由于这种贸易使各国专门生产的产品有了更大的市场范围,因而规模经济效果可能更加明显。代表性需求: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代表了一国对各类产品需求中规模最大的部分的需求量,厂商为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效果,总是

24、瞄准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的产量或产出规模。此时,非代表性需求就难以在一国范围内得到满足,因而需要借助国际贸易加以实现。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的意义:1.对于解释二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2.该理论从需求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加以概括和解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计算)产业间贸易:Ri=(Xi+Mi)-|Xi-Mi| 【Xi为出口值,Mi为进口值,i是产业数,Ri表示本国对外贸易总额】产业间贸易可表示为|Xi-Mi|,同一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差额越大,产业间贸易规模越大。产业内贸易:IITi=|Xi-Mi|/Xi+Mi 如果XiMi,表示一国在第i产业的进出

25、口平衡,即该国在第i产业只有产业内贸易,没有产业间贸易,此时,IITi0;如果Xi0或Mi0,则表示该国在第i产业没有产业内贸易,此时,IITi1。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指数(G-L):IITi=1-|Xi-Mi|/Xi+Mi该指数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全部产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比重): 一般来说,产品越是可以多样化、技术要求越高的产业,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大。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上)国际贸易有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和出口国的生产者,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提高

26、了所有参加国的净福利水平。封闭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保持其它要素使用量不变,如果通过增加某种要素(如劳动力)使用量而增加1单位产品(如布)产量,则生产这增加的1单位布的边际成本为P/MPL=w/ MPL。厂商生产1单位布的边际收益等于布的市场价格,MR=Pc。所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w= MPL* Pc=VMPLc。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就是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根据克拉克的收入分配原理,劳动力价格水平线以下的部分为可变要素劳动力(共同)的总收入,而工资水平线以上的部分则为保持

27、不变的资本(土地)要素(专门)的总收入。结论:某个部门产品价格的提高会造成共同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重新分配,并造成共同生产要素收入水平的提高,专门生产要素收入水平上升。但会使共同生产要素流出部门的专门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边际收入均下降。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的收入(开放条件):先假定布的价格上升,小麦价格不变,则布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会向左上方移动。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上升。布生产部门的专门生产要素-资本的实际收入上升。相反小麦部门特殊生产要素-土地的收入水平下降了。如果假定布的价格保持不变,小麦价格下降,则小麦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图中没画)从而使得小麦部门劳动力的实际收入上

28、升,土地的实际收入下降;布部门劳动力的实际收入下降,资本的实际收入上升。结论:国际贸易会导致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上升,进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下降,可自由流动的共同要素实际收入变动不确定,取决于其消费结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国际贸易使参加国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各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使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价格水平上升,本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下降。中国(劳动力丰裕)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布因出口增加生产劳动力需求增加(需求强);资本需求增加(需求弱)劳动力价格上升。与此同时,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小麦因进口减少生产资本供给增加(供给强);劳动力供给增加(供给弱)

29、资本价格下降。美国同理。因此,劳动力(资本)价格均等化。图形说明1.封闭条件下,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均衡点分别为T点和S点,从倾斜度看出,中国劳动力便宜,资本贵;美国资本便宜,劳动力贵。2.开放后,两国市场价格统一了。美国的生产点从S转向R,中国生产点T到U。两国的生产均衡点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布,倾向于多生产布;美国出口小麦,倾向于多生产小麦。3.两国生产的变化导致要素需求进而要素价格发生变化,最终两国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会实现均等化,同时两国生产同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也达到均等化。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国际贸易使得价格上升部门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提高,其它要素的实际收入下降。赫克歇

30、尔俄林萨谬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不仅使得两国商品价格均等,同时使得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妨碍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因素:各国生产技术并不相同;生产要素并非同质;各国商品价格并不一致。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一国不改变要素相对丰裕度或比例的生产要素量的增长。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平行向外移动,结果只是原有生产规模简单扩大,不会改变产品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因而对贸易的影响是中性的。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进口部门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超过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使本国生产的产品代替一部分进口品,降低一国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资本价格下降,在小

31、麦的国际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小麦生产部门的边际成本会低于市场价格,从而促使企业增加小麦的生产,在国内对小麦的需求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国内生产的增加会替代和减少小麦的进口,结果该国进口规模缩小。同时,当小麦生产增加时,小麦部门不仅需要增加资本投入,还需增加劳动力投入,由于劳动力增长有限,所以需要布生产部门释放劳动力,这意味着布的生产量减少,从而布的出口会下降,该国出口规模也缩减。由此可见,一国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会使得贸易规模缩减,因而这种要素增长是“反贸易”的。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超过进口部门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本国出口品产出增加。 偏向

32、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使出口品布的产量增加,这就扩大了出口商品的供货来源,因而会扩大产品的出口规模。同时,为了增加布的生产,需要减少小麦的生产以释放资本,在国内需求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小麦的进口会增加。由此可见,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会使得贸易规模扩大,因而这种要素增长是“亲贸易”的。罗伯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出增加,而密集使用其它要素的产品产出减少。悲惨的增长:当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从而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的恶化。当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量在世界市场上已占一定

33、的比重或市场份额时,再增加供应并为市场所吸收,它必定降低出口品的价格。如果商品价格下降,就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由商品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出口量的增加,从而带来的收入增加,可能被单纯的价格下降所抵消,甚至是收入水平的绝对下降。悲惨增长发生的条件:(1)生产要素的增长偏向出口;(2)该国是一个“大国”,出口数量影响国际市场价格;(3)出口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增长和积累可能会改变一国比较优势的形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要素增长可能变成比较劣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最先由弗农提出,是

34、解释二战后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具有一个生命周期。五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下降期;衰亡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随着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新产品逐渐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劳动密集型转变,从而决定产品生产优势的因素,也逐渐由技术垄断优势向低成本优势转变,从而使不同国家在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不断的变化。恩格尔定律与国际贸易:家庭收入越少,其消费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及其它必需品的比例越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食物的支出比重下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对食物的消费或需求的增长不会与收入同比例增长,而是增长得较慢,这是因为食物的需求弹性较低

35、。结论: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向有利于制成品生产国的方向发展,而不利于食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国。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要发展自己的经济,不应过于固守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工业化才是经济发展的途径。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水平不仅受自身绝对收入水平的限制,也会受周围与自己收入水平相近或相同的人群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影响,因而其消费模式中有受别人影响的现象。收入水平较高国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消费模式的升级也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发达国家出口:发达国家生产的耐用消费品等产品在满足了国内需要以后,一部分产品可能被发展中国家或收入水平处在上升阶段的

36、国家所吸收;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国内已经饱和,甚至处在衰落期的产品形成源源不断的需求。: 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业难以发展:1.发展中国家在消费模式上追随或模仿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对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不是建立在本国相应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2.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在追随本国代表性需求变化时,一开始就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一般而言,这些产品多是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果的产品。当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开始发展本身的产品生产时,他们所面临的是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规模经济程度的同类企业的竞争。3.示范效应对收入分配状况比较平均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不利。各国家庭消费模式转变或升级的时间大体相同,在短期内,该国对某些进口

37、产品将形成大规模需求,这种需求刺激了国内生产的欲望。然而一旦国内生产发展起来了,厂商发现国内的需求已经下降了。因为在国内需求逐步增长的阶段,这种需求是由进口品来满足的,当本国的同类产品生产发展起来之后,第一轮的市场需求已经开始饱和,而第二轮的更新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其形势是国内厂商的生产规模已经比较大,因而需要借助市场推动和巩固规模经济的效果。但是,这种期望受到市场的打击,不得不减少生产量或生产规模,当他们适应了较小的需求规模时,消费者更新产品的需求又开始了,厂商又急于增加产品生产。再加上技术与管理的差距,国产品难以与进口品竞争。越是如此,消费者越是趋向于购买进口商品,从而形成比较高的进口倾向

38、,结果本国的同类工业难以发展。现实要求发展中国家需要良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条件。剩余物资出口论(亚当斯密):一国参与国际贸易以后,生产能力的充分使用就可以把满足国内需要后的剩余产品对外出口,该理论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是实现一国资源充分利用的条件,因而会促进该国经济的增长。大宗产品出口理论(李嘉图):一国利用原材料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本国的收入,进而提高该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第一是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外贸依存度较高,那么对外贸易对该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就比较大,如果依存度较低,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来实现经济增长,那么对外贸易的

39、作用就较小。第二是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如果一国的出口商品都是需求弹性较低的初级产品的话,对外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比较小,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悲惨增长,如果出口的是属于高附加值的制成品的话,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就会比较明显。进口关税的经济影响:1.关税的消费效应: (a+b+c+d)。横轴表示进口国的供求量,纵轴表示市场价格。Dd需求曲线,Sd供给曲线。贸易前,价格Pw,消费者的需求量OD0,国内供给量OS0,进口量为S0D0。此时消费者剩余a+b+c+d+f,生产者剩余是e。征税PwPt后,价格Pt,需求量OD1,国内供应量OS1,进口量S1D1。消费者剩余减少到f。结论:进口关税的征收会损害

40、进口国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消费的产品量减少D0D1量。2.关税的生产效应:+aRP(实际保护率)=(V-V)/V (关税额/增加值) V=Pw-Pt V表示关税额加上本行业增加值。假定自由贸易条件下,每套服装价格1000元,国内生产需使用进口500元中间投入品,则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内生产附加值为1000500500元。假定对服装征30%进口关税,中间投入品不征税,则征税后国内生产附加值为1000(130%)500800元,ERP(800500)/500100%60%。如果对中间投入品征30%进口关税,则征税后国内生产附加值为1000(130%)500(130%)650元,ERP(65050

41、0)/500100%30%。3.关税的财政收入效应:+c 4.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根据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关税将增加受保护商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5.关税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征收进口关税意味着保护本国的厂商垄断或默认国内厂商的垄断,妨碍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可能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6.进口关税对一国经济的净影响: (a+b+c+d)a+c= (b+d)b是生产扭曲,即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率下降;d为消费扭曲,即征税后由于价格提高使得消费者需求和消费量下降,从而造成资源闲置的损失。总之,关税有利于进口国的生产者和政府,不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会降低

42、进口国总体的福利水平。7.上述分析是假定进口国是一个“小国”,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面对的外国供给曲线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线。如果进口国是一个“大国”,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则关税造成的净福利影响是e(b+d),上升还是下降不确定。出口国的情况:进口国征收进口关税,将刺激国内生产者增加产品的生产,相应地会代替一部分进口。同时征收关税以后,该产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进口国对进口品需求的减少,这种进口规模的缩减意味着出口国的出口商不得不减少产品的出口。如果出口国生产规模保持不变,该国的国内市场上在原有价格水平上的供给就会大于需求,从而迫使厂商降低商品的市场售价。这种价格的降低显然对消费者有利,而对

43、生产者不利。由此可见,征收进口关税有利于进口国的生产者和政府以及出口国的消费者,而不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和出口国的生产者。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进口配额对一国福利的影响由于其所规定的进口量通常要小于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所以配额实施会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上涨,从而导致福利的下降。小国图示在自由贸易下,国内外价格相同,为Pw ,国内生产和消费分别为OQ1、OQ2,进口为Q1Q2。现对进口设置一限额,假定限 额为Q3Q4,而且Q3Q4 Q1Q2,于是国内价格由原来的Pw上涨为Pq,国内生产增加至OQ3,国内消费减少至OQ4

44、。此时,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为增加部分,而消费者剩余减少了,损失为(a+b+c+d)。与关税不同的是,实施配额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财政收入。综合起来,配额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a-(a+b+c+d)=-(b+c+d),其中b、d分别为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b+d为配额的净损失。至于c,在关税情形下我们知道它表示政府的关税收入,因此可被抵消,称为配额租金,它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利润,它的去向视政府分配配额的方式而定。分配许可证的方法:一是竞争性拍卖 ;二是固定的受惠;三是资源使用申请程序。配额与关税的比较:1.配额比关税更严厉,在征收关税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出口商试图进入课征关税的

45、市场,那么只要在产品价格或质量上有竞争力就有可能渗透进该国的市场;而在采取进口配额措施的情况下,无论出口国生产的产品在价格或质量上有多强的竞争力,由于进口的数量是确定的,出口国都不可能打入进口国市场。2.关税的征收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而配额的实施则是限制商品的进口量或进口金额,因此配额在实施上和对进口限制的程度方面更直接、更易于控制。3.关税成为政府收入,而配额租金可能成为政府收入,也可能成为进口商收入。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直接:现金,津贴。间接:税收优惠。出口补贴的经济影响:1.有助于出口规模扩大;2.减少了消费

46、者剩余;3.政府支出增加,加大纳税人税赋。在自由贸易下,世界价格为Pw,国内消费和生产分别为OQ1和OQ2,此时出口量为Q1Q2。如果政府给予本国出口生产者每单位产品金额为s的出口补贴,则本国出口生产者现可以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成本进行生产,如图所示,出口生产者的生产由原来的OQ2扩大到OQ4。在政府的补贴下,厂商愿意增加其产品的出口量至Q3Q4 ,此时国内的供应量减少到OQ3 。这种过度出口造成国内供应的减少,从而国内的市场价格上升为Ps,高于补贴前的价格Pw,由于价格上升,国内消费减少至OQ3。可见,出口补贴扩大了产品的出口,但这种出口是“过度出口”,是靠牺牲本国正常消费增加的出口。出口国的生

47、产者剩余增加了a+b+c,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同时政府增加了b+c+d的补贴开支。所以,出口补贴的福利净效果=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补贴(b+d )。出口补贴是负效应,作用:1.在出口国政府看来,如果短暂的出口补贴损失,或消费者福利损失,能够促成该国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或者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等长远利益,那么这种损失也许是值得的。2.从进口国的角度看,出口补贴是一种威胁。因为接受补贴的产品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将产品销到国外市场,从而会挤垮进口国的同类工业,对此各国都采取一些反补贴措施,以反对因出口补贴而带来的“不公平竞争”。倾销类型:持续性倾销;掠夺性倾销。不

48、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倾销,都不利于进口国的生产者,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因此倾销会招致进口国国内生产者的反对。持续性倾销:是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限期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条件有三个:(1)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2)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需求弹性不同。国外市场的需求弹性比国内市场的需求弹性要大;(3)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分割的。左图表示企业在国内市场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H)和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MRH);右图表示本国企业在国外市场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F)和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MRF)。边际成本曲线与企业国内外市场的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分别决定了其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量,再由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曲线,可确定对应销售量的市场价格,企业在国内外的销售价格分别为PH、PF,由于国外市场的需求曲线更为平坦(需求弹性相对较大),故对应的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掠夺性倾销: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掠夺性倾销的有害性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