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8甬DX-01 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pdf

上传人:mom****oy 文档编号:40187 上传时间:2021-05-25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3.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甬DX-01 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8甬DX-01 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8甬DX-01 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8甬DX-01 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8甬DX-01 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宁波市工程建设地方细则 2018 甬甬 DX-01 宁波市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海绵乡村设计指引 Design guidelines for sponge country design in Ningbo 20180104 发布 20180301 实施 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发布 宁波市工程建设地方细则 宁波市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海绵乡村设计指引 Design guidelines for sponge country design in Ningbo 2018 甬甬 DX-01 主编单位: 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2、委员会 实施日期: 2018 年 3 月 1 日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 甬建发20183 号 各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房产建设、设计、 节能评估、审图、施工、监理、质监等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提升城镇、乡村的排 水系统,结合宁波乡村的实际情况,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 增强防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宁波地区乡村的雨水 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由宁波市 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已 通过专家评审,现批准发布,

3、编号为 2018 甬 DX-01,自 2018 年 3 月 1 日起执行,相关文本可在宁波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网(h ttp:/ 本设计指引由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编制 单位负责技术条款的具体解释。 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8 年 1 月 4 日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前前 言言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提升城镇、乡村的排水系 统,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 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乡村。宁波市已成功申报海绵城市 建设试点,为结合宁波乡村的实际情况,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 增强防涝能力,促

4、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宁波地区乡村的雨水控制 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为指导和促进宁波 市海绵乡村建设,特制定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 (以下简称指 引) 。 本指引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共分 5 章节和 5 个附录内容包括: 总则、术语、总体指引、设计指引、乡村典型海绵设施等。 本指引由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 宁波市城建设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 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以上单位,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指引主编单位及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主编单位: 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

5、起草人:主要起草人: 刘刚蓉 张 华 金 洪 张稳妥 岳奇峰 姚 吉 蔡金君 陈志诚 王 坤 王亦哲 汪瑶瑶 吴建波 孙 柯 蔡 黎 主要审查人:主要审查人: 桑方圆 张黎建 侯永龙 马林海 叶晓东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1 目 次 1 总 则 . 1 2 术 语 . 2 3 总体指引 . 5 4 设计指引 . 6 4.1 水生态及水环境 . 6 4.2 水资源及水安全 . 9 4.3 低影响开发系统 . 10 5 乡村典型海绵设施 . 13 5.1 绿色屋面 . 13 5.2 下沉式绿地 . 15 5.3 透水地面 . 16 5.4 植草沟 . 17 5.5

6、 生物滞留设施 . 19 5.6 雨水塘 . 21 5.7 生态驳岸 . 22 附录 A 各县市多年平均月降雨量及蒸发量. 25 附录 B 各县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对应关系 . 27 附录 C 各县市暴雨强度公式 . 28 附录 D 海绵乡村设施主要植物应用名录 . 29 附录 E 相关计算 . 38 引用标准及文件名录 . 45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1 1 总总 则则 1.0.1 本设计指引旨在指导宁波地区乡村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海 绵建设模式,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 挥乡村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

7、作用,有效 缓解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乡村提供设计 依据。 1.0.2 本设计指引适用于指导宁波市行政区域内的海绵乡村建设。一 般情况下,海绵乡村设计范围仅为自然村的海绵设计。 1.0.3 以下地区的建设项目设计应注意: 1 特殊污染源地区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2 陡坡坍塌、滑坡灾害易发的危险场所;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 境易造成危害的场所,其他有安全隐患场所应考虑安全因素对海绵性 设施的影响。 1.0.4 海绵乡村设计除应符合本设计指引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 浙江省及宁波市现行相关标准、规范、导则的规定。 学兔兔

8、 w w w .b z f x w .c o m 2 2 术术 语语 2.0.1 海绵乡村 sponge country 指乡村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 有良好的“弹性” ,让水在乡村的迁移、转化和转换等过程中更加“自 然” 。海绵乡村涉及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多个方面。 2.0.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指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 化的入渗、滞留、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 量占全年平均总降雨量的比例。 2.0.3 年径流污染削减率

9、annual runoff pollution removal rate 雨水经过预处理措施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物理沉淀、生物净化等作 用,场地内累计多年平均得到控制的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占多年平均 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比例。 2.0.4 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用于 确定海绵性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 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2.0.5 流量径流系数 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2.0.

10、6 雨量径流系数 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2.0.7 面源污染 non-point sources pollution 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通过降水或融雪的径流冲刷 作用,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江河、湖泊、水库、港渠等受纳 水体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形式污染。 2.0.8 点源污染 point sources pollution 工业废水、城镇(乡村)生活污水进入受纳水体前未达到排放标 准造成的污染。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3 2.0.9 初期雨水

11、径流 first flush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体量的降雨径流。 2.0.10 雨水渗透 stormwater infiltration 利用人工或自然设施,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 水。 2.0.11 雨水调蓄 stormwater detention,retention and storage 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雨水储存指在降雨期间储存未经处理的 雨水。雨水调节指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量的雨水,削减 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 量。 2.0.12 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绿

12、地、水面等。 2.0.13 绿色屋顶(种植屋面) green roof 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 顶部以及平台、露台上由表层植物、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具有一 定景观效应的绿化屋面。 2.0.14 植草沟 grass swale 用来收集、输送和净化雨水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 其他海绵单项设施、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 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2.0.15 植被缓冲带 grass buffer 指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和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 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 2.0.16 下沉式

13、绿地 sunken green belt 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 下沉式绿地分为狭义下沉式绿地和广义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式绿 地指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在 200 mm 以内的绿地; 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 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 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2.0.17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system, bioretention cell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净化雨水 学兔兔 w w w .b z f x w .c o m 4 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

14、土壤层、过滤层构成。包括:生态 滤水带、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是广义下沉式绿地中 的一种。 2.0.18 雨水湿塘 stormwater wet pond,stormwater wet basin 用来调蓄雨水并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天然或人工水塘,雨水是主 要补给水源。 2.0.19 生态驳岸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指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 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 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 2.0.20 透水路面 pervious pavement 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

15、要求的地面结构。 2.0.21 TSS 指标 Total Suspended Solid,Total Suspended Substance 水质中的总悬浮物。是指水样通过孔径为 0.45m 的滤膜截留在 滤膜上并于 103105 烘干至恒重的固体物质,是衡量水体水质污 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计量单位是 mg/L。 5 3 总体指引总体指引 3.0.1 海绵乡村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管治并 重的原则。 3.0.2 海绵乡村设计应当体现宁波市的乡村的特点,突出乡村的特殊 性,并采用本地化的参数和资源进行设计。 3.0.3 海绵乡村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16、结合自然;生态型设施优先;源头、小型、分散的设施优先;低成 本、易维护的设施优先。 3.0.4 海绵乡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的水生 态,并综合考虑地区排水防涝、水污染防治和雨水利用的需求,结 合生态环境、气候及土壤等现状条件与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防止 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实现乡村“水生态良好、水环 境改善、水资源充足、水安全保障”的建设目标。 3.0.5 海绵乡村建设项目应在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工程设计阶段 开展适合乡村的海绵设施的分项设计。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海绵 设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等。 3.0.6 海绵乡村设计的各阶段均应体现海绵设施

17、的平面布局、与景观 绿化系统的竖向关系、与排水防涝系统的衔接关系、以及重要节点 的构造与做法等内容。 3.0.7 乡村海绵设施建设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不应对人身安 全、建筑安全、地质安全、地下水水质、环境卫生等造成不利影 响。 6 4 设计指引设计指引 4.1 水生态及水环境水生态及水环境 4.1.1 一般规定 1 海绵乡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 敏感区。 2 保护水生态及水环境的主要措施包括面源污染控制、点源污染 控制、内源控制系统及水生态修复系统。 3 面源污染控制 1)降雨初期雨水地表径流污染宜进行控制,未经净化处理的雨 水不宜直接排入水体。 2)农田面源污

18、染控制可采用化肥减量、土壤与绿化肥流失控制 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 3)畜禽养殖面源控制可采用粪尿分类、雨污分离、固体粪便堆 肥处理利用、污水就地处理后农地回用等技术。 4 点源污染控制 1)雨水管渠不得有污水接入;非降雨时段,合流制管渠不得有 污水直排水体。 2)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排放口宜结合汇水范围内 的源头海绵性改造措施进行整治。 5 内源污染控制 1)垃圾堆放点清洗、冲地废水需有效收集,接入周边污水系 统,不应排入雨水系统。 2)水体水生植物和岸线植物的季节性收割后残体、季节性落叶 及水面漂浮物应及时清理。对于黑臭水体应加强水体底泥污染物的 清淤疏浚。 6 水生态修复 1)

19、对原有硬化岸带进行生态护岸改造。应选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的护岸形式,如植生型砌石护岸、植生型混凝土砌块护岸等;对于 流速较缓的河段可选用自然驳岸。 2)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等技术方法,利用 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除去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 7 染物。 3)综合考虑水质净化、景观提升与植物的气候适应性,尽量采 用净化效果好的本地物种,并关注其在水体中的空间布局与搭配。 4)采用跌水、喷泉、射流,以及其他各类曝气形式有效提升水 体的溶解氧水平。通过合理设计,实现人工增氧的同时,辅助提升水 体流动性能。 4.1.2 现状主要问题及技术对策 1 垃圾堆放点废水直接进入雨水口。

20、技术对策:局部设排水沟将废水输送至污水系统。 2 水面漂浮物等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技术对策:加强管理及时清理、水生植物种植净化、生态浮岛净 化、人工增氧曝气等。 3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 技术对策:宜采用化肥减量、生态拦截沟渠控制面源污染。 4 地表径流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河岸“硬化”现象严重。 技术对策:将硬化岸带改造为生态型驳岸。地表径流雨水通过生 态堤岸排入水体。可对老驳坎进行生态改建,新建隐形驳坎。 图图 4.1.2.4 驳坎改造示意图驳坎改造示意图 5 污水直接排河或合流制管道污水直排。 技术对策:在污水直排口可增设截流设施接入污水处理系统或对 污水进行就地处理,也采取人工湿地

21、等生态治理的方法。 8 图图 4.1.2.5 人工湿地示意图人工湿地示意图 6 雨水排放口未经处理直接排河。 技术对策:雨水排入水体前设置雨水塘、生物滞留设施、调蓄净 化池等海绵设施。 图图 4.1.2.6 排口未经前处理构造排口未经前处理构造示意图示意图 9 4.2 水资源及水安全水资源及水安全 4.2.1 一般规定 1 海绵乡村建设应积极倡导雨水资源化利用。雨水回收后可用于 道路浇洒、绿化农田灌溉等。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探索溪水、河水等 代替自来水作为杂用水水源的可行性。 2 雨水回用水质应根据不同用途按国家、地方相关的规定执行。 3 乡村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等设计参数应满足国家、地方相关的

22、规定。现状建成区域的雨水排放系统原则上维持现状,重点区域及低 洼严重积水区域需通过专项研究确定改造方案。 4 雨水管渠设置应考虑与海绵设施的衔接。有条件时,雨水管渠 宜优先引入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处理、调蓄,再排入自然水体。 5 乡村内用于蓄洪、排水的河道、湖泊、湿地、沟塘等自然设施 应控制水域面积率,乡村建设时不应随意填埋占用。 6 内涝防治系统设计以统筹考虑, 初期雨水污染控制, 合流溢流, 污染控制和雨水利用等工程措施,设施设计时可兼顾水量控制和水质 控制。 4.2.2 现状主要问题及技术对策 1 农田水资源利用不足 技术对策:将农田排水沟收集的雨水,经生态湿地净化,水质达 标后用于灌溉

23、农田。 2 屋面雨水未充分利用。 技术对策:采用雨水桶(罐)等收集,回用于生活杂用水。 3 排洪设施破环严重。 技术对策:排水沟渠修复,尽量采用生态的手法。 4 蓄洪功能的水体填埋占用。 技术对策: “归还”水体。采用生态型驳岸,并增加水体景观性。 5 地面“硬化”严重。 技术对策:结合现状宜增加绿地面积,改造硬化地面增加其透水 性。 10 4.3 低影响开发系统低影响开发系统 4.3.1 一般规定 1 海绵乡村建设应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 海绵建设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 2 乡村海绵设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性、景观性、安全性。 3 海绵乡村建设控

24、制目标宜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 削减率等。 4 海绵乡村设计的各阶段均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平面布局、 与园林绿化系统的竖向关系、与排水防涝系统的衔接关系、以及重要 节点的构造与做法等内容。 5 乡村海绵设施设计中,应与项目相应的竖向、园林、建筑、给 排水、水利、结构、道路、经济等相关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采 取有利于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案。 6 海绵乡村建设应符合宁波市各层次规划的要求,并优先采用非 工程性措施,低影响开发的各类工程措施之间应有效协同,与周边环 境相协调,注重其景观效果。 7 乡村海绵设施收集的雨水水质可用于农田浇灌或就地回用,水 质应达到国家、地方相应的规

25、定。 8 适用于海绵乡村建设技术措施主要有: 渗:透水地面、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 渗井等。 滞:植被缓冲带、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绿色屋顶、生态 驳岸等。 蓄:景观水体、雨水罐、蓄水池、雨水湿地、湿塘等。 净:植被缓冲带、植草沟、雨水湿塘、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生物 滞留设施、生态驳岸等。 用:浇灌回用、道路浇洒、景观水体补给等。 排:植草沟、渗管、渗渠等。 4.3.2 设计程序 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程序及各阶段工作重点如下: 1 可行性研究 1)资料收集 在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之前应进行资料收集,主要收集的资料 11 包括地块的低影响开发相关控制指标、土地出让条件、水文地

26、质勘 探资料(包括工程地质条件、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地下水条件 等)、地形资料、下垫面情况、周边地块情况等。 2)整体分析 依据收集到的资料,对设计地块及其周边地块的地形、地貌、 地势、标高、土质、绿化情况、水体情况、地下水情况、污染源情 况、排水防涝情况、防洪情况、构筑物情况等进行整体解析,根据 分析结果提出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初步思路。 3)方案设计 根据地块的整体分析结果,结合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控制指标, 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设计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对地块进行 汇水分区划分,并确定各汇水分区的措施规模和措施实施位置。方 案设计过程中应进行技术比选、经济比选,同时考虑景观效果,提 出最优设

27、计方案,确定工程投资。 2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阶段应对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进行精确定位,对控制指 标进行核算,与地块其他工程设计内容做好衔接。 3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阶段宜按本指引要求逐项精细设计低影响开发技术 设施,落实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 4.3.3 乡村低影响开发系统 1 乡村海绵建设之前,应对区块土壤渗透性能等进行勘测,对现 状建筑结构进行评估。应结合现状绿地分布、建筑布局、景观水体、 广场等情况,充分利用既有条件设置海绵性设施。 2 建筑平屋面或坡度较缓的屋顶,且屋顶荷载能力高,宜改造建 设绿色屋顶。无条件设置绿色屋顶的建筑宜采用雨水管断接的方式将 屋面雨水汇入地面绿化或景观水系统

28、进行消纳。对于无条件设置绿色 屋顶且周边无足够绿化空间的建筑,可选择分散设置雨水桶(罐)或 调蓄池,对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回用。 3 乡村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 理后引入道路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雨水渗透、储存、调 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海绵性设施进行处理。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 横坡坡向、 坡度, 充分考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 12 便于雨水径流汇入。 4 乡村绿地及广场应在满足自身功能条件下,充分利用大面积的 绿地与景观水体,设置雨水渗滞、调蓄、净化为主要功能的海绵性设 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径流。 5 现有景观水体应发挥其雨水调蓄功能,雨

29、水径流经植草沟,雨 水花园等处理设施后作为景观水体补水水源,严禁市政自来水作为景 观水体的补水水源。 6 保护乡村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自然水体。对 于硬化岸带和河床的河道,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应进行生态修 复和恢复,并根据调蓄水位变化选择适宜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 土植物。充分利用滨水绿带、护岸、景观水体对雨水进行调蓄、净化 和安全排放。 13 5 乡村乡村典型海绵设施典型海绵设施 5.1 绿色屋面绿色屋面 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 屋顶绿化等, 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 种 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JGJ 155) 。 1 适用条件: 适用于平屋顶(采用水泥抹面) 、平台或坡度较

30、缓的屋顶。如坡 度超过 15%时需增加防滑、防冲蚀等设施;新建建筑设计中应将绿色 屋顶与屋面荷载、防水等要求一起考虑;已建建筑如经过荷载核算符 合承载条件,可采取简单绿化的做法,将各层厚度和荷载相应减小。 2 功能、特点: 1)滞留、净化屋面雨水,降低径流污染; 2)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外温度; 3)释放氧气,滞留飞尘,改善空气质量; 4)固定二氧化碳,减少碳排放; 5)提高绿化面积,美化环境。 3 典型结构: 绿色屋顶结构主要包括:防水层、保护层、排水层、过滤层、种 植土壤层和植物。 图图 5.1.3-1 绿色屋面构造示意图一绿色屋面构造示意图一 14 图图 5.1.3-2 绿色绿色屋面屋

31、面构造示意图二构造示意图二 4 关键技术要求: 1)种植荷载包括植被层、种植土及其他耐根穿刺防水层以上的 做法构造。 2)绿化屋面应按设计要求铺设防水层,其材料可选用改性沥青 防水卷材、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聚氯乙烯防水卷材、高分子 防水材料等,厚度应根据种植屋面工程技术程 (JGJ 155)中规定 的数值选取。 蓄水检查防水层施工完毕并经自然养护 2d 后, 蓄水 (最 浅处不小于 10cm)48h,检查无任何渗漏后验收合格。 3)当植物根系有可能刺穿防水层时,应设置保护层,可采用热 塑塑料等保护膜,厚度宜大于 30mm。 4)排水层可采取天然砂砾、碎石等材料,厚度宜大于 30mm,最

32、大排水能力大于 4L/(m2 s) 。 5)所用土工布的单位质量宜为 200300g/m2。 15 5.2 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狭义)是指比周边地面或道路低的绿地,利用植被 截留和土壤渗透,滞蓄、下渗、净化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生态型雨 水渗透设施。 1 适用条件: 下沉式绿地可设置在乡村居住区、道路两侧、广场及停车场等场 地周边绿地中。 2 功能、特点: 1)截留初期雨水,净化径流雨水水质,减少水体污染; 2)控制雨水径流量,削减峰值流量; 3)增加渗透面积,减少热岛效应。 3 典型结构: 图图 5.2.3 下沉式绿地构造示意图下沉式绿地构造示意图 4 关键技术要求: 1)下沉式

33、绿地低于周围路面 100mm200mm。 2)根据其对周边用地的重要性,设置溢流口,溢流口设置在距 离路面大于 200mm 以外的绿地内,其顶标高应高出绿地 50100m m,且不高于周边路面标高;溢流口做法可参考传统雨水口做法,其 箅子形式可根据排水量计算和景观需求确定。 3)下沉式绿地下沉的深度要根据绿地土质、汇水面积、绿地面 积和植被种类等综合考虑。 4)溢流排水管可根据土壤渗透性能或设计需求使用打孔渗透 16 管,且需放置在不易堵塞的碎石层。 5)下沉绿地调蓄容积应以其有效蓄水深度进行计算,有效蓄水 深度是下沉绿地完成面距溢流口进水标高的高差。 5.3 透水透水地面地面 透水路面是利用

34、透水材料替代传统的混凝土、水泥、沥青等,铺 设广场、 停车场及人行道等硬化路面, 使其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前提下, 提高雨水的下渗能力,减小下垫面径流系数的设施。透水路面按照面 层材料分为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和透水砖路面。 1 适用条件: 透水砖路面一般用于乡村居住区荷载较小的道路。透水水泥混凝 土路面、透水沥青混凝土可根据需求用于乡村道路。 2 功能、特点: 1)削减雨水径流量,减少对硬化铺装的冲刷; 2)有效净化雨水径流,延缓径流流速。 3 典型结构: 透水路面结构层应由透水面层、基层、垫层组成,包括封层、找 平层与反滤隔离层等功能层。 4 关键技术要求: 1)透水路面应满足荷载、

35、透水、防滑等使用功能及耐久性要求。 2)透水路面坡度不宜大于 2%,当坡度大于 2%时,沿长度方向 应设置隔断层,隔断层顶宜设置在透水面层下 23cm。 3)透水路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透水找 平层、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 4)透水面层应满足下列要求: 渗透系数应大于 1 10-4m/s,可采用透水面砖、透水混凝土、草 坪砖等,当采用可种植植物的面层时,宜在下面垫层中混合一定比例 的营养土;透水面砖的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 8%,透水混凝土的有效 孔隙率不小于 10%。 当面层采用透水面砖时, 其抗压强度、 抗折强度、 抗磨强度等应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 中

36、的相关 规定。 17 5)透水找平层应满足下列要求: 渗透系数不小于面层,宜采用细石透水混凝土、干砂、碎石或石 屑等;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面层;厚度宜为 20mm50mm。 6)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应满足下列要求: 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中、粗砂或天然 级配砂砾料等,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 有效孔隙率应大于 10%,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 20%;垫 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150mm。 7)透水路面材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 JJ/T 190、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135、 透水砖路面技 术规程CJJ/T 188、 透

37、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 25993 的有关 规定,同时应符合其它现行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规程。 5.4 植草沟植草沟 植草沟是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性设施,一般通过重 力流收集雨水并通过植被截流和土壤过滤处理雨水径流,可用作收 集、输送雨水的生态设施。 1 适用条件: 植草沟一般适用于乡村绿地,道路两侧绿化带,广场、停车场等 不透水地面周边的绿地, 及各类集中绿地。 可以同雨水管网联合运行, 条件适合时也可代替雨水管网,在完成输送排放功能的同时满足雨水 的收集及净化处理的要求。 2 功能、特点: 1)生态的雨水输送途径,截流径流污染物; 2)滞留雨水径流,削减径流峰流量; 3)增

38、加绿地景观效果; 4)造价低,可节约管道建设维护费用。 3 典型结构: 18 图图 5.4.3 植草沟构造示意图植草沟构造示意图 4 关键技术要求: 1)植草沟适合各种土壤类型,种植土壤不小于 30cm。 2)植草沟中心线距离建筑基础至少 3m,如果浅沟距离建筑物小 于 3m,应于植草沟和建筑之间铺设防水材料。 3)当植草沟长度过长(大于 100m)或穿路时可采用暗渠(管) 配合输送雨水。 4)植草沟坡度大于 5%,长度超过 30m 时,可考虑增设台坎, 以减少流速,增加入渗雨水量。台坎由卵石、砖块、木头或混凝土等 材料制成,一般 715cm,每 46m 设置一处或每条浅沟设置 2 处。 5)

39、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6)植草沟内植物宜选用耐涝、耐旱类灌木及草花类植物。 7)雨水口高出沟底 50100mm,溢流口设置间距不大于 40m。 8)如工程需要增加渗透设施,可在沟底布置渗透管。 9)渗透管敷设时在四周设置不小于 100mm 厚的碎石层,渗透层 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的搭接宽度不小于 200mm。 19 5.5 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 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主要用于处理高频率的小降雨以及小 概率暴雨事件的初期雨水,超过处理能力的雨水通过溢流系统排放。 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

40、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 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等。 1 适用条件: 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适用于乡村居住区、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 地。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 1m 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 3m(水平距离)的区域,可采用底部防渗 的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2 功能、特点: 1)减少雨水径流、削减峰值流量; 2)净化雨水经流水质,减少径流污染; 3)下渗雨水,涵养地下水; 4)增加渗透面积,减少热岛效应; 5)形式多样、适用区域广、易与景观结合,建设费用与维护费 用较低,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典型结构: 生物滞留设施按结构可分为简易型和复

41、杂型两类。 图图 5.5.3-1 简易型简易型生物滞留生物滞留设施设施构造示意图构造示意图 20 图图 5.5.3-2 复杂型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构造示意图构造示意图 4 关键技术要求: 1)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 1%,应 设置挡水堰(台坎) ,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 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2)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盖篦溢流井、溢流 口或溢流竖管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 100mm。 3)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 4)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 防止周

42、围原土侵入,土工布单位质量宜为 200300g/m2。如经评估认 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 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5)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涝性能和土壤渗透 性能来确定,一般为 200300mm,并应设 100mm 的超高。 6)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 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换土层底部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 层,土工布单位质量宜为 200300g/m2。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 100m m 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 7)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 250300mm,,可在其底 部埋置管径为 100150mm 的打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 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 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21 5.6 雨水塘雨水塘 雨水塘是具有受纳、滞留和调蓄来自服务汇水面雨水径流功能的 水塘。 1 适用条件: 雨水塘可应用于公园、滨河等集中绿地具有较大空间的功能区, 也可设置在需控制雨水径流量的区域。 2 功能、特点: 1)控制峰流量,减少径流量,降低区域洪涝风险; 2)净化雨水径流,去除径流中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市政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