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二下教材梳理.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006605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教材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下教材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下教材梳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下教材梳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下教材梳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二下语文教材重要内容整理故都的秋(郁达夫)主要内容:通过描绘“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的深深眷念。主要写法: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2、反衬(对比):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守财奴(巴尔扎克)作者:巴尔扎克,

2、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主要内容:1、情节:围绕葛朗台“爱财骗财守财”这一线索,设置三个主要情节: (1)抢夺梳妆匣(2)诱骗继承权 (3)看守密室 2、人物:葛朗台是一个专横冷酷、贪婪吝啬、虚伪奸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守财奴的典型形象。他是个极端的利已主义者,

3、也是个十足的拜金主义者。他不仅对外人,即使对自己的亲人也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对金钱的追逐,聚敛,守护完全支配了了他的心灵。 3、环境:法国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上升和封建贵族没落的更替时期。体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主要写法: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肖像及其它细节描写。拿来主义(鲁迅)1、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

4、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

5、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2、主旨: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3、手法: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这是鲁迅杂文突出的写作特点之一。他巧妙地用继承一座大宅子来作比喻,通过论述对这所大宅子的态度来阐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巧妙贴切,生动具体,深入浅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比喻手法运用得所以巧妙,不仅由于整个比喻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

6、也是贴切的。“孱头”“昏蛋”“废物”自不必说,“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之类也无不如此。对比的鲜明和反衬的强烈,是本文写作上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本文名为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正是鲁迅杂文极有章法、极有功力的表现。先破字当头,切中时弊地展开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立在其中,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以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果然,在历数了“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文章急转直下,提出“拿来主义”,

7、便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拿来主义”的难能可贵也显得十分突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等,便成了“拿来主义”的很好的铺垫。胡同文化汪曾祺1、创作背景:这篇文章,是作者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对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2、选材:本文作者说起胡同文化,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书名是“胡同之没”,序言自然围绕“没”字下功夫。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

8、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看似悠闲散漫,但其中的内在联系却是非常紧密的。3、思想感情: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作者许多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某种传统文化的没落,作者的感情态度,首先是豁达,不保守、不顽固,与时俱进,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作者是相当留恋的,对于北京胡同文化的许多方面,作者也是很推崇、并融合其中的。但他并没有因为胡同文化日趋没落而痛心疾首,相反以一种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时世交替。其次,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的,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许多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文化水乳交融,

9、比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正合作者清心淡泊的性格。所以作者经过那么多政治风波和人生挫折,还能保持平和的自我,不浮躁、不功利、不媚俗。其三,作者对胡同文化有所反思、有所批判。作者很清醒地认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日趋扩大,人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封闭”意味着思想保守、意味着行动落后。而“易于满足”“安分守己”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4、语言特点:本文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比如开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几句话完全是平直的描述,没有什么文辞的修饰

10、,即使打比方,也充满生活气息,“像一块大豆腐”,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但是说出来却让人感到不枯燥,有滋有味;“四方四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事物的特点描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言简字约,但是准确、生动;汪曾祺作品的语言,还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四字四句,语如连珠,既雅致,又通畅,毫无生硬滞涩之感,将古典语言与现代语言巧妙地融合贯通,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对象特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

11、部、易难、总分总)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引资料、画图表说明语言:科学性(准确简洁)、文学性(形象生动)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一定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主旨:通过描述“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颂扬了他智勇无畏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的爱国精神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写作特点:(1)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2)运

12、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主旨:本文作者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张,劝谏唐太宗克制欲望、不骄纵、不偏听、赏罚公正,做到“十思”,同时又阐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一代忠臣魏征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写作特点:1. 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2. 骈散结合新序二则 刘向延陵季子将西聘晋的主题是“诚信”。季札拜访徐君时,读懂了徐君对其所佩宝剑流露出的羡慕眼神,在心中许下了赠送宝剑给徐君的诺言,即使后来徐君已死,季札仍要“脱剑致之嗣君”,以示其不“欺心”,讲诚信。文章围绕“心许之”因而多次“脱剑致之”,展开了一波三折的描述,

13、通过对话描写,表现季札的真挚诚信。宋有得玉者先写子罕以不贪为宝,彰显其可贵之处;再写“儿子”与“鄙人”选取对自己有利的物质利益,与贤者选取精神至言作对比,点明子罕所宝的是至高的道德品质,由此得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的结论。文章通过设喻的手法,强调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和操守。训俭示康司马光本文的中心主旨集中在“俭”字上,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一是论述奢侈的弊端。文章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朝中榜样以及孔子名言等层层铺叙,表明了崇俭鄙侈的态度。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由浅入深,步步推进;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本文大量援用例证和对比的手法,但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

14、点,故而繁而不赘,博而不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过秦论贾谊一、创作背景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主旨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

15、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三、材料第1段着重写秦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史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第2段结尾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件都没有。然而,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便止。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第3段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

16、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便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四、手法1、对比论证方法(一)六国与秦的对比。(二)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三)陈涉与六国的对比。2、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3、借古讽今 作者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师说韩愈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

17、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2、文

18、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捕蛇者说,爱莲说等。3. 创作背景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4. 主旨中心论点

19、:古之学者必有师。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5.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比论证。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情况对比;2、“爱其子”择师而教与“于其身”耻学于师的现象对比;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与“士大夫”群聚而笑之的现象对比。 石钟山记苏轼一、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

20、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二、主旨 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的命名的原因,表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 一叹、一笑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三、材料石钟山记是一篇带考辨性的记游性散文。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四、手法1、因事说理(寓理于事),寓情于景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2、比喻、

21、拟人手法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劝学荀子一、题解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等。“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本文以“劝学”为题,旨在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与修养。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荀子的散文结构严谨,气势浑厚,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简练而绵密,善用排比和比喻。荀子

22、的内容涉及到哲学思想、政治主张、立身之要、处世之道、学术论辩和治学方法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二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而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并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

23、性。荀子学问博通,长于论辩,故其文章多长篇大论,必畅所欲言、发挥尽致而后已。所著荀子一书,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子各家的气概,如今存有32篇。三主旨和手法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却通篇充满形象感,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而贴切的比喻之中,而且运用比喻时手法及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仿佛信手拈来,却又能启迪思考,令人心悦诚服。大量运用短句式的排比是劝学的又一个语言特点。短句式和排比句式使文章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更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于其中。同样,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劝学的一大特色。通过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