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006410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一章 皇帝与皇权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zhun)顼(x)、帝喾、尧、舜(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三)皇帝的由来: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

2、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宫室、山陵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

3、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2、饮食、服饰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

4、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3、车马、仪仗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4、医疗(了解)历代负责天子、后妃等医疗保健事务机构不断发展、完善且日趋庞大。周有医师;秦为太医令丞;汉初属太常。后改少府;隋唐专设太医署 ;宋改称为太医局;元以后改太医院。负

5、责皇帝医疗保健的御医皆须医术高明、品行端正,有时也征聘民间名医入宫。御医为皇帝寝宫,先行君臣之礼,然后膝行向前,由两名御医分别跪诊左右手,诊毕互换,再叩问皇帝自身感觉。待一切完毕后,叩拜退出,集体协商开具药方,并将诊治日期、缘由,处理方法等详细记于历簿之上,与在场的院使、院判等共同签名、包封,加盖官印,以为后日依据。药方奏准后,交御医、院判、太监等尝药之用,另一碗加盖“御药谨封”之印,进于皇帝。如果药效不佳,御医轻则罚俸,重则谪戌、处死。倘若医治无效,皇帝死亡,则院使、院判、御医等有关人中员照例治罪。5祭祀五礼:吉、嘉、宾、军、凶祭祀典礼规格:大祀、中祀、群祀古代帝王的祭祀典礼按规格分为三等,

6、即大祀、中祀、群祀。大祀:一般包括祭祀天、地、上帝、太庙、社稷(有的朝代列入中祀)等,皇帝必须亲临主祭。祭祀前要经过一系列斋戒、沐浴、更衣等仪式,以示诚心敬畏。中祀:一般包括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太岁等(也有将日、月列入大祀的)。群祀:指祭祀群庙、群祠的活动。中祀和群祀不必皇帝每次亲临,可命皇子或王公亲贵代为主祭。6、婚娶皇帝大婚:皇帝成婚(纳后)称“大婚”。(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古代皇帝死后,臣下照例要为之上尊谥、定庙号。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亦即为皇帝的神主奉祀太庙所用的称号。庙号最早在商朝即已出现,汉承其制,以后历代往往称第一

7、代皇帝为“太祖”、“高祖”,第二代皇帝多为“太宗”,第三代以后一般皆称某“宗”。谥号:始于周初,即根据其一生的所作所为给予相应的称号。秦始皇弃而不用。汉初恢复,以后遂成定制。徽号:一般说来,皇帝初登极或遇重大庆典,朝臣照例要为皇帝上徽号。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照例要放在首位,从“法天隆运”到“孝慈神圣”皆为历年所上徽号,“纯”则为谥号。年号:为皇帝记录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汉武帝时。皇帝的年号多用两个字,个别情况也有用四个字的。元代以前,皇帝的年号常因出现“祥瑞”或发生重大事件等原因而更改,因而

8、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某皇帝的年号一经确立,一般不再改元,所以一个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故后人常以年号作为该皇帝的代称。二、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皇族:在封建社会中,不仅皇帝本身的权位至高无上,凡与之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无不享有常人无法企及的特权和地位。这一以宗族关系为纽带构成的特殊阶层,称为“皇族”或“宗室”)。(一)太上皇太上皇也称上皇,用于皇帝对自己父亲的尊封,始于秦始皇对其父庄襄王的追封。后代一般老皇帝退位后即被尊为太上皇。(二)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皇太子:为皇位法定继承人的称号。也称“储君”、“储贰”、“皇储”。皇太子居室又称“东宫”。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除了皇太子之外

9、,还出现过“皇太弟”、“皇太孙”等名号。 皇太弟:当皇帝的弟弟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时,即称“皇太弟”;皇太孙:以皇太孙的身分直接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称“皇太孙”。(三)诸王及一般皇室成员诸王: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儿子除嫡长子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则封为诸王。除皇子之外,其他宗室成员一般也享有封爵及俸禄,历代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 靖难之变-名词解释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家天下,大封子弟为王,规定诸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和起兵靖难的权力。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继位,由于诸王擅权跋扈,而接受齐泰等人的建议削藩。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攻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齐泰等人被灭族。朱棣即位

10、,是为明成祖。(四)公主公主:为帝王女儿的封号。地位极高,一般视同亲王或列候、其礼仪、府第、服饰、俸禄等皆有专门的规制,非常人所能企及。皇帝的女儿为公主,皇帝的姐妹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为大长公主。清代称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嫔之女称“和硕公主”。下嫁:公主出嫁,称“下嫁”,礼节隆重,仪制繁复。尚公主:娶公主者称为“尚公主”。例加驸马都尉官衔,清代称为“额驸”。为求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汉朝曾长期奉行“和亲”政策。随文帝时将义城公主嫁与突厥可汗,唐朝也曾先后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土蕃赞普等等。公主一般不参与朝政事务,但也有例外,如唐朝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恃宠而骄,索贿揽权,但最终都没得

11、好下场。三、后妃制度(一)后妃制度:古代后妃包括太皇太后(皇帝祖母)、皇太后(皇帝母亲)、皇后(皇帝正妻)以及大大小小的妃嫔(皇帝姬妾)。(二)后妃历史变故:夏商时期,天子之妻称妃,周朝始称后。秦始皇称皇帝,封其正室为皇后,历代相沿而成定制。人殉制度正式废止时间: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才下诏将人殉制度正式废止。(三)外戚也称国姻、外舍、外家,用于指皇帝的母家、妻族。后妃之父称“国丈”,兄弟则称“国舅”。(四)太后临朝1、吕后称制自秦统一以来,第一个以皇太后临朝称制的,是汉初的吕后。西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执政。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吕后临朝执政八年。她继续推行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先后废除

12、秦以来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减田租,奖励农耕,放宽对商人的限制等等。从公元前195年汉惠帝即位,到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十余年中,吕后一直是汉朝实际上最高统治者。2、则天皇帝683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

13、生,受到历史的谴斥。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3、慈禧垂帘慈禧三次垂帘听政:1861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1873年,载淳(同治帝)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阴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

14、上谕”,实行变法。9月,那拉氏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四、宦官制度1、宦官:宦官也称太监、寺人、阉(奄)人等等,专指那些被阉割后,用于管理皇宫内部事务,承担宫中各项役使,侍奉皇帝、后妃及皇族成员人的。五刑:墨、劓、剕fei、宫、大辟古代宦官的来源: 一为罪臣、亡国者、战俘及其子弟,二为边疆民族或属国的贡纳,三因贪求富贵,又苦于无仕进的机会,遂走上自宫充宦官以显达的痛苦道路。2、东汉宦官参与朝政始于汉和帝时期的郑众。郑众诛杀窦氏(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3、唐代宦官高力士:玄宗曾对人说过:“高力士在宫中,我睡觉也安稳。”李辅国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为太子的心腹。“

15、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宗室贵人也以“五郎”尊之,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程元振、鱼朝恩等。4、明代宦官: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的王振。后王振于土木之变中被杀。成化时,增设西厂,汪直为提督,屡兴大狱,得专刑杀,以至天下但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正德时期,刘瑾等八

16、个宦官,勾结成夥,人号八虎。天启时,宦官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结,独揽内外大权,同朝内文武大臣结为阉党,大有权倾帝王之势。崇祯帝(思宗)虽然定逆案,逐阉党,但最后仍不免走上宠信宦官的老路,让高起潜、曹化淳先后得势,直至明亡。5、清代宦官清朝规定宦官必须为汉人.清朝的宦官制度开始于顺治帝时期。安德海、李莲英等。五、血腥的皇位继承(一)沙丘之变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二)戾太子案戾太子刘据,是汉武

17、帝的儿子。他是卫皇后所生,所以也称卫太子。“戾”,是刘据死后的谥号。刘据的命运,是因为“巫蛊之祸”而发生重大转折的。直指绣衣使者江充,利用汉武帝父子政治倾向不同的矛盾,制造了太子宫中埋木人行“巫蛊”的冤案。汉武帝病重时,江充奏言病因就在于“巫蛊”。于是汉武帝任命江充全权查处。江充接受要长安大规模调查“巫蛊”一案指令后,“胡巫”受江充之命,在调查“巫蛊”时不仅实行严刑逼供的方式,甚至制造假现场,导致冤案。(三)杨广夺嫡公元600年,即隋朝开皇十九年,杨广“诬以谋反”的法宝罩到杨勇头上,杨坚立刻下令把杨勇贬为平民,囚禁深宫。改立杨广当皇太子,杨广取得了夺嫡成功的全面胜利。公元604年,即隋朝仁寿三

18、年,杨坚前往长安西北一百二十公里外的仁寿宫避暑,不料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杨广入宫侍奉父皇之时,趁机在其父的病榻之前侮辱了他早就垂涎三尺的宣华夫人。不久,杨坚便口吐鲜血而死。即位后,马上将杨勇赐死。(四)血溅玄武门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唐朝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秦王、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1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五)雍正继统及秘密建储第二章 古代官制与官吏选拔制度一

19、、古代官制1、古代中央官制:秦汉时期为三公、九卿制。三公:是左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2、自魏晋至随唐:三省、六部成为中央政府机构的主要部门。三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分称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长官为尚书、侍郎等3、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丞相)明代:以内阁(大学士)作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清代:以军机处(军机大臣)取代内阁的权力,成为最高在枢机构。4、地方机构:从秦汉到随唐,基本实行郡(太守)、县(县令)两级或州(刺史)、郡、县三级。明清时期大体上分为:省(总督、巡抚)、道(道员)、府

20、(知府)、县(知县)四级。5、勋:也称勋官,始于南北朝,为授予有功者的官号,但无实际职掌。明代分为文勋、武勋。爵:为古代贵族封号的等级。品官:品为古代官员的级别。补子:是指古代官员所穿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标志其品级的图饰。故官服也称“补服”、“补褂”。清代文官绣鸟,武官绣兽。6、避讳制度避讳:是指古人在正式场所言谈或写文章时,要避免用及君主或自己祖父、父亲的名字,对孔子的名字也要避讳。古代常用的避讳之法:(1)改字法(2)缺笔法(3)空字法避讳制度开始于汉代,盛行于隋唐,清代最为严苛,民国废除。二、经济制度(一)我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公社土地公有制、贵族土地占有制

21、、封建官僚地主庄园与自耕小农小块土地所有制并存等三种形态。1、原始社会实行公社土地公有制度2、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代中叶,均田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二)赋役制度1、夏商时期:贡典。2、西周时期:九贡、军赋3、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

22、役税)很重。租调制:西晋的占田法内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N有了保障。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

23、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一、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三、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

24、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中的货币比重。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

25、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三)古代货币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今天的提系杆秤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三、军事制度(一)先秦兵制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二)秦汉军制秦统一全国后,征兵制被推行到全国各地.当时以郡县为单位征兵,男子一生中要当两次兵:一次参加警卫部队,叫做正卒,一次参加戍边部队,叫做戍卒汉承秦制,仍将兵役作为国家的主要徭役,称为“番上”制度。(三)魏晋南北朝军制三国时出现了世兵制,父子相继为兵.北朝时期军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西魏时宇文泰在大统九年(543)创立府兵制度.(四)隋唐军制隋朝继续实行府兵

26、制.唐朝中期,开始实行募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是以农民受田为前提,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749,府兵制正式废止.(五)宋元军制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禁军是主要力量。(六)明清兵制明代在军事上制定卫所制度.将全国军队编为卫所军和京卫军.清代前期兵制主要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后又出现防军及所谓“新军”。四、官吏选拔制度(一)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从先秦至魏晋南朝先后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度、察举学校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演变。自随朝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直到清未,一直作为封建国家选拔统治人才的主要途径。所谓“世卿世禄”制度是指国王及诸侯将各级官职依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给自

27、己的亲族(也包括部分旁姓贵族)世袭占有。(二)察举即由公卿、列侯及各州刺史、郡守相等对各自的属史或治下士人进行考察,选择品行端正、学识渊博或有一技之长的人以贤良、文学、孝廉、方正、秀才、茂才等名目举荐给朝廷,或经考试,或直接授予官职。(三)“九品中正”制度220年,汉丞相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于各郡设立“中正”官,负责访察本郡士人,按品学和才能分为上下至下下九品,朝廷按品授官,称“九品中正”。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度遂为科举制度所代替。(四)科举制度开始于随朝:随初,随文帝杨坚废除为世族袭断的“九品中正”制度,于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正式开科取士。入试者不论出身、门

28、第,但凭考试成绩予以录用。隋炀帝杨广设进士科。唐代增设秀才、明经、明法、明算、一史、三史及武举诸科,仍以进士科最受重视。 明清时期形成一整套自下而上完整的科举考试制度。参加科考者须通过:童试(县、府、院三场,中试者称生员);乡试(省级考试,中者称举人)、会试(礼部考试,中者称贡士)及殿试(皇帝亲自考试,中者称进士,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始取得作官司资格。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统治者决定推行新的学校制度,科举制度宣告废除。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为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五)恩荫:为朝廷高级官员或有功于

29、国家者的子弟享有的特权。凡因殉于国事而荫其子孙者,称“难荫”。军功:凡因从军而受到保举,进而取得做官资格者。捐纳:即用钱买官。捐监:读书人可通过向国家交纳一定的钱粮而取得监生资格,称“捐监”。第三章 少数民族关系一、秦朝边疆各族的发展(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2)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二、汉朝边疆各族的发展(一)汉与匈奴的相处。A、汉初对匈奴“和亲”: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骑兵掠夺我北部边郡。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带军队迎战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西汉鉴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文景一面与

30、匈奴“和亲”,一面积蓄力量。B、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反击的准备已经完成;西汉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匈奴则失去了水草丰美宜于六畜蕃息的河西走廊。C、呼韩邪单于降汉和昭君出塞。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其中一部的呼韩邪单于降汉。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D、东汉时期匈奴的分裂,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

31、;北匈奴进攻东汉,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公元73年和89年,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北匈奴政权瓦解后,鲜卑族逐步西进,占据匈奴故地。逐渐发展成为又一个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二)西域各族1西域的“城郭诸国”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三十六国,绝大多数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西域诸国多以城郭为中心,史称“城郭诸国”。2西域的社会经济西域各国大都以农业立国,也有一些以牧业为主,少数专门从事游牧。有的能自铸兵器。 诸国人口多少不一,各国语言也不同,翻译官在西域官职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张骞通西域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32、目的:为了联络西迁的大月氏共击匈奴。意义:张骞是西汉政府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促成了欧亚几个文明的汇聚,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他的勇敢坚毅精神为后世景仰。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扩大西汉的影响,加强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 意义: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2、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军事、政治,保护商旅往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3班超经营西域王莽统治时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中断,匈奴势力乘虚而入。公元73年,窦固击败北匈奴之后,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

33、缚和奴役,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四)唐代民族关系隋朝时突厥人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唐和东突厥的关系唐初,太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2、唐和西突厥的关系唐太宗640年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流域的辽阔地区。武则天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南诏曾接受唐玄宗所赐的云南王封号;吐蕃与唐几次通婚,保持“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三、明朝的民族关系14世纪末,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等部。瓦刺部向明朝进攻,明军大败,发生了“土木之变”。于谦领导北京军民,打败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衰落后,鞑

34、靼俺答汗与明朝维持了和平友好关系。16世纪,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后来,女真族改名满洲族,后金政权改国号为“清”。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秦汉对外关系:1、西汉初,燕人卫满入朝鲜。2、传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日本求取仙药。二、唐朝的对外关系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唐朝和日本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始祖。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中国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西亚的物品也输入到中国。三、明朝的对外关系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

35、西洋。戚继光等爱国将领,肃清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一次胜利。16世纪,西方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四、欧洲传教士来华1、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时间:635年(唐太宗)。唐武宗时被禁绝。2、元代,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明朝建立后禁绝。3、明朝中期,第三次传入中国。明朝末年,传教士如罗明坚、利玛窦、熊三拔、邓玉函、汤若望等。4、清初,清政府专门在北京宣武门内建立教堂。5、中国第一幅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的地图皇舆全览图。6、1688年中俄正式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1727年9月1日中俄双方再次签订布连斯奇条约。1728年6月25日,中俄正式签订恰克图条约。布连斯奇

36、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法律上丧失了北部边境的大片领土,并使沙俄获得了在北京贸易和传教的权力。7、鸦片战争前,广州成了清王朝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8、乾隆时期,英使马嘎尔尼来华。9、1816年,英国复派使臣阿美士德来华。第五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龙凤崇敬(一)龙凤崇敬中国古代的龙凤崇敬源于人们对身外世界的疑惑和敬畏。龙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各个民族几乎都将龙看作吉祥、力量或希望的象征,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凤为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能在火中再生,雄为凤,雌为凰,合称凤凰。 最高统治者则利用人们对龙凤的崇敬,自封“真龙天子”,将龙凤作为帝、后的象征,向人们灌输“君权神授”理念,从而构成中

37、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二)巫史的出现商周时期的巫和史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巫和史在当时是最有学问的人,巫偏重鬼神,擅长歌舞音乐和医治疾病;史偏重人事,负责记人事、观天象,对典章制度更为熟悉。但巫与史通常又集二任于一身,所以后世往往合称为“巫史”。(三)阴阳、五行、八卦1.阴阳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日照向背。周易中,阴阳用以形容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属性,后人将其引申为两种相互对应、此消彼长的现象或事物。2.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在尚书洪范中原为构成宇宙万物的5类基本物质要素。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将阴阳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创立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38、,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以后,不断有人将五行附会于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从而衍生出五色、五方、五脏、五性等。3.八卦八卦是周易中的8种符号,各有其名称和象征意义。八卦初为商周巫史卜筮(shi)所用,后传至民间,用以卜算吉凶祸福。“”(阳)和“一一”(阴),称为爻,三爻组成一卦,得八卦,也称经卦,两个经卦依次排列,得64卦,也称别卦。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周文王推演为64卦。每卦和每爻都有文字说明。据说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而解释卦辞、爻辞的则为孔子。(四)诸子争鸣与儒学产生1、儒家学说的产生儒家是春秋后期由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创立的

39、一个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产生不久就在诸子百家中取得了显学的地位。孔子(前55l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概括起来就是恢复周礼,待人宽厚、诚信、谦让,不要把自己不希望的东西强加于别人。他承认天、命、鬼、神对人类的支配作用,世界观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重人事轻鬼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死后,儒学分为8派,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两派。他们将各自的思想注入儒家学说,形成儒家内部的两个对立派别。孟子,名轲。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门下。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被后人视为儒家正统,尊为亚圣。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性善理论。在此

40、基础上又提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统治者应实施王道和仁政。只有法先王,行仁政,复井田,省刑罚,轻赋役,使黎民不饥不寒,才能顺民心,得民望,使自己的江山稳固。二、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统治地位的确立与变化(一)独尊儒术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博士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与“君为臣纲”为核心的新儒学,大力倡导独尊儒术。建元五年(前136),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置五经博士,专任儒生,负责解释儒家的五经。第二年,凡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被一律罢黜,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入朝,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包括“六经”:诗经

41、、尚书、礼经、乐经、易经、春秋以及论语、孟子等。乐经今已失传,故一般只说“五经”。南宋时朱熹将记录孔子思想言论的论语、记载孟子思想言论的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编在一起,合称“四书”,并著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成为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刘歆)(三)玄风蔚然玄学产生于曹魏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他们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开儒道结合之先河。西晋初年的嵇康、阮籍则公然宣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诋毁名教,玩世不恭。玄学的最后完成是在西晋末年,向秀、郭象等宣扬“名教出于自然”,彻底走上了儒道合一的道路。(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理学是在传统儒学基础上

42、吸收了某些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集中在宋、明两代,也称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也称程朱理学;另一派是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也称陆王心学。两派对宇宙起源、理气(即精神与物质)关系等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看法,但总的来说应属于唯心主义内部分歧。南宋大理学家朱熹集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之大成,提出以“理”、“气关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或称“绝对精神”)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而“气”是万物生成的材料,理在气先,理气结合生成万物。他认为“人欲”是与天理相对立的,只有“灭人欲”,才能“

43、存天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学的代表人物,观点与朱熹针锋相对。他认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中期王守仁接受陆九渊的思想,并吸收佛道两家的某些观点,形成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他的心学核心内容是所谓的“心外无物”。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人心的体现,离开人的“本心”,一切都不复存在。(五)儒家的思想特征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的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5点:1.奉孔子、孟子为宗师,孔孟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构成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内容。2.重伦理、教育,重人事而轻鬼神,是一个将知识、心理、伦理、政

44、治结合在一起的政治学说。3.重传统文化,主张“克己复礼”、效法先王,尤其推崇以尧、舜、文、武及周公为代表的古代圣贤,以之作为后世的楷模。4.以“仁爱”为思想核心,以“中庸”为处事准则,用“内省”(自我反省)来自我约束,将天地人和作为追求的理想境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数千年来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5.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经典,历代儒生常常通过注疏经书的方式对儒家学说进行阐发。(六)诸子争鸣当时学术流派计有140多家,被称为先秦诸子,或诸子百家。其中以儒、道、墨、法、名、阴阳、农、杂、纵横、小说10家影响最大,皆有著名代表人物和反映该派政治思想、哲学观点

45、的著作,两汉就有“九流十家”的提法。还有兵家与医家也很著名。1、墨家墨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提倡“兼爱、尚贤、尚同”。2、道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提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主张“清静无为”。3、法家早期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李悝。主张以法治国。著成法经一书,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典。李悝以后的法家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等。真正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是战国末年的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继承荀况的“性恶论”。提倡君主专制,主张法、术、势三位一体。4、兵家所谓“兵家”,就是专门研究军事学说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

46、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军事著作。孙膑著有孙膑兵法。5、名家是以研究事物的名称、概念等为主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惠施、公孙龙。6、阴阳家以“阴阳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所谓的“阴阳五行”推断人间的祸福吉凶。齐人邹衍将阴阳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创立了所谓“五德终始”学说。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1、谶纬:西汉末东汉初,“谶纬”之风大盛,所谓“谶”即借神灵之名作出某种的预言,常常是图文结合,故出称“图谶”;纬则相对经而言,即假托神意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王莽、刘秀都曾编造过图谶,为其做皇帝制造舆论。2、桓谭著有新论,对谶纬之学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以其创立的唯物主义形神

47、关系论,批判了精神不死的唯心主义谬论。3、王充著有论衡。哲学思想:“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4、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写了神灭论。5、清初三先生: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著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宋论、黄书、噩梦等。顾炎武著成日知录一书,主张“经世致用“。黄宗羲世称“黎州先生”。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集等,提出“唯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一、文学(一)文学的时代特点:1、如先秦文学以神话、散文、诗歌为主;2、汉、魏、两晋、南北朝,在赋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上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3、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主高峰;4、宋元时期,词、曲、戏剧空前繁荣;5、明清两代,一种更加通俗而接近生活的文学形式小说兴起并迅速发展,同时在戏剧领域里也取得了新的成就。无论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