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历史精华讲义.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004259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4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精华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高中历史精华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高中历史精华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高中历史精华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高中历史精华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讲 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古代农业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一、生产工具 、 耕作技术、水利(1)夏商周:木、石 耕作形式:刀耕火种 耒耜(2)春秋战国:铁器 西周出现、春秋出现铁农具牛耕(精耕细作)春秋后期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垄作法;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渠(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3)西汉:耦犁,出现犁壁(可以把土按一个方向翻倒),耧车(播种);代田法; 漕渠、白渠、龙首渠(4)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翻车 (人力)(5)唐:曲辕犁(江东犁)变化: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增加了犁评,可调节深浅。是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突破,出现标

2、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筒车(水力)(6)宋朝:高转筒车(7)明清:风力水车二、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 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集体劳动(1)性质: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名义上归周王所有,由其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2)内容: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集体耕种,千耦其耘,遭受剥削和奴役。(3)作用: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封建地主占

3、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土地兼并影响: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兼并的措施: 均田制。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抑制兼并的目的: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增加政府收入。(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原因: 根本:生

4、产力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表现:鲁国“初税亩”、管仲“相地而衰征”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作用: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确立:战国秦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封建社

5、会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牲畜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除缴纳赋税外可供自己支配,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营规模很小。一方面,迫使他们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封建的赋税、徭役以及自然界的灾荒瘟疫之下,时刻面临贫困、破产的威胁。三、农书西汉氾胜之书 元朝王祯农书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二)古代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1)发达原因: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才能取得诸多成

6、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2) 重要成就:冶金业 商周:青铜铸造业繁荣(如司母戊鼎等)西周: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西汉: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百炼钢南宋:开始使用焦炭冶铁制瓷业 商朝:烧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彩 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明清:青花瓷,瓷都“景德镇”丝织业 世界最早养蚕缫丝 商朝:出现织机,丝织品 西周:能生产提花织物 西汉:开设长安东西织室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重要成就:元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7、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明中叶以后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花楼机3、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明代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中产生 首先是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2)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基本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雇佣关系(4)发展缓慢的原因: 农民受剥削重,极端贫困,无购买力; 地主和商人赚钱买房置地,影响扩大再生产(造成土地兼并); 封建国家重农抑商;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评价: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总趋势,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只是出现在上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由于受到封建制度

8、的束缚,发展非常缓慢。(三)商业、对外贸易、城市一、商业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人”的来历。周“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原因: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人社会地位提高。(3)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艰难。(4)隋唐时期除都市商业发展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市的变迁 有严格的地点限制: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坊”严格分开。特 点 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

9、,闭市后不许交易。2、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1)两宋的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市的变迁 城市中坊和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了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为首的较大的市镇。 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出现瓦子(瓦肆,专门的娱乐场所)(3)元代交通安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1)明清政策固守重农抑商,对商人征收重税,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

10、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资本主义萌芽。(2)表现: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 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如徽商和晋商(宁绍商人、闽商)。二、对外贸易:1、汉朝开辟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2、唐朝 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重视对外贸易)3、宋朝 外贸范围: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

11、、“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海禁” 原因:日本浪人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成倭患,走私、抢劫,危及到明朝统治。 内容:禁止官民私自下海(2)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乾隆 开广州一处通商,设立“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后果:a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c 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3

12、)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结果: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造成了国库空虚三、城市1、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政治型、商业型、手工业型、外贸港口型(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的原因 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表现: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安史之乱

13、之后)2、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2)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3)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四)古代商业政策一、重农抑商(1)实施: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2)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汉武帝重农抑商背景:汉初社会经过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方法: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均输平准) 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算缗告缗) 商人社会地位低结果:抑制富商大贾,私营工商业者也受到严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

14、家抗衡(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4)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 保护了封建经济尤其是农业发展,确保了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消极作用: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第2讲 中国近现代经济第一部分 农业一、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

15、界资本主义市场。 表现:由于洋纱的涌入、洋布的输入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织”与“耕”分离。列强对中国农副土特产品的大量收购,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准备了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2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 农民阶级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

16、想,根本无法实施。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民族资产阶级 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 打土豪分田地 进行土地革命二、现代建国后(1949) 计划经济体制119501952 年 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开展生产互助合作运动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

17、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 19531956 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运动(公有制) 原因: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内容: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从农业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意义: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严重

18、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1978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公有制 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实质: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a 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b 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分 工业(机器生产)一、近

19、代工业(18401949)1资政新篇:1859 年,洪仁玕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2洋务运动 19 世纪 60 至 90 年代 地主阶级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调整统治政策,他们学习西方。 代表人物:洋务派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主张及目的: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内容: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9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自强”旗号曾国藩

20、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19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求富”旗号目的: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筹划海防 80 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培养人才 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作用:开近代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惨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第二,洋

21、务派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举步维艰第三,企业中近代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使之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第一,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第二,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

22、激。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民主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革命性和进步性,软弱性和妥协性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 世纪末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列强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概况: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数额增大;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

23、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5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19121919 年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热情。 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社会基础。 一战爆发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

24、发展最快,烟草、火柴、榨油和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也较快。并涌现出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著名实业家。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特点: 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的根本原因: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短暂的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影响:中国的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

25、基础。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6清末新政 1901 年揭开序幕目的:通过实行“新政”,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继续维持其专制统治。内容: 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的机构,如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改革兵制,大规模扩练新军; 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等。评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了军事实力,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总体上看,仍未能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在实行“新政”的过程中,清

26、政府大量增加捐税,更促使人民不断起来反抗,革命运动日益高涨。7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19271936原因: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虽不同性质战争接连不断,相对而言仍属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对民族工业的破坏不很严重。表现:无论是原来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特别是制碱工厂 15 家,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8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经济日益萎缩 19371945 在沦陷区,抗战期间日本大肆吞

27、并,在华北,采取“军管理” 、“租赁”等形式将民族企业吞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的压榨。9 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9451949原因: 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结果: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二、建国后建设成就 1949 至今1过渡时期 19491956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

28、952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多年战争破坏。成就:到 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为后来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内容: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 三大改造(改变生产关系)方法:农业、手工业:参加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和平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

29、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就:主要在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发展生产力)历史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成就取得的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和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苏联的帮助; 广大农村和各行业的支援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 探索十年(1)探索 1956 中共八大 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内容:主要矛盾: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确的经济方针: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评价: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

30、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8 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 原因:党的领导人主观上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建设 内容: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大办农业(大放卫星) 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评价:大跃进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结果

31、:造成了 19591961 年经济困难。原因: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1960 年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目的: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 核心: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结果:1962 年得到初步恢复,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探索十年成就: 成就:工业: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两弹” 大庆、胜利、大港油田;电力工业增长很快 铁路:新修八千多里,兰新、包兰铁路 取得成就原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1960 年“八字方针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

32、61976) 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对经济领域破坏的主要表现: 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经济取得成就的原因: 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4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 至今)(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会议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工

33、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历史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安徽 四川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1984 年以后 中心环节:以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主要内容: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改革方面: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

34、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效益得到显著提高。经济改革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 国内改革遭到重重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建立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35、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 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到 21 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巨大作用: 20 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 9的增长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并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1980 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

36、头、厦门。(广州、福建)选择原因:邻近港澳、华侨众多、资源丰富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 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 年形成了沿海开放地带。浦东的开发和开放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步骤,中国 90 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成果: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取得成就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

37、断的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3讲 世界经济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市场出现(1)原因: 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对黄金、白银需求量日益增加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遍地黄金的描述,使西欧人向往东方。 直接原因:商路不畅造成的商业危机。 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 思想因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孤立冒险,开拓进取、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2)史实: 时 间 人

38、 物 国 别 支 持 者 到 达地 1487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王室 好望角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王室 印 度 1492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王室 美 洲(3)影响: 对世界: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对欧洲: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革命:世界市场雏形;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物价猛涨,促进了封建主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对亚、非、拉: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开始了黑奴贸易

39、(三角航程),并开始侵略亚洲,给亚非拉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二)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拓展(1)荷兰殖民扩张17 世纪 欧洲的主要金银市场、国际金融中心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 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 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2)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争夺日不落帝国 16 世纪,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17 世纪初,英国大规模地殖民扩张,专门成立了殖民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 英荷冲突:三次英荷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英法

40、冲突:1756 年1763 年七年战争,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土地。(3)殖民扩张的影响 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的双重影响: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工业革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对全世界而言: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三)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背景(1)前提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2)积聚了丰富的资本。英国通过海外贸易、殖民

41、掠夺和奴隶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资本。(3)有大量的劳动力。圈地运动盛行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农产品,同时扩大了国内市场。(4)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技术知识的积累。(5)必要性18 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的迅速扩大2、主要发明: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中期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1765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英国)1785 改良蒸汽机交通运输业:富尔顿: 汽船 (美国) 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国)美国工业革命进行中的重要特点与贡献生产的标准化新兴产业部门: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3、工业革命影响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

42、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1)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亚当斯密国富论)。(2)促进了近代城市化进程。(3)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新兴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西方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

43、市场最终形成1、背景:(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2)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3)科学技术的进步(4)必要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2、主要发明及表现: 19 世纪七十年代(1)电力的广泛应用: 理论基础:(英) 法拉第 电磁感应现象(德)西门子:发电机 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涌现。(法)国人德普勒: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 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德)卡尔本茨 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美)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 (美)莱特兄弟 飞机交通: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1876 年 美国人贝尔发明xx(4)化学工业的发展(5)钢铁时代 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3、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迅速应用于生产4、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1)垄断的出现原因:19 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影响: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本降低,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质: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