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伤寒学习题知识分享.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981170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学习题知识分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伤寒学习题知识分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伤寒学习题知识分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伤寒学习题知识分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伤寒学习题知识分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伤寒学习题精品文档伤寒论习题第一章 绪 论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A春秋时代 B西汉末年 C战国时代 D晋代 E东汉末年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

2、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A.113首 B.112首 C.111首 D397首 E.245首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A

3、.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二)X型题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 C内经的成书年代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

4、地位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有:A.正气的盛衰 B.发病的季节 C.邪气的轻重 D.治疗的当否 E.感邪的性质6.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5、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八纲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的概括B.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C.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D.八纲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体现着八纲E.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7.影响伤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A.体质因素 B.自然因素 C.文化因素 D.种族因素 E.社会因素8.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A.越经传 B.循经传 C.表里传 D.上下传 E.手足传9.六经病发病的方式有:A.合病 B.并病 C.直中 D.两感 E.晚发10.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 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D.明

6、确标本,分清缓急 E.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伤寒:2.六经:3.六经病:4.六经辨证:5.传变:6.直中:7.合病:8.并病:9.两感:10.表里传:(二)填空题1.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 和 两部著作。2.现今通行的两种伤寒论版本是 本和 本。3.一般而言,三阳病的治则是以 为主,而三阴病的治则是以 为主。4.六经病是 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 ,也可看作既 ,又 的证候群。5.六经辨证是以 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 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三)判断说明题1伤寒论成书于西汉末年。2.

7、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3.伤寒论所论述的伤寒是狭义的。4.六经的实质是指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5.东汉末年,中医认为人体感受外邪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四)简答题1.简述“伤寒学”的概念,并说明确立“伤寒学”的依据。2.试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有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不同?4.六经病为什么会发生传变?试述传变概念及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5.简述“合病”、“并病”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6.为什么说伤寒论系统运用了八法,请举例说明。(五)论述题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2.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哪些。3.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

8、是什么关系?4.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5.伤寒论的基本治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1.E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成书年代的掌握。2C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作者的掌握。3.C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注家及学术发展史的掌握情况。4.B 此题审查对并病概念的掌握。5.C 此题审查对合病概念的掌握。6.B 此题审查对伤寒概念的掌握。7.B 此题审查对伤寒传变方式的掌握。8.D 此题审查对伤寒发病方式及传变规律的掌握。9.B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所载方剂数量的掌握。10.B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论述内容与全书性质的掌握与了解。(二)X型题:1ABDE。本题审查对伤寒学研究内容的掌握

9、。2ABCE。本题审查对伤寒学构成要素的掌握。3.ABCD。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的掌握。4.ACDE。 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成就的掌握。5.ACD。 本题审查对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的掌握。6.ABDE。 本题审查对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关系的掌握。7.ABE。 本题审查对影响伤寒发病因素的掌握。8.ABC 。 本题审查对六经病传变方式的掌握。9.ABCD。本题审查对六经病发病方式的掌握。10.ABCD。本题审查对六经病证基本治则的掌握。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2.六经:是生理性概念,即太阳、

10、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由于每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3.六经病:是病理性概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群。4.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5

11、.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常并称。6.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7.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8.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9.两感:指以表里相合的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起病方式。10.表里传:指六经病传变时表里相合的两经相互传变。(二)填空题1、伤寒论 金匮要略2、明赵开美复刻宋本 /宋林亿本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3、祛邪 扶正4、中医基础理论 不同阶段 互相联系 相互独立5、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12、外感疾病(三)判断说明题1、不正确。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2、不正确。伤寒论一书不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证治,还阐述了部分杂病的证治,为外感热病与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与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不正确。伤寒论以伤寒为名,书中又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等,所以全书所论应属广义伤寒的范畴,但从全文的篇幅来看,又重在以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主。4、不正确。六经即太阳、阳明、太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才是病理性概念,才可以看作外感

13、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5.不正确。秦汉时代,直至东汉末年,中医对人体感受外邪的认识,多局限于“邪从肌表皮毛而入”,而“从口鼻而入”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四)简答题:1“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确立“伤寒学”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本学科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无疑是中医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其次,本学科有近一千八百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

14、发展史,而到明清之际,就已有学术流派的形成。虽然学者对学术流派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学术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流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其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朝鲜、韩国,都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对伤寒论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研究成果。本学科的研究领域,除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之外,尚包括其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学术沿革,以及历代注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成就、时代特征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第四,伤寒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不仅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而且还涉及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

15、诊断学、方剂学等学科,其在中医药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对伤寒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连续不断的学术发展史,众多的学术流派,大批的研究人员,大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范围清楚,是中医诸多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学术地位。伤寒论这一学术领域,已由一部著作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丰富研究内容的独立学科。当前提出伤寒学的概念不仅具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2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

16、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其三,药学理论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扬光大;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古汤液经,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其五,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在充分综合前人理论,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亲身反复的临床验证总结而来。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在素问热病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二者又有显著的差别。素问热病的六经分证只论述了热证、实证,未涉及寒证、虚证,其证候变化也只讨论了两感一种,其治疗仅提及汗、下两法,既不具体,更不完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则全面论述了风寒温热之邪侵袭人体之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

17、、邪正消长、表里出入、虚实转化、阴阳盛衰等多种病证及其变化规律;其治疗不仅包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而且又有针药并行、内服外导等法;所载方剂,不仅配伍严谨,主治明确,且又列出其禁忌证、加减法、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较素问热病的六经分证有了巨大的进步,它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4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综合反映,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其他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以及合病、并病等证候。传,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多互称。影

18、响传变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邪气不能内传;若正气衰弱,则易致邪气内传;若邪气已内传,但正气恢复,已具驱邪外出之力,则可使病情由阴转阳,由里出表。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若感邪重,其势较盛,外邪直袭而入,则必然向内传变;若邪气不甚,或在正邪斗争中邪气已衰,则无力内传,或虽已内传,亦有外出之机。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进行正确的治疗,关系到疾病的传变与否及传变的趋向。5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以及三阳合病等。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

19、并病、阳明少阳并病,少阳与阳明并病等。6伤寒论系统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如治太阳表证,有麻黄汤、桂枝汤之汗法;治痰实阻滞证,有瓜蒂散之吐法;治阳明里实证,有三承气汤之下法;治少阳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治少阴寒化证,有四逆汤之温法;治阳明热证,有白虎汤之清法;治太阴病,有理中汤之补法;治蓄血证,有抵当汤之消法等等。(五)论述题1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不同阶段,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

20、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2其一,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其二,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

21、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其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四, 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其五,创制和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其六,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

22、。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的内容,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第一,八纲辨证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概括,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是对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种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具体分析。第二,八纲辨证的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的内容包容于八纲辨证之下。如六经中太阳病,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从八纲辨证来分析,自然属于表证。但仅据表证,还不能够指导治疗,必须结合其有汗无汗、脉紧脉缓来进一步辨别,有汗者为表虚,无汗者为表实。只有这样,才能准

23、确地选用解肌祛风或辛温发汗的方法。第三,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相辅相成的,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处。总之,完善于明清之际的八纲辨证,虽说来源于内经,却是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得到启发而加以系统化的。4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方面,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

24、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其他经络同样也是如此。另一方面,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十二经脉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会出现相应证候。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其他经络亦是如此。三阴经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不无关系。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但值得提出的是,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

25、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5伤寒的基本治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对每一病证,均遵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之阴阳、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然后按照病因、病性、病位的阴阳属性确定其相应的治法,提出了一系列论治的方法与规律。二是祛邪扶正,分清主次。一般而言,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但疾病是复杂的,治则也须据病情而定,何时祛邪,何时扶正,或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必以病情虚实状况为依据。三是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六经病证,不论采取扶正,还是祛邪,无论是正治,还是反治,皆以协调阴阳,以平为期为准则。四是明确目标,分清缓急。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故治有先后。一般情况重在治本,此是论治之,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急则治标,此是灵活之变法。先表后里为常法,而先里后表为变法,表里兼治为权宜之法。五是正治反治,依证而行。大多数情况下,表象与本质相符,故多用正治法;但若有疾病表象与本质不一致,如真寒假热证,即当用反治法。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