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用智慧创造价值2卷首语2020 年,中国向世界承诺“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悄然展开,这场变局或将改变未来世界能源的格局。2021 年,“双碳”成为年度热词,为此,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联合智慧支持方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首度独家推出“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并最终形成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旨在通过科学、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双碳”价值。通过指数研究,发现同业企业间“双碳竞争力”的差距,为提升“双碳竞争力”找到方向及方法。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逐步推广并
2、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实际影响的碳排放权交易(ETS)市场,都彰显出中国全面转向可持续、低碳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企业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碳排放要求。而从看不见的二氧化碳到看得见的碳排放竞争力,企业转型已是势在必行。值此承上启下的关键转型之际,白皮书从四个维度入手,协助企业全方位评估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从而全面、真实地呈现出企业的“双碳”现状,进而为各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协助企业评估自身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程度,了解并激发“双碳”价值,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共同面向传统能源、地产、零售、新能源、汽车、银行
3、、TMT 行业的近百家头部企业展开调研,广泛收集中国企业的“双碳”情况和目标,并为企业优化碳排放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言献策。为企业致胜“碳中和”时代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启示。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业务主席 邹娟中国经营报社副总编辑、中经报智库负责人 汪静 3用智慧创造价值目录CONTENTS概况与研究方法 05洞见 08榜单 18“双碳”目标总动员:新型独角兽在出没 09“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调研情况分析 13节能现状调研情况分析 15公司治理调研情况分析 16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榜 19卷首语 024展望 36关于中经报智库 47关于贝恩公司 47版权声明 48
4、有关“双碳”目标实现的三项展望 37“双碳”目标下的 ESG 投资热 39欧盟绿色新政,催生产品生命周期认证热潮 41“双碳”目标,哪些领域将被改造 44 实战案例 20能源“由黑转绿”,火电“坚挺”之考 21能源结构变革,储能是下一个风口吗?24绿色建筑,SI 住宅未来或将成为主流 27破局纸业“三高”,林业碳汇站上风口 29碳信托“花式”入市迎来新增长极 32 5用智慧创造价值1概况与研究方法评价体系通过整合受访企业在过去一年的碳排放情况,以及 2030 年为目标时间的“碳中和”愿景,最终形成了涵盖“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 4 大维度的评选体系。630%30%3
5、0%10%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评估框架主要由合作双方基于自身丰富的行业洞察与经验提出,以问卷调研结合企业公开财报的数据收集与调研方式,共同对相关企业进行开展评选调研。为客观地比较、揭示各行业企业的“双碳”表现,本次白皮书中,在排名上整体采用了百分等级的赋分方法,以相对水平来评价每一家企业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行业的碳减排难度不尽一致,在“维度二:节能表现”中,排名按照受访者在其行业内的百分等级进行赋分,从而让跨行业之间的企业具有可比性。评选体系通过整合受访企业在过去一年的碳排放情况,以及 2030 年为目标时间的“碳中和”愿景,最终形成了涵盖“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
6、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 4 大维度的评选体系。为了更好协助企业评估自身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水平,双方联合推出一个评估框架。(详见图 1)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碳中和”设想,以及节能减排计划Assessed whether company has clear carbon emiss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ambition andreduction plan评估目前减排成果,相关投入和措施,取得的认证和奖励等The current ESG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carbon emiss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7、results,commitment and certifications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公司治理架构来实现目标和举措Whether a clear governance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guarantee the execution of the plan with proper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评估企业在“碳中和”领域所达成的社会影响力Current social impact from both official and 3rd party media2节能表现Perfor
8、mance1碳中和愿景与计划Ambition3公司治理Governance4社会影响力Influence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调研自 2021 年 7 月由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共同发起。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受访企业的问卷反馈,并根据评选体系及基本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综合得出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本次调研共覆盖传统能源、地产、零售、新能源、汽车、银行、科技互联网行业在内的头部企业近百家。概况研究方法图 1 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 7用智慧创造价值维度一:碳中和愿景与计划(30%)“碳中和”愿景。低碳减排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企业要从技术和经济两个
9、维度同时发力才可能抢下这一高地。企业既是碳排放主体,又是实现“碳中和”愿景、发展“碳中和”技术的主体,是助力中国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为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本次调研了受访企业在未来 5-10 年是否设立了清晰的“碳中和、碳减排”目标。碳减排计划。以 2030 年为目标时间,询问了受访企业届时的范围一(直接排放)/范围二(间接排放)排放密度计划、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电源使用效率(PUE)目标。维度二:节能表现(30%)以过去 1 年为时间范围,定量地测算了受访企业所取得的实际减排成效。包括企业的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密度、可再生能源占比、电源使用效率(PUE)。此外,本次调研还从定性的角
10、度,展现了受访企业所投入的人力资源、整体举措的实施程度,以及行业奖励和认证完成情况。维度三:公司治理(30%)该维度聚焦公司内部架构,评估企业是否拥有清晰的公司治理架构来实现目标和举措。第一,从战略角度考察了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关注程度,包括有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委员会或相关岗位,是否制定了“碳中和”标准 KPI,各个层级间有没有明确的沟通、汇报和培训机制。第二,从信息披露角度,衡量企业对于能源使用、“碳中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周期和质量。维度四:社会影响力(10%)该维度用于评估企业在“碳中和”领域所达成的社会影响力,包括企业是否在官方渠道设立了“碳中和”专栏并定期更新动态,以及在行
11、业会议、媒体、报告中是否发布针对“碳中和”的报道及受众关注程度。本次问卷调研基于评选体系设置 20 个关联问题,重点通过分析受访企业的内外部“双碳”表现力,关注不同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趋势下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耗能和碳排放的不同发展水平。82洞见“双碳”目标总动员:新型独角兽在出没“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调研情况分析节能现状调研情况分析公司治理调研情况分析 9用智慧创造价值“双碳”目标总动员:新型独角兽在出没能源结构调整最关键的是解决储能问题。因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间歇性、不稳定的能源。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极端天气正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向人类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节能减排
12、已经成为全人类迫在眉睫的行动,“碳达峰、碳中和”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响应全球行动,中国于 2020 年正式提出到“2030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然而与发达国家可以用六七十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相比,留给中国“碳中和”的时间只有 30 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是基于怎样的基础和优势?在能源结构变革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需要突破的领域?在“双碳”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又能够带来哪些新的市场机遇与发展空间?减碳底气2020 年,中国向世界承诺“2030 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悄然展开,这场变局或改变未来世界能源的格局。世界低碳城市联盟秘书长章柏幸表示,
13、中国积极倡导“碳中和”,是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贯的政策和负责任的态度。“3060 双碳目标”更是为中国制定了明确的里程碑式的方向,力争于 2030 年“碳达峰”亦被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从国际形势看,降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任重而道远。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强制性公共物品”的属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碳排放强度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从数据上表现为发达国家在碳排放和碳中和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本质上却是将碳排放压力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中国的“双碳”目标,建立在中国自身发展的基础之上。事实上,中国早在 2006 年“十一五”纲要规划中就提出了“节
14、能减排计划”,淘汰落后且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彼时中国大部分石油靠进口,油价波动,这或许比芯片问题更加“卡脖子”,因此必须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并建立一套自主、可控的能源体系。为此,国家大力扶持以太阳能、风能、水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这些新型清洁能源成熟之日,即是我们新能源秩序建成之时。而这场能源革命,10双碳支撑环境减少碳排放化石能源燃烧过程固碳生态固碳CCUS能源行业减碳重点领域减碳减污降碳国家政策制定碳中和科普碳中和教育碳交易和CCER碳金融碳普惠数据支撑环境双碳愿景的宣传增加碳吸收“碳中和”技术路径图资料来源:清华大学SIGS-IMR碳中和研究中心有人称堪比“工业革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体
15、量大、人口密集,传统能源产业规模庞大,要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巴黎商学院教授赵克锋指出,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底气首先在于中国开展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显著的成效。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21日发布的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初步核算,截至2019年底,中国在建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 120万处,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充电网络。中国的底气还在于碳排放强度的超预期下降。2019 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8.1%,超过之前制定的“到 2020 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
16、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19 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 2012 年提高 5.6 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了“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左右”的目标。另外,消费侧电能替代的广泛应用也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积极助力。在技术方面,赵克锋分析指出,技术支撑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特别是光伏产业,目前中国的生产和市场规模均位列世界第一,并且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国产化。液体储能新赛道“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改变
17、的是能源产业格局。在中国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 16%。要实现“2060 年中国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章柏幸说:“能源格局的重构应该有计划地分步进行,我不认为 运动式 地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率是最佳的选择。在前期可以相对大幅度提高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的整体比重,降低煤炭+石油消费的占比,同时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的比重。特别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非化石能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条件。在大规模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
18、此类项目的长远规划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风电和水电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太阳能对多晶硅原材料的过度开采和对储能电池的依赖性,核电的放射性污染等等;二是非化石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对电网并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到此类能源的就地消纳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袁惊柱表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30 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这意味着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还将至少增加 6.66 亿千瓦。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就必须统筹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源结构、高弹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电网、“源网荷储”(指包含电源、电网、
19、负荷、储能整体解决方案)多元互动的电力体系,以及以电为中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的发展。要提升水电、风电、核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一是要积极在新能源优势地区集约、高效开发,有序发展新能源电源基地,加快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供应格局;二是要在电网灵活性、安全 11用智慧创造价值性和稳定性上进行技术攻坚和创新突破,形成有利于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高弹性电网,科学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源网荷储全网的协同和调控能力,深入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强储能技术创新及开发应用,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三是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运输和调配能力;四是形成有利于新能源并网接入的制
20、度安排,使地区间的博弈形成有利于中国能源体系整体利益的新能源并网接入机制。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指出,能源结构调整最关键的是解决储能问题。因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间歇性、不稳定的能源。中国的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因地而异,在1100 小时到 2000 多小时之间不等,超过 2000 多小时的区域不多,全国平均在 1450 1750 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太阳能大约在 1/6 1/5 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而在其他 5/6 4/5 的时间段,如果要储电,其成本会远远高于火电。风能每年发电的时间比太阳能略微长一点,大约是2000 小时左右,但电是需要一年 365
21、 天 8760 小时不间断供应。太阳能和风能是便宜了,但最大的问题是非稳定供电。因此,储能技术一定要有所突破。电的好处在于可以远距离输送,坏处就是不好存储,如果储电问题解决不了,电网就不可能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其他的时间还是靠火电,无法真正实现能源结构的变革。能源互联网只是解决电的输送问题,没法解决储能问题,储能问题解决不了,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就不能扩张,不能扩张发出来的电就会浪费。刘科表示,这需要换个赛道思考,既然储电不好储,那就可以把太阳能、风能转换成液体,比如转换成甲醇进行存储。液体能源之所以是人类首选,一是因为液体能源可以低成本陆路输送,二是可以实现低成本的跨海输送,三是可以长期储存。作
22、为一个能源载体,只有液体可以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抓住“储能”这个主要矛盾非常重要,这样“碳中和”目标才可以稳步推进。其次就是用煤炭的同时尽量去改良土地,增加绿色吸碳能力,使得二氧化碳吸收和排放达到平衡。最后是储热,中国大的火电厂晚间不发电只烧煤,等于一天三分之一的电都浪费了,可以通过热的形式储存下来,而后可以制冷制热,供人使用,这样也可以减碳。储能领域或将出现独角兽企业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 2021 年 1 月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强调:“每个国家、每座城市、每家金融机构和企业都需要采取可信的计划,在中期目标的支持下,到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并立即采取果断行动,走上正确的道路,从航空
23、和农业到运输、航运和工业,每个行业都必须尽其所能。”明确了参与节能降碳是每个企业应尽的责任,诚如 从绿到金书中所提到的“责任即能力”观念。史蒂芬柯伟认为,责任其实是一种“反应能力”,应该从“高效能”的角度看待责任。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双碳行动既是责任也是能力的体现。巴黎协定中指出,力求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 2 C 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 C 之内。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双碳”目标?赵克锋认为,首先要测算一家企业及其全部供应链的年度排放总量,称为企业碳足迹,可用于企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核算。其次,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定期发布碳减排报告,促进全供应链
24、协同减排,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市场动力。最后,一个全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管理体系应当是企业推动建立的重点工作。“碳足迹、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全供应链管理工作。真正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核算方法和工具,赋能全供应链所有相关人员,协同创新,持续减排,从而落实和支撑全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全国碳交易市场于2021 年 7 月 16 日正式开启,而这除了碳交易本身的市场之外,也会带动包括碳排放开发公司等新型产业的发展。于“碳中和”而言,碳交易市场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助力“双碳”,而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市场红利。“双碳”目标的确立,将对中国经济
25、产生怎样的影响?赵克锋表示,从宏观来看,根据多家研究机构对碳中和投资总额估算的数值,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投资规模上的预测均是百万亿级的。研究认为,这将对中国未来 40 年年均GDP增速贡献达到2%以上,“碳达峰”及“碳中和”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微观来看,在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的过程中,需要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对大量的煤矿进行整顿,压缩产量,这可能影响到上万甚至几十万工人的工作岗位。要实现碳减排,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要向电气化转变。在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节能减排的智能家居在供暖制冷、灯光照明、厨电器具等方面大放异彩。增汇也是实现“碳中和”12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常见的有力举措
26、有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和新技术特点如: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等,也将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在“双碳”之后,不少新型企业孕育而生。河南德益碳碳排放开发有限公司于 2021 年 2 月 3 日在新乡市成立,是一家专注于绿色发展、新能源、“碳中和”及低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领域的创新性综合类咨询服务公司。如各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及达峰规划、企业碳足迹、碳资产托管、碳资产管理架构及能力建设、能耗排放数据、“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等服务。该公司负责人管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某个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开展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移动储能、CCUS
27、(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碳标签、城市群达峰等研究。”如何在能源结构上有效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刘科提出了现实的“碳中和”五大路径:第一,通过现有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实现低碳能源系统。第二,利用煤炭领域的碳中和技术微矿分离技术。第三,实现光伏与农业的综合发展。第四,峰谷电与热储能综合利用。第五,利用可再生能源制甲醇,然后做分布式的发电。这其中也蕴含着企业的新机遇与巨大市场空间。刘科表示,第一,比如率先在煤制甲醇厂里引进太阳能和风能制氢,让煤制甲醇厂不用排放二氧化碳,不用交碳税,这样企业就有竞争力;第二,微矿分离技术。通过分离的矿物质去土壤改良,治理更多板结的土地、盐碱地或者沙漠,产生更
28、多绿色土地,这样也可以去拿碳汇;第三,做电的储能。把晚间的电储存下来,平时需要空调和供暖再释放出来,这样可以拿到碳汇去交易;第四,风能、太阳能公司有很大增长空间。如果储能技术有大的突破,将来也会产生独角兽公司;第五,如果未来碳的交易价格越来越高,或许在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领域也有企业的发展机会。以汽车领域为例,刘科表示,为了要达到“碳中和”,石油就不能用太多,将来要么是电动车,要么是燃料电池汽车,燃油车减碳的空间很小。随着燃油车效率不断提高,百公里油耗不断降低,再怎么研发降低油耗都有限,但是如果用燃料电池汽车就不用“放碳”了。用太阳能电解氢气来开车或者太阳能发电开车,至少给未来提供一条低碳的
29、道路。假如用太阳能或者风能来制作甲醇,那么其液体的基础设施就可以给三代汽车提供能源,第一,如西安出租车直接烧甲醇,这是清洁的、低碳的能源;第二,在汽车里装 50 升甲醇,相当于汽车的“移动充电宝”,不需要担心旅程焦虑。目前制作甲醇的技术很成熟,已经有 40 多个基站用甲醇供电。既然可以给基站供电也可以给车供电,就需要研发如何缩小车内所占空间;第三,未来如果燃料电池汽车很便宜的话,那么甲醇上边就是个储氢的载体,车上有氢气就可以直接推动汽车。这样,一套基础设施可以供三代汽车应用,而未来到底那种汽车会更普及,这需要市场做出选择。不同的消费者和应用场景不一样,需求就不一样,未来哪一种都可能。刘科表示,
30、“碳中和”不光是技术问题,也是决心和社会成本问题,只要有决心,愿意付出足够的成本,就一定能达成。40 年可以做很多事,可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双碳”东风把整个环境治理好,有效治理雾霾,对人民是好事,也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此外,“碳中和”不要操之过急,技术目标也不要搞“碳中和”大跃进,而是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下去,慢慢适应、慢慢做试点、逐步完善,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刘科坦言。在中国“双碳”目标正式确立后,“节能降碳,保护环境”便不再只是口号,而是人们的共识与行动。不只为自己,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家园。“双碳”目标的开局之年已经打开,并且未来可期。13用智慧创造价值从“碳中和”的愿景
31、和计划角度,科技互联网行业、传统能源行业领先市场。“碳中和”愿景与计划:科技互联网行业、传统能源行业领先市场,普遍具有明确的“碳中和”愿景与计划(图 2)。传统能源行业作为重排放行业,在强监管政策的促使下积极转型。而投资者及民众的高期待,促使科技互联网行业企业率先关注并积极投入“碳中和”。第一,科技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较高,盈利增速领先,因此,面临较高的 ESG 风险敞口。骏利亨德森集团的全球科技领先投资组合经理 Alison Porter 曾指出,“科技股已经跑赢大市超过十年,其盈利增速一直领先其他经济领域ESG 是科技飞轮的重要保护网,积极参与 ESG 事务有助于维持科技飞轮 的动力。”第二,
32、长期以来,科技互联网行业和能源行业备受各界关注,承担引领变革的角色。跨行业整体排名行业内知名企业所处水平本行业排名中位数科技互联网传统能源新能源汽车零售地产银行平均值ESG 评分 最低组 次低组 中位组 次高组 最高组Note:*市盈率指数为负的正态化后的市盈率倒数;引自 MSCI 报告,Foundations of ESG Investing:How ESG Affects Equity Valuation,Risk,and Performance,07-2019,文 章 截 取 2007 年 1 月 到2017 年 5 月数据进行计算,期内的平均值用圆点表示,竖条代表观察值的 5%至 95
33、%范围。Source:贝恩分析;案头研究市盈率指数*“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调研情况分析图 2图 314调研显示,80%的受访科技互联网企业在未来 5-10 年设置了清晰的碳减排目标。在碳减排计划方面,展望 2030 年,有约 80%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和能源企业计划届时将每年减少 0%5%之间的范围一/范围二的碳排放。此外,100%的受访车企和零售企业计划届时每年减少 0%3%之间的范围一/范围二的碳排放。值得一提的是,从 2020 年至今,中国的科技互联网企业紧跟全球趋势,陆续发布“碳中和”目标与路线图。比如,京东领先市场率先完成设定符合 SBTi 标准的科学碳目标,成为市场表率。“碳中和”愿景与
34、计划:中国科技互联网企业紧跟全球趋势,陆续发布“碳中和”目标(图 4)。与传统能源行业、科技互联网行业相比较,本次调研显示,以银行、零售等为代表的多数以范围二、范围三排放为主导的行业在“碳中和”愿景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比如,仅 10%的受访银行表示,在未来 5-10 年设置了清晰的“碳中和、碳减排”目标。在展望 2030 年范围一/范围二的排放密度减排计划时,有 80%的受访地产企业未制定 2030 年碳排放密度减排计划,40%被调研零售企业未制定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之所以会产生该差距,是因为相较于能源等以范围一排放为主的行业,目前服务行业的碳排放以间接排放为主。但是,伴随监管的逐渐
35、加强,碳交易市场适用范围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被纳入“碳中和”的体系中,因此,各大行业的企业都应当逐步制定适配自身的“碳中和”愿景和计划。比如,企业调节“碳中和”目标时,在范围一、范围二之外,应当将其它间接排放纳入规划蓝图,全盘考虑,先行一步。国际互联网巨头“碳中和”行动业已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作出激进碳承诺国内互联网企业紧随其后,发布碳目标与路线图首家发起“气候承诺”倡 议,许 纳 布 预 备 在2040 年 前 达 成 碳 中和,并鼓励销售伙伴创造可持续的产品宣布到 2030 年,微软将实现碳负排放;到 2050年,微软还将从大气环境中消除部分碳排放,总量为自 1975 年公司成立以
36、来的碳排放量总和宣布致力迈向碳中和,将推进碳核查,制定碳中和的策略与路线图宣布计划于 2030 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碳中和目标承诺 2020 年达到碳中和;到 2030 年,其供应链、员工通勤和商务旅行实现净零排放宣 布 计 划 到 2030 年完全实现电力供应去碳化,并且每个场所均全天候采用无碳能源开展运营宣布计划到 2030 年,为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宣布计划与 2019 年相比,到 2030 年碳排放总量减少 50%承诺 2030 年实现净零排放,并于 2021 年起定期披露进展2019.92020.12020.92021.12021.62020.72020.112
37、021.3图 4 15用智慧创造价值/1.21.01.005101520255.90.311.80.0051015202538.1103.481.0578.301202403604806002.16.91.922.9010203040501.75.63.926.50102030405054.999.1324.32436.7050010001500200025000.12.44.165.7329.775.71669.63.911.23.89.80.7概览了“双碳”目标后,再了解目前各企业的出发点,即目前节能现状一碳排放强度。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国企业在各行各业的碳排放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差较大。
38、比如,受访能源企业的平均排放密度约为 329.65 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人民币,是世界领先能源企业的 5 倍之高,后者约为 65.7 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人民币。此外,受访车企的平均排放密度约 11.2 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人民币,约世界领先车企的 5 倍;而科技互联网和零售行业企业的平均排放密度大约是同行业世界领先企业的 2 倍。节能表现:现阶段,中国企业在各行各业碳排放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差较大(图 6)。!#$%&!#$%&多数以范围二、范围三(包括所有其他间接排放)排放为主导的企业尚未明确“碳中和”愿景(图 5)。被调研银行未设立整体“碳中和、碳减排”目标被调研地产企业未制定“2030
39、 年排放密度减排计划”被调研零售企业未制定“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90%80%40%世界*/中国领先企业世界/中国领先企业平均排放密度科技互联网传统能源电力汽车零售银行Note:*世界领先企业指世界范围内(除中国)各行业 2020 年营业收入排名前 5 的公司。*中国企业指本次调研中选取的 70 家公司,本项计算中只包含企业公开披露数据。Source:贝恩研究;调研数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排放密度(tones CO2e/M RMB Rev.)高低节能现状调研情况分析图 5图 616中国企业想要逐步缩小与世界领先企业的差距,当前,企业应
40、当立足自身业务及碳排放情况,积极评估政府“碳中和”计划、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法规对企业的实际财务影响,从而及时做出应对规划。观察全球领先企业在节能表现上的先进做法,基本涵盖:1)提升运营效率、节能减排、促进范围一减排;2)更多地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通过与合作伙伴签订购电协议,共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或者完全自建,抑或可再生能源项目股权投资,努力实现 100%可再生能源发电;3)全面排查供应商碳排放情况,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追踪”,辅以碳捕捉、碳清除及低碳产品设计等手段,进行改善。如今,大部分受访中国企业会定期发布 ESG 报告,仅小部分零售和新能源企业尚未定期发布相关报告。超过 80%的受
41、访银行、地产、科技互联网、汽车行业的企业会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展现出较强的“碳中和”决心。进一步看,地产、科技互联网企业所披露的碳排放信息较为全面且详实。相较于世界领先企业针对碳排放的公司治理水平(被调研企业已经 100%实现了定期发布 ESG 报告、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碳排放信息披露,全面且详实)。整体上,中国企业尚属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从而有效追踪、报告、披露碳排放数据,为进一步治理打好基础。公司治理:中国企业在“碳排放”治理上尚属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来有效追踪碳、报告、披露碳排放数据,为进一步治理打好基础(图 7)。Note:*世界领先企业指世界范围内(除中国)
42、TMT、能源、零售、汽车、银行 5 个行业 2020 年营业收入前 5 名的企业。Source:贝恩分析,调研数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科技互联网传统能源新能源汽车零售地产银行世界领先企业*N=2582%89%67%83%67%67%80%75%57%100%90%100%90%11%N=11N=9N=11N=10N=8N=10N=10%被调研公司定期发布ESG 报告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碳排放信息披露全面详实公司治理调研情况分析图 7 17用智慧创造价值成熟的治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追踪碳排放并激励员工参与“碳中和”战略,在本次调研中,各大企业“碳中和
43、”治理体系普遍需进一步完善,提高员工整体参与感,并有效追踪、报告碳排放情况。公司治理:“碳中和”治理体系普遍需进一步完善,提高员工整体参与感,并有效追踪、报告碳排放情况(图 8)。除此之外,当前市场碳排放核算标准不统一,以银行为例,有些企业核算边界涵盖全部分支机构,有些企业仅涵盖总部办公场所和所有分支机构的办公场所。此外,本次调研中发现,不同的企业的电力排放系数依据来自不同年份颁布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进行计算。碳核算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的基础,我们预期随着“双碳”话题的逐步推广,企业将更科学规范的管理,逐渐形成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数据标准,以实现与全国、全球碳排放体系的统一,进而可对减排
44、效果量化评估。中国企业治理体系普遍尚未完善成熟的治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追踪碳排放并激励员工参与“碳中和”战略的被调研企业没有定期“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沟通、管理和培训的被调研企业没有设立碳中和部门、委员会或相关岗位的被调研企业没有设置“碳中和”相关 KPI 或者没有定期的“碳中和”KPI 考核主席/首席执行官首席环境官财务团队各业务线及其负责人所有员工环境可持续团队可持续工作组财务“碳中和”责任划分*激励碳排放追踪汇报 微软向“碳目标”前进的进度 就“环境”议题向董事会做汇报 年终奖金与微软整 体“碳中和”目标 达成情况挂钩 整体负责微软环境战略及相关项目 的策划、执行 领导微软整体的“碳
45、中和”计划的执行 核算企业整体碳排放 年终奖金与微软 整体“碳中和”目标达成情况挂 钩 核算微软内部“碳价”及各业务线碳 收费(包括员工差旅等)n/a n/a 推动各业务线内“碳中和”举措的落 地实施 负责人年度考核 内部碳收费计入 业务线利润 核算业务线内细化的碳排放、碳收费 及相关指标 推动相关“碳中和”举措的落地实施 负责人年度考核 参与相关“碳中和”举措 帮助识别新的“碳中和”举措机会 可为自己发现的 “碳中和”新方式 申请资金21%63%68%图 8183榜单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榜 19用智慧创造价值中经报智库根据 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分行业评出
46、“双碳”竞争力表现优秀的企业,他们分别是:以上排名不分先后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榜科技互联网零 售银 行能 源新 能 源地 产汽 车204实战案例能源“由黑转绿”,火电“坚挺”之考能源结构变革,储能是下一个风口吗?绿色建筑,SI 住宅未来或将成为主流破局纸业“三高”,林业碳汇站上风口碳信托“花式”入市迎来新增长极 21用智慧创造价值能源“由黑转绿”,火电“坚挺”之考如今,新能源被捧到高处,曾经的“老大哥”火电公司的种种弊端何解?行业又该何去何从?在近年来的低碳减排方向及“双碳”政策扶持下,新能源概念股大火,不少企业市值飙升至数千亿元。从前的“火电大哥”相较之下表现黯淡。新能源乘风而
47、起、前景光明,能源格局“由黑转绿”的同时,火电依然占据着全国电能的主要阵地。放到全国能源竞争格局上来,新能源更是规模占比微弱。在新能源理念及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能够看到依旧是“老大哥”的火电行业的诸多弊端及新挑战。如果说火电行业产能过剩、机组利用效率偏低是漫长发展中出现的弊病,那么“市场煤、计划电”的“煤电相杀”矛盾则是行业机制上的漏洞。在电源结构、季节结构与区域结构等各方需求上,火电一直以稳定的电力输送成为民众信赖的基础。如今新能源领域被捧到高处,曾经的“老大哥”的种种弊端何解?行业又该何去何从?由黑转绿“节能减排”最早出自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能源方面的升级和污染防治正式成为重
48、要发展课题。此后,在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基础上,开发和促进新能源方面也得到了多项政策的鼓励扶持。在 2016 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 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等一连串与“十三五”规划相关的文件密集下发,为促进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给予有力扶持。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再提清洁能源。由此可见,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新能源领域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能源行业不可忽视的趋势。借助政策的东风,2000 年以来,以光伏和风电为
49、代火电行业3.42%6.12%4.8%67.89%太阳能风电核电17.77%76264亿千瓦时火电2020年全国发电量总构成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1数据整理水电表的新能源企业实力崛起,隆基、晶科、远景等市值高涨。而许多从前的“老大哥”火电公司则在原有产业发展受困的情况下寻求转型。以“五大四小”(五大即: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四小即:国投电力、国华电力、华润电力和中广核)为例,各企业官网纷纷“晒”出其新能源布局或转型成绩。其中,2020 年中国华能集团火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37亿千瓦,水电、风电以及光伏装机总容量分
50、别为0.28亿千瓦、0.25 亿千瓦以及 0.07 亿千瓦;中国大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 15860 万千瓦,清洁能源占 38.2%;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由中国国电集团、神华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火电总装机量 1.91 亿千瓦,风电总装机量 4604 万千瓦;中国华电集团在官网分别展示了火电、水电、风电、核电以及太阳能发电业务;国投电力官网除了介绍火电工程,还介绍了水电工程和风电、光伏工程。22据官网最新数据,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火电总装机8497 万千瓦、风电总装机 3201 万千瓦、水电总装机2399 万千瓦、光伏发电总装机 3303 万千瓦、核电总装机 698 万千瓦;华润电力火电运营权益装机容量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