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山 西 中 医山 西 中 医2023 年 8 月第 39 卷第 8 期2023 年 8 月第 39 卷第 8 期SHANXI J OF TCM Aug.2023Vol.39No.8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验案 3 则基金项目: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22YFS0413);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22YFS0416)。作者简介:唐瑗,女,在读硕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程宏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通讯作者:程宏斌,E-mail:H 唐瑗程宏斌关键词:面部皮肤疾病;肺热而颊赤;验案中图分类号:R275.9
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 (2023)08-0036-02DOI:10.20002/j.issn.1000-7156.2023.08.013医案医话面部皮肤疾病不仅在生理上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在心理上也易引发患者的自卑和焦虑情绪。程宏斌教授从事临床皮肤病诊疗工作20余年,重视对古代文献典籍的理解,创造性地以“肺热而颊赤”理论作为治疗面部实热性皮肤病基点,以肺为中心,以“清肺”为治疗大法,肺热得散,肺气得宣,皮毛之邪亦解。现将介绍其验案3则如下。1酒糟鼻李某,男,42岁,2022年8月3日初诊。1年前鼻部及鼻翼两侧皮肤潮红,患者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伴鼻部丘疹
3、及毛细血管扩张,曾于西医院就诊,予口服药物及外用药治疗,病情未明显缓解。刻症:鼻部及面颊皮肤潮红,伴散在红色丘疹、少许脓疱,鼻部毛细血管扩张、泛红明显,平素口干、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质黯红见齿痕、苔黄,脉滑数。西医诊断:玫瑰痤疮;中医诊断:酒糟鼻,肺胃积热证。治以清解肺胃积热。药用:白花蛇舌草、生山楂各30g,桑白皮、枇杷叶各20g,茯苓、生白术、车前草、麸炒苍术、白茅根各15g,天花粉、丹参、桔梗、生甘草各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每次150mL。8月10日二诊:患者鼻部及面部潮红明显减退,范围缩小,局部丘疹减轻,嘱患者继续服用初诊方7剂后复诊。8月17日三诊:患者鼻部及面颊丘
4、疹、脓疱消失,未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及泛红,二便调。按: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鼻部及面颊中部,以红斑、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的面部炎症性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与精神因素、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蠕形螨虫感染等有关。初诊可见患者鼻面部皮肤潮红,伴有丘疹、脓疱及不规则毛细血管扩张,为典型酒糟鼻皮损表现,多为肺胃积热上蒸,复感风邪,血瘀凝滞肌肤所致;患者自诉平素嗜食酒肉,酒气熏蒸,复加外感,交阻肌肤,致使皮损加重。肺热上蒸,故可见平素口干,且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热传导至大肠可见大便秘结,多种病症表现皆以肺热为中心。故初诊拟方以清解肺胃积热,活血化瘀解毒为主要治则。方中
5、桑白皮、枇杷叶、桔梗清肺化痰;白茅根入肺胃经,可清解肺胃积热;诸药合用使邪气无以上蒸头面,潮热泛红减轻,皮肤油脂分泌减少,肌肤腠理畅达,鼻部及脸颊丘疹、脓疱均可逐渐消退。加之车前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辅助祛除热毒、酒毒之气;酒糟鼻日久则成瘀血,加用丹参、山楂活血化瘀;且因患者久居湿地,摄生不慎,湿从内生,故加用茯苓、白术、苍术健脾除湿,标本兼顾。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本案以肺为主,诸药配伍既清解肺胃积热,又兼顾整体标本论治,祛邪扶正并用,达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荨麻疹陈某,男,21岁,2022年3月16日初诊。面部皮肤反复出现一过性水肿性风团3月余。3个月前患者户外劳作后面部出现红色风团,
6、曾服用依巴斯汀等抗组胺药物,病情好转,但停药后仍反复发作。刻症:面颊部仍可见淡红色水肿性风团,瘙痒难耐,遇热加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风热犯肺证。治以疏风清热止痒,选方泻白散加减。药用:桑白皮、地骨皮、丹皮、丹参、紫荆皮、刺蒺藜、生地黄各15g,白茅根、白芍各2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每次150mL。3月23日二诊:服用2周后患者皮损基本消退。4月6日三诊:服用1个月后患者皮损完全消退,未见新发皮损。按:荨麻疹是一种以红斑、风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学又称为“瘾疹”、“风疹”。程宏斌教授认为瘾疹属“风”,风性善行,故患者面部风
7、团瘙痒剧烈,骤起骤消。风邪擅与他邪合而致病,患者外出劳作感受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犯肺表,故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肺合皮毛,肺卫受邪,外发肌表,与气血相搏,阻碍营卫气血运行,郁滞肌肤腠理,故患者面部发为瘾疹。可见风团色红,皮损处肌肤灼热、瘙痒剧烈。故本案治疗以“肺热”为病机中心,治疗原则以疏风清肺止痒为主,选用泻白散加减治疗。桑白皮、地骨皮、丹皮三皮合用,以皮治皮,泻肺热而清皮毛,清肺不伤阴、泻肺不伤正;加入防风、荆芥以增强疏散风热之力;白茅根归肺胃经,可增强清肺热之功;生地黄、丹参凉血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患者瘙痒较剧,山 西 中 医山 西 中 医2023 年 8 月第
8、39 卷第 8 期2023 年 8 月第 39 卷第 8 期SHANXI J OF TCM Aug.2023Vol.39No.837加用紫荆皮、刺蒺藜增强祛风止痒之功;白芍、甘草合用可酸甘化阴止痒。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止痒之功。3痤疮陈某,女,26岁,2022年4月4日初诊。前额及面颊泛发黑头或白头粉刺,伴红色丘疹1年,未予重视。刻症:前额及面颊皮肤潮红明显,见白头或黑头粉刺,伴散在红色丘疹,皮肤偏油,兼见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西医诊断:寻常型痤疮;中医诊断:粉刺,肺经风热证。治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选用三皮消痤饮加减。药用:桑白皮、桔梗、皂角刺、地骨皮、连翘各15g,白花蛇舌草20g,夏
9、枯草、丹皮、白茅根、黄芩、浙贝母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每次150mL。4月25日二诊:患者面部潮红明显减退,丘疹有所减少,偶有新发。5月4日三诊:丘疹粉刺较前明显减少,皮肤油腻好转,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故去苦寒之牡丹皮、白茅根,加炒白术、茯苓、薏苡仁。按:寻常型痤疮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属中医学粉刺范畴。一诊患者面颊潮红、面部皮肤油脂分泌旺盛,结合舌脉皆为热象,故可诊断为肺经风热证,治当疏风清热、解毒消痤,故初诊方以桑白皮、地骨皮为君,清泻肺热,以促进肺的宣降功能,从而行肺中水气,泻肺皮毛之热,以防肺热之气循经上蒸头面,减轻面部潮热及油脂分泌情况,达到水油平衡,缓解痤疮的
10、发展。以牡丹皮为臣药,发挥其清热凉血之功,以泻血中浮火从而促进肺之清降。白茅根、桔梗、黄芩、浙贝母合用清肺热之力更著,肺热得解,进一步促进面部泛红消退。加之连翘、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皂角刺增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力,促进面部痤疮消退。全方共奏疏散肺经风热、清热解毒消痤之功。二诊患者上述皮损均有好转,效不更方。三诊可见患者皮损明显好转,油脂分泌可,舌脉热相减退,舌淡红,舌苔转白,因初诊方药多有苦寒之品,连续服药后苦寒伤阴之弊,故去原方中苦寒之牡丹皮、白茅根,加用适量性甘之品,如炒白术、茯苓、薏苡仁,以健脾除湿,达到标本兼顾之效。4体会4.1“肺热而颊赤”理论概述:“肺热而颊赤”理论最早可追溯至金代
11、,张元素在 医学启源 初次提出了“腮红者,肺热”,阐述了肺热与颊赤的关系;奇效良方 中提出“面目腮颊赤,嗽嚏,肺热也”;本草纲目 指出“肺热右腮红,泻白散”为面部皮肤病从肺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 指出肺主皮毛,阐述了肺与皮毛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1。临证中对于“肺热而颊赤”的应用,主要建立在对其生理病理的认识上。因此,“肺热而颊赤”理论可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如痤疮、酒糟鼻、银屑病、荨麻疹、药疹、白癜风等。程宏斌教授以“肺热而颊赤”为依据,运用疏风清肺、清泻肺热、解表通里等多种治法,以肺为中心,配合多个脏腑整体辨证论治,对肺热型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4.2“肺热而颊赤”与皮肤病生理病理
12、关系:肺与皮毛在生理上的联系多依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主一身之气依赖于其宣发肃降功能,肺可将水谷津液及营养物质外输于皮毛肌腠,化生卫气,卫气行于脉外,依靠肺气宣发,外达皮毛,发挥“温分肉、肥腠理”之功,滋润皮肤、充养腠理、抵御外邪。二者在生理相互配合,肺脏功能的正常可促进皮肤的健康。在病理上,外邪可通过侵袭皮肤腠理而内传于肺,肺气失调,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进一步导致肺部疾病的发生。反之,若肺之病变皮毛受外邪侵袭,则汗孔郁闭,而肺与皮毛之间相辅相成,进而内传于肺,肺失宣降,而生病变。若肺经郁热,导致肺气郁闭,进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肺之病变外累肌肤腠理,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肌肤发为疮疡痈毒。4.3
13、“肺热而颊赤”与皮肤病治则治法:程宏斌教授指出,可将肺热这一概念以表里为依据,具体分为肺经风热、肺胃积热两大证候类型,选用疏风清肺、清泻肺热两大治法。肺经风热:肺合皮毛,风热之邪侵袭皮毛,邪在表,肺卫受邪,肺经感受风热之邪,外发肌表,与气血相搏,阻碍营卫气血运行,郁滞肌肤腠理,皮毛易生病变。且头为诸阳之会,风邪又为阳邪,易邪头面2。肺经受风热之邪可致面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兼见丘疹、风团等其他皮肤,皮损处多见灼热、瘙痒明显。此证型邪气尚在表,治疗见效较快,皮损恢复时间较短。总以疏风清热为治则,疏散肺经风热之邪而面部肌腠之邪得散。肺胃积热:若患者素体阳热偏盛,外感风热之邪又未及时得解,风热之邪经
14、皮毛入肺,邪气积聚于肺中,转为里热之邪,导致肺脏实热积滞。加之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嗜食肥甘厚味,阻碍脾胃运化,湿邪内生,日久湿蕴化热,致使湿热积滞脾胃。肺热与脾胃湿热相合,熏蒸头面,凝滞肌肤,多发为红肿、疮疡等实热性皮肤病,皮损一般较重,治疗时间较长。多选用清泻肺胃积热、清热解毒之法,使热邪从里而解,祛除病因,促进皮损的恢复。若某些面部皮肤病皮损炎症较重,泛红明显,兼见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证,当属表里俱热,治宜解表清里合用,以清解肺热为主,同时兼以通里,疗效甚佳。参考文献:1 弓铭,田丙坤.基于 黄帝内经 从肺论治皮肤病的思路探讨J.中医药学报,2019,47(4):94-96.2 赵烨,闫海峰,范红江,等.从临床治疗皮肤病常用方剂论证“五脏皆主皮毛”J.江西中医药,2015,46(11):12-14.(收稿日期:2023-05-29)本文编辑:李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