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3-双基限时练15.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869636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0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3-双基限时练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3-双基限时练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3-双基限时练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3-双基限时练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双基限时练(十五)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此对联评价的人物是()A鲁迅 B陈独秀C李大钊 D胡适解析陈独秀,字仲甫,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的大旗。答案B2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如下评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你认为此人对该历史大事的评价是()A非理性的 B完全错误的C片面的 D中肯的解析新文化运动期望用民主科学挽救中国,具有爱国性质。但其局限性在于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确定否定和确定确定。因此材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评论是客观的。答案D3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肯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

2、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学问分子B主见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学问分子解析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宣扬马克思主义,其宣扬主体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学问分子。答案D4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快速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进展,这主要体现在()A工人的组织性纪律性更强B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C深化工人阶级,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大力宣扬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解析五四运动后,先进学问分子深化工人群众,宣扬马克思主义,从而转变了前期新文化运动脱离群众的弊病。答案C5李大钊在庶民的成功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

3、的诞生,必需经受一番苦痛,必需冒很多危急这新纪元的制造,也是一样的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当预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行抗拒这个潮流。”“这个潮流”是指()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民主、科学思潮C社会主义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解析李大钊庶民的成功是介绍十月革命的文章。十月革命,开拓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新时代。答案C6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眠的,一为战斗的;一为消极的,一为乐观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C扬西抑中

4、 D无法相通解析从李大钊的整段话来看,他指出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但更多的指出了东方文明的缺陷。很明显,这是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观点。答案C7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A BC D解析欧州启蒙运动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预备,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未引发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排解。答案C8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看图例,结合所学学问,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B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思

5、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C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撰稿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主要关注西方习俗礼仪解析从图例所示可以看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最多,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界的一种潮流。A项中的“唯一途径”不符合史实;图例反映当时也有很多非马克思主义文章,因此C项错误;介绍西方习俗礼仪的文章只占少数,D项错误。答案B9“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试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消灭于()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两个特点:一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即“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二是促进

6、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各种学说并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答案D10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特地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旧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由于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进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阅历D提倡文学革命的需要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因此会被先进学问分子所提倡,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已不再是世界历史进展的潮流,B项错误;“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状况,C项错误;

7、文学革命主要是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革,与这两大口号没有直接联系,D项错误。答案A1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有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头在中国传播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A BC D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其人是在1899年,是作为“工人领袖”的身份被介绍到中国,但被说成是英国人(马克思是德国人),符合对材料的解读。马克思是“百工领袖”不肯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排解;马克思本

8、人与马克思主义不是同一概念,排解。答案B12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见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正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解析这一时期大部分人赞成社会主义,实际与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亲密关系,反映了民众对军阀专制的不满和对公正社会制度建立的渴望。国民军北伐始于1926年,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冲突,排解;斯大林模式建成于1936年,D项不符合材料时间。答

9、案C13五四运动前后,社会进展风云激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受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高校同学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同学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前后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材料二(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当排在首位?为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进展演化的什么特点?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主流社会思潮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后期则宣扬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人们新的觉醒。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站在时

10、代潮头的领袖人物,他们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进展而被人们所认知。回答本题,一要留意结合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二要结合上述人物的事迹进行探究性总结。答案(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乐观宣扬民主和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中起了领袖作用;五四运动以后,乐观宣扬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乐观宣扬民主和科学;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扬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参与领导五四运动;与陈独秀等酝酿成立工人阶级政党。(如选蔡元培或胡适,可按相同思路组织回答)(2)现象: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创办

11、通俗刊物向工人阶级宣扬马克思主义。影响:这一现象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3)特点:中国近代主流思想经受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化。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逆境凸显出来。黄兴涛“她”字的故事材料二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材料三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由于女性

12、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材料四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1)“她”字最迟创造于哪一年?是谁创造的?为什么要创造这个字?(2)民国时期,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开放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解析“她”字在中国的境遇,既说明白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曲折和困难。本题运用大量材料构建了一个新的答题平台,留意从材料中猎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不要盲目照搬课本。答案(1)1918年;刘半农。由于英文当中有“She”字,而中文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2)一方认为“她”字的消灭是对女性的污辱;另一方认为“她”字只是使中国文字更严谨,并没有污辱女性的意思。(3)“她”字的创造原本是为了解决中英翻译的问题,说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沟通的深化;一个字的存废,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辩论,说明近代以来妇女地位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