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的形体演变与简化初探精品文档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题 目 汉字的形体演变与简化初探 科 目 文字学 姓 名 付健玲 (学号:201421010020) 专 业 古典文献学 入学年月 2014年9月 简短评语成绩:授课教师签字:汉字的形体演变与简化初探摘 要: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文字只有汉字保存了下来并且仍在使用。汉字的形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和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汉字的简化从甲骨文开始,历代都有,从繁到简,是文字发展的总趋势,趋易律是驱使汉字由繁趋简的动力
2、。无论繁体、简体,都是历史现象,都是在人们对汉字的使用中产生的。简化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推行简化字并不是要废弃繁体字,仅仅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所以推行简化字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是符合现实需要的作为,某种程度上说,汉字简化其实是保留了汉字文化,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发展。关键词:汉字形体;简化;规范一、引言相传汉字是黄帝时的史官仓颉创造的。能创造文字的人自然不是一般人,仓颉的长相就跟一般人不同,他眉骨高高隆起,长着四只眼睛,四目放射出不亚于激光的强光。他通过观察鸟兽蹄之迹,受到刺激和启发从而创制了汉字。古人就已经认识到,汉字的诞生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淮南子本
3、经训说当时的情景是“天雨粟,鬼夜哭”,的确非同凡响、非同小可。有了文字,人类才算是真正步入了文明时代。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它的丰功伟绩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汉字对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然是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还在继续作出她的贡献。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几千年来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主要是由汉字记载下来的,古代的四大发明、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也是依靠汉字记录和传承下来的,历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医学、农学等等方面的著作更是以汉字作为物质载体。汉字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方言的优势,又高度适应汉语,因此她的传承性显得特别突出,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就可
4、以阅读古代各方面的著作,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历史上,汉字对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和海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契丹和女真文字受到汉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壮族曾经长期使用仿造汉字创制的方块壮字;瑶、苗、白、水等民族都曾使用过汉字式的文字。汉字对促进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产生和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拥有汉字这样一种体系完善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字的中华民族是幸运的。二、汉字的形体演变概说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文字(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国的汉字)只有汉字保存了下来并且仍在使用。汉字的形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汉字形体的演
5、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甲骨文和金文,第二阶段是大篆和小篆,第三阶段是隶书和楷书。第一阶段,汉字的形体不整齐,笔画多少不固定,图画性强。第二阶段以小篆为代表,字体统一为长方形,结构固定,全由曲折匀称的线条组成,线条性强。第三阶段以楷书为代表,字体呈方形,以笔画代替线条,符号性强。现代汉语常用字有些经历了三个阶段,有些始见于第二阶段,有些则是楷书兴起以后的后起字。我们现今能够见到的成熟的、成体系的汉字是商代的甲骨文(1899年河南安阳出土),大约有3400年的历史了。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是象形、写实,一些字还带有记事图画的痕迹,笔画硬瘦。有关专家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共整理出4 100多个字
6、,释文成果还不到1 000个,也就是还有3 000多个字我们还不认识。甲骨文异体繁多,假借字也不少。周代的文字是金文,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的字数在4 000个左右,能够认读出来的也就是2 000多个,其形体特征大体与甲骨文相似,后期金文形声字明显增加,异体字相对减少,字形渐趋稳定。秦代官方文化交流统一使用小篆(秦始皇“书同文”政策),小篆的字形比以前的古文字都要整齐、匀称、简单,逐渐定形,异体字大大减少。汉代通行隶书,其突出的特点是有波磔,再往后就是楷书和草书的出现,楷、草又结合为行书。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小篆是一个简化的过程,再发展到隶书又是一个简化过程,楷书、草书
7、又是隶书的简化。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古今汉字演变的分水岭。可以说汉字的演化规律或者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我们知道,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作为交际工具,它的变化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而不可能突变。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它的形体演变也只能是缓慢、渐进的,有一个新旧并存的阶段(这跟语言现象也是一致的)。在甲骨文、金中就有不少繁、简字同时通行,最后是由于社会需要,繁体大多逐渐淘汰。旧的形体不通行了,也不是马上废弃,在某些场合仍然使用,比如现在还有人在刻印章、写对联、画上题词中用篆书或隶书。这种事情当然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汉代就已经不通行小篆了,而东汉许慎的说文
8、解字仍用篆书;隋唐早就通行楷书了,但石刻仍有人用隶书。三、汉字的简化与规范化从形体演变的历史中我们知道,汉字的简化从甲骨文就开始了,历代都有,从繁到简,是文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使用规律的写字的人希望写得快,节约时间,就要求形体上简单易写,于是造成了简化这样的演化趋势。这期间有时也会产生繁化现象,主要是为了认读的方便,希望形体和意义明确,彼此有区别,例如一些假借字如其、然、莫,本字的意义另造为箕、燃、暮,分化字如辟,分化出避、僻、譬等字,这都是繁化。繁化还是需要简化的,所以总的趋势还是简化,而这也是现代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人们用汉字把口说的汉
9、语记录下来不只是为了自己保存,更重要的是给别人看,把信息传递给别人。用文字记录语言要靠手写,即使发明了印刷术以后仍然以手写为主。手写的普遍要求是速度快。要想速度快,就希望写起来容易。要想容易写,就要求字体简单。这就叫做趋易。甲骨文、金文表意性强,但形体繁杂难写,速度最慢,于是逐渐由图画性强的字体转化为线条性强的篆书。小篆字形统一,偏旁的位置固定,写法统一,书写起来比甲骨文、金文容易。由小篆而隶书而楷书,同样是为了便捷易写,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所说:“初有隶书,以趣约易。”楷书把线条简化为笔画以后,书写速度大大加快。趋易律是驱使汉字由繁趋简的动力,是从古到今始终发挥作用的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10、之一。在趋易律的驱动下汉字笔画的简化和笔势的简化同时进行。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的历程中,仅现代汉语常用字中就有1287个字进行过笔画的简化。楷书定型以后,笔势简化基本停止,趋易律主要表现为笔画的删减。据宋元以来俗字谱记载,在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俗字(基本上都是简体字)共有6240个,合繁体字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俗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相关数据表明,1604个字竟有1204个出现于现代汉语常用字中,跟楷书以前那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简化的数量(1278)相差不多。趋易律直到现代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发布的简化汉字总表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11、。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做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汉字的繁与简自古就有,汉字尤其是繁体字,难写、难认、难记,不方便学习和使用。我们国家和政府历来重视文字的规范化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运用政府的力量,有意识地、大规模地整理和推行简化字,经过有关专家的努力,中国文改委于1964年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推行简化字,但此后社会用字的混乱现象并未完全消除。混乱自然不利于交际和交流。为了进一步纠正用字混乱的情况,便于群众更好地使用规范的简化字,1986年10月,国家语委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要求社会用字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凡是在总表中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应该用简化字
12、而不用繁体;凡是不符合总表的简化字,包括“二简字”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简体字,都是不规范的简化字,应当停止使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明确规定,国家通用文字是规范汉字(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的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字和未被整理简化的传承字),规范汉字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下来。简化字并非都是有了繁体以后才产生的。前面我们说过,甲骨文和金文都有不少异体字,异体中有的笔画多有的笔画少,笔画的多少有的就成了繁简的对立,产生了繁体和简体。因此,繁和简都属于历史的范畴,繁体字、简化字都是个历史概念,虽然
13、繁和简可以互相转化,但汉字演变总的趋势是简化,前面所举的繁化字“箕”、“燃”、“暮”等属于个案,历史上还有系统性的繁化现象,如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繁化现象更为明显,这并不影响汉字趋简的发展方向。政府组织专家对汉字的整理,其中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从俗从众,因此,整理简化字是从群众中来,推行简化字是到群众中去,是为文字规范化服务的,而文字规范化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要做的常规化的工作,并不涉及到其他什么领域,不存在其他什么特殊目的。有人认为,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形体结构,变得没有道理、不形象、不好理解了,举的例子是“爱”、“云”等等,说是有心才会爱,有云才有雨。殊不知,“爱”中的“心”并不是表意的形
14、旁,而是表音(声旁)的一部分;云彩的“云”本来就作“云”,只是被借用作动词(如“人云亦云”、“子曰诗云”之类)以后,表示云彩的“云”才再造出一个“云”字,后来又恢复(或曰简化)为“云”,拐了一个弯儿又回来了。还有的人说,简化字不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对继承文化遗产有不好的影响,这也是没有道理的。简化自古存在,简化字古已有之,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出现断裂现象。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并不是某些人或者某个集团闭门造车弄出来的,只是经过整理,集中推行,便于使用,如此而已。若愣是把简化字与文化传承、与其他什么什么领域捆绑起来说事儿,那就很可能别有用心、动机不纯了。四、结语关于繁体字的使用问题,国家通用语言
15、文字法有明确规定,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以及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其他情况如门牌、招牌、广告牌、标语、菜单等等用字,无论是印刷还是手书,若使用繁体,都是不规范的。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繁体似乎比简体要高雅一些,而人们都有趋雅的心理,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为了提升自身的品位,故意在交际场合使用繁体字,有时会弄巧成拙,例如毕福剑为斯诺克九球天后潘晓婷题字把“后”写成“後”,反倒显得没有学问。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繁体字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客观历史的结果,不能废除。繁体字更有利于大陆与海内外进行交流,它比简化字优美,更易
16、表达情感,更具欣赏性和艺术性。其实,中国非常重视传承传统文化,广大教师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也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大量古籍得到重印和新印,主要是繁体字本。因而,现实证明古代的汉字仍然有很多人认识和研究并不断发展深入,它并没有因为简化字而破坏。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汉字的形体和文化内涵也一时难以道尽。无论繁体、简体,都是历史现象,都是在人们对汉字的使用中产生的。简化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推行简化字并不是要废弃繁体字,如同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一样,仅仅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所以推行简化字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是符合现实需要的作为,某种程度上说,汉字简化其实是保留
17、了汉字文化,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发展。汉字简化存在的一些优点与弊端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识,它们需要用现实生活进行考验,我们也要随时关注它的发展。对于汉字简化方面具有争论的问题,更是以后我们对于简化汉字仍然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进而来推动文字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1董琨.中国汉字源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刘又辛.汉语汉字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宋均芬.汉语文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陈章太.论汉字简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2,2.5傅永和.汉字简化五十年回顾J.中国语文,2005,6.6高更生.现行汉字必须规范化J.语文建设, 1991,1.7史有为.汉字简化的价值评估J.语文建设,1991,3.8苏培成.关于简化汉字几个有争论的问题纪念公布35周年J.语文研究,1991,1.9苏培成.简化汉字60年J.语言文字应用,2009,4.10周有光.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成果J.语文建设,1989,5.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