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索对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指导与帮扶 唐慧琴摘要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加,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多重原因下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出现。本文基于当前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类型,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旨在提出高校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对策,即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实现精准帮扶;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改进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全方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困难;就业指导中图分类号G6
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9-0062-03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28本刊网址http:/随着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高校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群体,成为政府和高校的重点关注对象。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政府和高校都出台了系列帮扶政策和文件,但由于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不同,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多且复杂,目前的帮扶政策和文件还不足以解决现存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一、高校畢业生就业困难类型一般认为,就
3、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是指在心理、身体、学业、经济、综合素质等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这类群体有就业意愿,但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就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属于弱势群体。首先,这类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大学期间普遍存在兼职,或者是一心放在学习上以获取奖学金,缺少参与集体活动,在大学期间缺少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缺乏社交经验,导致在就业上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所欠缺。其次,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贫困生的眼界和思想有局限性,社会资源也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毕业时面临经济条件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4、偿还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业动机强烈,且期望值高,迫切希望能通过工作摆脱贫困。如果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这类学生更容易产出落差感。再者,随着经济发展,如今求职成本的上升,例如毕业生求职时需要承担往返学校与工作城市的车票与住宿费,面试需要的正装费用等,这些费用的增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对一些优质的外地企业时会再三考虑,有时被迫放弃就业机会。(二)就业观念不正确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也影响大学生的求职。1.就业期望值过高。在面临就业时,有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认为凭借“本科生”身份足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挑选高薪酬、待遇好的工作,而缺乏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这种眼高手低、急功近利
5、的心理导致这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步入求职环节之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前精英时代,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现如今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不过是众多求职者中的普通一员,已经不再是社会的“宠儿”,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2.“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多存在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和独生子女中,这类学生受到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存在缺乏主见,依赖父母,求职过程中不想自己择业,不主动求职而是等待他人安排就业。3.盲目从众的心理。有部分大学生没有对自身的专业有清晰的认识,盲目跟随其他同学一起涌向热门职业,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三)就业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的用单位
6、对招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一些同学专业知识过硬,但是却缺乏社会实践经历。还有一些同学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等方面有所欠缺。还有部分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不过关,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差,存在挂科补考.重修、违规违纪等情况,还严重者无法按时毕业或拿不到毕业证书。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强的人才,这些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大学四年通过认真学习、参与集体活动、担任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实习等获取的。如果这些能力有所欠缺,那么在求职过程中难免和其他求职者相比,综合竞争能力差,处理不利地位。(四)身体残疾或心理问题就业困难群体中还存在一部分身体残疾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体残疾的学生在就业时
7、受到身体影响,选择的职位少,在面试时容易遭到歧视。而存在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在近几年的毕业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面临求职的心理压力造成焦虑不安、迷茫困惑、意志力消沉等现象,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无法正常发挥,最终求职失败。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素(一)政府因素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从2015年的749万人到2018年的82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虽然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奖、助、贷、勤、补、减”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但是针对就业困难的资助体系还未完善。在政策宣传上也仍有所欠缺,学生没能深入了解国家关于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而致政策落
8、实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此外,还存在就业市场不规范,制约机构也还未健全,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满。受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全国各地区的发展也高低不同,学生喜欢扎堆前往经济发展好的大城市就业。(二)学校因素一方面,部分高校的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加,供需失衡,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再者,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没有与时俱进,毕业生虽然修完了专业课程,但是未能适应社会需求,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还有一部分高校缺乏实践课程,理论知识应与社会实践相互配套,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另一方面,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力度不够,
9、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仍有少部分高校缺乏就业指导课程。而现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数以毕业季的集中开设讲座、课程的形式举行,上课人数多,课程内容多单时间短,且集中在毕业季,还受限于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因素,导致就业指导课效果差。上课形式和就业信息渠道的单一导致学生不能快速获取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求职。(三)用人单位因素部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对学历要求高,虽然国家有文件规定不能在招聘要求上出现“985、211”等学历要求的字样,但用人单位还是优先录取这些院校的学生,导致普通本科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竞争压力大。除此之外,二孩政策出台,让企业加重了运营成本
10、,这让原本就处于弱势的女性求职者更加难求职。还有些企业对毕业生的户籍、生源地也有限制。还有一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的现象,也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四)学生自身因素专业能力不足、不正确的就业心理.经济条件等都是影响毕业生求职时的因素。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身要求降低,没有正确的未来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四年后,专业技能差。还有部分同学缺乏对就业信息的收集能力,面对海量的就业信息,无法从中筛选合适自己的就业岗位。还有的毕业生存在就业准备不充分的情况,在秋季招聘的旺季没有求职,忙于休闲或是旅游,从而错失了最佳就业时机。三、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一)建立就
11、业信息数据库,实现精准帮扶高校应当形成一支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任老师、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组成的工作团队。秉承“以生为本”的工作思路,通过平时观察、主动了解、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就业困难学生配备一对一帮扶教师,为每位就业困难的学生造册,做到一人一册,动态记录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扶的举措以及帮扶成效,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通过对就业困难学生信息的收集,来完成就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包括就业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就业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成绩、荣誉称号、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等信息,除此之外
12、,还要收集学生的求职意愿,对学生希望获取的工作性质、薪酬待遇、岗位等进行了解,建立数据库,识别学生求职需求,实现精准帮扶。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用人单位性质、需求人数、薪酬待遇、专业技能要求、工作地点实习经历要求等,构建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能快速为学生提供对口的岗位,为就业困难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二)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困难时,会产生压力,导致出现焦虑不安、抑郁、迷茫、急躁等情绪,这些情绪不及时加以调整,会累积造成严重心理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排查毕业生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情况,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发现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
13、要及时加以干预。同时,高校应该在毕业生求职前,通过开设心理讲座和培训等形式,主要教授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如对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如何化解压力和自我调适的方法等。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就业困难学生,辅导员无法自行帮助学生解决的,应及时上报至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三)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转变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关键。对于就业期望过高和有依赖心理的学生,要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找准自身定位,正确对待自身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校应在经济上给予帮扶,
14、为学生提供就业求职补贴,降低学生求职的成本。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拓宽就业思路,大学生就业以先学习、积累经验为主,应该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摆正就业期待值,避免掉进为了追求高薪企业而放弃能学会技能累计经验的企业的误区。对于有从众心理的学生,应大力宣传国家优惠政策,摆正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面向基层、中小企业和西部地区就业。目前,我国为帮扶大学生就业,颁布了各项政策。例如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学费补偿代偿政策“三支一扶”計划,大学生征兵入伍学费补偿、毕业生创业税费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创业补贴等。(四)改进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全方面的就业指
15、导与服务高校应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贯穿于大学的整个阶段。首先要分年级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活动。如在大一时为新生牢固专业思想教育,指导新生进行个人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时,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训,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各项社团活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管理、沟通技能等能力。大三时,组织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大四时,开设就业咨询、简历制作、面试技能、就业派遣等内容的课程,还可邀请校友返校为学生分享求职经验、入职心得和职业发展规划,发挥校友协同育人的作用。其次,要丰富就业信息渠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
16、的就业信息,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就业指导中心网站、QQ、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就业信息,让毕业生快速高效地获得用人单位信息。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根据学生造成就业困难的不同原因,开设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实施“一对一”帮扶,帮助学生逐一克服困难,实现就业。(五)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举措。高校应持续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服务方向,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人才质量标准,深化课程改革,增加实践课程学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17、把提高就业能力作为就业帮扶工作的着眼点。再者,要调动社会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邀请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结语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除了需要高校、学生本人的努力和帮助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主体,在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时,应发挥高校的连接作用,将政府、社会、学生自身多方功能整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困难,树立实现就业。参考文献:1朱红.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分析与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274.2马建新.高校贫困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及对策0.教育与职业,2014(29):90-92.3李华,张健.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潘堪达.粤西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与帮扶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6).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