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农业的起源;从铁犁牛耕的进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浇灌三方面把握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把握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理解中国农业独立进展、自成体系的过程。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课前预习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消灭
1.原始农业的产生
(1)时间: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年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概况:
①主要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②主要耕作方法: ;
③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和石犁。
(3)影响: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为了查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的进展
(1)概况:
生产工具:
消灭了 农具,但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农业技术: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主要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2)影响: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头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进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 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农业工具: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头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消灭犁壁。
(3)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消灭 ,安装了犁评,可调整犁耕的深浅。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接受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浇灌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浇灌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 用于浇灌;唐朝创制 ;宋朝消灭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消灭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进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集体耕作
(1)缘由:土地归国家全部。
(2)概况: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3)作用: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缘由:铁犁牛耕技术的消灭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确立。
(3)基本特点:
①以一家一户(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
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4)地位: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进展的经济基础。
(5)评价:
①乐观作用:农夫拥有肯定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乐观性;农夫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局限性(脆弱性):因经营规模很小、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和负担沉重的徭役,格外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课堂研讨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征: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备 注
学后反思
课堂检测——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姓名:
1.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2.“……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浇灌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这个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坎儿井 D.灵渠
3.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 D.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4.《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现象严峻 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5.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消灭于( )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6.观看右图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 )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整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铁犁牛耕技术开头消灭
7.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 片说明白
戽斗 手摇翻车 脚踏翻车 高转筒车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 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
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 D.浇灌工具的多样化
8.“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从中猎取的有效信息是
A.商代已经消灭牛耕 B.春秋末期,可能消灭牛耕
C.春秋末期,可能消灭马耕 D.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普遍使用
9.《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华民族的“安土重迁”思想根源是中国古代
A.商品经济的进展 B.巩固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农耕经济的进展
10.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的依靠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shān,古时旌旗的正幅),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牛郎织女曾在人间恩恩爱爱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何种生产方式?分析其消灭的缘由。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牛郎织女是一个秀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见的这一天(七夕)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你能从上图中得出有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信息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