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江苏专用)-专题提升训练-第2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829167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1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江苏专用)-专题提升训练-第2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江苏专用)-专题提升训练-第2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讲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1-2-14所示,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大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移—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  ) 图1-2-14 A.在时刻t1,a、b两车运动方向相同 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领先减小后增大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始终比a车的大 解析 x-t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从题图中看出,a车始终静止,b车先正向减速,速率减小为0后,再反向加速,因此A、B、D选项错误,C正确. 答案 C 2.(2022·高考冲刺卷四)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2021年6月20日上午进行,如图1-2-15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利用天宫一号中的“质量测量仪”测量航天员聂海胜的质量为74 kg.测量时,聂海胜与轻质支架被王亚平水平拉离初始位置,且处于静止状态,当王亚平松手后,聂海胜与轻质支架受到一个大小为100 N的水平恒力作用而复位,用光栅测得复位时瞬间速度为1 m/s,则复位的时间为 (  ) 图1-2-15 A.0.74 s B.0.37 s C.0.26 s D.1.35 s 解析 宇航员复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的是水平恒力的作用,所以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由牛顿其次定律可得宇航员的加速度为a== m/s2,再依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得到复位的时间为t== s=0.74 s,A正确. 答案 A 3.(2022·全国大纲卷,14)一质点沿x轴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1-2-16所示.质点在t=0时位于x=5 m处,开头沿x轴正向运动.当t=8 s时,质点在x轴上的位移为 (  ) 图1-2-16 A.x=3 m B.x=8 m C.x=9 m D.x=14 m 解析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结合v-t图象求解.质点前4 s内沿x轴正方向运动,其位移可由v-t图象中的“面积”数值表示,则对应位移x1= m=6 m.同理可得4 s~8 s内的位移(沿x轴负方向运动)x2=- m=-3 m.又知初位置x0=5 m.则当在t=8 s时,质点在x轴上的位置为x=x0+x1+x2=8 m,选项B正确. 答案 B 4.如图1-2-17为表面粗糙、倾斜放置的传送带,物块可以由传递带顶端A由静止开头滑到传送带底端B,传送带静止时物块下滑的时间为t1,传送带逆时针匀速转动时物块下滑的时间为t2,传送带逆时针加速转动时物块下滑的时间为t3,传送带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时物块下滑的时间为t4,则关于这四个时间的大小关系,下列正确的是 (  ) 图1-2-17 A.t4<t1<t2<t3 B.t4<t1=t2<t3 C.t4<t1=t2=t3 D.t1=t2=t3=t4 解析 传送带静止、 逆时针转动时,物块相对于地面对下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因此t1=t2=t3.由于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块开头速度小于传送带速度时,加速度比逆时针转动时的加速度大,因此下滑的时间最短,C项正确. 答案 C 5.(2022·全国卷新课标Ⅰ,17)如图1-2-18,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从静止开头向左加速,加速度从零开头渐渐增大到某一值,然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地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内).与稳定在竖直位置时相比,小球的高度 (  ) 图1-2-18 A.肯定上升 B.肯定降低 C.保持不变 D.上升或降低由橡皮筋的劲度系数打算 解析 法一 当橡皮筋竖直时,由平衡条件知: k·Δx1=mg,即Δx1= 橡皮筋的长度为l1=l0+Δx1=l0+ 当小球向左加速时,受力如图所示. 橡皮筋的拉力FT=k·Δx2① FTcos θ=mg② 此时小球距悬点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为 l2=(l0+Δx2)cos θ③ 联立①②③得,l2=l0cos θ+ 比较l1和l2可知,l1>l2,小球的位置肯定上升,选项A正确. 法二 (极限法)当向左的加速度很大时,橡皮筋趋于水平,所以小球的位置要上升. 答案 A 6. (2022·全国大纲卷,19)一物块沿倾角为θ的斜坡向上滑动.当物块的初速度为v时,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如图1-2-19所示;当物块的初速度为时,上升的最大高度记为h.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物块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和h分别为 (  ) 图1-2-19 A.tan θ和 B.(-1)tan θ和 C.tan θ和 D.(-1)tan θ和 解析 设物块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块沿斜坡上滑时的加速度大小a=μgcos θ+gsin θ① 当物块的初速度为v时,由运动学公式知 v2=2a② 当物块的初速度为时,由运动学公式知 2=2a③ 由②③两式得h= 由①②两式得μ=tan θ. 答案 D 二、多项选择题 7. 某同学站在电梯地板上,利用速度传感器和计算机争辩一观光电梯升降过程中的状况,如图1-2-20所示的v-t图象是计算机显示的观光电梯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状况(向上为正方向).依据图象供应的信息,可以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1-2-20 A.0~5 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上升,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B.5~10 s内,该同学对电梯地板的压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 C.10~20 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下降,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D.20~25 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下降,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 0~5 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上升,加速度方向向上,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选项A错误;5~10 s内,观光电梯匀速上升,该同学对电梯地板的压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选项B正确;10~20 s内,观光电梯在减速上升,加速度方向向下,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选项C错误;20~25 s内,观光电梯在加速下降,加速度方向向下,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选项D正确. 答案 BD 8. (2022·广东省试验中学质检)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1-2-21所示,由图可知 (  ) 图1-2-21 A.乙物体的加速度为1 m/s2 B.4 s末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4 s末甲物体在乙物体前面 D.条件不足,无法推断两物体何时相遇 解析 对乙物体,a==1.33 m/s2,4 s末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则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由于不知道初始时刻甲、乙的位置关系,故无法推断4 s末甲、乙的相对位置及两物体何时相遇,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答案 BD 9.(2022·南京二模)如图1-2-22甲所示,质量为M=2 kg的木板静止在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物块(质量设为m)从木板的左侧沿木板表面水平冲上木板.物块和木板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g=10 m/s2,结合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2-22 A.可求解物块在t=2 s时的位移 B.可求解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C.可求解物块的质量m D.可求解木板的长度 解析 由题图乙可求0~2 s内物块的v-t图象所包围的面积(即位移),选项A正确;由题图乙可知:am=2 m/s2=μg,则μ=0.2,选项B正确;由v-t图象知1 s后二者以共同速度匀速运动,故水平面应光滑,故m=M,选项C正确;由题图乙可求解物块与木板间的相对位移,但无法求解木板的长度,选项D错误. 答案 ABC 三、非选择题 10.2021年1月1日实施新的交通规定:黄灯亮时车头已经越过停车线的车辆可以连续前行,车头未越过停车线的若连续前行则视为闯黄灯,属于交通违章行为.现有甲、乙两汽车正沿同一平直大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当两车快要到十字路口时,甲车司机看到黄灯闪烁,3秒黄灯提示后将再转为红灯.请问 (1)若甲车在黄灯开头闪烁时刹车,要使车在黄灯闪烁的时间内停下来且刹车距离不得大于18 m,则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 (2)若甲、乙车均以v0=15 m/s的速度驶向路口,乙车司机看到甲车刹车后也紧急刹车(乙车司机的反应时间Δt2=0.4 s,反应时间内视为匀速运动).已知甲车、乙车紧急刹车时产生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5 m/s2、a2=6 m/s2.若甲车司机看到黄灯闪烁时车头距警戒线L=30 m,要避开闯红灯,他的反应时间Δt1不能超过多少? (3)满足第(2)问的条件下,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刹车前的距离x0至少多大? 解析 (1)设在满足条件的状况下,甲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为v1,依据平均速度公式可得·t1=18 m, 所以v1=12 m/s (2)对甲车:v0Δt1+=L 代入数据得Δt1=0.5 s (3)设乙车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当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时,即v0-a2t=v0-a1(t+Δt2) 解得t=2 s 则v=v0-a2t=3 m/s x1==21.6 m x2=v0Δt2+=24 m 故刹车前的距离至少为x0=x2-x1=2.4 m 答案 (1)12 m/s (2)0.5 s (3)2.4 m 11.如图1-2-23甲所示,倾角θ=37°的斜面由粗糙的AB段和光滑的BC段组成,质量m=1 kg的物体(可视为质点)在平行斜面的恒定外力F作用下由A点加速下滑,运动到B点时,力F突然反向(大小不变),其部分v-t图如图乙所示,物体滑到C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取sin 37°=0.6,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图1-2-23 (1)外力F的大小及物体在AB段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物体从A到C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析 (1)由v-t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加速度为 a1==10 m/s2 在BC段加速度为a2==-2 m/s2 由牛顿其次定律知物体在AB段有 F+mgsin θ-μmgcos θ=ma1 在BC段有mgsin θ-F=ma2 联立并代入数值得F=8 N,μ=0.5. (2)由运动学规律知物体从B到C经受的时间为 t2== s=5 s 物体从A到B发生的位移为s1=t1=5 m 物体从B到C发生的位移为s2=t2=25 m 物体从A到C的平均速度大小==5 m/s. 答案 (1)8 N 0.5 (2)5 m/s 12.(2022·山东卷,23)争辩表明,一般人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1-2-24甲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t0=0.4 s,但饮酒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在某次试验中,志愿者少量饮酒后驾车以v0=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觉状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L=39 m.减速过程中汽车位移s与速度v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此过程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求: 图1-2-24 (1)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及所用时间; (2)饮酒使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 (3)减速过程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与志愿者重力大小的比值. 解析 (1)设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为a,所用时间为t,由s-v图象可得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1=0,位移s=25 m, 由运动学公式得:v=2as① t=②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得:a=8 m/s2③ t=2.5 s④ (2)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t′,反应时间的增加量为Δt,由运动学公式得L=v0t′+s⑤ Δt=t′-t0⑥ 联立⑤⑥式,代入数据得Δt=0.3 s⑦ (3)设志愿者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F,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为F0,志愿者质量为m,由牛顿其次定律得 F=ma⑧ 如图,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F=F2+(mg)2⑨ 联立③⑧⑨式,代入数据得:=⑩ 答案 (1)8 m/s2 2.5 s (2)0.3 s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