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对如图所示的图片、示意图或试验装置图,下列推断精确 无误的是( )
A.甲图是小孔衍射的图样,也被称为“泊松亮斑”
B.乙图是薄膜干涉的应用,用来检测平面的平整程度
C.丙图是双缝干涉原理图,若P到S1、S2的路程差是半波长的偶数倍,则是亮纹
D.丁图是薄膜干涉现象的试验装置图,在附有肥皂膜的铁丝圈上,毁灭竖直干涉条纹
E.戊图是波的振动图象,其振幅为8 cm,振动周期为4 s
解析:选BCE.甲图是小孔衍射的图样,但不是“泊松亮斑”,故A错.丁图是薄膜干涉现象的试验装置图,但其干涉条纹应为水平的,故D错.
2.(2022·高考福建卷)在均匀介质中,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横波,其波源O在第一个周期内的振动图象如右图所示,则该波在第一个周期末的波形图是( )
解析:选D.由波的形成规律可知,一个周期内x=0处,质点刚好完成一次全振动,结合振动图象知,质点在平衡位置向下运动;x=λ(λ为该波波长)处,质点振动了个周期,质点位于正向最大位移处;x=λ处的质点,振动了个周期,质点位于负向最大位移处.选项D正确.
3.(2022·高考北京卷)一简谐机械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λ,周期为T.t=0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a、b是波上的两个质点.图乙是波上某一质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质点a的速度比质点b的大
B.t=0时质点a的加速度比质点b的小
C.图乙可以表示质点a的振动
D.图乙可以表示质点b的振动
解析:选D.图甲为波的图象,图乙为振动图象.t=0时刻,a质点在波峰位置,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b质点在平衡位置,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故选项A、B错;在波的图象中,依据同侧法由传播方向可以推断出质点的振动方向,所以t=0时刻,b点在平衡位置且向下振动,故选项C错D对.
4.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由A向B传播,A、B相距0.45 m,如图是A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当A处质点运动到波峰位置时,B处质点刚好到达平衡位置且向y轴正方向运动,这列波的波速可能是( )
A.4.5 m/s B.3.0 m/s C.1.5 m/s
D.0.9 m/s E.0.5 m/s
解析:选ADE.横波是由A向B传播的,而且在A到达波峰的时刻,B处于平衡位置向上运动,则:
A、B相距l=nλ+λ,所以λ=(n=0,1,2,…)
依据v=== m/s(n=0,1,2,…)
当n=0时v=4.5 m/s,当n=1时v=0.9 m/s,当n=2时v=0.5 m/s等,正确答案为ADE.
5.(2022·高考重庆卷)打磨某剖面如图所示的宝石时,必需将OP、OQ边与轴线的夹角θ切磨在θ1<θ<θ2的范围内,才能使从MN边垂直入射的光线,在OP边和OQ边都发生全反射(仅考虑如图所示的光线第一次射到OP边并反射到OQ边后射向MN边的状况),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θ>θ2,光线确定在OP边发生全反射
B.若θ>θ2,光线会从OQ边射出
C.若θ<θ1,光线会从OP边射出
D.若θ<θ1,光线会在OP边发生全反射
解析:选D.题图中,要使光线可在OP边发生全反射,图中光线在OP边上的入射角大于90°-θ2.从OP边上反射到OQ边的光线,入射角大于90°-(180°-3θ1)=3θ1-90°可使光线在OQ边上发生全反射.若θ>θ2,光线不能在OP边上发生全反射;若θ<θ1,光线不能在OQ边上发生全反射,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
6.(2022·高考北京卷)以往,已知材料的折射率都为正值(n>0).现已有针对某些电磁波设计制作的人工材料,其折射率可以为负值(n<0),称为负折射率材料.位于空气中的这类材料,入射角i与折射角r照旧满足=n,但是折射线与入射线位于法线的同一侧(此时折射角取负值).现空气中有一上下表面平行的负折射率材料,一束电磁波从其上表面射入,下表面射出.若该材料对此电磁波的折射率n=-1,正确反映电磁波穿过该材料的传播途径的示意图是( )
解析:选B.由题意知,折射线和入射线位于法线的同一侧,n=-1,由折射定律可知,入射角等于折射角,所以选项B正确.
7.(1)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某时刻该列波上正好经过平衡位置的两质点相距6 m,且这两质点之间的波峰只有一个,则该简谐波可能的波长为________.
A.4 m B.6 m C.8 m
D.10 m E.12 m
(2)两束平行的细激光束,垂直于半圆柱玻璃的平面射到半圆柱玻璃上,如图所示.已知其中一条光线沿直线穿过玻璃,它的入射点是O;另一条光线的入射点为A,穿过玻璃后两条光线交于P点.已知玻璃截面的圆半径为R,OA=,玻璃材料的折射率为,求OP的长度.
解析:(1)依据题意,两质点之间的波峰只有一个,可能状况有:①λ=6 m,λ=12 m
②λ=6 m
③λ=6 m,λ=4 m,故选项ABE正确.
(2)画出如图所示光路图.自A点入射的光线在B点发生折射:
n=
且sin i=OA/OB=
得∠r=60°
可知∠OPB=∠POB=30°
故OP=2Rcos 30°=R.
答案:(1)ABE (2)R
8.(1)某同学用单色光进行双缝干涉试验,在屏上观看到如图甲所示的条纹,仅转变一个试验条件后,观看到的条纹如图乙所示.他转变的试验条件可能是________.
A.减小光源到单缝的距离
B.减小双缝之间的距离
C.增大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
D.换用频率更高的单色光源
E.换用频率更低的单色光源
(2)太空老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 中授课时做了一个“水球”试验.现在我们借用王亚平的“水球”来争辩另一个光学问题:设“水球”的半径为R,折射率为n=,AB是“水球”的一条直径,现有一细光束沿与AB平行的方向在某点射入“水球”,经过一次折射后恰好经过B点,则入射光束到AB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1)在双缝干涉中,相邻明条纹间的距离Δx=λ,由题图知干涉条纹间距变宽,故可增大l、λ或减小d.依据c=λν知要增大λ,应减小ν.选项B、C、E正确,选项A、D错误.
(2)设光线P经C折射到B点,光路如图所示.
依据折射定律n==
由几何关系得:α=2β
联立上式得:α=60°,β=30°
所以=Rsin 60°=R.
答案:(1)BCE (2)R
9.(2022·湖北八校联考)(1)在t=0时刻向安静水面的O处投下一块石头,水面波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传播开去,当t=1 s时水面波向西刚刚传到M点(图中只画了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没画出),OM的距离为1 m,振动的最低点N距原水平面15 cm,如图所示,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
A.t=1 s时O点的运动方向向上
B.该水面波的波长为2 m
C.振动后原来水面上的M点和N点永久不行能同时毁灭在同一水平线上
D.t=1.25 s时刻M点和O点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E.t=2 s时刻N点处于平衡位置
(2)如图所示,在MN的下方足够大的空间是玻璃介质,其折射率为n=,玻璃介质的上边界MN是屏幕.玻璃中有一正三角形空气泡,其边长l=40 cm,顶点与屏幕接触于C点,底边AB与屏幕平行.一束激光a垂直于AB边射向AC边的中点O,结果在屏幕MN上毁灭两个光斑.
①求两个光斑之间的距离L;
②若任意两束相同激光同时垂直于AB边向上入射进入空气泡,求屏幕上相距最远的两个光斑之间的距离.
解析:(2)①画出光路图如图甲所示
在界面AC,a光的入射角θ1=60°
由光的折射定律有:=n
代入数据求得折射角θ2=30°
由光的反射定律得反射角θ3=60°
由几何关系易得:△ODC是边长为l/2的正三角形,△COE为等腰三角形,CE=OC=l/2,故两光斑之间的距离L=DC+CE=40 cm.
②光路图如图乙所示,屏幕上相距最远的两个光斑之间的距离为PQ=2l=80 cm.
答案:(1)ABD (2)①40 cm ②80 cm
10.(2022·西城区二模)(1)铺设钢轨时,每两根钢轨接缝处都必需留有确定的间隙,匀速运行的列车经过轨端接缝处时,车轮就会受到一次冲击.由于每一根钢轨长度相等,所以这个冲击力是周期性的,列车受到周期性的冲击做受迫振动.一般钢轨长为12.6 m,列车固有振动周期为0.315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列车的危急速率为40 m/s
B.列车过桥需要减速,是为了防止列车发生共振现象
C.列车运行的振动频率和列车的固有频率总是相等的
D.列车运行的振动频率总等于其驱动力的频率
E.增加钢轨的长度有利于列车高速运行
(2)一半径为R的半圆形玻璃砖横截面如图所示,O为圆心,一束平行光线照射到玻璃砖MO′面上,中心光线a沿半径方向射入玻璃砖后,恰在O点发生全反射,已知∠aOM=45°.求:
①玻璃砖的折射率n;
②玻璃砖底面MN出射光束的宽度是多少?(不考虑玻璃砖MO′N面的反射)
解析:(1)列车在行驶过程中与钢轨间隙的碰撞,给列车施加了一个周期性的驱动力,要使列车不发生危急,应使驱动力的周期远离列车的固有周期,因固有周期T0=0.315 s,所以驱动力周期T=T0=0.315 s时使列车发生共振,振幅最大,最为危急,则由T=得危急速度v===40 m/s,所以A项正确.列车过桥时应防止桥梁发生共振导致桥梁坍塌,而不是防止列车发生共振,基本的做法是减小列车速度,所以B项错误.物体受迫振动时的振动频率总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所以C项错误,D正确.增加钢轨的长度,使驱动力频率远离列车的固有频率,是提高列车车速的一种措施,所以E项正确.
(2)①由n=
得n==.
②分析可知:进入玻璃砖入射到MO的光线均发生全反射,从O′点入射的光的路径如图所示.
由n==得θ=30°,
可知θ′=30°、α′=45°,出射光束平行
OD=Rtan 30°=R
出射光束的宽度d=ODsin 45°=R.
答案:(1)ADE (2)① ②R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