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双基限时练(七) 李清照词两首
一、基础学问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xiāo 销魂 红绡 瘦削 硝烟布满
B.qī 凄凉 悲戚 栖息 恓恓惶惶
C.wú 梧桐 吾辈 芜杂 毋庸讳言
D.zhǎn 杯盏 崭新 暂且 辗转反侧
解析 A项,瘦削xuē;B项,恓xī;D项,暂zàn。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B.东篱把酒黄昏后
把酒临风,感极而悲者矣
C.怎敌他、晚来风急
富可敌国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山顶千门次第开
解析 A项,“销魂”前:极度哀痛,后:极度欢快;B项,“把酒”均为“端着酒”;C项,“敌”前:抵抗,承受,后:对等相当;D项,“次第”前:光景,后:次序,一个接一个。
答案 B
3.下列对诗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暗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与后文的“黄花”相照应,“黄花”即菊花。词人借此表达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憧憬。
B.帘卷西风——“西风”指秋风,在古诗文中,“东风”常指春天,“南风”常指“夏天”,“西风”常指秋天,“朔风”常指冬天。
C.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是指天气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词人在这里写的是秋天季节的天气;我们现在常用这个词来写“春天刚刚变暖,还有点寒冷”的情态。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写细雨打梧桐之声,以声衬情。这雨不似打在梧桐上,倒似打在词人心上,一滴滴,一声声,让人不能自抑。
解析 A项中“借此表达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憧憬”错。
答案 A
4.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派之作,从下列诗句中,选出属于豪放风格的一句( )
A.暗淡轻花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桂花》)
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
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
答案 C
5.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寻查找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查找”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安慰,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予,因而坐立担忧,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用“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难过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难过。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义: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是靖康之变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据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际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间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孤独 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得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受和凄惨患病。
解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也不言酒量少,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不了愁。
答案 B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清明溱湖会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似巨蟒入水,场面恢宏壮丽、惊心动魄,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海内外人士盛赞:“天下会船数溱潼。”
①当天凌晨,各乡各镇五彩缤纷的赛船就向水上集中 ②但见大船如出水蛟龙,小船似离弦之箭 ③很多村还在村头搭台唱戏 ④随着一声令下,气概恢宏的会船节沉没在欢呼和喝彩声中 ⑤将参赛船只装扮得格外明丽 ⑥数百平方公里的里下河地区村村竖起会船大旗
A.①③④⑥⑤② B.①⑥⑤②③④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
解析 ⑥照应“最大的水上庙会”,⑤③紧承其后,表现庙会的场面之大;①④②写赛船的情景。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醉花阴》,完成7~8题。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炼字。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到句中、全诗中,并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作综合分析。“又”字表明再一次,又一次,强调词人与丈夫分别已久,已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独守空房了,写出了分别之悲更深。
答案 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布满了孤独 、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8.据元人伊世珍《琅嬛记》所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一再,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请问为赵明诚五十首所难掩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到底好在何处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是这三句呈现了两个镜头:一是凄冷的风穿帘而过,菊花满园,枯萎凋零的菊花在寒风中瑟缩;二是词人迎着寒风,看着菊圃中的菊花,顾花自怜,认为憔悴愁绝的自己比菊花更消瘦。其次,这三句是情景交融,创设出凄苦绝伦的境界。
答案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仆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终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奇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呈现出两个叠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二)阅读《声声慢》,完成9~10题。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查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这首词开篇的“寻查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人对其极为称道,试分析这些叠音词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叠音叠字极富表现力的特点,结合作者南渡后的凄惨生活,自然可解。
答案 开首三句,七组叠词为全词定下了凄惨愁苦的感情基调。“寻查找觅”写作者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境况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极言心情之悲怆。叠词运用得体、精确 形象,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10.怎样理解“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缅怀故国,已是格外难过,而此雁又像是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更加触动了哀痛的心情。
三、力量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11.下阕“我报路长”两句是词人的感叹,“谩”通“漫”,“枉,徒然”之意。认真揣摩这两句,结合全词,谈谈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品尝诗词思想感情的力量。应当抓住关键词,结合词的风格特色细加品尝。
答案 本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虽有出众才华,但在朝廷昏庸无能,国家前途黯淡的时刻却毫无用处的感叹。
12.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大多数词截然不同,布满了浪漫主义颜色,请分析其具体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风格的把握。浪漫主义的表现可以从词的内容材料、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把握、解答。
答案 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①写梦中景象和梦中感叹;②写到了传奇中的“天帝”“鹏”“篷舟”“三山”等;③想象格外丰富;④意境极其开阔。(写出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①,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②。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 ①露浓花瘦:指枝叶上露水很多,花已凋零。②袜刬:即来不及穿鞋,以袜着地而走。刬:光着。金钗溜:金钗从头上滑落。溜:滑行。
13.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少女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中塑造了一位天真活泼、妩媚多情、古怪 机警而又略有几分矜持可爱的少女形象。
14.末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因其对人物形象的成功描写而历来为人们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句以极精湛的笔墨,通过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少女“见客人来”,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去见的微妙细致心理。“倚门”即有所期盼,加以“回首”,则少女窥人之憨态可掬了,还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自己,其神态毕现。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 溪 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①袅残烟,梦回山枕②隐花钿。
海燕将来人斗草③,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 ①沉水:即沉水香,简称“沉香”。②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③斗草:一种竞采百草、竞赛优胜的玩耍。
15.试分析全词的结构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分为两层,前三句为一层,写室内所见。少女春睡初醒,感受到春光融和,屋内熏炉中燃着沉水香,轻烟袅绕。后三句为其次层,写室外景象。女伴们斗草玩耍,无比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在飞花。寒食季节的雨打湿了户外的秋千。
16.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寒食黄昏时分屋外院落细雨朦胧的春景。日暮黄昏突然飘起的细雨打湿了空荡荡的秋千,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无可奈何的春愁)。
四、语言表达
17.下面这首题为《一个七月的黄昏——题李清照》的小诗,它的第(二)节六个句子的挨次,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 (二)
一个七月的黄昏 ①一抹淡淡的悲伤
暮色镀亮弯弯的荷塘 ②黄昏的衣裳
温婉的女子依窗 ③从指间划过的是
低低吟唱 ④一抹淡淡的残阳
西阁楼上慵懒的书卷,和 ⑤时间的泪痕呀,沾湿了
一抹淡淡的残阳 ⑥从指间划过
A.④②⑥③⑤① B.⑥③④⑤②①
C.④⑥③①⑤② D.⑥③①⑤②④
答案 C
18.请给下面这则新闻写点评。(不少于50字)
新闻:四川达州65岁的蒋婆婆在6月15日摔倒在地骨折,她坚称是三个去搀扶她的小伴侣将她撞倒在地的,甚至赖在其中一家吃住,要求三家的家长赔偿医药费。三个小伴侣则称是蒋婆婆自己摔倒,喊他们去帮忙,没想到反被抓住。三家的家长已经以敲诈勒索向警方报案,已有7位目击证人情愿证明蒋婆婆是自己摔倒的。公安机关综合调查相关状况,认定蒋某某及其儿子龚某某的行为属于敲诈勒索行为,打算对老妇与其子分别予以行拘7日、10日,罚款500元的惩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让诬陷别人变成一笔并不划算的买卖,加重对诬陷的惩处力度。这样,才会去掉滋生诬陷的空间,人们才不敢任凭诬陷;遇到摔倒的老人,我们才不至于冷漠,才敢无所顾忌地伸出双手。
示例二:“人之初,性本善”,三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做了一件他们认为是对的事情,却被无情地污蔑、讹诈,无奈下家长报警并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才重获清白。少年的将来就是中国的将来。“一时糊涂”的老人用讹诈的手段扼杀向他伸出援手的孩子的和善和爱心,正是在扼杀良知的种子,破坏着将来社会的公序良俗。
示例三:这样的老人需要责怪,我们遏制这种讹诈的制度也需要反思。这件事情中,老人假如讹诈成功,将获得不小的赔偿。只有有了惩恶扬善的有效规章,才能达到善“扬”抑“恶”的目的。我们亟须建立并完善这样的规章,让讹诈和善的人担当沉重的违法成本,让好心的施善者平安、放心地去行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