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余撷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 材 悟 读圣贤思想的力气孔孟两章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是非凡才智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如水澄明,思想博大精深,直至今日仍有震撼人心的力气。无论是孔子“仁者爱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忧”“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德政”思想,还是孟子“人性本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仁政”思想,都如绵绵春水,始终流淌至现代人们的心里,给人以丰富的启示与养分;同时,也为我们的整个社会注入长期进展、和谐进展的力气。【素材运用】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学问分子是什么样的境况。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
2、造极。不是吗?直到今日,几乎全世界都有争辩儒学的人,可争辩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宏大的。是的,确定是宏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公平的。全部的报应,是由于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召唤人性,召唤公平。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召唤人性。直至今日,他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定是四周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相关话题】1.思想的力气2.生命的底色3.仁者爱人美 文 品 读孟子的过人处2022年8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张保振生活的阅历告知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在当时有声、过后出名
3、、史册有字、世间有传者,肯定有其过人处。应当说,孟子,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即是说,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同学的同学。就是这样一位隔着几代人的同学,却成了其老师的老师的最优秀的同学,以至人们在称儒家学说时,冠之以“孔孟之道”。孟子,俨然成了儒家学派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亚圣”。孟子的过人处,在于孟子贵其师、不相师。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他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因而“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一书共有7篇。其内容结构,与孔子的论语格外相像。更重要的,孟子贵其师、不相师,是表现在其内容上。孟子一生学其师、信其师,却没把其师的学
4、说看作是僵死的学说,而是敢于从现实生活动身,既学习继承,又创新进展。譬如,对“礼”与“仁”,就是如此。“礼”与“仁”,是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建树。而孟子一生,对“礼”,从不多谈;对“仁”,从不泛论。若谈,则从实际动身,不教条;若论,则从现实起步,不止步,从而,使“礼”更生活,让“仁”更政治。再如,对仁,孔子多从伦理学上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即孝顺父母、敬重兄长,才是仁的根本;“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即遇到困难抢着上,遇到名利退后让,这样的人是个仁人,等等。而孟子,却让“仁”从伦理学进展到政治学:“天下不仁,不保四海”(孟子离娄上),“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
5、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以至见到梁惠王,毫不迟疑地说:“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等等。过人处离不开过人志。孟子正是这样,在他看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出名世者。”但从周武王之后到孟子那个时期,已经有700多年了。算年头,早超过500年;论时势,该需要圣贤大有作为了。在这种情势下,孟子由然发出了“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的惊人之语,从而表现出了他的过人志。过人处离不开标准严。孟子指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孟子尽心上)即是说,超群工匠,决不因笨拙的徒弟而转变取消法规;神箭手羿,决不因学射者技艺低劣而修改拉
6、弓的标准。到底,自我迁就,随波逐流,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能随人后,遑论能过人。过人处离不开主见坚。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即是说,我对于尚书武成,就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只取其“二三策”。也正是如此,才成就了孟子,使很多后学者佩服之至。王安石就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临川集奉酬永叔见赠)至于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见,更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进展起到了格外重要的作用。其鼎盛期,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概莫跳出孟子关于“轻刑薄税”“制民之产”“听政于民”之类的“仁政”范畴。【品读】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浩然正气,不仅使孟子敢于笑傲王侯,而且使其极具平民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