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素材点说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适用话题】选择取决于生活的态度人要擅长寻求精神的寄予自然以宽容和博大的胸怀给人类以暖和2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痛,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获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跳出心灵炼狱的苏
2、轼开头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患病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潇洒,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适用话题】坦然面对挫折、逆境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永久保持乐观的心态诗意的人生二、素材运用他曾经在赤壁的月夜,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肤浅的失意,他观察风在山顶咆哮、回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谢、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滚滚
3、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苏轼站在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久保持理智与乐观。三、文摘精华苏轼的人生哲学2022年4月23日文汇报胡中柱苏轼是北宋士大夫的领袖,一生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有时甚至“正统”得指责李白不该从永王李璘,好像是已近迂腐的儒家人物。然而,他的内心的真正追求和归宿,却是禅宗思想。而非儒家的“乐观入世”、“杀身成仁”。积贫积弱的宋代,文人已无盛唐那种金戈铁马,乐观进取的豪放心态,而转为在内心查找平衡。作为当时代表人物的苏轼,他对整个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已有了怀疑,厌倦和无所希冀,无所寄予。对
4、此,前后赤壁赋是直接谈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词则更肤浅更含蓄地表现:“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愿栖,孤独沙洲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这种扭结于心头的人生空漠之感,苏轼是极力想加以摆脱又无法摆脱。“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有田不归如江水”。“此去真为田舍翁”。“回首始终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是,事实上,他从来就没有“归去”,“归农”,由于没有必要。苏轼并不是像陶渊明那样要躲避官场,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
5、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既然如此,何不干脆活得潇洒一点!只要运用禅宗理论,保持内心的平衡,心灵的超脱,便是无上的妙法。于是,苏轼尽管差点被杀,被宣布为“奸党”,诗文被禁,被贬谪“蛮荒之地”达十二年之久,可他并没有像先辈文人如柳宗元、刘禹锡那样地满腹牢骚,一腔愤慨,也很少有“怀才不遇”的自伤,而是用一种诗意的艺术态度来端详人生逆境,故到了任何地方,他都随遇而安,豁达大度:曾不无幽默地自我解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加上密州出猎,杭州筑堤,始终贬到天际海角,照旧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自我总结“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反正“此心安处是吾乡”。这种对生活宠爱
6、,还表现在日常琐事之中,苏轼对管家理财、烹饪饮食、医药保健、种花养鱼、煎茶酿酒均有争辩。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到现在还是我国传统菜谱中的“保留节目”。可以说,禅宗中的“万物皆有佛性”,“担水背柴,莫非妙道”的理论,东坡居士也是一个乐观的实践者。由于苏轼感觉到人生是偶然的,世事也是虚幻的,“人生处处何似之,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留鸿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那么,人生的苦痛也不过是梦幻,人世的功名利禄也没有什么可追求、可留恋之处。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公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处之的态度。故欢快不必过于欣喜,苦痛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可以说,这种内心调整机制,使得苏轼有了旷达的性格,但其思想基础,是源于禅宗认为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敷衍物,万物皆空的观念。凭借这个基础和内心调整机制,苏轼可以站在高远的立场上,观照社会和人生,取得生存的才智,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诗意人生,既坚持刚正不阿的传统人格抱负,又保持了超越世俗,不合时宜的精神追求。将两者融为一体,奇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冲突,并在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现。这种人生哲学为后世供应了一种在类似的社会条件下的生存典范。所以,苏轼得到后代文人士大夫的极大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