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素材点说1“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处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惦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清静哺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会一派苍凉。”【适用话题】家园是流浪灵魂的归宿家园是一种感觉,一种无法抹去的烙印2前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和抱负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天性和命运打算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远行的欲望;但是人的这种远行注定是一
2、场苦旅人无法消退精神深处无家可归的感觉。文中写道:“悲剧的不行避开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照旧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只需要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实实在在的家,还需要一个心灵的归宿。【适用话题】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抱负与现实漂泊与回归心灵归宿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二、素材运用1离家是必定的,思家也是必定的。十八岁的我,是羽毛甫健的雏燕,憧憬着远方的高山大河,憧憬着宽敞的天空。我的翅膀将带着我离开这儿低矮的山和涓涓的细流。但在飞行途中落脚停留时,我的头必向着这儿,我的眼光必穿过山河摩挲这儿的山、这儿的草和草上的露珠,那是能洗去我身心疲乏的圣水。离家,念家,归家,是人的必定
3、,也是人生的一种模式。我虽未踏上离家的路,却也明白那是怎样一种肤浅的情感,刻在心上挥之不去,是连逝水一样的时间也无法洗去的痕迹。自古很多的少年,意气风发地与家园作别,当脸庞爬满了皱纹,鬓角染上了霜华,归家后“儿童相见不相识”时才明白:乡音未改,家园未变,只是心老了。再摸摸那已经坍圮的残垣,已经衰败的破瓦,几十年的惦念便涌上心头,把坚强卸下,把疲乏拿出,俯下身去痛哭一场。2“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说的这句为陶行知先生所极力推崇的话,是否也应当对我们有所启示?在物质生活渐渐殷实富足的今日,千万不要忘了心灵深处的那株水仙,唯有精神的皈依,才能让那抹绿色永驻心头。仅仅满
4、足于物质上的富有是不够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分正在于人有着丰富的思想活动,这让人的精神家园欣欣向荣,不致荒芜。如果人的心灵空虚,那朵洁白的水仙早已枯萎,那么即便是拥有像葛朗台那样浩大的财产,也终究是行尸走肉罢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面包与水仙的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不妨携一枝水仙,品一杯香茗,皭然不滓于尘世之外,让心灵皈依超凡脱俗的精神家园!(节选自精神的皈依)三、文摘精华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2022年02月18日人民日报曹文轩阅读的生活与人生,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不阅读的生活与人生,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芜和寂寥。我始终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
5、还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芜和寂寥。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需阅读。人并不只是一个酒囊饭袋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这种可以行走、可以叫嚣、可以斗殴与行凶的躯体,即使牵强算作人,也只是原初意义上的人。关于人的意义,早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便是: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现代,人的定义应当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
6、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叫人。这种动物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另一种人认为其实,他们并没有所谓的“认为”,他们不阅读,甚至并不是由于他们对阅读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不阅读,只是由于他们浑浑噩噩,连天下有无阅读这一行为都未放在心上思考。即使书籍堆成山矗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行能思考一下:它们是什么?它们与我们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消遣,比如麻将,比如卡拉OK。至于那些明明知道阅读的意义却又禁不住被此类享乐诱惑而不去亲近图书的人,则更是可怜。由于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犯罪。古人对读书很
7、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位置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却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很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如“雪映窗纱”,如“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等等。但是古人对读书的好处,生疏好像并不很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生疏,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也就只剩下一个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沉醉。他们没有观察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
8、去的。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制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善的。然而,读书生涯竟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照旧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生疏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叙述他们的发觉,当他们在餐桌上很任凭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记心中。有时我会想:假如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入平凡与俗气,就说其表,或许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赞美读书的后天大力,它竟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神采,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会“书卷气”的迷人之处。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