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2重庆名校联考)争辩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依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进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A第三年捕捞量为(K/20)B第四年捕捞量为(nK/2)C第五年捕捞量为(mn)D第六年捕捞量为(Km)解析:选B。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进展,则捕捞后剩余量为K/2,即第四年捕捞,捕捞量为(nK/2)。2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2t3时间内甲种群诞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的
2、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解析:选B。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甲种群的诞生率大于死亡率,A项错;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始终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与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B项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C项错;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项错。3科学家通过争辩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模型不属于物理模型,也不是概念模型B利用模型只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缘由C曲线变化趋势反映
3、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整D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解析:选B。通过模型构成的特点(利用数据间的数学关系构建)可知是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可以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缘由,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削减捕食者种群数量削减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这种调整是一种负反馈调整;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4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取代挨次是可以猜想的,如弃耕地上可猜想的演替序列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极群落。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该假说认为物种优势
4、是由光和养分物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打算的。如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A到E的取代挨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演替期间,养分物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阴而减弱B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养分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较高需求C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阴的力气也较强D演替到顶极群落后若发生火灾,可猜想其后的次生演替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基本相同解析:选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在演替序列上基本相同,但初生演替一般需要经受一个极其漫长的土壤形成过程,而次生演替是在原有较好的土壤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速度快、时间短、过程简明。5科学家利用某群落中
5、的大、小两种鬣蜥进行试验。试验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潮湿,食物极为丰富。试验过程及结果如下(每组都有确定数量的大、小鬣蜥):试验设置结果干旱A组:不做处理B组:将大鬣蜥移走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A组明显增加C组:将小鬣蜥移走大鬣蜥的存活率比A组略有增加潮湿D组:不做处理E组:将大鬣蜥移走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与D组差别不大F组:将小鬣蜥移走大鬣蜥的存活率与D组差别不大(1)从干旱年份A组、B组的试验结果分析,推想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_;再将C组与A组比较后,可以排解两种鬣蜥间有_关系。(2)从潮湿年份D组、E组的试验结果分析,可知毁灭E组结果的缘由是_。依据气
6、候条件分析,A、D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_组;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强的是_组,缘由是_。(3)从试验过程来看,同一个种群的K值_(是不是)固定不变的。(4)除了上述试验外,人类可以砍伐森林、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建立人工群落,对群落的进展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人类活动_。解析:(1)在干旱环境下假如将大鬣蜥移走,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两者都有时增加,说明它们之间最可能存在竞争或捕食关系,而假如将小鬣蜥移走,大鬣蜥的存活率比有小鬣蜥存在时略有增加,说明它们之间不应有捕食关系。(2)比较E和D试验结果E毁灭的最可能缘由是食物充分,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比较A和D,种群密度较大、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的应是D,由于D组食物充分,小鬣蜥较多,相对A其生物种类多,养分结构更简洁,稳定性强。(3)环境条件的转变,可以引起K值的转变。(4)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答案:(1)竞争或捕食捕食(2)食物充分,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DD其生物种类多,养分结构更简洁(3)不是(4)往往会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