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单元-单元学习总结-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823305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9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单元-单元学习总结-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单元-单元学习总结-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近现代科技进展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关系 1.近现代世界科技产生、进展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进展的结果。 (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进展是科技产生的前提和根本推动力。 (2)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为科技供应了自由进展的空间。欧洲先进国家爱护嘉奖科技创造,改革训练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这些推动了科学的创立和进展。 (3)思想:思想的解放为科技的进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弘扬,宗教改革对教皇的否定,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打破了封建神学的束缚。启蒙运动提倡理性,抨击专制等级制度,强调自由公平,为科技的进一步进展制造了条件。 (4)面对现实,重视试验,崇尚理性的科研精神,也有利于科技的创造和进展。 (5)科学家群体的不懈努力。 2.近现代科技的产生和进展,反过来推动了社会进步。 (1)牛顿经典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进化论传入中国,成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蒸汽机的创造,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展;电气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展,人类从今进入了电气时代。 (4)相对论为人们供应了辩证看世界的途径,量子论带来了很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展。 (5)信息技术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推动了全球化的进展,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典例1 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侵略扩张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见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勉图强的思想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学问,①③项说法错误: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主见,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是1640~1688年,排解第①项。第③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见,思想渊源不行能是进化论,排解第③项。本题选②④项。 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头了城市化进程。 (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5)自由资本主义进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的时期。 2.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进展变化带来重要影响。生产力方面:人类从今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生产关系方面: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进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冲突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转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变革。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了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进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进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典例2 “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精确     地说明白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当前要想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更加简洁 B.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进展快速,影响深远 C.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网络时代 D.数字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千家万户,深化生活领域 答案 B 解析 题干强调了网络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的影响,说明白网络信息的影响深远。 三、15~20世纪自然科学进展的四个阶段 缘由 标志 产生阶段(15~16世纪) (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进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生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中世纪生产阅历的积累 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形成和进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 (1)新航路的开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展 (2)手工工场的进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快速进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进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其次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进展 电的创造与应用,特殊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典例3 博物馆陈设着三张图片。下列按图片挨次对应的信息,不精确     的一组是(  ) 图一 蒸汽机模型 图二 蒸汽机车 图三 有线电报 A.瓦特 史蒂芬孙 莫尔斯 B.蒸汽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C.18世纪80年月 19世纪初 19世纪60年月 D.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其次次工业革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精确     记忆史实和分析比较问题的力量。首先,依据教材内容推断机器创造的时间和人物。图一、图二、图三的创造者分别是瓦特、史蒂芬孙、莫尔斯,A项叙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解A;图一、图二是蒸汽时代的创造,图三是电气时代的创造,B项叙述正确,与题意不符,排解;莫尔斯创造有线电报是在1837年,C项时间错误,但与题意相符,选C;图一、图二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图三是其次次工业革命的产物,D项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排解。 例题 (2022·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与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日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宠爱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宏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消灭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缘由。 [审题思路]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学问正确分析相关材料。第(1)问先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说明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科学性不同的特点,再结合相应时期明清社会、英国社会状况说明其政治、经济等背景。第(2)问从社会政治特征、经济进展状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角度分析适应社会的程度,说明二人的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缘由。 [答卷实录] [点评] 本题属于比较、背景、缘由类非选择题,解答时应依托试题设问,精读材料,最大限度的猎取有效信息。考生第(1)问“特点”中国方面能紧扣材料总结的较好,但漏掉“西方科技的特点”;“背景”方面的回答没有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漏掉了要点。第(2)问“缘由”方面的回答,本考生也没有充分利用材料信息,致使回答要点不全。 [规范答案]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制造。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争辩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争辩。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供应了生疏世界的新方法。  解答该类型题时主要依据限定词分析历史事物的(xx)条件、(xx)缘由、(xx)根源、(xx)因素等。 (1)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一般是从对历史事物进展起乐观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的角度来划分。 (2)根本缘由等同于历史(社会)根源,一般是:历史进展趋势(生产力进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也要留意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经济现象的根本缘由一般是由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者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打算的;政治现象的根本缘由是依据经济打算政治的原理,即政治活动的根本缘由是经济的缘由;思想文化现象是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打算的。 (3)主要缘由:包括引发大事的主观、客观各方面的重要因素。一般指在诸多缘由中占支配地位的,起主导、打算作用的重要因素。与根本缘由相比,远因是根本缘由,近因是主要缘由。 (4)直接缘由:最直接引发大事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5)主观缘由:大事(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方针+具体历史阅历+…… (6)客观缘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思想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