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课《秦汉儒学》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2.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心集权的需要。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见,西汉训练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见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流程】
一、 课前预习:简略画出本课思维导图
二、 课中沟通探究:
(一).思维导图的互评
(二).重难点问题探究:
1.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①.以上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②.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进展趋势?缘由何在?
③.试评价以上观点。
2.材料2:“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难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见?其目的是什么?上述观点体现儒家吸取了哪些学派的思想?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3.材料3: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者找到了较为抱负的意识形态。
——田昌武、安作璋《秦汉史》
材料4:董仲舒是在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峻的……
——溤天瑜《中华文化史》
依据以上材料联系所学学问,说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本课小结】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汉时,以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相互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销路。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幅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惩处。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 )
A.兼爱 B.以礼入法 C.理 D.致良知
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见“屈民而伸君”。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当是统一的 B.融合道家、法家主见和迷信思想丰富进展儒学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也主见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放弃了“为政以德”仁政思想
3.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峻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相
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A.“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4.“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中,毁灭了(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归儒
5.《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 )
①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观念 ②给后人留下了争辩天文学的贵重资料
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 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二、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之主见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大事?大事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2)依据材料二之主见,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则材料之主见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桓公六年》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侯所受者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难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分别概述三段材料的核心思想。
(2)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材料一和董仲舒的思想形成的背景。
(3)简要分析董仲舒的思想的作用。
【学习反思】
1、基础学问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方法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生疏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导学案参考答案
思维导图: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可看出秦朝儒学处于什么地位?焚书坑儒有何影响?
汉武帝面临三大问题(王国叛乱、土地兼并、匈奴进攻)
主见加强中心集权
秦汉儒学 背景
董结合法、道、阴阳改造传统儒学(其对皇权、中心
汉武帝时儒学享正统 集 权、社会伦理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汉武帝的措施:思想、政治、训练(设太学的影响是什么?)
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何影响?
1.以上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要点提示:
观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加强中心集权的需要。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2.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进展趋势?缘由何在?趋势:
要点提示: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缘由: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进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3.试评价以上观点。
“春秋大一统”体现国家的需要,是中国进展的主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利于维护政治统一,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进展是不行取的。
2.
要点提示:观点:“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为了加强君权。
评价:体现儒家吸取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疼惜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期的。
3.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形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消极意识。
[巩固练习]
BDCCC
1.(1)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遏制了中国思想的自由进展;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3)本质:思想专制措施,为巩固统治;
不同:前者主见坑儒,后者尊儒;前者手段残暴,后者手段温存
2.(1)轻天而重民;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2)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展,人民的作用和地位提高;
董仲舒: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需要理论依据
(3)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具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