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堂即时练
高效课堂 活学活用
一、单项选择题
1.遥感的核心装置是( )
A.遥感平台 B.电磁波信号
C.传感器 D.卫星
答案 C
2.传感器接收的信息是( )
A.图像信息 B.电磁波信息
C.质量信息 D.速度信息
答案 B
3.在遥感图像中,能够照实反映地物颜色特征的是( )
A.黑白影像 B.彩色影像
C.真彩色影像 D.假彩色影像
答案 C
2021年中国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看员国。开展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对促进中国可持续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北极地区冰雪掩盖范围及变化猜测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影响北极地区冰雪掩盖范围变化的主要缘由是( )
A.沿岸暖流加强 B.全球气候变暖
C.极昼天数较多 D.太阳辐射增加
5.监测北极冰川面积变化,主要应用的技术手段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照相技术 D.扫描技术
4~5.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北极地区冰雪范围呈渐渐缩小的趋势,这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亲密相关。第5题,遥感技术具有实时监测、瞬时成像的功能,主要用于面状地物分布的监测。
答案 4.B 5.A
受气候影响,我国北方部分河流易发生流凌现象。水务部门利用卫星遥感和实地察看,亲密关注凌情变化,以防止凌汛的发生。(流凌:河流封冻前后,冰块和河水一起流淌的现象)。据此回答6~8题。
6.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流凌的原理为( )
A.利用太阳辐射
B.利用地面辐射
C.利用物体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D.利用探照设备
7.河流发生凌汛现象的条件是( )
A.结冰期长
B.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
C.有结冰期
D.河流有结冰期且由低纬流向高纬
8.在可见光区,结冰的河流与不结冰的河流相比( )
A.反射率低 B.吸取率高
C.反射率高 D.不确定
6~8.解析 遥感工作的原理是利用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特性不同来工作。凌汛发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河流有结冰期;二、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河水结成冰之后,冰的反射率大于水,因此吸取率降低。
答案 6.C 7.D 8.C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难的主要措施。据此回答9~10题。
9.我国中心电视台新闻节目后的天气预报中的云图是( )
A.航空影像 B.地面照片
C.卫星遥感图像 D.航天飞机遥感影像
10.从卫星云图上,能清楚地看到台风的中心位置及其移动方向。卫星云图的猎取来自(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C.GPS技术 D.图书资料
9~10.解析 我国天气预报的影像资料主要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主要利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卫星云图的猎取来自遥感技术。
答案 9.C 10.A
二、综合题
11.如图反映了“雪地、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可见光的波段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这是在照片上判读各种地物的基础。例如,利用0.4—0.5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____________与其他地物区分开;利用0.5—0.6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沙漠与小麦、湿地区分开;利用0.7—0.9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区分开。
解析 地物的光谱特性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不同的地物对同一波段电磁波的反射率是不同的;即使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这样我们可以依据它们各自的光谱特性,选择最佳波段、最佳摄影季节和摄影时间的照片进行判读。雪地的反射力量很强,其反射光谱与太阳辐射光谱很相像,在0.4—0.5微米波段,有一个强反射峰值,反射率几乎是100%。随着波长的增长,反射率渐渐降低,在近红外波段变成了选择性吸取体,这种特性是全部地物中独一无二的。在0.7—0.9微米波段,小麦的反射率是几类地物中最大的,这是绿色植物共同的特征。而湿地反射率很低,由此可以把小麦与湿地区分开来。
答案 (1)0.4—0.76微米
(2)雪地 小麦 湿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