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有用类文本阅读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18分)
韩素音:笔走中国的华裔英文作家
1917年中秋,韩素音诞生于河南信阳的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韩素音”是她发表处女作《目的地重庆》时开头用的笔名,意为“小而平的声音”或“为卑贱者呐喊”。还有一种解释是,“韩素音”即英籍华人之谐音“汉属英”。
韩素音的父亲周炜是四川近代首批留同学之一,于1903年赴比利时攻读工科。1913年,周炜偕妻子玛格丽特·丹尼斯(比利时贵州)回国。玛格丽特认为长女韩素音是“最丑的孩子”,这使韩素音的童年充斥着咒骂、打架和各种激烈的心情,而玛格丽特好斗、任性和叛逆的性格也遗传给了韩素音。
与此同时,韩素音几乎每天都要在中餐与西餐、中国学校与法国修道院、孔夫子与基督教之间徘徊,东西双重文化的轮番影响加深了她的困惑。在家里,关于孩子们将来“是做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的争辩持续不断。玛格丽特期望儿子们将来在欧洲生活,韩素音却“要做中国人”。
1935年夏天,在父母的旧识、比利时驻中国领事馆官员赫斯的挂念下,韩素音获得了每年一万五千法郎的留学奖学金,在布鲁塞尔自由高校开头为期三年的医科学习。1938年,日寇铁蹄大举南侵,践踏中华河山。韩素音毅然打算放弃外祖父馈赠的一笔巨款,弃学回到中国参与抗战。她不仅以一个医务人员的身份投身抗战,而且将沿途全部的见闻照实记录下来,写下了抗战题材的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1942年年末,由韩素音主创、玛利安修改的英文版图书《目的地重庆》,在美国正式出版。处女作驱散了韩素音的自卑感,但她照旧认为医学才是她自幼的幻想。于是,她连续深造,并于1948年在英国取得医生资格,接着在皇家自由医院担当了一年的住院医生。
“我不能袖手旁观,至少要到中国的大门口去观看。”于是,她带着女儿乘飞机先后到了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尼泊尔、印度,一边行医,一边搜集整理亚洲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她还到高校任教,乐观宣扬中国和优秀的中国文化。
1952年,韩素音依据自己的恋爱经受创作的小说《珍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这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尽管韩素音当时已经在欧美文坛异军突起,但那时她仍乐于出诊,照看病人。直到1964年,她才正式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开头其职业写作生涯。她将全身心争辩中国和中国革命定为新生活的第一个方案,同时开头写作自传。在法国,她的多部作品一度格外畅销,她的影响力远远超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小说《大地》的作者赛珍宝。
新中国成立后,韩素音归国,目睹了祖国的变化,她的写作方向、题材和内容渐渐具有政治性了,一部部有关中国的著作,如《亚洲的风雷》《2001年的中国》《早晨的洪流》《风满楼》等相继问世。
韩素音因“过度亲华”,遭到西方意识形态偏执者的蓄意抵制,又因向西方客观地介绍中国,驳斥欧美媒体的僵硬立场,被美国中心情报局列入黑名单。
1967年,韩素音走访西藏,写下了《拉萨—星辰之花》,向世人呈现她实地考察的状况。此书作为历史见证,至今照旧是西方一些所谓“人权斗士”的恶意宣扬的有力评击。
刘心武曾说过:“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询问十名受过高等训练、职业不同的法国人,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确定地回答‘韩素音’。”
韩素音真挚感人的中国心情,令她的作品中隐藏着对中国深刻的了解,饱含着对中国执着的宠爱。她既真实又富文采的回忆与记述也使她的书成为西方读者生疏中国、争辩中国的必读作品,这使她在国际文坛上有了重要影响。
晚年,韩素音居住在瑞士小城洛桑。1998年手骨折前,她始终坚持写作。晚年的韩素音曾写道:“我虽客居烟波千顷的瑞士莱蒙湖畔,又因身体缘由,已十余年没有回到中国看看了,但这丝毫不能冲淡我对她的感情,由于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
2022年11月2日,韩素音去世。
(选自2021年第3期《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国在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绝,她由于身份特殊,生疏的伴侣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很多国家把她当做了解中国的渠道。(《韩素音:一个宠爱中国的混血儿》)
1.简要概括韩素音在医学道路上的经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时,可以先找到答题区间,在答题区间内圈点出介绍韩素音学医、行医的内容,然后对相关信息加以归纳概括。比如“1938年,日寇铁蹄大举南侵,践踏中华河山。韩素音毅然打算放弃外祖父馈赠的一笔巨款,弃学回到中国参与抗战。她不仅以一个医务人员的身份投身抗战……”这段文字,可以整合为“1938年,她放弃学业,回到祖国后以一个医务人员的身份参与抗战”。
答案 ①1935年,韩素音在布鲁塞尔自由高校开头为期三年的医科学习。②1938年,她放弃学业,回到祖国后以一个医务人员的身份参与抗战。③1948年,她在英国取得医生资格,后在皇家自由医院担当了一年的住院医生。④1948年后她在亚洲各地行医,此后始终到1964年她都在行医。
2.韩素音的家庭对韩素音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要留意分析“影响”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比如韩素音生长在中西合壁的家庭中,父亲主见对她进行西式训练,母亲主见对她进行西式训练,同时母亲的性格以及对韩素音的看法等都会对韩素音有所影响,考生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 ①韩素音的家庭为她的成长供应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她幼年受到的中西方训练奠定了她将来的写作基础;②她遗传了母亲好斗、任性和叛逆的性格,这使她在日寇侵华之时毅然回国投身抗战,英勇无畏;③母亲对她的看法造成她的童年充斥着咒骂,打架与各种激烈的心情,这在肯定程度上造成了她性格中的自卑。(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3.文中引用作家刘心武的话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刘心武这段话本身传达了哪些信息,二是这段话与前后文乃至全文主旨有何关系。从刘心武的话可以看出,韩素音及其作品在法国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再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段话也证明白上文中有关韩素音的书在法国畅销这一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 ①说明韩素音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以及她在法国的影响力较大,由于被问及的受过高等训练的法国人大部分都读过韩素音的作品。②证明上文中的“在法国,她的多部作品一度格外畅销”等。
4.小时候就立志“要做中国人”的韩素音是否做到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探讨的是在韩素音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和爱国思想。回答问题时,可以先筛选出韩素音爱国的相关大事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比如抗战时回国做医生、新中国建立后转变写作方向等。
答案 韩素音做到了。在日寇侵华时,韩素音放弃学业和外祖父馈赠的巨款,毅然回国参与抗战。她记录抗战沿途所见所闻,发表了抗战题材的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她搜集整理亚洲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乐观宣扬中国和优秀的中国文化。新中国建立后,韩素音的写作方向、题材、内容等渐渐具有了政治性,她的作品与中国息息相关。她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在外交上做了很多中国政府不能做的事情。她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融入了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