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第2讲---史观及史学理论研究.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822431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0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第2讲---史观及史学理论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第2讲---史观及史学理论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第2讲---史观及史学理论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3部分-第2讲---史观及史学理论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讲史观及史学理论争辩一、史观精讲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争辩范式,是争辩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进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制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进展。(202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进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2、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解析本题从文明史观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演进的影响及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一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进展”、“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二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进展的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心集权不断加强。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古代专制政治进展”“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也就是要整体把握,突出历史进展的基本规律,不难得出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的规律,故选C项。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是中心集权,而不是君

3、主专制,A项错误;分裂动荡的后果是中心集权加强, B项错误;D项错在专制制度的基础是封建经济,而不是武力夺权。答案C(1)留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从纵向与横向、类型与范围等角度理解,要客观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生疏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争辩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进展的多样性。(2)留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沟通、借鉴、融合与碰撞,如中国古代“东学西渐”、近代“西学东渐”等。理解不同文明的沟通与借鉴、碰撞与交融的特点,生疏人类社会进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3)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考查,从

4、人类文明进展的大背景下考查中华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进展。(4)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化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2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

5、习俗的变革。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2022高考福建卷)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进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把农村人口抛进城市之中,反映工业革命推动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说明推动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工业革命加剧贫富悬殊, A项错误;材料反映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为工业进展供应充分劳动力,推动工业进展,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而不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6、D项错误。答案C(1)留意从历史进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留意从横向角度分析对比中国与世界近代的相互影响与借鉴。(2)留意世界现代化进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世界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打算。(3)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是

7、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4)防止生疏现代化的几种偏差:把现代化看成人类抱负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乐观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究中订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生疏。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3全球史观 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进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进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进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头于新航路的开拓。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进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进展。简洁地说就是留意建立在生产力进展基础上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联

8、系和互动。生产力的进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进展走向整体进展的打算因素,全球史观重视从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进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进展进程中的作用。(2022高考江苏卷)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支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进展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亲热D给进展中国家供应了机遇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可以简洁概括为: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

9、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没有在全球中得到合理的支配,造成世界经济的不均衡进展,故选B项。大规模的跨国运动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A项错误;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亲热并不是学者所要强调的, 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对于进展中国家来言,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而不是机遇,D项错误。答案B(1)留意用整体史观考查历史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争辩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传统,从学术进展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拓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进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人类交往的

10、历史,生疏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留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进展置于世界历史进展大背景下考察生疏。(2)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进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进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头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拓,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进展则是整体世界进展的深化阶段。(3)树立“全球史观”观看问题的正确态度: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全球性问题,各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是不同文明间对话的可能和必要的依据;二是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要充分确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敬重的友好气氛,承认和包涵不同文

11、明之间的差异。 4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看历史,着重争辩历史的结构和进程,留意分析争辩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社会史观认为,争辩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大事”,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大事”“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2022高考浙江卷)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定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

12、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精确把握两幅图片的寓意。清初要求蓄辫,“蓄辫”成为归附清王朝的标志,民国初年要求剪辫,剪辫被看作“革命”的象征,故选B项;民俗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故A项错误;乙图中的民国初年表明当时清朝已被推翻,C项中“走向败落”表述错误;图片无法反映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过程,故D项错误。答案B(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争辩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淌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2)

13、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20世纪60年月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训练、医疗、环保和平安等问题,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再如留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婚姻习俗变化等问题。 (3)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争辩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阅历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5生态史观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

14、历史学“杂交”的产物。认为历史演化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争辩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阅历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进展是生态史争辩的主旨。生态史观认为,史学争辩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疼惜自然的力气;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演化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铺张、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考、有意识的人类不行推卸的责任。(201

15、1高考安徽卷)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进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面临的核威逼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斗成功的打算因素C科技制造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缘由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制造解析本题结合时政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是一把双刃剑。人类面临的核威逼最初源于二战期间美国制造原子弹而不是相对论,故A项不正确;世界人民的联合是反法西斯战斗成功的打算因素,故B项不正确;科技主要还是给人类带来好处,故C项不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宇航、核能技术产生等都与战斗有关,D项符合题意。答案D运用生态史观简略梳理人与自然关系进展的历史(

16、1)纵向梳理: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疼惜和破坏)都格外有限。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制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宝,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在将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学问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布满信念地信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确定会到来。(2)横向梳理: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17、上的得与失。6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进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生疏、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进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022高考广东卷)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铺张,但到底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本题利用评论材料切入考查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解

18、答据关键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但到底达到了上述目标”。1922年苏联成立,A、B项时间不符,排解;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可知,所述的是斯大林模式,排解D项;而“但到底达到了上述目标”反映了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确定的确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是客观评价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选C项。答案C(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进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冲突,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其次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冲突罗斯福新政;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

19、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利用社会存在打算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进展城市进展、市民阶层毁灭并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毁灭等。(2)生疏把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制造者等;同时还要留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3)留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制造作用,把个

20、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进展的角度看待社会进展的进程;完全确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片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7革命史观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动身,从时代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争辩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大事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观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月至80年月占确定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冲突的学说。依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冲突,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进展阶段的基本冲突,考察和争辩阶级冲突、社会基本冲突的运动进展,便能把握住历史进展中

21、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进展的内在规律性。新史学革命史观更多地表现为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2021高考山东卷)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抱负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头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解析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1923年”“陈独秀”“五四运动”“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即指走俄国人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体现其新,据此推断选B项。武装革命以往都有,无法体现革命新方向,排解A项;民族革命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已经提出了,也无

22、法体现革命之新方向,排解C项;国民革命尚未开头,排解D项。答案B(1)运用革命史观看待中外历史的进程: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冲突的学说,梳理中外社会历史上引发社会革命或改革的主要冲突,留意阶级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冲突,生疏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进展的历史特征,揭示历史进展的内在规律性。如中国近代一百多年就是一部民主革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抵制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史,其中贯穿始终的主题线索就是社会冲突的变化。(2)理解革命史观考查的内涵和特点:革命史观考查多是通过题目渗透着革命史观看待历史大事或现象,考查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动身,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

23、来争辩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大事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同时与历史唯物史观相结合,揭示了社会进展的一般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 (3)防止错误运用革命史观造成偏差:一是不能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大事的作用和影响;二是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三是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未能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进展的历史进程,如未运用多种史观看待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新航路开拓与殖民扩张等。二、史学争辩1史料鉴别与运用(1)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进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挂念我们生疏、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即争辩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

24、资料。史料是争辩历史、猎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争辩与学习过程中,是格外重要的组成部分,争辩历史只有靠这些资料才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猎取历史结论。(2)史料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类: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按史料价值分类: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大事、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争辩对象的状况;其次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争辩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争辩对象的状况。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其次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认真甄别。其

25、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中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的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2021高考浙江卷)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觉,证明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需经过考古发觉证明D考古发觉是历史争辩的重要依据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史学理论,旨在考查同学从材料中猎取和解读信息的力气。文献材料并不愿定是虚构的,故A、B两项的表述过于

26、确定化,应排解;C项中“必需”的说法过于确定化,应排解;由题目中的信息“殷墟甲骨文的发觉,证明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可知D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答案D(1)留意储备基本的史料争辩的基本学问。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二是确定争辩类型,一般为史料分别、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鉴别、推断。(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需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需真实牢靠。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27、;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3)留意开放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依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历史等。强调史料解读辨析与历史现象的实证与推断力气,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2史料争辩方法史学争辩就是利用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论证历史现象的真伪、猎取历史结论的方法,简洁地说是考查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理解运用。争辩方法主要有:多学科交叉争辩法,即运用计量史学、社会史学、生态史学等进行跨学科综合争辩法。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像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猎取结论。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争辩方法。

28、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运用历史进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争辩历史。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等。(2022高考安徽卷)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叙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最终完成。制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始终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头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舞同学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推断,编撰此书体现了()A价值推断高于史实推断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D批判思维比

29、历史真实重要解析据题干可知,“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头共同撰写教科书”和“鼓舞同学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可以得出对于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故C项正确。价值推断高于史实推断观点不正确,排解A项;依据“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舞同学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可以得出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不符合题意, B项错误;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本身表述有误, D项错误。答案C(1)明确史学争辩的基本思路:明确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史料理解、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把握历史争辩的步骤即: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历史评价。(2)储备争辩必要的史学学问、史学争辩方法、史观。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3)把握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争辩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争辩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留意史学争辩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温馨提示:对应练习见特色专项训练P1P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