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物练习
精品资料
生物练习
1、科学家以大肝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DNA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培养液中唯一氮源
14NH4Cl
15NH4Cl
14NH4Cl
14NH4Cl
繁殖代数
多代
多代
一代
两代
培养产物
A
B
B的子Ⅰ代
B的子Ⅱ代
操作
提取DNA并离心
离心结果
仅为轻带(14N/14N)
仅为重带(15N/15N)
仅为中带
(15N/14N)
1/2轻带
(14N/14N)
1/2中带
(15N/14N)
请分析并回答:
(1)要得到DNA中的N全部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B,必须经过 代培养,且培养液中的 是唯一氮源。
(2)综合分析本实验的DNA离心结果,第 组结果对得到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把它与第 组和第 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 。
(3)分析讨论:
①若子Ⅰ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重带”DNA来自于 代,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 复制。
②若将子Ⅰ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 (选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
③若在同等条件下将子Ⅱ代继续培养,子n代DNA离心的结果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 ,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的是 带。
④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子Ⅰ代DNA的“中带”比以往实验结果的“中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 。
2、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实验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
甲的DNA+乙的蛋白质
1
与甲种一致
2
与乙种一致
乙的DNA+甲的蛋白质
3
与甲种一致
4
与乙种一致
A.1、3 B.1、4 C.2、3 D.2、4
3、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4、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追认为蛋白质是遣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台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5、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实验
实验结果
编号
实验过程
病斑
类型
病斑中分离出
的病毒类型
①
a型TMV斗感染植物
a型
a型
②
b型TMV呻感染植物
b型
b型
③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b型
a型
④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 感染植物
a型
a型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6、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 ( )
A.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率
B.分析碱基类型,分析核糖类型
C.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
D.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核糖类型
7、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有关该DNA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90个。
C、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8、某基因的一个片段是,在解旋时,①链发生差错,其中有30% C变为G,该基因连续复制10次后,发生突变的基因占全部基因的
A、100% B、 50% C、30% D、12.5%
9、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果细菌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1P、32S,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2P、35S,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那么从细菌体内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A、1/4和1 B、3/4和0 C、1/4和0 D、3/4和1
甲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是:嘌呤占46%、嘧啶占54%,乙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比例为嘌呤占34%、嘧啶占66%,则甲、乙生物可能是
A、噬菌体、HIV病毒 B、蓝藻、变形虫
C、硝化细菌、烟草花叶病毒 D、肺炎双球菌、草履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