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淮河安徽段河道特性及河床演变讲课讲稿.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816044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河安徽段河道特性及河床演变讲课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淮河安徽段河道特性及河床演变讲课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淮河安徽段河道特性及河床演变讲课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淮河安徽段河道特性及河床演变讲课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淮河安徽段河道特性及河床演变讲课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淮河安徽段河道特性及河床演变精品文档淮河安徽段河道特性及河床演变*收稿日期:2011*-*基金项目: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淮河干流河相关系和整治方向研究”(XDS20071)作者简介:虞邦义,(1962)男,安徽宿松人,博士,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E-mail:yubangyi虞邦义 倪晋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安徽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 摘要:淮河安徽段历来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根据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本段的来水来沙特性;从平面形态、纵剖面形态,断面形态三个方面,分析了本段的河道基本特性;采用输沙量差法和断面法分析了本段河道冲淤规律;利用近期局部河段

2、实测断面资料,初步分析了人工采砂对河床演变的影响,为加强淮河安徽段的河道管理提供了参考。关键词:淮河安徽段,河道特性,河床演变一、基本情况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皖、苏三省,全长1000km,流域面积18.7104km2。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上为上游,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淮河安徽段,处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苏交界的洪山头止,河道长度428km,流域面积6.7104km2。淮河主要支流均在本段汇入干流,南岸主要支流史灌河及淠河均发源于山区或丘陵区,源短流急,其流域面积在60007000km2之间;北岸沙颍河为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

3、约3.7104km2,其它较大的支流还有洪汝河,涡河,其流域面积大于1104km2。行蓄洪区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蓄滞和分泄洪水的作用。淮河干流安徽段沿程现有行蓄洪区20处,其中蓄洪区4处,总面积1853km2;行洪区16处,总面积1142km2。淮河安徽段河势及行蓄洪区位置如图1所示。图1 淮河安徽段河势及行蓄洪区位置示意二、来水来沙特性1、径流时空分布从来水量的空间分布来看,北部主要支流洪汝河、沙颍河、涡河各入淮控制站以上集水面积总和占吴家渡以上集水面积的51,径流量总和占吴家渡径流量的29;南部主要支流史灌河,淠河各入淮控制站以上集水面积总和占吴家渡以上集水面积的8,径流量总

4、和占吴家渡径流量的20。淮河安徽段南北主要支流集水面积相差43,径流量只相差9。从径流量的沿程变化来看,从王家坝鲁台子140km的河段内,集水面积增加了5.8104km2,占吴家渡以上的47.8,径流量增加115.07108m3,占吴家渡径流总量的44。中游来水主要集中在正阳关附近入淮,故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淮河安徽段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径流量约占年总量的5670,淮北支流的集中程度高于淮南支流。径流量最大与最小年倍比十分悬殊,年径流变差系数较大,一般在0.550.86之间,并呈现自南向北递增,平原大于山区的规律。各年代平均值1950年代,均值333108m31960年代,均值

5、281108m31970年代,均值222108m31980年代,均值307108m31990年代,均值205108m32000年后,均值324108m3图2 淮干吴家渡径流量逐年代变化1950年2007年吴家渡站实测年径流量逐年代变化见图2。由图可知,吴家渡多年实测平均径流量277.13108m3,各年代平均径流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1950年代、2000年后、198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90年代。通过对淮河安徽段干支流主要测站不同年代平均值的统计和对吴家渡1950年2007年径流量资料的指数平滑和聚类分析均得出:淮河安徽段径流量无明显增加或减少的趋势1。2、泥沙时空分布从来

6、沙量的空间分布来看,上游息县来沙占吴家渡来沙的31;北部主要支流,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来沙总量占吴家渡来沙69;南部主要支流史灌河来沙占吴家渡来沙10。淮河安徽段南北支流输沙量差别较大,本段泥沙主要来源于淮北支流,其次是淮河干流上游。输沙量的年内分配过程与径流量大体一致,但较径流量更为集中。汛期输沙量约占年总量的7384。淮河安徽段泥沙最大最小年倍比悬殊,年际变差较大。吴家渡最大最小年的比值为156倍,变差系数为0.75。将吴家渡站1950年2007年含沙量、输沙量按不同年代平均值进行统计,见图3和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吴家渡站含沙量逐年代减少;输沙量从1950年代1990年代逐年代减少,而2

7、000年后由于水量较丰,输沙量比1990年代有所增加。各年代平均值1950年代,均值0.47 kg/m31960年代,均值0.46 kg/m31970年代,均值0.38 kg/m31980年代,均值0.25 kg/m31990年代,均值0.17 kg/m32000年后,均值0.16 kg/m3图3 吴家渡含沙量逐年代变化各年代平均值1950年代,均值1578104t1960年代,均值1295104t1970年代,均值 839104t1980年代,均值 781104t2000年后,均值 523104t1990年代,均值 342104t图4 吴家渡输沙量逐年代变化通过对淮河安徽段干支流主要测站不同

8、年代含沙量及输沙量资料平均值的统计和对吴家渡站1950年2007年含沙量及输沙量资料的指数平滑和聚类分析均得出:淮河安徽段泥沙呈逐渐减少的趋势1。3、水面比降变化采用两个典型年(2003年大洪水年和2005年中等洪水年)的水位资料对近期淮河干流安徽段王家坝花园咀长河段水面比降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选择涨落影响较小,水位基本稳定的时段以确定高、中水面比降。表1 2003、2005年王家坝花园咀长河段水面比降比较(10-4)河段2003年2005年高水 7月24日中水 9月27日高水 9月6日中水 10月9日王家坝正阳关0.22 0.09 0.18 0.23 正阳关蚌埠闸0.34 0.25 0.38

9、 0.24 蚌埠闸浮山0.39 0.22 0.42 0.23 浮山花园咀0.39 0.20 0.40 0.20 从表1可以看出王家坝花园咀长河段水面比降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淮河干流安徽段高、中水位的水面比降比较平缓,一般在0.210-40.410-4之间;第二、高、中水位(特别是高水)的水面比降,正阳关以下河段明显大于以上河段,说明正阳关以下河道泄流能力较低。表2 2003、2005年王家坝三河闸短河段水面比降比较(10-4)河段分河段2003年2005年高水 7月24日中水 9月27日高水 9月6日中水 10月9日王家坝正阳关王家坝三河尖0.29 0.12 0.20 0.33 三河尖润河集

10、0.24 0.11 0.22 0.14 润河集正阳关0.16 0.07 0.15 0.19 正阳关蚌埠闸正阳关鲁台子0.27 0.24 0.30 0.33 鲁台子峡山口0.34 0.17 0.33 0.19 峡山口田家庵0.37 0.27 0.37 0.25 田家庵蚌埠闸0.34 0.27 0.42 0.25 蚌埠闸浮山蚌埠闸吴家渡0.46 0.42 0.50 0.42 吴家渡临淮关0.30 0.20 0.38 0.19 临淮关五河0.45 0.21 0.42 0.23 五河浮山0.38 0.21 0.42 0.21 浮山花园咀浮山小柳巷0.31 0.10 0.20 0.09 小柳巷花园咀0.

11、42 0.23 0.46 0.23 进一步分析短河段水面比降(表2)可以得出:正阳关以下河段中尤其以蚌埠闸吴家渡、临淮关五河和小柳巷花园咀三段比降偏大值尤为突出,阻水现象严重,应引起重视1。三、河道基本特性1、平面形态淮河干流安徽段以顺直微弯河型和弯曲河型为主2。由表3可以看出,河道主槽平均宽度总体趋势是沿程不断增大,相对而言,正阳关以上滩地宽度沿程增加,正阳关以下滩地宽渡却沿程减少。对比各段滩槽宽度比可以看出,润河集至正阳关最大,浮山至洪山头最小,两者相差近12倍。表3 淮干平均滩槽宽度 (单位:m)河段参数洪河口润河集润河集正阳关正阳关蚌埠闸蚌埠闸浮山浮山洪山头主槽宽241.7292.54

12、01.5519.4721.8左滩宽263.8491.0135.9151.988.9右滩宽348.5266.7191.6140.972.6总滩宽612.3757.7327.5292.8161.5滩槽宽度比2.53 2.59 0.82 0.56 0.22 总河宽854.01050.2729.0812.2883.32、纵剖面形态从1992年淮干中游深泓纵剖面(图5)可以看出,本段纵剖面为下凹型,总的趋势是以浮山为转折点,洪河口至浮山段,平均深泓沿程降低,呈正比降;浮山至洪山头,平均深泓沿程增大,呈负比降。图5 1992年淮河干流安徽段深泓纵剖面23、断面形态横断面的宽深比通常采用平滩河相系数来反映,

13、从表4可以看出,淮河干流安徽段平滩河相系数沿程变化范围较小,河段平均值约为3.14,浮山以上相对窄深,浮山以下较为宽浅。表4 平滩河相系数平均值 河段洪河口润河集润河集鲁台子鲁台子蚌埠闸蚌埠闸浮山浮山洪山头河相系数2.982.842.833.095.13四、河道冲淤规律1、沿程冲淤规律根据水文测站布置,采用输沙量差法分三段计算河道冲淤。由于沿程各站泥沙测验时间不一致,统一按1985年2005年进行统计,以便于同比分析。表5 淮河中游各段沿程冲淤变化(1985年2005年)河段年均淤积量年均冲刷量(104t)累计淤积量累计冲刷量(104t)王家坝鲁台子238.35005.2鲁台子吴家渡-138.

14、2-2903.1吴家渡小柳巷-16.4-344.4从表5可以看出,淮河干流安徽段三段河道中:王家坝鲁台子段表现为淤积,鲁台子吴家渡段和吴家渡小柳巷段河道表现为冲刷。整个河段1985年2005年21年间共淤积1757.7104t,多年平均淤积83.7104t。2、年际冲淤规律以鲁台子吴家渡河段为例,采用输沙量差法分析其年际冲淤变化趋势,将逐年输沙量差值按不同年代各年代平均值进行统计(正为淤积,负为冲刷),具体结果见图6。由图可知,该河段各年代平均淤积量逐年代递减,至1980年已由淤转冲,2000年后冲刷量最大,平均每年冲刷232.5104t,见图6。图6 鲁台子站至吴家渡站河段输沙量差值与各年代

15、平均值3、滩槽冲淤规律采用断面法分析分三段分析1971年1999(2001)年间淮河干流安徽段主槽和滩地的冲淤的分布,具体见表6。由表可知,淮河干流安徽段主槽微冲,滩地微淤,滩槽冲淤相抵,整体呈微冲状态。 表6 淮河中游各段沿程冲淤变化(1985年2005年)河段河段长度/km年份/年冲淤量/104m3年平均冲淤量/104m3a-1冲淤速度/cma-1主槽滩地滩槽合计主槽滩地滩槽合计主槽滩地洪河口正阳关157.919711999-1221.76179.24957.5-43.6220.7177.1-1.332.04正阳关蚌埠闸131.519711999-7045.82169.3-4876.5-2

16、51.677.5-174.1-5.211.54蚌埠闸洪山头144.719712001-4789.51297.2-3492.3-159.743.3-116.4-2.150.92五、人工采砂对河床演变的影响淮河干流河道采砂始于1980年代后期,1990年代后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2000年以后,淮河采砂船只不断增多,滥采乱挖现象日趋严重。近期对中游局部河道进行加密测量发现,人工采砂对河床变形的影响远大于自然演变的影响,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1、 纵向变形根据吴家渡站和小柳巷站2001年2008年各年的输沙量以及输沙差值,累计输沙差值为冲刷898.7104m3(由于小柳巷站位于浮山以下7km,这7km河

17、段冲淤变化较小,因此可认为吴家渡小柳巷河段的输沙总差值即为吴家渡浮山间的输沙总差值)。对比断面法同时间段吴家渡浮山河段下切总量5618104m3,见表7。 输沙法与断面法计算的冲刷量差值4719.3104m3即可认为是河段的人工采沙量。它相当于该河段输沙总差值的5.3倍,人工采沙对河道的影响已大大超出河道的自然演变。上述分析表明淮河中游河道自然演变比较缓慢,人工采沙使得局部河段河床下切剧烈。表7 断面法计算的蚌埠闸浮山河段容积和冲淤量/104m3(+为淤,-为冲)河段河段长度/km2001年河段容积2008年河段容积河段下切量主槽滩地滩槽总体主槽滩地滩槽总体主槽滩地滩槽总体蚌埠闸小蚌埠4.61

18、63821683806185621554011-21813-205小蚌埠河段3.0101411902204105111452196-37458吴家渡方进口7.9281727305547378627836569-969-53-1022方进口临北进口12.960844855109397285515712442-1201-302-1503临北进口临淮关9.2356731956762408831667255-52129-493临淮关临北出口8.9299225955587351830106528-526-415-941临北出口香庙30.4106251005420679115301084922379-90

19、5-795-1700香庙浮山25.584815981144628501592114422-206040吴家渡浮山94.7345672941063977387073088769595-4140-1477-56182、横向变形将鲁台子至新城口、蚌埠闸至浮山两段近年来实测或设计断面套绘在一起,从套绘的成果看,受人工采砂的影响,部分断面在下切的同时,主槽有展宽的趋势。典型断面见图7、图8。图7 HE419(洛河洼下口门附近)图8 HD66(方邱湖进口附近)六、结论与建议1、淮河安徽段水沙空间分布不均,径流主要在正阳关附近汇入,泥沙主要来源于淮干上游和淮北主要支流。水沙年内集中汛期输送,年际变化大,近6

20、0年来,在径流量未出现系统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本段含沙量与输沙量呈逐年代减少趋势。2、淮河干流安徽段以顺直微弯河型和弯曲河型为主,正阳关以上滩槽宽度比沿程增大,正阳关以下滩槽宽度比沿程减少;河床纵剖面呈下凹型,浮山以上呈正比降,浮山以下呈倒比降;断面平滩河相系数在3.14附近,浮山以上相对窄深,浮山以下较为宽浅。3、淮河安徽段王家坝鲁台子段表现为淤积,鲁台子吴家渡段和吴家渡小柳巷段河道表现为冲刷;各河段刷槽淤滩规律明显,此外,随着泥沙的持续减少,河道的冲淤特性向着冲刷河段冲刷程度逐渐增加(或淤积河段淤积程度逐渐减弱)的方向调整。4、淮河安徽段自然演变比较缓慢,人工采沙使得局部河段河床下切剧烈,主槽展宽,河床的稳定性减少。建议结合河道疏浚,有计划、有选择的制定采砂方案。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